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氨酸酶

苯丙氨酸酶

苯丙氨酸酶phenylalaninammo-nialyase縮寫PAL。是催化直接脫掉L-苯丙氨酸上的氨而生成反式肉桂酸的酶。

苯丙氨酸酶是一種轉氨酶

苯丙氨酸酶苯丙氨酸酶

基本信息

苯丙氨酸酶phenylalaninammo-nialyase
縮寫PAL。是催化直接脫掉L-苯丙氨酸上的氨而生成反式桂皮酸的酶。EC.4.3.1.5。是1961年J.Koukol,E.Conn在大麥中發現的。存在於高等植物、酵母、菌類的可溶性部分。推測分子量為30萬。這是一個可把苯丙氨酸用於酚類化合物合成的。在很多情況下,其反應成為酚類化合物合成的有步驟的速率階段。在組織中的活性可隨外界因素而發生顯著變化,用光照,病傷害,植物激素處理等會使活性顯著增加。另外有時還受光敏色素所支配。在多數情況下,在組織中活性增加的同時,酶發生失活作用,這時組織中具有活性酶的量很快就會減少,據認為,這種失活是與類蛋白質物質作用有關。此外也已指出有非活性的酶的存在。

相關化學反應

酪氨酸羧化酶是合成兒茶酚胺的限速酶。酪氨酸的另一代謝途徑是合成黑色素,在黑色素細胞中酪氨酸酶的催化下生成。人體缺乏酪氨酸酶可引起白化病。

當體內缺乏苯丙氨酸羧化酶時,苯丙氨酸不能轉化為酪氨酸而在體內蓄積,經轉氨基作用生成苯丙酮酸,後者進一步轉變成苯乙酸等衍生物。此時,尿中出現大量苯丙酮酸等代謝產物,稱為苯酮酸尿症

酪氨酸還可在酪氨酸轉氨酶的催化下生成對羧苯丙酮酸,後者經尿黑酸等中間產物變成延胡索酸和乙醯乙酸。尿黑酸分解代謝酶先天缺陷時,可出現尿黑酸尿症

化學工藝

由紅酵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反式-肉桂酸(t-CA)技術酶法生產L-苯丙氨酸(L-Phe)新工藝已經在浙江紹興亞美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建成投產,形成了年產200tL-苯丙氨酸產品的能力。這使得我國成為繼美、日、德、韓之後又一個能夠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這一重要胺基酸產品並自主開發這一高新技術的國家。文中概述了酶法生產L-苯丙氨酸的原理和方法、酶源菌種的分離和選育、工藝技術的特點、產品質量規格及在國內食品、醫藥行業相關部門的套用等。結果表明該酶法生產L-苯丙氨酸新工藝具有原羔源易得、菌種PAL活力高、生產性能較穩定、生產成本低廉、工藝操作方便、產品質量優等特點,已經達到國際上90年代先進水平,在國內外於領先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