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發量

蒸發量

蒸發量(evaporation),水由液態或固態轉變成汽態,逸入大氣中的過程稱為蒸發。而蒸發量是指在一定時段內,水分經蒸發而散布到空中的量。通常用蒸發掉的水層厚度的毫米數表示,水面或土壤的水分蒸發量,分別用不同的蒸發器測定。一般溫度越高、濕度越小、風速越大、氣壓越低、則蒸發量就越大;反之蒸發量就越小。土壤蒸發量和和水面蒸發量的測定,在農業生產和水文工作上非常重要。雨量稀少、地下水源及流入徑流水量不多的地區,如蒸發量很大,即易發生乾旱。

基本信息

潛水蒸發量

蒸發量蒸發量

地表土壤蒸發和作物蒸騰所消耗的土壤水分中,來自於潛水的那部分水量稱為潛水蒸發量.潛水蒸發量是田間水分循環中的一部分,是潛水層地下水向土壤水和大氣水轉化的一種形式。

介紹

水由液態或固態轉變成汽態,逸入大氣中的過程稱為蒸發。而蒸發量是指在一定時段內,水分經蒸發而散布到空氣中的量。通常用蒸發掉的水層厚度的毫米數表示,水面或土壤的水分蒸發量,分別用
不同的蒸發器測定。一般溫度越高、濕度越小、風速越大、氣壓越低、則蒸發量就越大;反之蒸發量就越小。土壤蒸發量和水面蒸發量的測定,在農業生產和水文工作上非常重要。雨量稀少、地下水源及流入徑流水量不多的地區,如蒸發量很大,即易發生乾旱。

測量方法

蒸發量蒸發量

測量蒸發的儀器常用的有小型蒸發器、大型蒸發桶和蒸發皿等幾種。小型蒸發器是口徑為20厘米,高約10厘米的金屬的圓盆,盆口成刀刃狀,為防止鳥獸飲水,器口上部套一個向外張成喇叭狀的金屬絲網圈。測量時,將儀器放在架子上,器口離地70厘米,每日放入定量清水,隔24小時後,用量杯測量剩餘水量,所減少的水量即為蒸發量。

大型蒸發桶是一個器口面積為0.3平方米的圓柱形桶,桶底中心裝一直管,直管上端裝有測針座和水面指示針,桶體埋入地中,桶口略高於地面。每天20時觀測,將測針插入測針座,讀取水面高度,根據每天水位變化與降水量計算蒸發量。

蒸發皿的規格大都和雨量筒一樣,也是20厘米直徑的圓形器皿,皿口上沿也高出地面70厘米。蒸發皿深10厘米。正是因為它的厚度小於直徑才稱為皿。

每天向蒸發皿中加進2厘米深的水層,晚上把余水倒進量杯,量出剩餘水深。把20厘米減去剩餘水深就是當天的蒸發量。如果當天有雨,余水中還要扣除當天的降水量。這就是蒸發皿的直徑和離地面高度都要和雨量筒一致的原因。否則,兩者就不能簡單相減。

蒸發量蒸發量

地表水蒸發量計算

在測量蒸發量受到非人為原因或人為原因影響時,人們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1.因降水等自然原因,使蒸發量為負值(不論負值多少),記為0.0。此情況無需備註。

2.凡因人為原因造成蒸發量為負值,則按缺測處理。

3.為防止大雨、暴雨時蒸發皿水外溢流失,除及時量取外,還可從蒸發皿嘴連線一皮管至接水器內。以保記錄完整。

4.夜間不守班的站,第二天早晨發現蒸發皿水(雪)確實外溢,可將皿內水(雪)倒掉,重新加入20mm的清水,該日蒸發量外加括弧,並予註明。

5.考慮到霧、露、霜現象在蒸發器水(冰)面上與雨量器金屬面上的凝聚狀況是不相同的,因此在計算蒸發量中不考慮純霧、露、霜量。

6.當位於海島、高山的站確遇蒸發皿水被大風吹出時,其記錄外加括弧,並予註明。

7.蒸發器結冰,被凍在冰內的沙土無法清除對,可照常稱量記錄。但觀測後即應換水。

8.沒有蒸發專用台秤,也沒有單位為克的普通台秤的站,在蒸發器結冰時,可用以下方法處理蒸發量,以保證旬、月記錄的完整。

各結冰日(觀測時結冰)的蒸發量欄記“B”,待冰融化的那一天再量取計算這一段的總量,記入觀測當日的蒸發量欄。但結冰期要跨入下一旬時,則須於本旬最後一天的20時,加入一定量的溫水將冰融化進行觀測,量得的數值中再扣除加入的溫水量,計算出的蒸發量記入觀測當天的蒸發量欄。上述情況需在簿、表備註欄註明。

蒸發量蒸發量

9.E-601型蒸發器遇上結冰時,各結冰日的蒸發量欄記“B”,某日冰融化後,測出停測以來的總量,記在該日蒸發量欄內;如果結冰跨入下個月時,待下月融化時測出停測以來的總量,按天平均分配所得累計值,分別記到上月最末一天和本月融化日的蒸發量欄內,以求取完整的月計值,此情況在薄表備註欄註明。

由於蒸發量和降水量一樣,都是每天20時觀測一次,因此測得的日蒸發量,日降水量實際上都是昨天20時到今天20時的量,而不是昨天24時到今天24時的量。

蒸發量說明該地的水分支出狀況。然而,由於蒸發器本身及其周圍空氣的動力和熱力條件與天然水體有所不同,蒸發器測得的蒸發量要比湖泊、水庫等實際水體的蒸發量大。因此,蒸發器的觀測值必須乘一個折減係數(一般為0.7—0.8)後,才能作為天然水體的蒸發量。蒸發量的空間變化,受氣溫、海陸、降水量諸因素的影響。緯度愈低,氣溫愈高,蒸發能力愈強,蒸發量也就大;在溫度相同條件下,海洋上的蒸發量大於大陸,並有自沿海向內陸顯著減少的趨勢;一般說來,降水量多的地方蒸發量也大,反之,蒸發量小。某地是濕潤還是乾旱,要看該地濕潤係數K,其公式為K=P/E式中P為降水量,E為蒸發量。K大於等於1時,表明水分收入大於或等於支出,屬於濕潤狀況;K小於1時,反映水分收入不夠支出,屬於半濕潤、半乾旱或乾旱。K大小,對自然景觀結構特徵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

氣象站測量蒸發量的方法簡單易行。如果把每天測量蒸發量加起來就得到了全年的蒸發量。全國各地的氣象站都這么做。我們也就知道了全國各地的全年蒸發量了。但這種方法有缺點:它不能完全代表自然界真的蒸發量,有時它偏差非常大。蒸發皿的直徑太小造成蒸發量偏大。另外自然的下墊面有的乾有的濕,還有沼澤、農田、湖泊或者海洋。這些不同的下墊面的實際蒸發量顯然各不相同。氣象站測量的蒸發量究竟代表什麼?

為了研究不同的自然情況下的蒸發量,人們還選用直徑更大的蒸發皿或者測量土壤的蒸發量、水面的蒸發量,農田蒸發量甚至葉面的蒸發量。這些測量蒸發的方法技術比較複雜,成本比較高,只有少數的試驗站可以進行。另外,還研究了一些公式也可以間接計算蒸發量。

變化趨勢

蒸發量蒸發量

蒸發量每十年減少34.12毫米。通過對資料的統計與計算,發現,儘管在45年間中國年平均氣溫以每10年增加0.2℃的趨勢遞增,但是蒸發皿蒸發量總體上卻以每10年減少34.12毫米的速度遞減。研究僅是基於氣象台站觀測資料的分析,由於城市化後資料的代表性和可靠性更加受到重視,因此城市的發展(包括建築增高加密、環境和空氣污染等)對風速的減弱、日照的減小、溫度的升高等方面的貢獻如何,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