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統

蕭統

齊中興元年(501年),生於襄陽。蕭衍時任雍州刺史,鎮守襄陽,後乘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天監元年(502年)十一月,被立為皇太子。末年以蠟鵝厭禱事件與父親有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游後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蕩舟,落水後被救出,傷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葬安寧陵。有子蕭歡、蕭譽、蕭察、蕭譬、蕭鑒。 蕭統編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誥類的《正序》十卷,五言詩精華《英華集》二十卷,歷代詩文而成的總集《文選》三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蕭統篤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經典《金剛經》,其中“三十二分則”的編輯,即為他所作。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蕭統蕭統

南朝齊中興元年(501年),生於襄陽。父親蕭衍時任雍州刺史,鎮守襄陽,後乘南朝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天監元年(502年)十一月,被立為皇太子。末年以蠟鵝厭禱事件與父親有嫌隙,

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游後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蕩舟,落水後被救出,傷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葬安寧陵。有子蕭歡、蕭譽、蕭詧、蕭譬、蕭鑒。

蕭統編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誥類的《正序》十卷,五言詩精華《英華集》二十卷,歷代詩文而成的總集《文選》三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蕭統篤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經典《金剛經》,其中“三十二分則”的編輯,即為他所作。

原本長篇連貫的經文,經過他整理成為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各段並補充濃縮精要的副標題。

蕭統蕭統

蕭統少時即有才氣,且深通禮儀,性情純孝仁厚,喜慍不形於色。他十六歲時,母親病重,他就從東宮搬到永福省他母親的住處,朝夕侍疾,衣不解帶。母親去世後,他悲切欲絕,飲食俱廢。他父親幾次下旨勸逼,才勉強進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來身材健壯,等守喪出服後已變得羸瘦不堪,官民們看了,無不感動 落淚。

《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

蕭統極富同情心。他十二歲時,去觀看審判犯人,他仔細研究案卷之後,說:“這人的過錯情有可原,我來判決可以嗎?” 刑官答應了,於是他就作了從輕的判決。事後,刑官向梁武帝蕭衍匯報了情況,蕭衍對他表示嘉許。

梁普通年間,由於戰爭爆發,京城糧價大漲。蕭統就命令東宮的人員減衣縮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來的衣食拿去救濟難民。他在主管軍服事務時,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發給貧民。當時世風好奢,蕭統“欲以己率物,服御樸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蕭統性愛山水,不好音樂。曾經泛舟後池,番禺侯軌盛稱宜奏女樂。蕭統不答,詠左思招隱詩:“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蕭統酷愛讀書,記憶力極強。五歲就讀遍儒家的“五經”,讀書時,“數行並下,過目皆憶”。他更喜歡“引納才學之士,賞愛無倦”。所以他身邊團結了一大批有學識的知識分子,經常在一起“討論文籍,或與學士商榷古今,繼以文章著述,率以為常。”《南史》本傳稱“於時東宮有書籍三萬卷,名才並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

個人著作

文選

昭明文選李善注六十卷昭明文選李善注六十卷

蕭統對文學頗有研究,招集文人學士,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卷,編集成《文選》三十卷。《昭明文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文學作品選集,選編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種文體代表作品,對後世有較大影響。舊時讀書人有“《文

選》爛,秀才半”的說法。“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選文準則,為後世推崇。

詩詞

《三婦艷》

《飲馬長城窟行》

《上林》

《詒明山賓詩》

《玄圃講詩》

《詠同心蓮詩》

《詠彈箏人詩》

《貌雪詩》

《示雲麾弟》

《餞庚仲容》

《細言》

《上朝值雪》

散文

《太簇正月》

《夾鍾二月》

《姑洗三月》

《中呂四月》

《蕤賓五月》

《林鍾六月》

《夷則七月》

《南呂八月》

《無射九月》

《應鍾十月》

《黃鍾十一月》

《大呂十二月》

藏書故事

蕭統蕭統

天監元年(502)立為皇太子,史稱昭明太子。5歲遍讀五經,過目皆記。他崇信佛教,愛好文學,引納文學之士,論文著述,講榷古今,習以為常。憑其太子之位,收羅古今圖書3萬卷,藏於東宮

。當時如劉勰、劉孝綽、王筠、陸倕、殷芸等文士皆集於東宮,商討篇籍,評論古今時政。又根據東宮藏書,擇其古今詩文之精華,編成《文選》30卷。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文選集。共選秦至梁代詩文700餘篇。書分37類,選錄標準是“事出於沈思,義歸於翰藻”,故不選經、史、子部圖書。因此,又另建藏書樓名“文選樓”,召諸名士討論墳籍,稱“高齋十學士”。31歲而卒。謚昭明。著有文集20卷,《文章英華》、《正續》等,今皆佚。

家庭成員

父母

父親:梁武帝蕭衍

母親:貴嬪丁令光

妻子

太子妃蔡氏,即蔡皇后,生子蕭歡。初謚敬皇后,後改謚為昭德皇后。

兒子

長子蕭歡:字孟孫。初被梁武帝封為華容公,父親蕭統死後,進封為豫章王,534年去世,諡號安。其子蕭棟即位後,追尊其為安皇帝。

次子蕭譽:字重孫。普通二年被梁武帝封為封枝江縣公。中大通三年改封河東王。550年被叔父蕭繹殺死。

三子蕭詧:字理孫。中大通三年被梁武帝封為岳陽王。549年被叔父蕭繹擊敗,逃亡西魏,西魏封其為梁王。西魏再於555年立其為梁帝,於562年去世。

四子蕭譬:武昌王。

五子蕭譼:義陽王。

女兒

廬陵長公主蕭氏,夫王漩,王琳之孫,王錫之子。

遺蹟傳說

古玄圃

“古玄圃”建於齊,改建於梁,是梁昭明太子蕭統私園。太子於園中建亭館、鑿善泉池。邀集各人文學史泛舟湖上。游詠其間,並在此編著《昭明文選》。

蕭統,為梁昭明太子,在玄武湖建玄圃蕭統,為梁昭明太子,在玄武湖建玄圃

現玄圃位於玄武湖湖邊的最西南角,古城牆的拐角處。玄武湖玄圃占地30餘畝

,玄圃共分三棟建築,為六朝風格。

進入玄圃先要經過一個古香古色的門牌坊,兩個白色的混凝土門牌墩,上面的刁拱和檐壁尚未油漆,地上一塊刻著“玄圃建園記”的大石碑。

玄圃展現的是南朝建康時期皇家園林的建築風範,更是中國園林史上的瑰寶。

現玄圃為“六朝文化地標”,建有“天籟清音館”、“明月軒”、“芙蓉坊”及“淨明情舍”等遊覽景點。

顧山紅豆

紅豆樹生長於南國。但江陰市的顧山紅豆樹卻以古老、奇異、珍稀著稱於世。倍受各地史學家、生物界的關注。

顧山紅豆樹是一千四百多年前梁代著名文學家昭明太子蕭統,在顧山編纂《昭明文選》時親手種植的。蕭統為什麼要種植此樹呢?這裡還有一段太子與尼姑相愛的動人故事。

當時南梁武帝篤信佛教,在國內興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顧山興建的是 "香山觀音禪寺",寺內還建造了一樓閣,名為“文選樓”。太子蕭統代父出家來香山寺,一則為迴避宮廷鬥爭,二則精心修編文選。一日,太子下山來到當時的集市古塘視察民情。偶見一秀麗的尼姑法號叫慧如的,無意中談及釋家精義,太子見慧如才思敏慧,頓生愛慕之情,跟蹤到草庵,又就釋家經義深淡而不捨,以後多次去草庵談情說愛,但由於一個是太子,一個是尼姑,終難成眷屬,尼姑相思成疾而終。太子聞訊,痛哭不已,含淚種下雙紅豆,並將草庵題名紅豆庵,滿懷相思悲苦離去。此樹歷經千年到元代曾一度衰敗成枯樹,但到乾隆年間忽又在主幹上萌生四株新枝,一直長到現代,猶如虬龍老樹了。

衣冠冢太子廟

昭明太子長期深受秋浦池州人民愛戴,是因為昭明太子不僅學識淵博,而且關注百姓生活。519年以前,池州一直大旱,田間顆粒無收,在池州百姓發生嚴重的饑荒時,蕭統(昭明太子)目睹這一切,多次上書給皇上,親自安置送糧賑災,才使池州百姓度過劫難。在蕭統逝後,池州百姓哭聲一片,因敬昭明之德,仰昭明之才,特向朝廷請來了昭明的衣和帽子,在昭明生活過的秀山建造了昭明太子的衣冠冢和太子廟。世世代代都供奉著昭明的牌位(稱作“案菩薩”)至今。

昭明釣台

昭明太子與貴池有著特殊的關係,貴池當年叫石城,是昭明的封邑,昭明是貴池人民心目中的救世主。天監年間,石城大旱,田地龜裂,禾苗枯死,赤地千里,餓蜉遍野。昭明太子聞訊趕來石城,開倉放糧,救濟災民,深受百姓愛戴,頌為救星,視作神靈。

至今,在貴池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於昭明太子的故事。“昭明太子釣香鯽”就是其中十分神奇的一段。

相傳,昭明太子來到石城開糧倉,救庶民,居秀山,編選,垂釣玉鏡潭。

昭朗太子坐在郎山崖腳下一塊平平展展3米見方的牯牛石上,垂青綸,扔金鉤,在明淨似鏡的秋浦玉鏡潭釣魚消遣。忽見一輪明月在水中浮動,太子暗暗稱奇,忙拋下金鉤,明月化作了萬點碎銀,飛濺而盡,可是鉤子卻像垂進了無底深淵,一團絲線全部放完,仍不見沉底,只好丟開釣竿,釣竿“吱吱”地沉入水中,復又漂浮出水,在水面上晃動,太子撈起釣竿一拽,怎么也拉不動了。俄頃,潭水沸騰,“嘩嘩”之聲,似錢塘潮起,太子大驚,急忙提竿收約,金鉤上釣了一條肥大的銀鱗香鯽魚,足有七八斤重。

原來,太子的釣鉤是掉進了牯牛石下的神鵝洞,神鵝得知是賢明、孝順、愛民的昭明太子的金鉤,便伸頭一口叼住,潛水游進神仙濠,把太子的金鉤銀線一直從秋浦玉鏡潭拖到了大王洞龍廳的龍湖,將一條龍魚掛上金鉤,大王說不可,太子素來愛吃秋浦沉香鯽。於是,神鵝將金鉤掛在龍廳龍柱上的掛鈎石,立即飛往香鯽盪,捉了一條銀鱗大香鯽,掛上了金鉤。

昭明太子釣得若大的香鯽,欣喜若狂,當即命烹調下酒,味道無比鮮美,讚嘆“水好魚美”,“天下貴池也”。因此,後來改秋浦縣為“貴池”之名,沿用至今。後人又把他垂釣的郎山崖下的牯牛石,譽為千古名勝:“昭明釣台”。

蕭統求雨蕭篁塘

在義西蕭皇塘村一帶的地里勞動,經常可以挖掘到一些破碎的磚瓦。而民間傳說,在很久以前,這一帶經濟曾經較發達、人口眾多,不到四五平方公里的山溝,就有村莊18個。可是到了南北朝的梁朝時,天遇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再加上瘟疫流行,村民餓死病死的很多,村落就此衰敗蕭條。

此時梁朝大興佛教,昭明太子蕭統巡視各地,代父親在全國各地選擇地方建造寺廟。這一天他來到義烏,聽人說義西大旱又生瘟疫。他為救民於水火,立即赴義西賑災。

他從吳店經野毛山往裡走,沿途只見百姓紛紛外逃謀生,一路上他費盡口舌勸說百姓回鄉居住。當他來到蕭皇塘一帶,只見十室九不全,村民個個有病色,已無法再正常生活。他立即放糧賑災,然後又親自進山尋找草藥。他不顧山路崎嶇陡峭,荊棘遍野,為此他還扭傷了腳。經過眾人一起艱辛的努力,他們找到了治療瘟疫的藥。回村後他又親自為村民們熬藥送藥。村民服藥後疫情得到了控制。他又與村民一起在村子西北面的一口圓塘邊築壇做法事,親自誦經求雨。法事做了7天7夜,天開始轉陰,但雨還是不見下來。他覺得可能上蒼怪他不誠心,又向村民打聽是否有更清靜的地方,村民說復釜岩景色雄奇,清靜秀麗。

他一聽不顧腳痛,拖著傷腳一拐一拐上山。一路上他顧不上欣賞沿途美景,一口氣登上岩頂。站在山頂,但見四周崖石陡峭,壁立千尺,只有一條人工開鑿的石徑通岩頂,再無他途可攀。腳下辟峰村落盡收眼中,崖邊幽竹秀木,清風徐徐,頓感心曠神怡。蕭統不由讚嘆道:“真是孤峰獨秀,佛門聖地。”於是他就跪在岩頭誦經求雨,老天終於下起了雨,旱情得以解除。

昭明太子見18莊人煙稀少,就動員倖存者搬遷集中居住,他還親自為村民選擇安家之所,規劃村子布局。從清朝光緒23年繪製流傳至今的蕭皇塘村陽宅圖看,該村仍顯得錯落有致,布局美觀合理。

村民們為了不忘太子恩德,就在復釜岩築廟供奉他的塑像,並把此岩改名為蕭皇岩,而把做法事的那口塘和村子都稱為蕭皇塘。

昭明太子讀書處

蕭統鎮江招隱山讀書台蕭統鎮江招隱山讀書台

位於烏鎮市河西側。因南朝梁武帝太子蕭統曾在此設館

就讀而得名,為桐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昭明太子名蕭統,兩歲時立為皇太子。據清乾隆《烏青鎮志》記載,梁天監二年(503年),蕭統曾隨老師沈約來烏鎮讀書,並建有書館一座。後來,書館塌毀,遺蹟殘存。明萬曆年間,烏鎮同知全廷訓出於對蕭統才學的敬仰,便在書館舊址前建起一座石坊,里人沈士茂於石坊上方題寫六朝遺勝、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匾額。石坊為花崗岩,門樓式,高約5米,寬3.8米。因年代久遠,風化殘缺,1984年鎮人集資修繕,加抱鼓石及橫樑石以下的方柱雀替。蕭統自幼好學多聞,通知今古,以首編《昭明文選》著名於世。烏鎮人非常珍惜這一文化遺蹟。1977年茅盾欣聞故鄉這一古蹟在文化大革命之後仍大難不毀,在給家鄉一首詞中寫下了唐代銀杏宛在,昭明書室依稀的佳句。

古池州城秀山門

秀山門是古池州城的一座城門。歷史上秀山門,是宋朝池州太守為紀念梁昭明太子蕭統,而將原城西秋浦門易名秀山門。

秀山門秀山門

秀山在今池州城西南約70里處,是古石城縣、秋浦縣衙門所在地,

是當時梁昭明太子的封地,昭明太子蕭統因多年徜徉於此地山水間,期間編纂有文獻巨著《昭明文選》而流傳千古,名揚天下。現此地尚存全國十大古釣台之一的“昭明釣台”遺址。貴池縣名也是因梁昭明太子在此食魚為美而封為“貴池”。

昭明太子蕭統因其德才兼備,治國有方,深受當地百姓愛戴。後人為紀念昭明太子在秀山還建有太子廟、文選樓等勝景。池州府秋浦縣遷至今池州城後,除秀山門樓外,後人還在城西杏花村建有西廟以紀念、供奉他。一千多年來,歷代名人墨客也紛紛尋跡踏綜,在池州留下大量詠物懷古的詩詞歌賦。名揚天下的杏花村就位於秀山門外,史記有:“秀山門外杏花村”。但解放後秀山門歷史風貌已不復存在,為充分挖掘池州歷史文化內涵,展示池州歷史文化名城風采,

2003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復建秀山門,同時搬遷了原公交站場建成秀山門廣場,改造了與之毗鄰的杏村步行街,以將此處打造成一個融觀光購物、歷史文化展示、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市民文化廣場。 復建後的秀山門建築面積1952平方米,長40米,城樓高19米,城牆高11.8米,有三個門洞,其中中門洞高7米,寬5米,邊洞高4.6米,寬2.7米,為仿清建築風格。秀山門樓內裝飾亦是古樸典雅,青石板的地面和樓梯踏步,漢白玉的平台圍欄。城樓邊門的青石框線立柱及門罩上的石雕、城樓上的木雕以及石鼓、石獅等裝飾材料也都是從民間古宅中收集而來的藝術珍品。城樓內還設有古玩市場及民間藝術品館藏,以展示有關昭明太子、貴池古儺等歷史文化。

秀山門廣場總面積約7000平方米,占地不大,但小巧精緻,一景一物、一石一木,均通過精心設計、精雕細刻而成。園內建有池中名鱖、水繞春城、斜陽古道、卷中風景、杏雨江南、臨橋秀色、西廓勝覽、城垣遺址等八個景點。內設的浮雕牆展現了當年秀山門外的繁華景象,另外還大膽地採用了“枯山水”的設計手法,建有湧泉、旱橋等景點。園內植物配置也多是採用池州本地的鄉土樹種。該園的整體設計較好地體現了池州的地方特色和秀山門的凝重歷史,現已成為池州城的重要一景。

襄陽古城昭明台

昭明台是襄陽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襄陽古城正中。為紀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而建。昭明台為襄陽標誌性建築。史載:“樓在郡治中央,高三層,面南,翼以鐘鼓,為方城勝跡。”

襄陽古城昭明台襄陽古城昭明台

昭明太子為梁武帝長子,生於襄陽,輯《昭明文選》,垂於後世。昭明台始建年代待考,原名"文選樓",唐代改稱"山南東道樓",舊有唐李陽冰篆書"山南東道"四字石刻。明代更名"鐘鼓樓",嘉靖時稱鎮南樓,清順治重建後定名昭明台。建築面南,青磚築台,中有條石拱砌券

洞,洞高4.5米,寬3.5米。台上建三檐二層歇山頂樓房5間,高約15米,東西各建橫房4間,台南有鼓樓、鐘樓各一。

抗日戰爭期間,襄陽淪陷,樓毀台存。1973年夏因久雨塌陷平毀。1993年於原址重建,為高台基重檐歇山頂式三層閣樓。台基券洞,橫跨於北街入口處。北街是古襄陽城內最繁華的商業街道之一,1993年建成仿古步行一條街,歷時3年完成。重建的昭明台是用現代建築材料建造的,台基上按魏晉風格建3層樓閣,整個建築高達34米。集購物、遊覽、文化娛樂於一體。老字號店鋪林立。

蕭統讀書招隱山

太子讀書台太子讀書台

鎮江市的南郊,有座招隱山,山上有一處坐北朝南的三間平房,

窗明几淨。窗外有古松修竹,窗下是清泉幽澗。這就是梁太子蕭統的讀書台。

傳說蕭統自幼就喜愛讀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到了十幾歲,已經是博覽群書,滿腹經綸了。他在宮裡什麼事都不問,只知道埋頭讀書,再好的東西他也不要。在他住的宮裡,光藏書就有三萬卷。

然而梁太子並不滿足,他想出去以博覽天下群書。於是他離開建康,來到了京口。他找到了遠離城市的招隱山。剛進山里,他就被這裡的景色迷住了。一眼望去,一峰靠一峰,一山連一山,山裡有山,山外還有山,峰巒疊嶂,綠樹成陰,鳥語花香,幽靜得很。他高興得手舞足蹈,立即吩咐地方官,派遣工匠,就在這裡造房砌屋,讀書選文。

太子剛到招隱山,山上只有幾間東倒西歪的破房子,這是東晉末年音樂家戴顒在這裡隱居時留下的。除了這破房子外,什麼也沒有。環境十分簡陋。梁武帝知道後,心疼得很,就派了不少宮娥彩女、太監侍從,帶著珍珠古玩和山珍海味來到招隱山。可是,昭明太子什麼都不要,對派來的大臣吟起西晉詩人左思的著名詩句:"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只留下八個太監,並且叫大臣回稟梁武帝只要把東宮的三萬藏書運來就夠了。

過了幾個月,讀書台造好了。在讀書台邊,還造了一座雕欄畫柱、寬敞明亮的五開間小客廳,起名叫"增華閣"。房子造好後,太子和當時一班文人:劉孝綽、殷鈞、明山賓等在增華閣里讀書談心,編選文章。那時候,《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是南徐州刺史的記室,兼東宮通事舍人,梁太子最喜歡同他討論文章。他還常常在山下的聽鸝山房,接待四面八方來訪的文人。(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記載:“昭明太子曾游此山讀書,因名招隱山,今石案古蹟猶存。”招隱寺內的昭明太子讀書台,即其遺蹟,清代乾隆皇帝和大詩人王士禎都有詩吟詠。宋代的陳景沂在《全芳備祖》中還記錄了蕭統在招隱寺內編纂《昭明文選》的史實:“招隱寺……方丈有閣,號招華,梁昭明選文於中。”明代的《山堂肆考》、清代《御定佩文齋廣群芳譜》中也有明確的記載,而閣名則叫“增華閣”。因此,《昭明文選》很有可能是在此閣編纂而成。)

在招隱山上的昭明太子讀書台,還保存著一塊當年太子讀書的石案,上面鐫刻著八個大字:"普通元年、歲在庚子"。(“普通元年”是他父親執政的年號,“歲在庚子”指昭明太子來此讀書是正值二十歲)

南北朝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宋孝穆帝劉翹興寧陵江蘇省丹陽丹徒區
宋武帝劉裕初寧陵江蘇省南京市麒麟門外
宋少帝劉義符江蘇省南京市
宋文帝劉義隆長寧陵江蘇省江寧蔣山
宋孝武帝劉駿景寧陵江蘇省江寧岩山
宋前廢帝劉子業江蘇省江寧龍山
宋明帝劉彧高寧陵江蘇省江寧幕府山
宋後廢帝劉昱蒼梧王墓江蘇省江寧壇西
宋順帝劉準[南宋皇帝]遂寧陵江蘇省江寧
齊宣帝蕭承之萬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高帝蕭道成泰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武帝蕭賾景安陵江蘇省丹陽建山鄉
齊文帝蕭長懋崇安陵江蘇省江寧金牛山
鬱林王蕭昭業鬱林王墓江蘇省丹陽
海陵王蕭昭文海陵王墓江蘇省丹陽
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明帝蕭鸞興安陵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東昏侯蕭寶卷東昏侯墓江蘇省丹陽
齊和帝蕭寶融恭安陵江蘇省南京黃山
梁文帝蕭順之建陵[南梁]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武帝蕭衍修陵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簡文帝蕭綱莊陵江蘇省丹陽蕭梁河
梁昭明帝蕭統安陵江蘇省南京市
梁元帝蕭繹江蘇省江寧
梁宣帝蕭察平陵湖北省江陵紀山
梁孝明帝蕭巋顯陵[西梁]湖北省江陵紀山
陳景帝陳文贊瑞陵
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江蘇省江寧上坊鎮
陳文帝陳蒨永寧陵江蘇省南京市甘家巷
陳廢帝陳伯宗臨海王墓
陳宣帝陳頊顯寧陵江蘇省南京市西善橋
陳後主陳叔寶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道武帝拓跋珪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明元帝拓跋嗣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太武帝拓跋燾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文成帝拓跋浚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獻文帝拓跋弘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孝文帝元宏長陵[北魏]河南省孟津邙山
魏宣武帝元恪景陵[北魏]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孝明帝元詡定陵[北魏]河南省登封嵩山
魏孝莊帝元子攸靜陵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安定王元朗河南省安陽野馬崗
魏孝武帝元修雲陵陝西省富平
魏孝靜帝元善見河南省安陽漳水
魏文帝元寶炬永陵[西魏]陝西省富平
齊神武帝高歡義平陵河南省臨漳漳水
齊文襄帝高澄武寧陵河南省臨漳南鼓山
齊孝昭帝高洋文靖陵
齊武成帝高演 永平陵
齊後主高湛陝西省安康
周文帝高緯成陵陝西省富平宮裡鄉
周閔帝宇文泰靜陵陝西省富平
周閔帝宇文覺昭陵
周武帝宇文邕孝陵[北周]陝西省鹹陽底張鎮
周宣帝宇文贇定陵[北周]
周靜帝宇文闡恭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