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梵語:लुम्बिनी,Lumbinī或Lumbini),又譯嵐毗尼、臘伐尼、林微尼,位於尼泊爾南部蘭毗尼專區的魯潘德希縣,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藍毗尼靠近印度的邊境,距加德滿都280公里。公元前623年,相傳釋迦牟尼佛誕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因此成為佛教四大聖地之一。1997年被入選世界遺產。中尼友誼源遠流長,綿延不絕的喜馬拉雅山讓我們心手相連。早在1500多年前,中尼就開始友好交往。公元5世紀和7世紀,中國高僧法顯、玄奘曾先後赴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地藍毗尼禮佛求法。尼泊爾高僧佛陀跋陀羅自408年起在中國譯經弘法21年。中國元朝時,尼著名工藝家阿尼哥率工匠來華,在40餘年裡建造了以北京妙應寺白塔為代表的9座大寺廟。雙方的這種長期交流交往,促進了兩國文明的繁榮發展。

基本信息

簡介

藍毗尼藍毗尼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蘭毗尼專區的魯潘德希縣,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藍毗尼距加德滿都約360公里,位於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上,屬熱帶氣候,最高氣溫可達50攝氏度左右。由於從首都加德滿都到藍毗尼的公路是尼泊爾的主要交通幹道,車多、路險,所以筆者經過7個半小時的長途跋涉才終於抵達了目的地。公元前623年,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在這裡。早在1500多年前,中國高僧晉代法顯就取道新疆,渡流沙,越蔥嶺,經印度來到藍毗尼,成為訪尼泊爾外國人士中有真實記載的第一人。唐代名僧玄奘在公元633年也曾到此瞻禮取經。

藍毗尼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誕生地,位於尼泊爾南部特萊平原,距印度只有20多公里。藍毗尼花園面積8平方公里,佛教徒們為紀念這處佛祖誕生的花園,稱之為聖園,修建起許多寺院、廟和佛塔。2500多年至今前來朝拜瞻仰者從未中斷。這裡曾經有3座佛塔、2個寺院和3座摩耶廟。在聖園周圍,有尼泊爾、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緬甸等國援建的寺廟。藏傳佛教的白教葛舉派也有一座較大寺廟在此。我國佛教協會援建的“中華寺”也坐落在此地,與尼泊爾宗教界開展合作往來。

由來

藍毗尼菩提樹

藍毗尼是梵文"可愛"的意思,這裡原為古代天臂國善覺王夫人蘭毗尼的花園,此處因此而得名。

藍毗尼是個不大的村莊,綠樹成蔭,景色秀麗,有許多與釋迦牟尼有關的歷史遺蹟。藍毗尼位於印度平原的南部,四周掩映著森林樹木。藍毗尼的人們相信佛祖的母親之所以選擇了釋迦牟尼是因為這裡的環境寧靜祥和。後人在釋迦牟尼出生處建造了這座別具一格的瑪雅黛維女神廟,現廟內供奉著女神石雕像,右手攀把著娑羅雙樹的樹的枝幹,新生的嬰兒悉達多端多端立在近旁的蓮台上。

在瑪雅黛維女神廟旁有一口數十米的方形水池,明澈如鏡,相傳是女神沐浴和釋迦牟尼幼年時代洗澡的地方。池邊長著一棵娑羅雙樹,樹身粗大,原樹在法顯著作中曾有記載,唐玄奘來此取經時已經"枯悴",現存娑羅雙樹是後人補種的。

降生地

藍毗尼佛陀降生

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23年出生在著名的釋迦牟尼庭園裡,他的誕生地成為後人朝聖的地方。印度君主阿育王就是朝聖者之一,他是虔誠的佛教信徒,不僅下令免除了佛祖誕生地附近的所有苛捐雜稅,佛教書上還記載阿育王在佛祖誕生的確切地點上立了一塊石碑作為標記,並以示紀念。最近考古學家才在一個七層磚壘起的平台上發現了該紀念石,它埋在神殿舊址下面5米處,1993年在掘進開路時被毀壞。

阿育王於公元前250年在此立下一個紀念自己的石柱,阿育王石柱柱高6米,有一半埋在地下。在瑪雅黛維女神廟的正北,是著名的阿育王石碑。碑是圓柱形,是公元前249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來此朝拜時所建,刻在碑上的文字確鑿無疑地證明了蘭毗尼是佛祖降生之地。阿育王石碑也因此成為蘭毗尼最重要的歷史文物。廟南有後人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內有釋迦牟尼的巨大塑像。佛堂的牆壁上繪有反映釋迦牟尼生平的五彩繽紛的壁畫。此外,蘭毗尼還建有文物館和馬享德拉紀念碑等。

釋迦牟尼降生在藍毗尼花園,成長則是在旁邊的迦毗羅衛城。迦毗羅衛城是釋迦族建立的最大都城之一,位於藍毗尼旁的印度與尼泊爾交界處。1898年,法國考古學家佩普曾在迦毗羅衛城進行考古發掘,在一座直徑約35米的紅磚舍利塔廢墟中,挖出了5個裝有骨灰的容器,其中一個石函上用波羅米文刻著:“此乃釋迦族佛陀的舍利容器,乃有名的釋迦族諸人及兄妹和妻子等共同奉祠之處”——這個發現曾轟動了世界,那個石函至今仍收藏在加爾各答的印度博物館內。

傳說

大約公元前7世紀時,藍毗尼所在地是釋迦族建立的一個小國,國名叫迦毗羅衛。一天,王后摩耶夫人路經這裡,她手攀娑羅雙樹,從右肋生下一個男嬰,這個男嬰被取名為悉達多·喬達摩。他長大後,像凡人一樣娶妻生子,過了一段宮廷貴族的享樂生活……但是,王子並沒有在宮中長期享樂,而是嚮往濟世濟民的重大責任。據說悉達多·喬達摩於29歲出家,隨後遍訪當時著名的宗教大師,直到35歲時,才在一顆菩提樹下悟道,摸索出一條解脫人生痛苦的大道。成道後他長期在恆河流域講經傳道,並使得佛教逐漸傳播開來。釋迦牟尼這個名字是後世佛教徒對悉達多·喬達摩的尊稱,釋迦指釋迦族,牟尼是聖人的意思。

歷史與發展

藍毗尼藍毗尼阿育王石柱

公元636年,中國高僧玄奘三藏法師來到藍毗尼聖地。玄奘當時在藍毗尼見過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見過阿育王石柱以及石柱上所刻文字,只是石柱的頂部斷了一部分。《大唐西域記》第六卷記載道:“至臘伐尼林,有釋種浴池,清澄皎鏡,雜華瀰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無憂花樹,今已枯悴,菩薩誕靈之處。菩薩以吠舍佉月後半八日,當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則曰以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當此三月十五日。次東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二龍浴太子處也。菩薩生已,不扶而行於四方各七步,而自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隨足所蹈,出大蓮花。二龍踴出,住虛空中而各吐水,一冷一暖,以浴太子。浴太子窣堵波東,有二清泉,傍建二窣堵波,是二龍從地踴出之處。菩薩生已,支屬宗親莫不賓士,求水盥浴。夫人之前,二泉湧出,一冷一暖,遂以浴洗。其南窣堵波,是天帝釋捧接菩薩處。菩薩初出胎也,天帝釋以妙天衣跪接菩薩。次有四窣堵波,是四大天王抱持菩薩處也。菩薩從右脅生已,四大天王以金色氎衣捧菩薩,置金機上,至母前曰:‘夫人誕斯福子,誠可歡慶!諸天尚喜,況世人乎?’四天王捧太子窣堵波側不遠,有大石柱,上作馬像,無憂王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傍有小河,東南流,土俗號曰油河。是摩耶夫人產孕已,天化此池,光潤澄淨,欲令夫人取以沐浴,除去風虛。今變為水,其流尚膩。”

公元十二三世紀,曾有一些西藏佛教徒來藍毗尼朝聖。當時尼泊爾西部國王RipuMalla率大臣等也來到藍毗尼朝禮。他們也見過阿育王石柱、佛陀誕生處的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

公元十八世紀,隨著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也有不少西方學者來到印度。他們對豐富多彩的東方文化,特別是東方歷史、考古、宗教等,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如WilliamJones即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1896年,尼泊爾西部城鎮官員KhadgaSumsher和著名考古學者A.Feuhrer博士發現了藍毗尼的阿育王石柱。他們根據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的所載,並經多次勘查發掘,證實了藍毗尼園的地點,從此荒廢多時的藍毗尼園又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1899年,印度考古學家P.C.Mukherji對藍毗尼作了進一步的考古和發掘,又發現了不少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時期的遺物。在藍毗尼園內有摩耶夫人廟,廟內有釋迦太子誕生浮雕,人物輪廓尚可辨認,但有的地方亦被毀壞。廟南是一長方形水池,此池乃摩耶夫人沐浴之地。池旁有一顆菩提樹。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即在摩耶夫人廟西。但是在摩耶廟內也有印度教的神像。

1932至1939年間,KesharSumsherJ.B.Rana住在藍毗尼園內,並對藍毗尼園的建築結構作了仔細的研究和挖掘。

1956年,尼泊爾王國馬亨德拉國王在紀念佛陀涅盤2500年時,提出要對藍毗尼進行開發,並把倒在地上的阿育王石柱重新豎立起來。

1967年,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先生考察藍毗尼,並向尼泊爾王國政府提出對藍毗尼進行開發的建議。

196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藍毗尼進行了考察,並全力支持尼泊爾政府對藍毗尼進行開發。

1970年,尼泊爾王國政府正式開始對藍毗尼的開發,並同時成立了藍毗尼開發委員會。

1976年,第四屆世界佛教和平大會將1979年定為藍毗尼年。

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藍毗尼開發委員會委託日本建築工程師KenzoTange對藍毗尼園進行設計規劃。此規劃分為三個部分:一、花園聖地,為文物保護區,以阿育王石柱、菩提樹、水池、摩耶夫人廟和遺留下來的磚牆為主;二、寺院區,以各國佛教組織援建的寺院為主;三、花園區和寺院綠化區,除建築物和路面,其它地區皆為綠化區。藍毗尼園總占地面積約770公頃。

1985年,藍毗尼開發委員會更名為藍毗尼開發基金委員會。

1990年,日本佛教組織同藍毗尼開發基金委員會簽定協定,表示願意援建摩耶夫人廟。此工程定名為“摩訶摩耶寺修復工程”。此工程分三個步驟:一、在原摩耶夫人廟旁不遠處先修一臨時的摩耶寺,在其中放置一些相關的文物及佛像,由專人看管。此期工程於1993年結束。二、對原摩耶夫人廟進行發掘,發掘後照原樣修復。三、將原有的文物和佛像放回修復後的摩耶寺,並由專業人員管理。後兩期工程至今未完成。

1996年,尼泊爾國王、王后參觀藍毗尼。這一年在藍毗尼舉行了阿育王石柱發現一百周年紀念大會。

1998年,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二十一屆大會在藍毗尼召開。

2000年,中國在藍毗尼建造的中華寺隆重舉行寺院落成、佛像開光、方丈升座慶典,中國佛教界派出百餘人組成的佛教代表團前來祝賀隨喜。尼泊爾王國首相柯伊拉臘(GirijaPrasadKoirala),尼泊爾王國國務委員會主席拉伊瑪吉(KesharJungRayamajhi),尼泊爾王國政府文化旅遊民航大臣、藍毗尼開發委員會主席查道特(TariniDattaChataut),尼泊爾王國政府工商大臣塔姆拉卡爾(RamKrishnaTamrakar),和正在尼泊爾王國訪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司馬義。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葉小文及中國駐尼泊爾大使曾序勇等各界嘉賓光臨慶典,使這一盛事彪炳史冊。

主要景點

藍毗尼園

尼泊爾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全稱為“藍毗尼佛祖誕生遺蹟公園”。這座於1986年開始興建的佛教的聖園不僅用來紀念佛主釋迦牟尼的誕生,也是當代佛教復興的基地。在多次的勘查發掘中,先後發現了阿育王神柱、摩耶夫人誕子浮雕,以及不少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時期的遺物。

截至2005年,包括印度、中國、緬甸、越南、斯里蘭卡、德、韓、日等近三十個國家的佛教組織,已經在藍毗尼園內建造了各具本國特色的佛教寺廟。尼泊爾政府也在園內新修了一些佛塔和寺廟。藍毗尼園的正中央是摩耶夫人祠,也稱“摩耶夫人神廟”,用來紀念和供奉釋迦牟尼的母親。該祠外牆為白色,建築造型別具一格。廟內供奉著女神石雕像,只見她右手攀扶著娑羅雙樹的枝幹,新生的嬰兒悉達多正端立在近旁的蓮台上。祠內還有古代的摩耶夫人誕子浮雕。浮雕表面雖然不全,但人物輪廓尚可辨認。

摩耶夫人祠的南面有摩耶夫人浴池,也稱“神聖池塘”,水池呈長方形,石質和樣式都很古樸,沒有華麗的雕琢,池水明澈如鏡,池旁有一棵大娑羅雙樹。據佛教傳說,摩恥夫人誕子後,就在這座當時長滿了青、白蓮花的水池中沐浴淨身。摩耶夫人池邊長著一棵娑羅雙樹,樹身粗大,生機盎然。四周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祈禱旗。原樹在法顯著作中曾有記載,唐玄奘來此取經時已經“枯悴”,令人有理由懷疑現存此樹是後人補種的。

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在摩耶夫人祠西,1896年被考古學家發現。據玄奘記載,石柱“上作馬像”,“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撲地”。現該柱存高7.2實,柱頭馬像已失,柱體有裂縫一道,似系雷擊所致。石柱離地3米處有婆羅跡字型阿育王銘文,現翻譯如下:“天愛喜見王(即阿育王)於灌頂之第二十年親自來此朝拜,因此處乃是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茲在此造馬像、立石柱以紀念世尊在此誕生。並特諭藍毗尼村免除賦,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門票:免費。但如果拍照,要交1美元或50Rs的拍照費。僱請導遊講解費:200—400Rs

藍毗尼博物館

主要收藏藍毗尼和周邊出土的佛教文物,正處於發展階段,目前博物館的館的藏文物數目不多,占地面積也較小。開館時間:平日10:00—17:00;周三:10:00—15:00;周六、日休息。

中華寺

我國以佛教協會名義在海外建造的第一座寺院,1996年12月開始動工建設,1998年10月竣工,占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由山門、大雄寶殿及禪房等組成。整體建築雄偉輝煌,屬清代宮殿式建築風格,我國許多佛教徒每年“佛誕節”期間都會來此朝拜。提示:出示中國護照,可以免費住宿寺中,但要遵守規矩給點香火錢,並且房位有限。

緬甸寺

藍毗尼的緬甸寺造型幾乎同仰光的大金塔一模一樣,威嚴肅穆,金碧輝煌。世界各國的觀光客和香客都喜歡來此參觀、朝拜。提示:進入緬甸寺,需要赤足。

提羅拉科特T

迦毗羅衛城(Kapilavastu)是釋迦(Sakya)族的首都,太子悉達多在此度過了29年的光陰,現今對於迦毗羅衛城遺址的確認,在佛教考古學上未有定論,位於尼泊爾境內的提羅拉科特Tilaurakot及印度境內的畢波羅瓦(Piprawa),均可能是古城舊址。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提羅拉科特現存的遺蹟(如佛塔、防禦城牆、護城河、皇宮之建築群、城鎮)乃至於附近的山脈、河流,都同古代佛教典籍和玄奘遊記所記載的迦毗羅衛城相似。

節日和重大活動

藍毗尼最重要的佛教慶典是一年一度的佛祖誕辰紀念日(buddhaJayanti),4月或5月舉行,屆時成群結隊的佛教徒從尼泊爾和印度乘長途汽車來此慶祝。朝拜者也來此度過purnima(月圓之夜)和astami(月圓之後的第八夜)。許多印度教徒認為佛祖是毗瑟孥的化身,尼泊爾歷二月(公曆4月至5月)的月圓之夜,數以千計的印度教徒來此膜拜被稱為“RupaDevi"——藍毗尼天后——的摩耶夫人。

領土爭議

歷史上,藍毗尼經歷過一次領土爭議:藍毗尼原來屬於印度的北方邦,1857年印度爆發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活動。最後,藍毗尼被劃入了尼泊爾版圖。現今,由於“佛陀誕生地”而催生出的旅遊業,讓印尼雙方再起爭議,經常為此爭吵不休、互不相讓。

交通

從加德滿都搭乘飛機到派勒瓦再轉車至藍毗尼,飛行約40分鐘,110美元左右。在派勒瓦(BHAIRAWA)長途車站,可以搭乘公共汽車前往藍毗尼,25盧比,全程1.5小時。

亞洲獨特風景

亞洲人創造了比其他各洲更為古老的文明,從印度七大奇景之一的泰姬馬哈陵到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去懷想印度恆河文明、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光輝。與去享受東南亞的綺麗和多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