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林記熱乾麵

蔡林記熱乾麵

蔡林記熱乾麵,是一家經營熱乾麵系列小吃為特色,近百年的老字號小吃麵館。爽滑筋道,黃而油潤,香而鮮美,未食而鄉情濃濃,誘人食慾;食之則香飄四溢,回味無窮。蔡林記熱乾麵深受廣大市民的讚賞,一直享有中華名優小吃的美譽。武漢蔡林記熱乾麵與山西刀削麵、兩廣伊府麵、四川擔擔麵、北方炸醬麵並稱為我國的“五大名面”。

基本信息

簡介

熱乾麵與山西刀削麵兩廣伊府麵四川擔擔麵北方炸醬麵並稱為我國五大名面。它既不同於涼麵,又不同於湯麵,製作的方法是先招麵條基本煮熟,然後攜起來排油攤涼,吃時再在開水內滾燙幾下,瀝水,加上芝麻醬、蝦米、蔥花、醬蘿蔔丁、小麻油和醋等性料拌勻。上口時香氣撲鼻,耐嚼有味。

源於三十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賣湯麵的李包,他怕未賣完的湯麵發餿變質,便把它撈起來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壺,他就把流出來的麻油拌到麵條里。第二天,他把這些麵條放在沸水裡滾燙幾下,撈起來拌上佐料,熱氣騰騰,香氣撲鼻,使人爭相購食。有人間他這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乾麵'。人們說熱乾麵好,他從此就專賣此面。有些飲食攤販看他生意興隆,便向他學藝,也賣起熱乾而來。現在武漢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熱乾麵館和攤點,是武漢人早晨愛吃的早點小吃之一。蔡林記是其中最有特點、最有名氣的一家。

歷史

蔡林記熱乾麵賣熱乾麵人(銅像)

世紀三十年代初,老漢口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在武漢長堤街關帝廟一帶以賣涼粉湯麵為生。有年三伏的一天,異常炎熱,好多湯麵都未賣完。李包擔心麵條發餿變質,虧了老本,便按照房東太婆的建議,將麵條煮熟瀝乾,晾在大案板上,不時手搖大蒲扇,扇風降溫,驅趕蚊蠅。由於勞累,李包伏在案板邊上迷迷糊糊走了神,蒲扇碰到案上的油瓶,香噴噴的芝麻油全淋在了麵條上。李包懊惱萬分,卻又無可奈何,只好將麵條與油拌勻,重新抖散晾放,瞪著大眼守了一夜。次日清晨,李包抄起麵條又聞又嘗,竟然未壞,不禁大喜,隨手抓起一把丟在開水鍋中,燙了幾下瀝乾入碗,把拌涼粉用的醬油、香花、末、辣椒醬、芝麻醬榨菜丁和大頭菜粒都調上一點,趁熱攪勻後,試著吃上一口,五臟六腑都美滋滋的。誰想到因禍得福,無意中居然整出了“偉大的發明”!李包麻利地收拾好籠擔,哼著小曲,樂悠悠來到關帝廟,大聲吆喝:“快來過早啊,又熱又乾的香面。”

這時,廟內外藤椅竹床上露宿的人剛剛醒來,在芝麻醬香味誘惑下爭相購買,幾袋煙功夫,就面光料盡,得勝還朝。接連幾天,他都如法炮製:很快一傳十、十傳百,“熱乾麵”的名聲便響遍了當時武漢最繁華的漢正街。從此,李包專賣這種面,每天限額只做100碗,武漢三鎮的人都趕個大清早前來品嘗,還有不少食販向他拜師學藝。這中間儘管也有“李鬼”之流出來假冒,但李包終究還是發了小財。

又過了一些時日,一位叫蔡明偉的老闆,看準了熱乾麵中的商機。雇了幾個心靈手巧的夥計,在漢口中山大道車水馬龍的滿春路口,開設一家熱乾麵館,取“集木為林,財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記”。走南闖北的蔡老闆是個有心人,用了好幾年功夫對熱乾麵工藝反覆加以改進,例如選用上好的精白麵粉,和面時控制準下鹼量,變手工擀麵為機器壓面,反覆軋成筋道光滑的細圓長條;麵條小批量用旺火猛煮,剛熟就撈起,隨即抖開吹涼,拌勻芝麻油,薄薄攤放8小時;燙麵時用小笊籬,一次二兩(100克)左右,在沸水鍋中來回浸燙,抖動五六次,使之熟透滾熱;佐料中再添加小蝦米和叉燒肉丁,用白鬍椒粉取代辣椒麵,芝麻醬用小磨香油調勻,還要澆點香滷汁,並且用上了當時價格昂貴的味素。這樣一包裝,蔡林記熱乾麵就鳥槍換炮,今非昔比,檔次躍上一層樓:麵條纖細秀美,根根筋道有咬勁,黃亮油潤爽口,香醇鮮美耐飢。它既不同於涼麵,又不同於湯麵,還有別於撈麵,成為中國麵條家族中一個風味特異的新成員。解放以後,蔡林記遷移新址,並且增開了幾家分店,對生產工藝進一步規範,制訂了標準,在職工中評定了技術等級,還開發出一些新品種。經過潛心修煉,70年代,蔡林記熱乾麵一直是“武漢人過早”中價廉物美的主打小吃。它還流傳到豫南陝南贛西皖西湘北川東,以及等地,很快便與山西刀削麵、蘭州牛肉拉麵、北京炸醬麵、廣東伊府麵和四川擔擔麵一起,合稱為“中國六大名面”。熱乾麵與三鮮豆皮,也和黃鶴樓歸元寺一樣,變成了武漢市亮閃閃的“城市名片”。

製作

佐料

蔡林記熱乾麵熱乾麵製作過程剪下
芝麻醬(將芝麻醬挖入小碗內,用油將其攪勻,再加入少許開水,攪拌,等芝麻醬乾,再加入少許開水,再攪拌,反覆幾次至芝麻醬不沾勺)、蔥花、辣蘿蔔丁、胡椒、醋、味素、辣椒。

做法

將麵條隔水蒸30分鐘,大致八成熟既可。煮的時候中不時地用筷子翻動幾次,防止麵條成團。將蒸好的麵條盛入較大的容器中,調入麻油攪拌均勻晾涼。在麵條下鍋煮時,起初要大火,面下入鍋中後改為小火,煮的時間不可長,待表條的表面熟就可以,面起鍋後要儘快在板上攤開淋油拌勻後晾涼後備用,使麵條不粘連,這樣在吃的時候面才夠有嚼勁。

將熱乾麵裝入篩勺里,大火煮開煮鍋中的水,將適量蒸好的熱乾麵條放在漏勺中在煮鍋中過開水3分鐘,至麵條全熟撈出瀝乾水分,放入碗中後調入調味料汁和芝麻醬汁,撒上榨菜碎和香蔥碎。將燙後的熱乾麵撈起稍瀝水後倒入碗裡,加上述調料拌勻後就可以,芝麻醬最好是經色拉油調過,要不會太乾,這樣不好和燙好的麵條拌勻。

年表

1929年,蔡明偉從黃陂縣蔡家榨鄉間進入武漢,以挑擔賣麵條謀生,後在滿春路開店,取名“蔡林記”。

1955年,“蔡林記”由私營改造成公私合營企業,店鋪遷至中山大道726—728號,每天賣出的熱乾麵達到400—500公斤。

1966年起,“蔡林記”由公私合營轉為國有國營。最興旺時,每天烹製熱乾麵可達1.2萬人份。

1993年,武漢市對中山大道進行舊城改造,“蔡林記”被拆遷,1996年重新在中山大道開張。

2000年2月,“蔡林記”開始辦特許經營,同年4月,“蔡林記”第一家連鎖店開張。此後,“蔡林記”的店面數在湖北一度達到100多家。

到2005年,“蔡林記”的加盟店只剩下30家左右,發展又陷入了困境。

現狀

首義園裡的蔡林記首義園裡的蔡林記
時光荏苒,進入上世紀80年代,政府放開飲食經營業,計畫經濟時代1天可以賣出1200公斤熱乾麵的“蔡林記”面臨著與大街小巷熱乾麵攤點的競爭。1993年,武漢市對中山大道進行舊城改造,“蔡林記”一度被拆遷,上加霜。

2000年,困境中的蔡林記和武漢一家民營企業策劃有限公司合作,嘗試特許經營。眾多連鎖店仿佛一夜之間亮相武漢街頭,盛況空前。而如今,這些連鎖店不知不覺地逐漸消失,甚至連“蔡林記”的母店都沒人知道在什麼地方了。母店還在嗎?如果在,又在哪裡?

從114查號台查到一個“蔡林記”的電話號碼,打過去一問,對方稱是一家“蔡林記”的連鎖店,當問到母店在哪裡,答覆是:“不知道。”

據了解,蔡明偉的兒子蔡漢文曾在趙家條35號開設過“蔡林記”連鎖店中的第70家分店,但趕到那裡看到的卻是一家機車維修店。再次查詢,又找到一個電話號碼。電話中對方說:“我已經沒有做連鎖店了,現在‘蔡林記’的母店在武昌首義園。”

來到首義園的小吃街,那家五六平方米大掛著“蔡林記”招牌的小店,讓人很難相信這會是赫赫有名的“蔡林記”母店。而這家店的蔡老闆說,他只是剛好姓蔡,和蔡明偉其實沒有什麼關係。“‘蔡林記’落到現在這樣的狀況,沒什麼好說的”。

當年風光的“蔡林記”,今天卻仿佛一個轉身走入人海的滄桑背影。從首義園出來,鼻中聞到的芝麻醬香氣還沒有散去,叫人忽然想起那些過去的滋味來。

武漢著名小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