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前葉機能減退

垂體前葉機能減退可分為部分性與完全性二類,前者受累激素僅1~2種;後者則為全部垂體前葉激素合成與分泌不足,臨床表現主要取決於垂體前葉激素缺乏的種類與程度;此外,發病年齡也影響臨床表現。任何引起垂體前葉或下丘腦破壞的損傷均可引起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

簡介

垂體前葉機能減退症(又稱“席漢氏病”)系由垂體下丘腦的多種病損累及垂體的內分泌功能而成。當垂體的全部或絕大部分被毀壞後,可產生一系列的內分泌腺功能減退的表現,主要累及的腺體為性腺甲狀腺及腎上腺皮質。本病多見於女性,多與產後出血所致垂體缺血性壞死有關。主要症狀為產後極度虛弱,乳房不脹,無乳汁分泌,持續閉經,即使月經恢復也往往稀少而不規律,不能再次妊娠,性慾減退,陰毛、腋毛脫落,眉毛稀疏,頭昏,乳房萎縮,嗜睡,不喜活動,畏寒,皮膚乾燥,食慾差,便秘,體溫偏低,脈搏緩慢,血壓降低,面色蒼白,貧血,患者多有浮腫。非產後大出血所致垂體壞死性垂體前葉功能低下者,其發病率無男女差別。如在兒童期發病,則生長期發育受到影響,成為垂體性侏儒。男性成年病人除甲狀腺和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症狀外,常伴陽萎,睪丸及陰莖萎縮等。個別病人有消瘦、惡病質,常伴有頭暈,嚴重時出現昏迷以至死亡。

病因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病因最常見的為產後大出血、垂體及下丘腦腫瘤,感染,顱腦創傷,頭頸部放射治療,垂體切除,全身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營養不良,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等。
本病診斷主要依據為持續閉經,陰毛、腋毛脫落,皮膚乾燥,嗜睡,血壓下降,食慾差,面色蒼白等。內分泌功能檢查尿17酮17羥低於正常值,低血糖,基礎代謝降低,以及有關病因的病史或臨床徵象。分娩時大出血,休克的病史對於產後垂體功能減退症的診斷甚為重要。
現代醫學對本病以激素替代治療為主(包括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激素、性激素),也有病因治療及危象昏迷的治療。
本病屬中醫“虛勞”範疇。中醫認為本病多見於產後大量出血或由於難產所下過多,以致損傷脈絡,氣血暴虛,未得平復;或因勞傷,驚恐致血暴崩;或因多產,失血過多而體質虛弱,以致臟腑俱傷,氣不攝血,傷及沖任,沖任受損,引起月經久停,毛髮脫落;失血也可傷及肝陰,波及腎陰,造成腎陰虛,陰病及陽、腎陽亦虛,則命門火衰;腎病及脾,則引起虛脾。
【臨床療效】治療22例(其中15例為產後大出血導致本病),痊癒(症狀消失,月經來潮,毛髮再生)20例,另外2例,症狀也全部消失,但其中一例月經時來時斷,另外一例月經尚未來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