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漢記

東觀漢記

東觀漢記,是記載東漢光武帝至靈帝一段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因官府於東觀設館修史而得名。它經過幾代人的修撰才最後成書。漢明帝劉莊命班固﹑陳宗﹑尹敏﹑孟異等共撰《世祖本紀》。班固等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跡﹐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上。《東觀漢記校注》對《東觀漢記》進行了重新的輯錄,凡姚之駰和《四庫全書》館館臣所採用過的各種書籍又都全部做了檢查;前書所謂採用的書籍,如《風俗通義》《世說新語》《隋書》《史略》《證類本草》《太平寰宇記》《事類賦》《事物紀原》《書敘指南》《海錄碎事》《錦繡萬花谷》《事文類聚》《記纂淵海》《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玉海》《翰苑新書》《急就篇補註》《鳴沙石室古籍叢殘》《一切經音義》《華嚴經音義》等,也都進行了檢索。

基本信息

三史

東觀漢記東觀漢記

范曄《後漢書》問世前﹐該書影響較大﹐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人多誦習。范書流行後﹐才逐漸被人忽視。據《隋書‧經籍志》著錄﹐全書一百四十三卷。《舊唐書‧經籍志》著錄為一百二十七卷﹐可見唐代官方收藏本已減少十六卷。《宋史‧藝文志》著錄為八卷﹐已散佚殆盡。

傳承、散失、輯佚與整理

《東觀漢記》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散佚。 在《東觀漢記》流傳之初,為世人極為看重,與《史記》、《漢書》並稱為“三史”,地位極其重要。晚出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作,如三國吳謝承、晉薛瑩、華嶠、謝沈、袁山松以及南朝宋范曄、梁蕭子顯的七家《後漢書》,晉司馬彪的《續漢書》、張瑩的《後漢南記》,無不取材於《東觀漢記》,所以《文心雕龍·史傳篇》有“後漢紀傳,發源東觀”的說法。在諸家《後漢書》之中。在諸家東漢史作中,由於范曄的《後漢書》集諸家之大成,加之屢有人注音釋義,遂大行於世,《東觀漢記》於是逐漸浸微。

於唐貞觀年間編撰的《隋書·經籍志》錄得的一百四十三卷是東漢末年楊彪整理的版本。東漢末年,亂經歷董卓之亂,《東觀漢記》書稿已經開始散佚。至楊彪許在許都續補《漢記》之時,蔡邕等人的原稿已經無法補齊,而經歷魏晉南北朝《東觀漢記》未有散佚。

《舊唐書·經籍志》將《東觀漢記》錄為一百二十七卷。《舊唐書·經籍志》抄自毋煚的《古今書錄》,作成於唐玄宗開元九年以後,為集賢書院官本。由此看來,至唐開元年間,官本《東觀漢記》已經散佚了十六卷。

傳至兩宋,《東觀漢記》散佚更多。《通考·經籍考·雜史類》引羅鄂州序曰:“願聞之上蔡任《文源》曰:‘家舊有《東觀漢記》四十三卷,丙子渡江亡去。後得蜀本,錯誤殆不可讀,用秘閣本讎校,刪著為八篇。洎見唐諸儒所引,參之以袁弘《後漢紀》、范曄《後漢書》,粗為完具’。”羅願為南宋初年人,說明到北宋末至南宋初年,《東觀漢記》已亡佚至四十三卷,缺失了三分之二以上,便是這一版本,不久也便“渡江亡去”,後又有蜀本,但錯誤很多,經校讎後僅存八篇。

元代,《東觀漢記》完全散佚。

雖然《東觀漢記》逐漸散佚失傳,但直至唐宋時期,《東觀漢記》仍然流傳不絕,人們記述東漢史事仍然經常引用其中文字,因此,在傳世文獻中,還是保存了《東觀漢記》的許多片段。

不過,清代之前,長期無人進行輯集,直至康熙年間,錢塘姚之駰成《後漢書補逸》,輯集了有關東漢的八種史書,其中第一種即為《東觀漢記》八卷,所據之書限於《續漢書》十志劉昭注、《後漢書》李賢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五書,遺漏很多。乾隆時修《四庫全書》,館臣以姚輯本為基礎,參以《永樂大典》諸韻所載,又旁考其他各書,補其闕失,所增達十分之六,釐訂為二十四卷,其中包括帝紀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傳十七卷、載記一卷、佚文一卷,刊入《武英殿聚珍叢書》。該輯本比姚輯本完備,但仍有一些脫漏,如《稽瑞》、《開元占經》、《事類賦》、《記纂淵海》等書所引的某些條目沒有采入。由於輯者使用的《北堂書鈔》是陳禹謨的竄改本,所以被陳禹謨刪去的《東觀漢記》條目,該輯本也沒有收錄。

由於《四庫全書》館輯本的以上缺陷,因此,到了現代,依然有對《東觀漢記》輯本進行進一步完善的必要。一九二八年,由吳樹平先生與中華書局的趙明先生開始了對《東觀漢記》重新輯錄的工作。

由吳樹平先生確定需要翻檢的古籍,趙明先生負責檢索和輯錄。此後,檢索輯錄遺文的工作又由吳樹平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唐中瑜先生分擔。

輯遺完成後的《東觀漢記校注》第一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於1987年出版,中華書局2009年再版。

《東觀漢記校注》對《東觀漢記》進行了重新的輯錄,凡姚之駰和《四庫全書》館館臣所採用過的各種書籍又都全部做了檢查;前書所謂採用的書籍,如《風俗通義》《世說新語》《隋書》《史略》《證類本草》《太平寰宇記》《事類賦》《事物紀原》《書敘指南》《海錄碎事》《錦繡萬花谷》《事文類聚》《記纂淵海》《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玉海》《翰苑新書》《急就篇補註》《鳴沙石室古籍叢殘》《一切經音義》《華嚴經音義》等,也都進行了檢索。同時,吳樹平先生在對《東觀漢記》進行輯遺和校注的過程中,對前人輯遺過程中採用底本版本的問題也進行了特別的注意。例如姚之駰和《四庫全書》館館臣所參考的《北堂書鈔》所用的是陳禹謨刻本,又參用唐類函中所錄《北堂書鈔》的部分,此本增刪篡改比比皆是,因此也導致了《東觀漢記》的輯本出現了諸多錯誤。吳樹平先生輯校《東觀漢記》採用的是孔廣陶校注本《北堂書鈔》,又參用了明抄本和活字本,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其他各書也皆類此,儘量選用善本進行輯錄。

全書共二十二卷,體例遵從了從《史通》、范曄《後漢書》李賢注、司馬彪《續漢書》八志劉昭注、《北堂書鈔》等書所載的體例,分為紀、表、志、傳幾個部分,分為紀三卷、表一卷、志一卷、傳十五卷、載記一卷、散句一卷。

全書紀傳的排列多參考了范曄《後漢書》,基本上按時間順序排列,但遇到同屬一族或者同類型、有關聯的人物,則打破時間的界限,前後歸在一處。少數人物時代不明,一律記載在傳的最後一篇。志的排列主要參考了《後漢書·蔡邕傳》李賢所注的《東觀漢記》諸志的次序,同時也參考了《續漢書》八志的次序。紀傳中文字的次序,參考《後漢書》,按照時間發生的先後,逐條進行排列,個別條目文字簡略,無法確定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則一律綴於篇末。

《東觀漢記校注》中各篇正文所蔡邕的文字,文末皆註明出處,未被採用的各條文字,一律作為校勘的資助,在校注中做出說明。

小結

《東觀漢記》作為編撰時間最早的東漢史料,有著其他資料難以企及的優勢,也是其他各家東漢史作最重要的底本。《東觀漢記》的逐漸散佚,對東漢歷史的研究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因之姚之駰、《四庫全書》館館臣以及吳樹平先生對《東觀漢記》的輯遺、恢復工作,意義十分重大。

《東觀漢記》與《後漢書》《後漢紀》《八家後漢書》《資治通鑑》一起,作為記載東漢歷史最基本、最全面的史料,在東漢歷史的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現行的《東觀漢記校注》作為史料,在使用時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東觀漢記》作為一個輯遺本,脫漏處很多,且內容很不連貫,在研讀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讀者必須在讀過《後漢書》,理清人物事件線索的基礎上,方能對《東觀漢記》加以使用。

其次,《東觀漢記校注》在輯遺過程中,一些材料在多處都有記載,在選擇時不可避免的會和原文產生一定的誤差。吳樹平先生在《敘例》中也說道:“一條文字往往有幾處引征,詳略不一,文字正誤情況也不盡相同,凡遇到這種情況,則取其詳者。如果詳略相同,則取其文字無錯訛或錯訛較少者。如果幾處引征的文字有有一些不足之處,筆者則把幾條文字彙為一條”,這樣終究是離原文有了一定的距離。雖然這樣的情況不多,但總會造成一些史料的損失。

第三,中國古代學者在引用書籍章句的時候往往只取其義,不在意文字的一致,因此《東觀漢記》輯本中的文字大多與原文不同,很多時候甚至影響到文意的理解,所以在使用材料的時候還要與《後漢書》、《後漢紀》等其他史料相互印證方能保證文字的準確性。

因此,在使用《東觀漢記》時必須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在充分掌握《後漢書》、《後漢紀》等保存較為完備的史料的基礎上,《東觀漢記》是東漢歷史研究的重要補充,能夠用以補充《後漢書》、《後漢紀》等史料中的很多不足,糾正很多錯誤。

《東觀漢記校注》作為《東觀漢記》到目前為止最完善的輯本,將各處零散的資料匯集到一起,為我們展現了《東觀漢記》的很多珍貴的史料,也為東漢歷史的研究帶來了很多的方便,是東漢時研究必備的資料。

全集

《東觀漢記》卷一

補遺 田戎 散句 延岑 王元 隗囂 呂母 樊崇 王常 西域 西羌 陳囂 蕭彪 沈豐 張意 陰猛 邢崇 畢尋 段普魏成 翟歆 卜福 喜夷 宗慶 范康 梁福 劉訓 周行 須誦 丁邯 蔣疊 高鳳 梁鴻 王霸 嚴光 王霸 周黨逢萌郭玉 郭鳳 劉翊 范丹

《東觀漢記》卷二

李充 周嘉 李善 溫序 所輔 劉茂 李業 高彪 杜篤 李育 張玄 甄宇 孫堪 周澤 召馴 薛漢 魏應 高詡 尹敏楊政 牟長 戴憑 窪丹 劉軼 劉昆 曹節 苗光 孫程 蔡倫 鄭眾 陽球 周紆 李章 樊曄 董宣 王渙 秦彭 王景任延 茨充 衛颯 郭汜

《東觀漢記》卷三

周珌 韋毅 趙序 韓昭 丘騰 呂布 袁紹 孔融 韓卓 符融 宗資 劉佑 荀曇 郭泰 李膺 王允 陳蕃 段熲 張奐朱遂 張耽 任尚 吳佑 陳寔 黃瓊 黃香 周舉 左雄 蔡邕 李雲 杜根 杜安 陳球 張綱 楊賜 楊秉 楊震 馮良荀恁 閔貢 崔寔 崔瑗

《東觀漢記》卷四

崔駰 崔篆 張表 鄭璩 巢堪 祝良 龐參 李恂 應劭 應奉 應順 何熙 尹勤 梁諷 陳忠 陳寵 趙興 郭躬 周榮張酺 袁安 胡廣 張敏 徐防 張禹 張歆 張況 鄧彪 何敞 樂恢 朱暉 宋均 玄賀 班固 班彪 趙咨 蔡順 劉愷劉般 江革 王琳 倪萌

《東觀漢記》卷五

魏譚 劉平 趙孝 薛苞 毛義 楊喬 丁鴻 丁綝 桓礹 桓鸞 桓典 桓焉 桓郁 桓榮 張楷 張霸 汝郁 賈逵 陳元

梁商 范升 鄭眾 曹褒 鄭興 張純 梁冀 梁竦 梁統 鄭弘 虞延 馮石 馮魴 朱浮 王堂 廉范 張堪 孔奮 杜詩

郭伋 蘇竟 郅惲 鮑昱

《東觀漢記》卷六

鮑永 田邑 馮豹 馮衍 桓譚 趙溫 鄭均 承宮 吳良 郭丹 杜林 王良 陳遵 王丹 張湛 宣彪 宣秉 宋楊 王阜趙勤 桓虞 韋豹 韋彪 牟融 趙塤 郭賀 馮勤 宋弘 韓歆 侯霸 伏晨 伏盛 伏恭 伏湛 劉寬 魏霸 魯丕 魯恭卓茂 陰傅 陰興 陰識

《東觀漢記》卷七

陰睦 樊準 樊梵 樊鯈 樊宏 樊重 朱勃 馬棱 馬融 馬嚴 馬光 馬防 馬廖 馬援 竇章 竇固 竇憲 竇融 馬武

堅鐔 傅俊 劉隆 馬成 劉隆 王梁 景丹 朱祜 耿純 劉嘉 劉歆 劉植 邳彤 李純 李忠 任隗 任光 姜詩 張重

耿嵩 楊正 蔣翊 郭況

《東觀漢記》卷八

孫鹹 鄧讓 祭參 祭肜 王霸 銚期 耿恭 耿秉 耿弇 臧宮 耿況 陳浮 陳俊 蓋延 吳漢 鄧奉 秦豐 張豐 賈宗賈復 岑起 岑彭 馮彰 馮異 寇恂 鄧遵 鄧豹 鄧閶 鄧弘 鄧悝 鄧陟 劉梁 劉弘 鄧鴻 鄧訓 鄧禹 來歙 鄧晨樂志 李通 盧芳 彭寵

《東觀漢記》卷九

王閎 龐萌 蘇茂 王郎 朱鮪 劉玄 禮志

《東觀漢記》卷十

百官表 律曆志 楚王英 申屠志 竇貴人 車服志 地理志 郊祀志 梁不疑 司馬均 馬客卿 申屠剛 淳于恭 鍾離意 第五倫 皇甫嵩 申屠蟠 莋都夷 龐淯母 劉盆子 公孫述 鮑宣妻 索盧放 歐陽歙 觟陽鴻

《東觀漢記》卷十一

平原王勝 清河王慶 梁節王暢 樂成王萇 沛獻王輔 趙孝王良 齊武王演 孝靈皇帝 孝沖皇帝 孝殤皇帝 孝沖皇帝 孝質皇帝

《東觀漢記》卷十二

匈奴南單于 下邳惠王衍 樂成靖王黨 彭城靖王恭 琅邪孝王京 中山簡王焉 廣陵思王荊 阜陵質王延 東平憲王蒼濟南安王康 東海恭王強 城陽恭王祉 北海敬王睦 北海靖王興 靈帝宋皇后 靈思何皇后 順烈梁皇后和熹鄧皇后 孝和陰皇后 敬隱宋皇后 章德竇皇后 明德馬皇后 光烈陰皇后

《東觀漢記》卷十三

敬宗孝順皇帝 威宗孝桓皇帝 恭宗孝安皇帝 穆宗孝和皇帝 肅宗孝章皇帝 顯宗孝明皇帝 世祖光武皇帝

修撰

清姚之駰曾輯集佚文八卷﹐所據之書限於《續漢書》十志劉昭注﹑《後漢書》李賢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五書﹐遺漏很多。乾隆時修《四庫全書》﹐館臣以姚輯本為基礎﹐參以《永樂大典》諸韻所載﹐又旁考其他各書﹐補其闕失﹐所增達十分之六﹐釐訂為二十四卷﹐其中包括帝紀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傳十七卷﹑載記一卷﹑佚文一卷﹐刊入《武英殿聚珍叢書》。該輯本比姚輯本完備﹐但仍有一些脫漏﹐如《稽瑞》﹑《開元占經》﹑《事類賦》﹑《記纂淵海》等書所引的某些條目沒有采入。由於輯者使用的《北堂書鈔》是陳禹謨的竄改本﹐所以被陳禹謨刪去的《東觀漢記》條目﹐該輯本也沒有收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