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哈邁迪耶教派

艾哈邁迪耶教派(al Ahmadiyyah) 從印度伊斯蘭教中分化出的具有混合教義的宗教派別。19世紀下半葉創建於印度。創始人米爾扎·古拉姆·艾哈邁德(1835~1908),印度旁遮普省人,早年受過高等教育,因不願為英國殖民當局效力,隱居故鄉卡迪安,致力於比較宗教研究,提出一些新思想。其基本教義是在綜合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印度教教義的基礎上形成的。

簡介

艾哈邁迪耶教派(al Ahmadiyyah)從印度伊斯蘭教中分化出的具有混合教義的宗教派別。19世紀下半葉創建於印度。創始人米爾扎·古拉姆·艾哈邁德(1835~1908),印度旁遮普省人,早年受過高等教育,因不願為英國殖民當局效力,隱居故鄉卡迪安,致力於比較宗教研究,提出一些新思想。1880年,發表烏爾都文《艾哈邁迪耶的論證》一書,闡釋其教義主張,為該派的創建奠定了思想基礎。1889年,艾哈邁德自稱為受安拉啟示的新先知,開始收徒傳教,標誌著該派的形成。其基本教義是在綜合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印度教教義的基礎上形成的,包括:(1)相信艾哈邁德為安拉差遣的“新先知”、“新聖人”,為穆斯林期待的伊斯蘭教曆第14世紀的“革新者”、“復興者”和救世主馬赫迪的化身。(2)相信艾哈邁德同時又是基督教的救世主彌賽 (Messiah)和印度教的至上神毗濕奴(Visnu)的化身。宣稱耶穌基督未遇難釘於十字架上,他在天神的解救下逃至克什米爾地區,並向當地居民傳播福音,死後葬於那裡。認為艾哈邁德並非耶穌基督肉身的復活,而是具有耶穌基督“精神和力量”的彌賽亞的再現,其使命是解救全人類脫離火海苦難。(3)宣稱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並非“封印使者”,在他之後還有使者,艾哈邁德即是“新使者”,經其改造完善後的伊斯蘭教為“純正”的伊斯蘭教,相信其說者為“真正”的穆斯林。(4)認為世界各大宗教同出一源,各教信仰者應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否認伊斯蘭教的“聖戰”觀念,主張與西方殖民者和平共處。1900年該派被英國政府承認為獨立教派,但印度廣大穆斯林和國際伊斯蘭教界一直視該派為非穆斯林,拒絕與其交往。艾哈邁德去世後,由毛拉維·努爾丁(Maulavi Nur Din,?~1914)繼位,改稱哈里發。後因內部意見分歧,該派於1914年分裂為兩派。卡迪安支派遵循初創時的教義,自稱有信徒50萬,約半數在巴基斯坦,其餘分布於印度及世界各地。該支派總部設在巴基斯坦的拉布瓦(Rabwah),辦有實業,資金雄厚,組織嚴密,建有許多學校,出版發行大量書刊,向世界各地派有眾多傳教師,影響廣泛。以拉合爾為總部的拉合爾派,只承認艾哈邁德為首領,而否認其先知身份。該派人數較少,但成員文化水平較高,在政界及出版、傳教方面尤為活躍,曾在內部發起現代改良主義運動。1953年春,曾在拉合爾和旁遮普地區發生過針對艾哈邁迪耶教派的動亂,要求解除該派信徒在政府中所任的一切職務,宣布該派為“非穆斯林少數”,導致大規模流血衝突,巴基斯坦政府被迫對該地區及拉合爾市實行軍法管制。自1970年後,巴歷屆政府均宣布該派為“異端”和“非法”,對其活動嚴加管制,但該派仍堅持自己是伊斯蘭教的教派之一。 (吳雲貴)

相關條目

宗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