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絛蟲屬

莫氏絛蟲屬

莫氏絛蟲屬是絛蟲綱圓葉目裸頭絛蟲科的1屬。世界性分布。成蟲主要寄生於牛、羊等家畜的小腸內。

基本信息

莫氏絛蟲屬

正文

絛蟲綱圓葉目裸頭絛蟲科的 1屬。世界性分布。成蟲主要寄生於牛、羊等家畜的小腸內。此外,許多野生的反芻類,包括駝鹿、野牛、、野羊等,均有感染。大量寄生時,可引起宿主腸堵塞、套疊、紐結甚至破裂,而其代謝產物則能引起宿主內中毒,使牲畜發育遲緩、貧血和降低抗病能力,特別能造成幼畜的大批死亡。本屬主要有擴張莫氏絛蟲和貝氏莫氏絛蟲。
擴張莫氏絛蟲 蟲體全長1~5米,寬可達16毫米(見圖)。莫氏絛蟲屬頭節細小,缺吻突,寬0.7~1.0毫米。節間腺呈泡狀,5~18個,位於體節前緣中央。具有2套生殖器官,生殖孔位於兩側中央稍前。成熟體節的雄性器官有睪丸150~327個,分布於2個卵巢的中央,大部分偏於下半。輸精管捲曲狀,位於卵巢的上方。陰莖囊呈椎形。陰莖表面有細棘。雌性器官有2個扇形的卵巢,位於兩側排泄管的內側。卵黃腺位於卵巢下方。卵巢與卵黃腺之間有圓形的卵模。陰道位於陰莖的後方,近端開口於生殖孔,遠端形成卵圓形受精囊。早期子宮呈網狀盲管,分布於體節中央的前半部,後期孕節的子宮為網囊狀,伸展到體節的四緣,內含許多六鉤蚴的蟲卵。卵呈卵圓形。具梨狀器,一端形成2個尖角,另一端膨大呈囊狀,六鉤蚴為卵圓形。
貝氏莫尼茨絛蟲 體長2.4~4.0毫米,最大寬度25~26毫米。頭節較大,0.8~1.4毫米。所有體節長度小於寬度。節間腺呈帶紋狀。睪丸340~600個,並延伸到卵黃腺和卵巢之後。陰莖表面沒有小棘。卵黃腺圓形有分瓣,位於卵巢之後。在卵巢與卵黃腺之間的卵模,由長形的腺細胞組成。蟲卵方形或卵圓形。
生活史 這兩種莫氏絛蟲的生活史十分類似。成蟲的孕節自蟲體脫落後,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蟲卵便由孕節散出,污染牧場草原。中間宿主是生活於草地中的地蟎,地蟎吞食蟲卵後,六鉤蚴逸出並穿過腸壁進入血腔中,經過原腔期和囊腔期的發育階段,頭結形成後縮入囊腔內,便逐漸形成擬囊尾蚴。自感染蟲卵至擬囊尾蚴發育成熟所需的時間與外界溫度條件有直接關係。在16℃時,擴張莫氏絛蟲的擬囊尾蚴發育需197~203天;在26~28℃時,需111~113天。貝氏莫氏擬囊尾蚴的發育在26℃時需100~120天。在中國福建擴張莫氏絛蟲在27~35℃的實驗條件下,經過40天,擬囊尾蚴就發育成熟。成熟的擬囊尾蚴囊體呈卵圓形。外由角質層包住,厚7微米。內面囊壁具有一層緻密的纖維層。囊內的頭節呈圓形,有石灰質顆粒分布其間。囊後的尾部往往留有6個胚鉤。擴張莫氏絛蟲的中間宿主已知有14種地蟎,其中美洲有9種,以爾真腹翼甲蟎和無緣腹翼甲蟎較為重要,其自然擬囊尾蚴感染率達3.9%。蘇聯報告有2種地蟎是中間宿主。中國福建有8種地蟎為中間宿主,其中曹氏肋甲蟎、平滑肋甲蟎、長毛腹翼甲蟎、爾真腹翼甲蟎、曲腹翼甲蟎和小甲蟎等6種是自然的傳播媒介,擬囊尾蚴的自然感染率為0.06~0.65%。
防治 硫雙二氯酚(別丁)是安全而有效的驅蟲藥。採取有計畫地驅蟲以消滅病原、有效地控制自然傳播媒介以及改善放牧條件等防治措施可以達到控制和消滅莫氏絛蟲病的目的。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