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作

荊州作

荊州作,唐代張九齡的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千載一遭遇(1),往賢所至難。問余奚為者(2),無階忽上持。明聖不世出(3),翼亮非苟安。崇高自有配(4),孤陋何足乾!遇恩一時來(5),竊位三歲寒。誰謂誠不盡(6),如窮力亦殫。雖至負乘寇(7),初無挾術鑽。浩蕩出江湖(8),翻覆如波瀾。心傷不材樹(9),自念獨飛翰。徇義在匹夫(10),報恩猶一餐。況乃山海澤(11),效無毫髮端。內訟已慚沮(12),積毀今摧殘。胡為復惕息(13)!傷鳥畏虛彈

作品注釋

(1)千載二句:上句語出《東觀漢記·耿況傳》:“忠孝之策,千載一遇也。”往賢:前代的賢者。至難:極其難得。《晉書·慕容雲載記》:“機運難邀,千歲一時。”此謂作者受到唐玄宗的知遇,機會難得。《舊唐書·張九齡傳》載:“玄宗在東宮,舉天下文藻之士,親加策問,九齡對策高第,遷右拾遺。”
(2)問餘二句:要問起我,為什麼會這樣呢——沒有進身之階居然能青雲直上?階:憑藉。指向上的途徑。上摶(tuán團):上進,上升。《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傳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上摶,謂乘風而上。
(3)明聖二句:明聖的君主非世所常有,輔佐君主發揚光大,也不是隨便可以的。翼亮:輔佐光大。《三國志·魏書·高堂隆傳》:“鎮撫皇畿,翼亮帝室。”苟安:苟且偷安;貪圖目前的安寧,不顧將來。
(4)崇高二句:崇高的地位自應有與之相配的人材,而我這孤寒寡陋的人怎可以求取呢?孤陋:自謙出身孤貧,才識淺陋。乾:求。指求取祿位。
(5)遇恩二句:竊位:指居其位不勤其事。詩中亦自謙之辭。三歲:張九齡在733年(開元二十一年)冬十二月起復同平章事,736年(開元二十四年)冬罷相,在相位甫三年。
(6)誰謂二句:誰能說我沒有竭盡其誠呢,但我己是智窮力盡了。知(zhi智)同“智”。殫(dān單):盡。
(7)雖至二句:負乘寇:《易經·解》:“負且乘,致寇至。”疏:“即在車騎之上而負於物也。故寇盜知其非己所有,於是競欲奪之。”挾術鑽:班固《答賓戲》:“商鞅挾三術以鑽孝公。”這兩句是說,自己雖處高位以致小人嫉害,但向無挾術鑽營之事。
(8)浩蕩二句:這兩句是說,慨嘆世事翻覆,自己被遠放江湖之上。
(9)心傷二句:不材樹。無用之樹。《莊子·山本》載:“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本以不材得終其天年。’”詩中以自喻。獨飛翰(han寒):獨飛的鳥。翰,鳥羽。亦以自喻。
(10)徇義二句:徇義:捨身為義。匹夫:平民百姓。次句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少時釣於城下,有漂母,見其飢,與之餐。後信為楚王,召漂母,賜千金以報恩。”兩句說,一般人也懂得節義,受恩必報。
(11)況乃二句:“何況君主對我的恩澤,如山高海深,而我卻絲毫也未能報答呢!”效:成效,功績。
(12)內訟二句:內訟:內心自責。慚沮:羞愧沮喪。積毀:《史記·張儀列傳》:“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謂毀謗者多,使自己無以存身。《舊唐書·張九齡傳》載,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進讒,說:“九齡文吏,拘古義,失大體。”又張九齡曾薦周子諒為監察御史,周子諒劾奏牛仙客。玄宗大怒,杖打他在朝廷上,流放瀼州,死於道中。後來張九齡因受讒言,被貶荊州長史。
(13)胡為二句:惕息:不敢喘息。形容極其恐懼。次句語本《戰國策·楚策》,謂有離群受傷之鳥,聽到虛發的弓弦聲便驚慌下墜。這兩句寫被貶後的憂讒畏譏的心情。

作品賞析

李林甫、牛仙客專權,詩人被貶為荊州長史,在江陵的詩篇特多。一介嶺表寒儒,受到皇帝的知遇,以為可以大展宏圖,挽救王朝的危機,誰知才三年,便因直道遭讒,遠放江潭之上,忠而見疑,其遭遇與屈原相同,作者回首前塵,彌增感慨,故此時的詩篇充滿著屈原式的悲憤。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曲江)人,初唐詩壇大家,

張九齡張九齡
世稱張曲江。和張說並稱“二張”,二人均位至宰相之尊,均有著名詩篇傳世。張九齡早年得張說賞識並推薦,唐中宗時中進士,唐玄宗時官至中書令。後受李林甫排擠,貶為荊州長史。張九齡的詩作前期溫婉淡雅,後期質樸遒勁,雄渾剛健。其詩作《感遇》十二首及《望月懷遠》傳誦久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