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器灸法

艾灸器灸法

是指將點燃的艾草放入艾灸器中,利用其熱量和煙氣熏人體的穴位。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概述

艾灸器灸,指用特製的灸器盛放點燃的艾絨在穴位或特定部位上進行熨灸熏灸的一種方法。

歷史

用艾灸器施灸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卷三》就有記載,“取乾艾葉一斛許,丸之,內瓦甑下,塞余孔,唯留一目,以痛處著甑目,下燒艾以熏之”。至唐代則出現了以細竹管和葦管作為灸器的溫管灸,或稱筒灸。如《備急千金要》載有:“截箭竿二寸,內(納)耳中,以面擁四畔,勿令泄氣。”當時,溫管灸主要用治療口眼歪斜和耳病。明代,龔信的《古今醫鑒》中,提到以銅錢代替灸器。如果說,在明代以前的灸器灸的灸具是屬於代用品的話。那么到清代,灸器灸就有了更大的發展。。出現了專用灸器灸的灸具,諸 如灸板、灸罩及灸盞等。灸板、灸罩均見於高文晉的《外科圖說》,前者為穿有數孔的長板,上可置艾絨,用以施灸;後者為圓錐形罩子,上有一孔,罩於施灸的艾炷之上。灸盞載於雷豐灸法秘傳》:“四周銀片稍厚,底宜薄,須空數孔,下用四足。將盞足釘有生薑片上,姜上亦 穿數孔,與盞孔相當,俾藥氣可透入經絡臟腑也。”除此之外,還出現核桃殼灸等法。

現狀

溫灸器施灸,刺激溫和長久,易為患者所接受,操作亦較方便。對某些病證尚有較好的療效。灸器灸在現代取得前所未有的進展。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就有溫簡灸、溫盒灸溫架灸溫罐灸和溫管灸等多種類型。更值得一提的是,藉助現代科學技術,還研製出各種不以艾火作為剌激源的非艾灸器,為灸療增添了新的篇單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