藠

基本字義薤的別稱:~子。~頭。詳細字義〈名〉藠頭,藠子。“即薤”。百合科。多年生草本。鱗莖可作醬菜 [Chinese onion]藠,俗呼薤曰藠子,以薤根白如藠也。——《正字通》。藠為多年生草本百合科植物的地下鱗莖,葉細長,開紫色小花,嫩葉也可食用。成熟的藠個大肥厚,潔白晶瑩,辛香嫩糯,含糖、蛋白質、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物質,是烹調佐料和佐餐佳品。據《本經》記載:藠“治金瘡瘡敗,輕身者不飢耐老”、“治少陰病闕逆泄痢,及胸癉刺痛,下氣,散血,安胎。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拼音:jiào

注音:ㄐㄧㄠˋ

部首筆畫

藠

部首: 艹部外筆畫: 15總筆畫: 18

五筆86: arrr五筆98: arrr

倉頡: thaa

四角號碼: 44662

鄭碼: ennn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85E0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 艹白

漢字部件分解: 艹白白白

筆順讀寫: 橫豎豎撇豎折橫橫撇豎折橫橫撇豎折橫橫

音韻參考

客家話:[客英字典] kiau1 kiau5 [台灣四縣腔] kieu5 kieu1 [梅州腔] kiau1 [海陸豐腔] kiau5 kiau1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藠 ·康熙筆畫:21·部外筆畫:15

《集韻》胡了切,音皛。草名。又《玉篇》音叫。《本草》薤,一名藠子。或作蕎,非。

形態特徵

株高45~55 cm,分櫱性強,一個鱗莖可分櫱成15~20個,多的可達50個。葉三角形中空,長40~50 cm,粗1.4~1.6 cm,綠色,葉鞘長7 cm,鱗莖縱徑4~5 cm,橫徑2.5 cm左右,單個鱗莖質量為10.5~15.5 g。肉質細嫩,微辣,鹽漬或醋漬後質脆,味好。遲熟,生長期265 d左右,耐寒性強,耐熱性和耐旱性中等,不耐澇。

注意與苦藠區別,中藥中的“薤白”其實是苦藠,名片中的別名,不準確。

地理分布

主產地:江西、東北、河北、江蘇、湖北、湖南等地。野生藠多生於耕地雜草中及山地較乾燥處。北方多在春季採收,南方多在夏秋季節採收。採收時,連根採挖,除去莖葉及根須,洗淨鮮用。

藥用價值

性味:辛、苦、溫。藠為多年生草本百合科植物的地下鱗莖,葉細長,開紫色小花,嫩葉也可食用。成熟的藠個大肥厚,潔白晶瑩,辛香嫩糯,含糖、蛋白質、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物質,是烹調佐料和佐餐佳品。乾制藠入藥可健胃、輕痰、治療慢性胃炎。據《本經》記載:藠“治金瘡瘡敗,輕身者不飢耐老”、“治少陰病闕逆泄痢,及胸癉刺痛,下氣,散血,安胎。”如此既好吃又治病之物,世間實為難得。

拼音是jiao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