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魯爾區

萊茵—魯爾區與法國洛林地區相毗鄰,是德國和歐洲最大工業區,交通發達,其產業結構不斷得以最佳化,是眾多國家的典範。

名稱

德國萊茵—魯爾區:礦產業與非礦產業同時並舉德國萊茵—魯爾區與法國洛林地區相毗鄰,是德國歐洲最大工業區,雖然面積只占德國3.6%,人口占12.6%,卻生產德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60%的鋼鐵和35%的煉油量,並擁有歐洲聯盟15國時期煤產量的1/3、焦炭產量的1/2和鋼的1/5,電力、硫酸以及合成橡膠、軍事工業、重型機械等在德國也占重要地位。萊茵—魯爾區位於北歐通往中南歐的捷徑和東西歐自古往來的“聖路”上,交通極為發達。全區現有鐵路超過10000公里/平方公里,接近全國鐵路總長的25%,鐵路密度2.4公里,為全國平均鐵路密度的15倍,鐵路貨運量占全國35%。高速公路通往全國及歐洲主要城市,公路總長近3萬公里,為全國公路長度15%。內河航運發達,通過萊茵河和其支流及發達的運河網,河運可直達大西洋、地中海、黑海。魯爾區煤炭資源數量大,煤種全,質量好。上石炭系厚2910米地層中可採煤層地質儲量2190億噸,科隆至杜塞道夫以西的萊茵褐煤區,探明儲量約550億噸。

經驗

萊茵—魯爾區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中積累了多方面經驗,其中最主要的是礦產業和非礦產業都得到了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得以最佳化。
第一,重視煤炭生產及就地加工,延長產業鏈促進經濟綜合發展。魯爾煤1804年進入現代化開採,1939年達歷史最高的1.3億噸。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煤炭生產受破壞嚴重,經10年恢復至1956年又達12463萬噸。20世紀50年代後期,由於廉價石油競爭及美國進口煤的排擠,使魯爾區煤產量降至1966年的1.02億噸及1972年的8330萬噸。70年代石油價格上漲,德國採取增煤減石油政策並資助煤的液化和氣化技術研究,使魯爾煤產量回升,1980年產8790萬噸,目前產量維持在1億噸以下。魯爾區對煤炭注重就地加工,形成與電力、鋼鐵、煤化工、建材等聯合生產,並建立強大的機械和軍事工業,同時注意輕工、農業發展。魯爾煤化工有:用煤焦油提取蒽、苯生產藥品和染料,在焦油中制酚、製造塑膠;裂解焦爐氣得氫和氮,再在高壓下生產合成氨;煤炭液化制汽油;以煤高壓合成催化制人造橡膠、化學纖維等。總之,魯爾以煤為原料發展化工,產品之多及技術之精湛聞名於世。煤、電原來主要在硬煤區,後來轉移至萊茵褐煤區,褐煤區坑口電站下奧森電廠裝機容量270萬千瓦,是西歐最大電廠。機械製造工業以重型機械為主,德國最大的機械製造公司德馬克的總部和主廠在杜伊斯堡,西門子公司重點廠是米爾海姆發電機廠,設在科隆的德國最大農機製造企業道依次公司在本區。設在埃森的克虜伯公司是德國最大的軍工廠。萊茵—魯爾區雖是工業及人口密集區,但至今農牧用地仍占土地面積40%,穀物、肉類及牛奶產量較高。第二,根據市場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實行“再工業化”。萊茵—魯爾區經濟結構重型化,進入20世紀60年代面臨結構危機,硬煤及鋼產量不振,重型機械銷路呆滯,工業結構老化,煤礦工人及人口外移。為此,聯邦及州政府制訂新的區域規劃,要求發展以知識技術密集型工業為重點的新部門,並改造老部門,規劃自1966年生效以後又經多次修改。對傳統工業改造表現為將煤業向利伯河以北發展,煤礦數量減少,魯爾煤炭公司擴大,採煤綜合機械化程度高達96.8%,居世界首位,煤液化合成汽油質量高於石油中提煉的汽油;鋼鐵廠從東部向萊茵河岸集中並以杜伊斯堡為中心。對新工業部門的建設則表現在建立石油化工、汽車、電子、電器、精密機械和儀表、紡織服裝等行業上,這些行業發展得相當快。第三,重視科技教育的發展。科隆與波恩、亞琛的三角地區,有古老的波恩大學、科隆大學及久負盛名的亞琛工業大學、杜塞道夫醫科大學等。20世紀60年代又新辦規模宏大的波鴻魯爾大學、多特蒙德工業大學、杜伊斯堡內河航運學院等。科隆有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近15家國家級研究機構;米爾海姆的碳生物研究所以碳及化肥培養出高蛋白綠藻投入生產。本區與德國其他地區都重視在職教育及職業培訓,法律規定十年制中學畢業生再經三年農業學校畢業才能成為農民,學徒經理論及實踐雙重考試合格後取得青工證書,動手能力強、實踐考試合格而理論考試不合格者只能得到青工小證書,在就業時待遇不同。第四,美化礦區環境,有效控制污染。在魯爾河上建100多個澄清池淨化污水,廢棄煤矸山培土植樹鋪草,塌陷礦井辟成湖泊療養地。區內每個居民平均有130平方米綠地。各工廠都建立粉塵有害氣體回收處理裝置,排放不達標不準生產。全區有公園3000多個,各城市間都有林帶隔開,礦區已是綠色田園,取代黑煙塵蔽天蓋地。第五,通過制訂和執行區域規劃及城市規劃,使生產力布局比較均衡,區內無相差懸殊的先進與落後地區之分。全區已高度城鎮化,建立起德國最大、世界聞名的城市群:全區1000多萬人口中城鎮居民占80%以上,50萬人以上大城市有科隆(100萬人)、埃森(62.4萬人)、多特蒙德(59.4萬人)、杜塞道夫(57.4萬人)、杜伊斯堡(53.2萬人)5個,其他有10萬人以上小城市30個及一批2.5萬人以上小城鎮。這些城鎮鱗次櫛比,彼此距離幾公里至幾十公里,形成東西向轉南北向的弓狀城市群。城市群分為三大片,各城市發展有所側重,不追求把大城市都建設成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等功能規模過大的綜合中心。同時,各城市對古建築及文化紀念地都悉心保護,形成城市功能和建築風貌的個性化。點評:談到礦業城市經濟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在一些人心目中,似乎就等同於發展非礦產業。魯爾的經驗表明,礦業城市經濟轉型過程中,礦產業和非礦產業要同時發展,礦產業要延伸產業鏈,非礦產業要提高科技含量,儘可能以高科技武裝。同時要做好區域和城市規劃,做到生產力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健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