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歷任總書記

蘇聯的歷任總書記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1870年2月22日(舊曆4月10日)生於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夫斯克)一個具有革命思想的教育工作者家庭。

個人介紹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1870年2月22日(舊曆4月10日)生於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夫斯克)一個具有革命思想的教育工作者家庭。在同胞六人中排行第三,自幼聰穎好學,拉丁文和希臘文均極出色,1887年從辛比爾斯克中學畢業時的成績名列第一。1887年其兄以謀殺沙皇罪被處死,同年列寧進入喀山大學法律系讀書,三個月後因參加學生運動被開除,鏇又被捕流放。1888年10月回到喀山,開始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1889年5月隨家遷居薩馬拉(今古比雪夫),1891年畢業於彼得堡大學法律系,以優異成績通過法律考試,獲準從事律師職業。1893年—1895年移居彼得堡。1895年前往西歐,與一些流亡國外的馬克思主義者、特別是最享重望的思想家普列漢諾夫接觸,同年返國,成為彼得堡馬克思主義小組領導人,並創立了“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向工人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同年12月被捕入獄。1897年2月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東部,他在那裡與克魯普斯卡婭結婚,並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和寫作。1900年初流放期滿。1900年7月去德國慕尼黑,同年12月與普列漢諾夫、馬爾托夫在當地創辦了馬克思主義者的第一張全俄政治報紙《火星報》第一期出版。1903年在倫敦召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討論黨員條件和黨的紀律問題,他在其著作《怎么辦?》中提出了黨是“無產階級先鋒隊”的見解。在第二次大會中,列寧堅持建立在“民主集中制”指導下的“新型的黨”,要有鐵的紀律和嚴密的組織;而以普列漢諾夫、馬爾托夫和托洛茨基為代表的一派則攻擊列寧要消滅黨內自由,最後要實行一人獨裁。列寧派在會上占多數,稱為布爾什維克,以馬爾托夫為首的一派占少數,稱孟什維克。在革命領導權問題上,列寧認為必須由無產階級領導,革命勝利後建立“革命工農民主專政”。

1905年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後,列寧於11月由國外回到彼得堡。1905年11月—1906年8月直接領導革命鬥爭。1907年12月根據黨的決議再度出國。1912年1月領導在布拉格單獨舉行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代表會議,把孟什維克清除出黨,使布爾什維克黨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政黨,兩派從此分道揚鑣。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列寧宣稱第二國際業已死亡,號召“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同年9月去瑞士,兩次組織各國反戰社會主義者的反戰大會。1917年發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後階段》,分析了什麼是戰爭的真正原因。1917年2月俄國資產階級經過民主革命,推翻沙皇政府後,產生了由克倫斯基為首的資產階級自由派政黨組成的臨時政府,該政府繼續進行世界戰爭,無力使經濟免於崩潰。同年4月列寧從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把土地分給農民和政府控制私營工商業的政策,使布爾什維克贏得全國各地蘇維埃的支持;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戰鬥口號。關於政權問題,在其所寫的《國家與革命》中,提出無產階級必須粉碎現存的國家機器,實行無產階級專政。10月20日左右,列寧回到彼得格勒召開中央委員會會議,通過武裝奪取政權的決議。列寧親自領導了武裝起義,1917年11月7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獲得勝利。11月8日在全俄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上,他宣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並當選為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主席。

蘇維埃政權誕生後,列寧和德國簽訂了對俄國非常不利的《布列斯特和約》。1918年列寧遇刺受傷,很快康復。1919年3月主持召開共產國際成立大會(第三國際),主張民族自決。1918年—1920年內戰中,列寧艱苦地組織工農紅軍,動員人力,挖掘資源,支持軍隊作戰,最後消滅了受協約國支持的白軍。1921年宣布新經濟政策。1922年春,列寧身患重病。同年4月,醫生從他的頸部取出被打進的兩顆子彈中的一顆,一個月後,他又患局部癱瘓症,不能講話。1923年3月10日起,他完全停止了政治活動。1924年1月21日下年6點30分(莫斯科時間)在莫斯科附近的哥爾克村逝世。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Joseph Vissarrionovich Stalin),1879年12月21日生於喬治亞的哥里,喬治亞人,原姓朱加什維利。父親是農民出身的皮鞋匠,母親1937年7月去世。

1894年,史達林進入梯弗里斯(今提比里西)東正教中學讀書期間開始研讀馬克思的作品並參加革命活動。1898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梯弗里斯組織。1900年開始參加地下政治活動,在高加索一些工業中心組織罷工、示威。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化為孟什維克派和布爾什維克兩派後,他參加了布爾什維克派。1904年12月領導巴庫工人大罷工。從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間,他因參加革命活動而被捕7次,多次被流放和監禁。1912年2月被選入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主編黨的機關報《真理報》,1913年7月至1917年3月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1917年5月至1952年10月連續當選為蘇共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他協助列寧組織和領導了1917年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十月革命勝利後參加了以列寧為首的第一屆人民委員會。1918年至1920年在蘇聯國內戰爭時期擔任民族事務人民委員和國家監察部人民委員。1922年至1952年10月連續當選為黨中央總書記。在1922年12月第一次全蘇蘇維埃代表大會上,作了關於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報告。他提出了“在一個國家首先建立社會主義”的主張。1928年,他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全力進行工業化,通過幾個五年計畫使蘇聯這個落後國家迅速改變了面貌。1934年底開始,史達林發動了一場政治恐怖風暴,處決了許多曾支持他掌權的老黨員。1936年12月5日在第8次蘇維埃非常代表大會上批准了在他領導下起草的第一部蘇聯憲法。

1941年5月至1946年3月任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部長會議)主席。1941年6月任國防委員會主席,同年8月任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總司令。1945年6月獲最高軍銜—蘇聯大元帥稱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衛國戰爭期間,他成為同盟國最成功的統帥,1941年冬季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期間,史達林始終留在首都組織大反功。在他的卓越指揮下,蘇軍先後贏得了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和庫爾斯克戰役的勝利,使當時的形勢急轉直下,兵鋒指向德軍,他領導蘇聯人民戰最終戰勝了納粹德國。史達林參加了盟國的幾次首腦會議,包括和英國首相邱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舉行的德黑蘭會議和雅爾達會議。

1946年3月至1953年3月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1952年10月聯共(布)19大將中央政治局改組為蘇共中央主席團時,他當選為中央主席團委員和中央書記處書記。1953年3月5日,史達林因腦溢血病逝。

格奧爾基●馬克西米連諾維奇●馬林科夫(Гео́ргий Максимилиа́нович Маленко́в‎,1902年1月13日—1988年1月14日),蘇聯的政治家,也是蘇聯共產黨的領導人,史達林死後曾於1953年3月到1955年2月擔任蘇聯總理。

馬林科夫於1919年擔任紅軍政戰官,1920年加入蘇聯共產黨,之後成為史達林的心腹;1930年代後半期馬林科夫曾經與貝利亞共同進行對蘇聯黨政軍的大清洗,但是之後馬林科夫與貝利亞卻成為政敵。1946年馬林科夫成為蘇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在日丹諾夫下台之後成為史達林決策的核心人物。

馬林科夫曾任史達林秘書和中央組織部部長。1953年史達林死後,馬林科夫成為蘇聯總理,一度兼蘇聯共產黨總書記,而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逝世後,實際權利是由馬林科夫、貝利亞和莫洛托夫三人為核心的“三駕馬車”當政。後來馬林科夫又把第一書記的位置讓位給赫魯雪夫。除掉貝利亞就是由赫魯雪夫發起的。理由是他裡通外國,有叛國罪。不過,真正原因是權力之爭。6月逮捕;12月就把貝利亞槍斃了。但是有意形成集體領導的馬林科夫讓位給赫魯雪夫。而馬林科夫也於此時清除與其政策不合的貝利亞。馬林科夫擔任總理的兩年內,曾經對外表示“核武會導致世界毀滅”,反對繼續製造核子武器並探索與美國的和解之道;但是這樣的行為都引發黨內強硬派的反彈。由於對赫魯雪夫的墾荒政策提出疑義,於1955年6月2日被迫辭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的職務。,但是仍然留在中央主席團中;1957年6月,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在謝皮洛夫、伏羅希洛夫的支持下,在蘇共中央主席團向赫魯雪夫發難,企圖罷免其中央第一書記的職務,失敗後三人一同被開除出主席團和中央委員會,馬林科夫被逐出政治局,改由布爾布爾加寧任部長會議主席。1957年6月2日因“反對黨的總路線”而被撤銷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和電站部部長的職務,後又被罷黜行政職務。

1961年馬林科夫被蘇聯共產黨開除,之後曾經在哈薩克斯坦負責興建水力發電廠,1968年退休。馬林科夫在史達林時期的衣著以中山裝為主,但他死後才改為西裝。他是一位在戈巴契夫執政期間去世的最高領導人之一。公元1988年1月14日過世。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1894年4月7日,出生於俄國庫爾斯克省卡利諾夫小村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家庭。他讀完國小後,因家境貧寒而給人放牛。15歲時他到一家德國人開辦的工廠當鉗工學徒,後來又到一個屬於法國人的煤礦里做工,原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部長會議主席。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1953-1964),部長會議主席(1958-1964)。1894年4月17日生。在農村念了幾年書,15歲開始當管道工。1918年加入布爾什維克黨,第二年參加紅軍。1921年復員回尤佐夫卡(今頓涅茨克)做礦工。1925年任彼得羅夫斯克-馬林斯克地區黨委書記。1929年入莫斯科史達林工學院學習冶金,任該學院黨委書記。1933年任莫斯科地區黨委第二書記,同年升任第一書記。1938年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任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1939年成為政治局委員。名人名言網歡迎您的光臨

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開始後,以中將軍銜加入軍隊。1947年受到降級處分。1949年重任莫斯科黨委第一書記,兼任中央委員會書記。史達林逝世後,1953年9月在蘇共中央全會上當選為中央第一書記,同年兼任蘇共中央俄羅斯聯邦局主席。同年5月,與布爾加寧一起出國訪問南斯拉夫,為史達林排斥南共事向狄托道歉。1956年在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作《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批判史達林的錯誤。其非史達林化運動在國際上引起反響。

1957年至華沙與波蘭工人黨領導人哥穆爾卡達成政治妥協,並派兵鎮壓匈牙利起事。1958年3月兼任部長會議主席。1959年訪美。他力倡與美國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和平共處。其政策受到一些共產黨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抨擊,使中蘇兩黨兩國關係趨於惡化。1964年10月被迫辭職。1971年9月11日卒於莫斯科。

赫魯雪夫平步青雲揭秘~~~~1894年4月7日,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出生於俄國庫爾斯克省卡利諾夫小村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家庭。他讀完國小後,因家境貧寒而給人放牛。15歲時他到一家德國人開辦的工廠當鉗工學徒,後來又到一個屬於法國人的煤礦里做工。

做礦工時,他第一次接觸到了文學和政治書籍,特別是那篇《共產黨宣言》。十月革命爆發後,赫魯雪夫率領革命的礦工加入了頓涅茨克煤礦赤衛隊第一團並擔任了該團第一營營長,他還加入了布爾什維克黨。

1921年底,頓巴斯開辦了一所礦業專科技術學校,第一批學員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27歲的赫魯雪夫成了速成班的一名學生,並被選為校黨支部書記。1924年底,工人速成班第一批13名學生畢業了,赫魯雪夫在畢業典禮上作為校領導向他的同學們頒發了畢業證書。他自己卻沒有得到畢業證,因為畢業前夕他被抽調出來擔任了彼得羅夫斯克區的區委書記。

1925年底,意想不到的巨大榮譽降臨在赫魯雪夫身上,他被選入烏克蘭黨代表團赴莫斯科參加聯共十四大。大會開幕的那天,當史達林步入會場時,赫魯雪夫與大家一樣拚命鼓掌。史達林剛毅自信的神情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這次黨代會上,以史達林為首的中央委員會多數派,同以季諾維也夫為首的反對繼續實行新經濟政策的少數派展開了激烈的交鋒,赫魯雪夫義無反顧地支持史達林,投票贊成把反對派的領袖及數十名支持者開除出黨的決議。

十四大後,赫魯雪夫上調到州黨委部門工作。他雖然幹得比較出色,但因正規學歷太淺,使他無法得到深造。這時候,兩張“幸運彩票”給他帶來了轉機,如果沒有這從天而降的好運氣,他很可能終其一生也不過是箇中層幹部。

1928年初,斯·維·科西奧爾擔任烏克蘭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他是個老布爾什維克,一個嚴厲的老頭。下車伊始,他便把烏黨中央組織部長傑姆欽科召來,很不滿地說:“你們組織部的6名幹部都是知識分子出身,你應當有一名好樣的工人做副手,你派人到頓巴斯去,讓他們給你6名工人出身的黨務幹部。必須把他們當中最好的帶回來,我要親自挑一個我們需要的人”。

傑姆欽科不敢怠慢,立即派人到頓巴斯挑選了6名工人出身的幹部,其中就有赫魯雪夫。赫魯雪夫是個急性子好動的人,在這裡每天除了吃飯睡覺無所事事不說,還要讓科西奧爾老頭審賊似的盤查半天,他感到百爪撓心似的難受。帶了這種情緒,科西奧爾再和他談話時,他的神色就不那么恭敬了。科西奧爾老頭饒有興趣地打量著他,令人畏懼的目光漸漸變得柔和了。

審查結果揭曉,其他五人名落孫山,惟赫魯雪夫獨領風騷,被破格提升為烏克蘭黨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成為傑姆欽科的副手。

那個時代,幹部調動很頻繁,任何人都不會往一個地方幹上很久。不久,傑姆欽科調任基輔州委書記,他把赫魯雪夫也調了去,任州委組織部長。赫魯雪夫正躊躇滿志地準備大幹一番。一紙命令擺在他面前,命他到莫斯科著名的鮑曼工學院學習。這是1929年的夏季。這所工學院當時是專為國家經濟工作培養懂行的高級幹部的,優先照顧黨內工人出身的幹部,赫魯雪夫因此獲選。史達林的妻子娜傑日達·阿利盧耶娃也在學院學習,恰與赫魯雪夫同學。赫魯雪夫與她私交甚篤,彼此都有比較好的印象。

在莫斯科這個蘇維埃國家的心臟,赫魯雪夫那粗中有細的大腦,像章魚的觸鬚似的小心謹慎地探測著各方面的“風向”,他身上那種礦工的質樸漸漸褪去,宦海中的摸爬滾打,使他學會了為個人的利害而“審時度勢”。入學剛一年,蘇共黨內在史達林倡導下開始了反對“右傾分子”的鬥爭,赫魯雪夫聞風而動,在學院裡率先“揭竿而起”,矛頭直指院黨委。蘇共機關報《真理報》兩次發表文章支持他,院黨委被迫承認了“錯誤”。赫魯雪夫成了學院新的黨委書記,他又一次以學生身份躍居學院的最高領導。

緊接著,他又積極支持史達林發動的反對“資產階級專家”的運動和大規模集體化運動。當時,他的許多同學,包括史達林的妻子娜傑日達,對這些運動都有不同的看法,赫魯雪夫卻總是慷慨激昂地為其辯護,無條件地狂熱擁護。娜傑日達感到困惑,便把這一切告訴了史達林。史達林聽了妻子所說的“我們學院的狂熱分子赫魯雪夫”的事情,無言地微微一笑,記住了這個名字。不久,正在鮑曼工學院學習的赫魯雪夫,突如其來地接到調令,任命他為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拉·莫·卡岡諾維奇的高級助手。他第二次沒有領到畢業證就離開了學校。這樣,36歲的赫魯雪夫分別從烏克蘭黨中央第一書記和蘇共中央總書記手裡抽到了兩張“幸運彩票”,謹小慎微而又信心十足地進入了莫斯科這個權力的中心,開始在新的崗位上嶄露頭角。

赫魯雪夫從一個煤礦工人攀升至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極具傳奇色彩,尤其他在史達林“大清洗”時仍能平步青雲就更耐人尋味了。

列昂尼德●伊里奈●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出生在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市一個冶金工人家庭。他15歲進入鋼鐵廠做工,17歲加入共青團。1931年,勃列日涅夫加入共產黨,並進入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冶金學院學習,兼任該學院黨委書記。畢業後,他成為冶金工程師。1939年他出任第聶伯羅波德羅夫斯克州黨委書記。

蘇德戰爭期間,勃列日涅夫在前線從事政治工作,先後擔任南部方面軍政治部副主任、18集團軍政治部主任和烏克蘭第4方面軍政治部副主任。1943年他獲少將軍銜。1946年起勃列日涅夫擔任烏克蘭共產黨查波羅什州委第一書記,4年後調任摩爾達維亞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

1952年,勃列日涅夫在聯共(布)第19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接著又當選為中央書記,一年後調任蘇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獲中將軍銜。1954年起他擔任哈薩克共產黨中央第二書記,翌年任第一書記。在蘇共第12次代表大會上,勃列日涅夫再次當選為中央委員和中央書記。1960—1964年他擔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64年10月當選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2年後任總書記。1975年他獲大將軍銜,翌年再獲蘇聯元帥軍銜。從1977年起,勃列日涅夫兼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和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

在勃列日涅夫任蘇聯和蘇共最高領導人期間,蘇聯在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方面都有明顯的進展。然而,在他晚年,不客觀地估量成績的作法盛行,不反映新現實的習慣公式和框框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人們探索前進的道路,出現了言行不一的情況。因此,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經濟成長速度大大降低。由於片面強調發展重工業和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

勃列日涅夫對外推行霸權主義和擴張政策,1968年悍然出兵捷克斯洛伐克,1978年支持越南侵略高棉,1979年武裝入侵阿富汗。受到了國際輿論的譴責。

1982年11月10日8時30分(莫斯科時間),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庫圖佐夫大街自己的寓所突然逝世,終年76歲。

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於1914年6月15日出生在俄國斯塔夫羅波爾州古納;茲卡耶車站一個鐵路工人家庭。父親是俄羅斯人,母親是亞塞拜然的穆斯林。從1930豐起,他先後做過工人、電報員、電影放映員和水手。1936年在水運專科學校畢業後,分配到雷賓斯克一家造船廠工作,任共青團組織委員。1937年任共青團雅羅斯拉夫州委書記。1938年任該州團委第一書記。1939年,他在25歲時加入共產黨。1940年當選為卡累利阿一芬蘭共和國團中央第一書記。蘇德戰爭初期,安德羅波夫參加了卡累利阿游擊隊。1944年紅軍解放彼得羅扎沃茨克市之後,他被任命為彼得羅扎沃茨克市黨委第二書記。同時期,他在市裡的一所國立高等學校學習。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7年安德羅波夫當選為卡累利阿一芬蘭共和國黨中央第二書記。1950—1951年任第三屆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195l年,調到中央機關工作,先後在蘇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任檢查員和蘇共中央某處處長,同時進入莫斯科高級黨校學習,直到1953年。

1953年至1957年,安德羅波夫調外交部工作。先在外交部第四歐洲司主管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後被派往蘇聯駐匈牙利使館任公使銜參贊,1954年任蘇聯駐匈牙利特命全權大使。1956年安德羅波夫在解決匈牙利事件中花了不少力氣。1957年他被召回莫斯科,任命為蘇共中央聯絡部部長,主管社會主義國家,曾多次跟隨赫魯雪夫出訪東歐國家和參加他們的黨代表大會。赫魯雪夫下台後,又多次陪同勃列日涅夫出訪和參加東歐國家的黨代表大會。1961年10月蘇共二十二大起當選為蘇共中央委員。1962年至1967年任蘇共中央書記。1962年3月起連續當選為第六至十屆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

1967年安德羅波夫被免去蘇共中央書記職務,接替謝米怡斯內伊任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克格勃),1982年5月又重新當選為蘇共中央書記。

從1961年蘇共二十二大起,安德羅波夫一直是中央委員,1967年起為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73年4月升為正式委員。1976年獲大將軍銜(相當於軍兵種元帥)。由於安德羅波夫為蘇共和蘇維埃國家作出了貢獻,他曾多次受到嘉獎。]974年在他60歲生日時被授與“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第三枚列寧勳章和“錘子與鐮刀”金質獎章。1979年又獲得第四枚列寧勳章。他還是勞動紅旗勳章、十月革命勳章和紅旗勳章的佩戴者。19了8年,他曾獲“蘇聯軍隊60年”典禮獎章和蒙古蘇赫一巴托爾勛’章。

在國內問題上,安德羅波夫主張“集體領導”,強調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要有“有條不紊的國家機器”。他強調蘇聯社會應當是“有高度的組織性的社會”,要對損害國家安全利益的事情“採取不妥協的態度”。安德羅波夫發起了反對貪污腐化和低效率的運動,狠狠打擊了貪污受賄行為;狠抓了職工的勞動紀律,整頓了社會秩序。經濟上進行試驗,搞體制改革,工業部門給予工廠管理人員更多的權力,放鬆中央政府機構的控制。他還決定加強意識形態鬥爭,努力尋找提高質量、提高效率的形式、在對外政策方面,他繼續執行勃列日涅夫時所推行的基本政策,但比較謹慎、克制,不主動挑起事端。行動較為收斂。因忙於內部事務,對外戰略方針沒有大的變化和調整。在對待社會主義國家關係和開發中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觀點。他認為由於各國具體條件和起點不同,因此各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和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而是“多樣的”;各國都有“自己獨特的創造”,不能“互相模仿”。“一體化的需求”同各國的利益之間“會產生矛盾”。認為過去把社會主義國家看成整齊劃一,處處一致是錯誤的。他的這些觀點比勃列日涅夫時期強調各國必須遵循所謂“共同規律”和各國主權“有限”的觀點相比,是個重大變化。

在中蘇關係方面,安德羅波夫也基本上繼承了勃列日涅夫生前表示要實現兩國關係正常化的方針,但實際上並沒有為消除中蘇關係正常化的障礙而採取實質性步驟。安德羅波夫對中國問題比較熟悉,先後四次來中國,其中包括1959年陪同赫魯雪夫來華訪問,1963年率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團訪越路過中國,以及1965年隨同柯西金赴越南訪問路過中國。他曾參加1963年7月和1964年11月的中蘇兩黨會談。安德羅波夫執政期間主張“改善蘇中關係”,“恢復甦中兩國人民的友誼”。、安德羅波夫作為蘇聯安全工作領導人上升為蘇共黨的最高領導人,這在蘇聯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他在勃列日涅夫時代就享有“一個現代的有專業知識的、機智靈活的下部”的名聲。他常常被描繪成一個有教養的、具有學者風度的形象。他在任克格勃主席十五年中,強化了克格勃組織,建立了一個較穩固的權力基礎。他興趣廣泛,有著多方面的愛好,從現代爵士音樂到美國小說他都很感興趣。他傾向於反對個人崇拜,他儘量避開禮儀性活動。

安德羅波夫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在執政一年零三個月期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工作,大刀闊斧地進行人事調整,為發展國民經濟和提高人民福利事業方面取得的進展作出了貢獻。在整頓勞動紀律和完善經濟機制的試驗方面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在這方面採取的措施獲得了蘇聯民眾的支持。但由於健康原因未允許他完成這一任務。1984年2月9日,安德羅波夫逝世,終年70歲。

康斯坦丁●烏斯季諾維奇契爾年科(191l——1985),原蘇共中央總書記、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1911年9月24日生於俄羅斯大捷西村鎮(今克拉斯諾雅爾斯克邊疆區新村區)的一個農民家庭,俄羅斯人;少年時代當過僱工。1929—1933年先後任共青團區委宣傳部部長、邊防軍某部黨組書記、黨的區委部長等職。1931年入黨。1933年復員回鄉。1933—1945年先後任新村區黨委和烏雅爾區黨委宣傳部部長、克拉斯諾雅爾斯克邊疆區黨的教育之家主任、克拉斯諾雅爾斯克邊疆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黨委書記等職。1945年畢業於蘇共中央高級黨校。

1945——1946年先後任奔薩州黨委書記、摩爾達維亞黨中央宣傳部長。1953年畢業於基什涅夫師範學院。1955年當選為摩爾達維亞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1956年當選為摩爾達維亞黨中央委員。1956——1960年任蘇共中央宣傳鼓動部處長。1960——1965年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秘書處主任。1965年7月——1976年3月任蘇共中央總務部部長,主管黨中央領導人的內務、行政、文書和安全等工作。1966年8月起連續當選為第七至十——屆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並任蘇聯最高蘇維埃聯盟院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1966年4月——1971年4月當選為蘇共中央候補委員。1971年4月蘇共二十四大起當選為蘇共中央委員。]976年3月蘇共中央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書記併兼任蘇共中央總務部部長。1977年10月——1978年11月當選為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78年11月——1984年2月當選為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蘇共中央書記。1984年2月13日在蘇共中央非常全會上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國防會議主席。1984年4月11日在第十一屆蘇聯最高蘇維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他在50年代初結識勃列日涅夫,受到勃的賞識,以後一直隨勃列日涅夫在一起工作,被稱為是“第聶伯羅幫”的重要成員和勃列日涅夫的“總管家”之稱。安德羅波夫逝世後。他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時已73歲高齡,成了十月革命以後就任蘇共最高領導職務年事最高的人。

當時從契爾年科的年齡、健康狀況和威望來看,顯然具有過渡性質。他執政僅13個月,雖然未能改善蘇聯國內外面臨的困境,但保持了蘇聯政局的穩定,做了一些具體工作。在他執政期間強調政策的繼承性,因此基本上保持了安德羅波夫時期的對內對外政策,首先在經濟方面,主張對蘇聯的整個經濟體制進行認真的改造,提出完善經濟活動,改革管理形式和方法、將國民經濟變成一種高效率的有條不紊的機制。指出,經濟試驗的實質在於給企業更多的權利,提高企業的責任感,擺脫中央過多的監督。

他要求經濟幹部要表現出更大的自主性,大膽地進行探索。他強調要加速科學技術進步,儘快地將科學技術成就運用到生產中去。在他執政期間。除繼續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驗外,其它方面的改革並沒有展開。其次,關於蘇聯社會所處的發展階段問題,他繼承了安德羅波夫的“起點論”,說:“蘇聯目前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新階段——完善發達社會主義社會的開端。”(《契爾年科言論選集》”85年中文版)

他不僅強調了這個結論的重要性,而且也指出了發達社會主義階段的長期性,強調需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他把完善發達社會主義作為黨的基本方針,具體地說,就是使生產力發生深刻質變並相應地改善生產關係,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強.勞動紀律和社會紀律.進一步發揮民眾的勞動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契爾年科長期從事黨務和意識形態工作,多次強調在意識形態工作、組織工作和經濟工作方面要始終如一地遵循列寧主義的原則,認為不創造必要的社會前提和意識形態前提,要把經濟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是不可能的。

雖然業已成熟的經濟問題、組織問題及其它問題十分重要,但意識形態工作越來越提到首位,它是全黨的事業。強調把改善意識形態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適應黨在完善發達社會主義過程中正在完成的那些重大複雜的任務的水平”。(《蘇共中央全會(1983年6月14日——15日)檔案彙編》,莫斯科1983年版)。

他重視抓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大力呼籲要杜絕資產階級文化的滲入,主張對中國小的教育進行改革。第四,在對外關係方面他認為,國際形勢的特點是:戰爭危險急劇增強,社會主義和帝國主義以及雙方的政治方針和針鋒相對的世界觀的對抗空前緊張。因此對美國的態度比較強硬,尤其是美國在西歐部署中程飛彈後,直到1984年12月份,他在會見美國企業家哈默時才表示蘇美兩國應建立良好關係。在同東歐國家關係方面,強調要全力發展和加強團結合作,而東歐國家無論是國內建設還是對外關係方面,如有一些獨立自主的做法都會被當作越軌行為,而遭到指責。關於中蘇關係方面,雖然他強調同中國發展友好關係很重要,但兩國關係沒有出現更積極的進展。

契爾年科1985年3月10日逝世。

戈巴契夫,原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總統,1931年出生於俄羅斯斯塔夫羅波爾。1952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55年國立莫斯科大學畢業後,長期從事黨務、團務領導工作。1971年當選蘇共中央委員。1978年進入中央書記處。1989年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次年為正式委員。1985年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在職期間,積極推行「全面改革」的方針。1988年10月,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次年5月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

1990年2月,提出對蘇共進行革命性改革,修改憲法中有關蘇共領導地位的條文,並建議實行總統制。1990年3月15日任蘇聯總統。1991年蘇聯「八·一九」事變後,於8月24日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一職,並建議蘇共中央自行解散。1991年12月21日蘇聯解體,25日,戈巴契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