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城隍廟

蒙城城隍廟

城隍廟始建於元至正年(1341--1368),位於今新城路中段路北,文廟東側約50米處。該廟磚木結構,前開三門,東西兩門為土地祠、增福祠。大殿正中,供奉一尊泥塑金面城隍像.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蒙城城隍廟蒙城城隍廟

道教廟宇。在安徽省蒙城縣城內文廟東側。

修建歷史

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 (1341—1368),明兩代屢有修葺。自前而後,依次建有山門依樓廊正殿閣樓等;山門面寬三間,中為過道,東為土地祠,西為壇福祠,正殿三間,內奉城隍塑像,像高近米。

故事

解放前,蒙城縣內古代寺廟甚多,其中規模較大、香火極盛的莫過於城隍廟。“城隍”,據《周禮》云為臘八神之一的水神,宋代後奉祀者較普遍。據明萬曆10年(1582)《蒙城縣誌》載:城隍廟始建於元至正年(1341--1368),位於今新城路中段路北,文廟東側約50米處。該廟磚木結構,前開三門,東西兩門為土地祠、增福祠。大殿正中,供奉一尊泥塑金面城隍像,高約4米,十分威嚴;面前另有一木雕像,衣冠楚楚,端坐於太師椅上,按其膝部能忽地立起,栩栩如生,每年民眾在“出巡勝會”時抬著上街,由信徒們沿途路祭。

1947年2月3日上午九時許,城隍廟戲樓突然起火,大戲樓、魁星樓及數十間民房被燒毀,只有大殿及東西廊房幸免於難。現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亳州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