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紅軍第88獨立步兵旅

1946年2月8日,建立了北韓臨時人民委員會,被推選為該委員會委員長。 1947年2月,出任北韓人民委員會副委員長兼產業局長及交通局長。 1946年8月任北韓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委員。

越界過江

1939年初冬,在牡丹江虹雲商行,東北抗日聯軍舉行了重要會議,到會的有抗聯總指揮周保中,抗聯總政治部主任李兆麟,中共滿洲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兼第六軍政治部主任馮仲雲,中共南滿省委委員、抗聯第三方面軍指揮陳翰章,北滿省委執委委員、第三軍軍長許亨植。這幾位將領代表碩果僅存的2000多名抗聯戰士,就當前的形勢和今後的方向進行緊急磋商。會上,周保中剖析了抗聯面臨的嚴酷形勢,強調“必須以毛澤東《論持久戰》的戰略思想,指導東北抗聯的行動。”與會同志一致同意了周保中關於“保存力量,越界過江,到蘇聯遠東地區野營整訓”的意見。
1940年3月19日上午,在蘇聯的哈巴羅夫斯克(伯力),蘇軍遠東邊防軍司令部迎來了3位中國客人,周保中、李兆麟、馮仲雲,他們將與遠東邊疆區黨委和遠東軍討論越界過江野營整訓問題。周保中向遠東邊疆區區委書記兼軍區政委伊萬諾夫通報了抗日聯軍面臨的實際困難,要求蘇方從國際主義原則立場出發,考慮東北抗聯轉移到中蘇邊境蘇聯一側建立野營,進行階段性休整的要求。會議非常順利,蘇方原則同意東北抗聯轉移。

野營整編

距哈巴羅夫斯克(伯力)75公里位於黑龍江(蘇聯稱阿穆爾河)邊的費士克,森林茂密,因“阿穆爾河”一詞的俄文字頭為A,所以這裡被簡稱為“A營”,先期過境的第二路軍總部直屬部隊,第三路軍3支隊的300餘名指戰員駐紮於此。在海參崴和沃羅斯諾夫之間的一個小火車站附近,有處被稱為“蛤蟆塘”的地方,這裡被選為北野營地,取其俄文名稱字頭稱為“B營”,抗聯第一路軍警衛營和二、三方面軍的500餘名指戰員駐“B營”。東北抗日聯軍退入蘇聯境內組建南北野營 。東北抗日聯軍北野營1940年冬建立12月18日進入蘇境的抗聯第二路軍總部警衛旅、二支隊及抗聯三路軍一部黨的幹部召開聯席會議。會議由彭施魯主持。出席會議的有李永鎬、隋長青、李成祥、姜信泰、喬書貴、陶雨峰、陳雷等。會議選舉了北野營黨臨時委員會,書記姜信泰、組織部長喬書貴、宣傳部長李永鎬,還對野營部隊的軍事訓練、政治學習、組織紀律等問題進行了部署。同時,決定保留各路軍編制,按實到人數混合組成連、排。抗聯第二路軍為一連,連長崔石泉,指導員彭施魯。抗聯第三路軍一部暫和第二路軍混編,由陳雷負責。東北抗日聯軍南野營1941年春建立;黨委書記:季青。
野營部隊的後勤供應由蘇軍負責,軍裝多用蘇軍替換下來的棉衣、軍大衣,少量的皮大衣和氈靴、棉皮鞋等舊衣物作為補充。一伙食供應較好,每名戰士每天1公斤麵包,還有少量的菜,食用油和肉類。司務長為蘇軍大尉彼德羅維奇。軍事訓練按照蘇軍的條令進行,蘇軍教官為安德烈少校。1941年6月開始,為適應敵後游擊戰爭需要,軍訓內容又特別增加了爆破技術、跳傘的訓練,抗聯戰士每人都能從2000多米高空跳傘10多次。幾乎人人都會跳傘、滑雪、游泳、攀岩。相當一部分人還會電台收發報,照像,測繪,爆破等偵察技術。抗聯部隊整體軍事素質有了很大提高。
1940年12月20日,周保中寫信向蘇方聲明:“今後,游擊運動的一切必須由東北黨組織決定。

抗聯授銜

1942年7月16日下午,周保中同蘇聯遠東軍司令員阿巴那申克大將達成一致意見,決定將留在蘇聯遠東境內的東北抗聯部隊擴充為步兵教導旅。全旅編為4個步兵營,1個無線電連,1個迫擊炮連,1個教導連。1944年後,增加一個自動步槍營和一個八二迫擊炮連。每營兩個連,每連3個排;每營裝備重機槍6挺,每連裝備輕機槍9挺,每排裝備衝鋒鎗15挺。旅、營設司令部,旅、營、連軍官正職由抗聯幹部擔任,副職由蘇軍軍官擔任,正排長以上者按蘇軍軍官標準發薪金。88旅編制軍銜分別是:

旅長 中校
副旅長 少校
政治副旅長 少校
旅參謀長 少校
旅司令部各部部長 少校
營長 大尉
副營長(含營政治委員) 大尉
連長 上尉
副連長(含連政治指導員) 上尉
排長 中尉、少尉
戰士 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8月1日,在蘇聯遠東的費士克營地,東北抗日聯軍700多名指戰員身著蘇聯軍服佩帶蘇軍軍銜,整編成為蘇聯遠東軍區第88獨立步兵旅。上午蘇聯遠東軍司令員阿巴那申克大將在A營檢閱了部隊,他莊重宣布:“授予抗聯教導旅以蘇聯遠東紅旗軍第88獨立步兵旅的蘇軍番號,對外代號8461部隊。”同時宣布了軍官任職命令:
周保中 少校旅長(1943年晉升為中校)
李兆麟 教導旅少校政治委員(1943年改任政治副旅長)
薩馬爾欽科 少校副旅長兼參謀長(後為什林斯基少校)
巴達林 少校副旅長
德勒 少校副旅長兼後勤部長
西遼金 少校旅政治部主任
崔石泉(1945年改名為崔庸健) 大尉副參謀長,同時擔任旅黨委書記
金日成 第一營大尉營長
安吉 第一營大尉營政治委員
王效明 第二營大尉營長
姜信泰(後改名為姜健) 第二營大尉營政治委員
許亨植 第三營大尉營長(未到任由王明貴上尉繼任)
金策 第三營大尉營政治委員
柴世榮 第四營大尉營長
季青 第四營大尉營政治委員

反攻回國

1945年5月9日納粹德國投降後,蘇軍開始部署對日作戰。周保中幾乎參加了遠東軍司令部召開的所有會議,制定配合蘇軍反攻東北的作戰計畫:一是立即組成了一支空降部隊,攜帶電台,傘降到東北各地執行偵察任務;二是按照雙方確定的名額,將翻譯和嚮導配齊,提前去蘇軍指揮機關報到,待蘇軍進攻時隨同蘇軍執行任務;三是抗聯部隊24小時戒備,隨時準備與蘇軍一道解放東北,消滅日寇。7月,88旅派出340名指戰員作為先遣支隊到蘇軍,進行統一軍事訓練,其中160人分到第一方面軍,80人分到第二方面軍,100人分到後貝加爾方面軍。他們作為先頭部隊的嚮導執行特種作戰任務。7月底,88旅又派遣290名指戰員,組成20多支特譴隊,秘密傘降牡丹江、佳木斯、哈爾濱、長春、瀋陽進行戰前偵察,將關東軍的17個戰略地堡及中蘇邊境上的3道邊防線情況,無一遺漏地標註成空襲目標。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零時,88旅派遣的340多名先遣支隊(隨軍翻譯、嚮導、偵察人員)和先期潛伏東北境內的地下抗聯小分隊戰士們,從黑龍江流域到小興安嶺或在邊界引領地面部隊,或與蘇聯空軍進行地空導航電訊聯絡。蘇聯空軍在88旅偵察員電訊信號引導下,準確催垮了日本關東軍所有的軍事目標,日本關東軍經營了數十年的東北防線頃刻瓦解。88旅戰前派遣的兩批上百名偵察英雄,絕大多數光榮犧牲,生存者寥寥無幾。兩批先遣人員離去後,抗聯僅剩戰鬥人員400餘人。8月11日,周保中按預定方案召集部隊登艦,跨過黑龍江殺回國內。
8月14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周保中等人計畫“搶在國民黨之前,控制長春、瀋陽、哈爾濱等57個重要城市,重建東北各地下黨組織”。根據這一方案,將400多人分成57個進駐小組,每組按城市大小,多則10人,少則1人。這一方案電報莫斯科後,即獲得蘇聯最高統帥部的同意,決定方案中的57個城市的衛戍司令由蘇方擔任,其副司令員由88旅派人擔任。

88旅主要領導人在以後的日子

88旅的幹部中有不少人成為了中國、朝鮮的黨和國家、軍隊的領導人。這支軍隊事實上也成為朝鮮人民軍的最初母體,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日後成為了人民軍的元帥和次帥。當時旅、營、連各級主要的領導及今後擔任的職務,以及1945年以後的歸宿如下:

中校旅長周保中

“八·一五”東北光復初期。周保中率領東北抗日聯軍為我黨搶戰東北開闢了通路,此後,又在東北局的統一領導下,為迎接10萬大軍、2萬幹部進入東北架設了橋樑。發揮了特殊的歷史作用。在東北,周保中先後任東北軍區副司令、吉林省委常委等職。1950年,周保中先後擔任昆明市軍管會副主任、雲南省軍政委員會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職。東北抗聯遺留很多問題。周保中作為原東北抗聯的領導人,本著對同志十分負責的態度使諸多問題得以圓滿解決。1955年9月被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64年2月21日,周保中強忍病痛,接待了兩位因歷史問題未得到妥善解決特地來訪的抗聯老同志。由於疲勞過度。2月22日,周保中因心臟病突發溘然長逝,終年62歲。

少校政治副旅長李兆麟

1945年,抗戰勝利。李兆麟以中共代表身份出任濱江省副省長,同時兼任中蘇友好協會會長。在副省長和會長任內,李兆麟工作十分繁忙。針對蔣介石的偽戰陰謀,李兆麟作了許多針鋒相對的戰鬥。戰鬥的勝利,引起國民黨敵特的極度恐慌,開始著手策劃刺殺李兆麟的罪惡計畫。 1946年3月9日,李兆麟被計畫周密的敵人用毒藥毒倒。李兆麟孤身與埋伏的特務博斗,終因寡不敵眾,慘遭殺害。1946年3月24日,哈爾濱市人民在道里松江公園為李兆麟舉行公祭,並將這座公園命名為兆麟公園。哈爾濱解放後又為李兆麟建造了墓碑,上刻:“民族英雄李兆麟將軍之墓”。

大尉副參謀長崔石泉(崔庸健)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返回朝鮮。歷任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副首相兼民族保衛相,人民軍次帥,最高人民會議委員會委員長、共和國副主席、朝鮮勞動黨中央書記。1976年去世。崔庸健是金日成在蘇聯基地時與建國初期的的主要軍事助手段。

第一營營長金日成大尉

1945年回過以後,於10月10日,建立了北韓共產黨中央組織委員會。1946年2月8日,建立了北韓臨時人民委員會,被推選為該委員會委員長。1946年8月28日,聯合北韓共產黨和朝鮮新民黨,創建了勞動民眾的統一黨——北韓勞動黨。1947年2月,建立了朝鮮第一個無產階級獨立政權——北韓人民委員會,被推選為委員長。1948年9月9日,根據全體朝鮮人民的意志,創建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被推選為內閣首相(國家元首)。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金日成時任朝鮮人民軍司令官。1953年2月,被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元首稱號。在第一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開始一直擔任最高人民會議大議員;從第一屆最高人民會議到第四屆最高人民會議擔任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內閣首相(國家元首);從第五屆開始一直擔任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席;從1945年10月到1966年9月擔任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黨的元首);從1966年10月開始被推選為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92年4月被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金日成於1994年7月8日凌晨2時因心肌梗塞在其官邸內病故。

第一營政治副營長安吉大尉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返回朝鮮。11月,為培養朝鮮人民軍正規軍的軍事政治幹部,建立了平壤學院,安吉為院長;建立了保全幹部訓練大隊(人民武裝力量部的前身)的時候,又任命安吉為人民軍總參謀長,當時他已經積勞成疾,1947年12月病逝於平壤。

第二營營長王效明大尉

1946年7月中旬,王效明任吉南軍分區司令員,1948年2月13日,王效明任中共吉林省委委員。吉南軍分區部隊編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11師,王效明任師長。率領部隊參加了遼瀋戰役,先後任東北軍區第164師師長,長春衛戍司令部司令員兼第164師師長,炮兵第6師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效明先後任海軍炮兵學校校長,海軍炮兵部副部長、岸防兵部部長,武裝力量監察部監察主任,旅順基地副司令員,中共中央監委駐國家第5機械工業部監察組組長,第5機械工業部顧問等職。1955年9月被授予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軍銜;曾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5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91年11月3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第二營政治副營長姜信泰大尉(姜健)

1945年8月初姜健擔任進攻朝鮮北部的蘇軍司令的翻譯,參加了蘇軍在朝鮮東海岸的登入作戰。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姜健奉命返回教導旅駐地。17日,姜健被任命為東北抗聯延邊分遣隊隊長,10月20日成立了中共延邊委員會,姜健任書記兼軍事部長。11月23日,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延邊軍分區,姜健任司令員,雍文濤任政治委員。1946年4月,東北民主聯軍將延邊軍分區改為吉東軍區(三級軍區),姜健任司令員。1946年7月,由於北韓臨時人民委員會的請求,姜健奉命回國,1948年2月8日,朝鮮人民軍正式宣布誕生。姜健擔任這支新生武裝的總參謀長,被授予中將軍銜。同時,他也兼任民族保衛省的副相(國防部副部長)。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9月8日,他在一次空襲中陣亡,犧牲時才三十二歲。朝鮮政府追授他共和國英雄稱號,並將第一中央軍官學校命名為姜健軍官學校。

第三營營長王明貴上尉

1945年參加了蘇軍齊齊哈爾衛戍區司令部的工作,擔任中國共產黨嫩江地區委員會書記;後任齊齊哈爾警備副司令員、嫩江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騎兵師師長、獨立第八師師長、中南軍政大學廣西分校第一副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鐵道運輸司令部副司令員、公安部隊師長、黑龍江省軍區副司令員、顧問;1955年9月被授予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曾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蘇聯紅旗勳章、俄羅斯朱可夫勳章、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和60周年紀念章;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2005年6月22日在哈逝世,享年95歲。

第三營政治副營長金策大尉

1945年8月,金策隨金日成回到朝鮮,最初擔任鹹鏡南道的建黨工作,同時兼任負責國家安全的人民保全局長。1945年10月10日,金策出任平壤軍政學院院長,平壤學院是培養現代化正規武裝力量骨幹的朝鮮第一所軍事政治學院。1946年8月北韓共產黨與朝鮮新民黨合併為朝鮮勞動黨後,當選為黨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委員會委員,同年12月,朝鮮人民軍的前身——人民保全隊建立,金策任政治副司令。1947年2月,出任北韓人民委員會副委員長兼產業局長及交通局長。1948年9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出任朝鮮內閣副首相兼產業相,掌管全國的經濟工作。可以說,金策是北韓新工業的奠基人。1950年6月韓戰爆發,金策當選為朝鮮在戰爭期間最高統帥機構——軍事委員會的委員,並在7月初接替崔庸健大將擔任前線指揮部的司令官,並授予大將軍銜。1951年1月31日,金策因積勞成疾,在位於乾芝里的最高司令部心臟麻痹症突發而去世,在去世的前一分鐘他仍然在加夜班工作。

第四營營長柴世榮大尉

1941年,柴世榮奉調入蘇聯。1943年夏秋之際,柴世榮在執行任務中不幸犧牲。時年49歲。

第四營政治副營長季青大尉

原名李德配;1944年9月至1955年被關押在蘇聯西伯利亞勞改營,過著非人的生活,1955年回國。十年動亂又遭冤獄,被當作“蘇聯特務”、“叛徒”關押三年之久,直到1976年7月終於作出了正確結論:“季青同志在抗聯時的歷史清楚,他在蘇聯關押純屬冤獄”,中間關於職級問題又多有波折,直到1984年9月,中組部批准為副省級幹部,1988年12月逝世,終年77歲。

馮仲雲上尉

1945年,全國抗戰勝利後。解放戰爭期間,馮仲雲在松江省人民政府任副主席。1949年,馮仲雲出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1952年,馮仲雲任北京圖書館長,對圖書館事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其所保留的新善本(包括老解放區的革命文獻、革命領導人手稿名人手稿)至今仍是國圖的瑰寶。1954年至1968年馮仲雲在水利電力部任副部長,任內為新中國的水電業解決過許多重大科研課題。1968年被迫害至死。1977年,黨中央為馮仲雲平反昭雪,對他的光輝一生作了充分肯定和公正評價。

崔賢上尉

1945年8月,崔賢以朝鮮工作團成員身份,在金日成率領下,跟隨蘇聯紅軍返回祖國朝鮮。由於當時沒有成立南北統一的政府,也不可能成立正規的軍事力量,便以人民保全隊的名義組建軍隊,蘇軍撤退後擔任警戒三八線的人民保全隊隊長。1948年2月8日,朝鮮成立了人民警備隊,隸屬內務省,崔賢任三八線警備旅團旅團長。韓戰爆發前夕,崔賢就任人民軍第二師團少將師團長。1956年6月,在民族保衛省副相金雄(國防部副部長)大將遇刺後不久,金日成指派崔賢接任副相一職,並晉升上將軍銜。並從1956年勞動黨第三次代表大會起當選歷屆中央委員,從1957年第二屆最高人民會議起當選歷屆議員,從而使得崔賢正式進入朝鮮的中央領導層。1958-1962年,崔賢任遞信相(郵政部長)。1962年和1967年,當選第三屆和第四屆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1964年當選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1966年10月勞動黨四屆十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1968年,崔賢擔任保衛相,並晉升大將軍銜,1970年11月勞動黨五屆一中全會上,崔賢當選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1972年12月第五屆最高人民會議上,當選為中央人民委員會委員,是年民族保衛省改稱人民武裝力量部,崔賢繼續擔任部長,並任朝鮮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機關——國防委員會的副委員長。1976年5月,崔賢身體日漸衰退,自動辭去人民武裝力量部長職務,但金日成仍繼續讓他任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1980年10月的勞動黨六屆一中全會上,已經臥病多年的崔賢仍然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1982年4月9日崔賢病逝。

朴德山上尉(即金一)

1945年日本投降後回國。同年11月,任北韓共產黨平安北道委員會書記。1946年8月任北韓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委員。1948年8月起連續當選為朝鮮最高人民會議議員。1949年任民族保衛省文化部長。1950年6月為民族保衛省副相。1953年8月任朝鮮勞動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政治委員會委員、黨中央副委員長。1954年3月任內閣總理兼農林相。1956年4月朝鮮勞動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常務委員。1957年9月連任內閣副首相。同年12月當選為朝鮮統一民主主義戰線中央委員。1959年任內閣第一副總理。1961年朝鮮勞動黨第四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中央委員會副委員長。1966年朝鮮勞動黨代表,當選為中央政治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書記局書記。1970年朝鮮勞動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中央書記局書記。1962年、1967年第三、四屆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均被任為內閣第一副總理。1972年12月任政務院總理。1976年4月任國家第一副主席和中央人民委員會委員。1977年第六屆朝鮮最高人民會議上再次當選為國家副主席和中央人民委員會委員。1980年兼任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委員長。同年10月朝鮮勞動黨第六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務委員。曾獲勞動英雄稱號。1984年3月9日因病逝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