血漿皮質醇

血漿皮質醇

皮質醇(cortisol)由腎上腺皮質束狀帶所分泌,在血液中以結合態和游離態兩種形式存在。游離狀態的皮質醇僅占10%左右,具有生物活性,並可從腎臟濾過;結合態者主要與糖皮質類固醇結合蛋白(CBG)相結合,少量與白蛋白結合,無生物活性,不被肝細胞破壞,也不能從腎小球濾過。皮質醇的分泌主要受垂體分泌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調節,其分泌有明顯的晝夜節律,上午8時左右分泌達高峰,以後逐漸下降,午夜零點最低。皮質醇對機體的物質代謝、免疫功能和多種器官的生理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血漿皮質醇正常值:

血漿:上午8~9時(442±276)nmol/L,下午3~4時(221±166)nmol/L。

血漿皮質醇臨床意義:

(1)腎上腺皮質因增生、腺瘤、癌變等所致的皮質醇增多症患者,其血漿、24小時尿以及唾液中皮質醇含量均明顯增高,晝夜節律消失。垂體ACTH癌和異位ACTH綜合徵患者由於ACTH分泌增多,可致血漿皮質醇相應升高。各種原因所致的高糖皮質類固醇激素結合蛋白(CBG)血症血皮質醇水平明顯增高。皮質醇在肥胖症以及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休克等危重疾病亦可升高。(2)皮質醇濃度下降的疾病有:原發性或繼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家族性糖皮質類固醇結合蛋白(CBG)缺陷症、Graves病、低蛋白血症、嚴重肝病或腎臟疾病等。長期套用糖皮質激素、鎮靜藥、中樞性降壓藥等藥物也可使皮質醇水平下降。

血漿皮質醇試驗

本試驗和尿游離皮質醇一起是判斷腎上腺皮質功能紊亂的首選指標。
[參考值]血漿皮質醇在24小時內呈現晝夜節律變化,上午8時濃度最高,午夜12時濃度最低,兩者比值大於2。
上午9時:198.7—502.3nmol/L(7.2~18.2ug/dI)
下午4時:75.9—183.5nmoI/L(2.7~6.7ug/dI)
午夜12時:60.7~127.0nmol/L(2.2—4.6ug/dI)
[臨床意義]
1.生理性增高:妊娠、肥胖、口服避孕藥及疼痛、精神刺激等應激狀態,可造成血漿皮質醇代償性升高。
2.病理性增高:皮質醇增多症又稱庫欣綜合徵(Cushing’s綜合徵),是各種原因導致慢性皮質醇分泌過多而產生的多種症狀統稱。
(1)原發性皮質醇增多症,如腎上腺皮質腺瘤或癌等原因所致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分泌皮質醇增多;
(2)繼發性皮質醇增多症,如腦垂體腺瘤、下丘腦—垂體功能紊亂、異源性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等原因造成體內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升高,從而促使腎上腺皮質分泌皮質醇增多。
(3)非特異性增多,如急性創傷、手術、心肌梗塞等應激狀態。
3.病理性降低:
(1)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也稱阿狄森病(Addison’s病),多因腎上腺結核、自身免疫性腎上腺萎縮、轉移性腎上腺腫瘤、手術切除等破壞腎上腺,導致皮質醇分泌減少。
(2)繼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如顱內腫瘤壓迫、腦缺血壞死、腦手術、放療等,造成下丘腦—垂體功能紊亂,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不足,從而導致腎上腺皮質分泌皮質醇減少。

[要求]此試驗因素影響較多,病人採血前,禁服濃茶、咖啡、有色飲料,糖皮質激素、苯妥英納、利血平、水楊酸鈉及噻嗪類抗精神失常藥等,並避免情緒波動。門診病人一般採集安靜狀態下早8時及下午4時靜脈血,住院病人則可採集早8時及午夜12時靜脈血。

皮質醇由腎上腺皮質的束狀帶以及網狀帶細胞分泌,進入血漿之後絕大部分和血漿蛋白結合,只有1~3%是游離的。游離的皮質醇有生理活性,結合的則作為儲存形式。皮質醇具有調節機體內蛋白質、糖及脂肪三大物質代謝和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的作用。皮質醇從腎上腺釋放入血具有明顯的晝夜節律性,子夜時血濃度最低,早晨最高。
正常參考值:午夜0時96.5±33.1nmol/L;上午8時275.9±66.2nmol/L;下午16時129.6±52.4nmol/L。
血漿皮質醇濃度的增高,可見於Cushing綜合徵,失去晝夜變化節律,下午和晚上無明顯降低;垂體前葉功能亢進、異位ACTH腫瘤時,皮質醇水平亦可能升高。
血漿皮質醇濃度的減少,可見於Addison病、垂體前葉機能減退並繼發性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但分泌節律基本正常;腎上腺切除術後、腎上腺結核、嚴重感染的低血壓患者的皮質醇水平亦降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