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發皿

蒸發皿

蒸發皿(evaporating dish)用於蒸發濃縮溶液或灼燒固體的器皿。口大底淺,有圓底和平底帶柄的兩種。分無柄蒸發皿和有柄蒸發皿兩種,規格以直徑表示,有60—150mm等多種。最常用的為瓷製蒸發皿,也有玻璃、石英、鉑等製成的。質料不同,耐腐蝕性能不同,應根據溶液和固體的性質適當選用。對酸、鹼的穩定性好,可耐高溫,但不宜驟冷。注意加熱時,應先用小火預熱,再用大火加強熱。要使用預熱過的坩鍋鉗取熱的蒸發皿。用蒸發皿盛裝液體時,其液體量不能超過其容積的三分之二。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蒸發皿蒸發皿

分無柄蒸發皿和有柄蒸發皿兩種,規格以直徑表示,有60~150mm等多種。

形狀種類

口大底淺,有圓底和平底帶柄的兩種。

材質

蒸發皿蒸發皿
最常用的為瓷製蒸發皿,也有玻璃、石英、鉑等製成的。

質料不同,耐腐蝕性能不同,應根據溶液和固體的性質適當選用。對酸、鹼的穩定性好,可耐高溫,但不宜驟冷。

規格

規格以直徑表示,有15~1000mm等多種,常用的為60mm~150mm.

使用方法

蒸發皿蒸發皿

當欲由溶液中得到固體時,常需以加熱的方法趕走溶劑,此時就要用到蒸發皿。溶劑蒸發的速率愈快,它的結晶顆粒就愈小。視所需蒸發速率的快慢不同,可以選用直接將蒸發皿放在火焰上加熱的快速蒸發、用水浴加熱的較和緩的蒸發或是令其在室溫的狀態下慢慢地蒸發三種方式。

一般在實驗室中要純化固體時,都要以再結晶的方法來使固體的純度增加。再結晶的方法通常為選取適當的溶劑,使不純物中的雜質在此溶劑中具有難溶或不溶的特性,而欲純化的成分則在此溶劑中有相當好的溶解度。先將欲純化的固體以最少量的熱溶劑溶解,此時若有不溶的雜質,則應立即將溶液在此溫熱的狀況下過濾;如此即可將不溶的固體雜質借過濾留在濾紙上;濾下的濾液中主成分的純度即可增加,再將濾液倒入蒸發皿中令其結晶,得到的晶體即為純度增高的物質。

水浴加熱為一種緩和的間接加熱方式。當受熱物質遇到高溫容易分解時或是要結晶想得到較大顆粒的晶體時,都可使用水浴加熱。以水浴加熱時,若是用燒瓶進行化學反應,可將大燒杯中盛入適量的水,將其置於本生燈上加熱,再將反套用的燒瓶置於燒杯中的熱水內即可。當以蒸發皿進行再結晶時,則可用杯口略小於蒸發皿直徑的燒杯,並盛水至約三分之二的高度,再將蒸發皿復於杯口;當水被加熱到沸騰時,蒸發皿即可被沸騰的蒸氣加熱。

注意事項

蒸發皿蒸發皿

(1)能耐高溫,加熱後不能驟冷,防止破裂。

(2)應使用坩堝鉗取放蒸發皿,加熱時用三腳架或鐵架台固定。

(3)液體量多時可直接加熱 ,量少或黏稠液體要墊石棉網或放在泥三角上加熱。

(4) 加熱蒸發皿時要不斷的用玻璃棒攪拌,防止液體局部受熱四處飛濺。

(5)加熱完後,需要用坩堝鉗移動蒸發皿。不能直接放到實驗桌上,應放在石棉網上,以免燙壞實驗桌。

蒸發皿的使用方法圖解蒸發皿的使用方法圖解

(6)大量固體析出後就熄滅酒精燈,用餘熱蒸乾剩下的水分。

(7)加熱時,應先用小火預熱,再用大火加強熱。

(8)要使用預熱過的坩鍋鉗取熱的蒸發皿。

(9)用蒸發皿盛裝液體時,其液體量不能超過其容積的三分之二。

恆重方法

在檢驗“蒸發殘渣”“不揮發物”和“灼燒殘渣(灰分)”、“揮發份”等項目時,需要恆重蒸發皿、稱量瓶、坩堝等儀器。蒸發皿的恆重有多種方法,根據個人愛好和使用習慣而採用不同的方法。

1、將蒸發皿洗乾淨,放在105℃+2℃的烘箱中烘2小時,放在乾燥器內冷卻後稱量,反覆烘乾,冷卻,稱量,直至恆重(兩次稱量的重量差不超過0.5MG),放在乾燥器內備用。

2、在規定的溫度下烘4h左右,取出置於乾燥器中,放置30min~1h,冷卻至天平室的溫度,稱重。然後再烘1h取出放在乾燥器中,冷卻至天平室的溫度,放置、稱重。一般情況兩次可以恆重。

坩堝區別

蒸發皿蒸發皿
首先,二者用途不同。坩堝可以加熱不含水的物質,比如熔化非腐蝕性鹽類、灼燒沉澱、碳化或灰化某些複雜試樣等;蒸發皿一般用於蒸發溶液。

第二,用途不同決定了材料不同。坩堝的材料必須耐高溫,陶瓷的坩堝使用的溫度上限約為800度,再高就不行了;而石英的坩堝可以在1000度以上的高溫使用。蒸發皿通常為普通玻璃制,也有用陶瓷的,使用溫度應該多在400度以下,太高了會破裂的。

第三,材料不同決定了加熱方式不同。坩堝可以直接加熱,或者放進高溫加熱爐中加熱;陶瓷製蒸發皿也可用明火直接加熱,玻璃制蒸發皿一般要墊上石棉網才能加熱。

第四,由於坩堝是熱重分析中的常用儀器,對質量要求非常精確,取用坩堝一般要用坩堝鉗;蒸發皿一般是用手拿取,轉移試劑時可用玻璃棒或藥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