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艦

船艦

戰列艦又稱主力艦,戰鬥艦,它是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和突擊威力,能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面軍艦,又稱戰鬥艦。在海戰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單縱隊戰列線進行炮戰,因而得名。早期的戰列艦也曾稱作鐵甲艦或裝甲艦等。

戰列艦 battle ship

戰列艦名稱是隨著1655—1667年英國-荷蘭戰爭中海軍戰術的改變而出現的。當時火力最強的戰船不進行接舷格鬥,而是排成一線縱隊的戰列,與敵艦隊平行行駛,利用本艦隊一側的舷炮對敵集中火力齊射,因而得名“戰列艦”。1638年建成的英艦“海上群王”號便是這種戰艦的第一艘,它有3層舷炮甲板,102門火炮。這時的戰列艦都是木製的帆船。

1849年,法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機為主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崙”號,但它仍掛有作為輔助動力的風帆。1861年,英國第一艘鐵殼裝甲戰列艦“勇士”號,也掛有輔助的風帆。戰艦上的風帆到達20年後才逐漸消失。

1862年,法國建造了第一艘裝有鏇轉炮塔的戰列艦“阿爾貝王子”號,由於炮塔式艦炮可向任何方向過時了,所以在一段時期里裝甲艦的名稱取代了戰列艦。

1906年,英國建造的當時世界上最大,火力最強的裝甲艦“無畏”號下水了,並恢復了戰列艦的名稱。“無畏”號是由義大利著名工程師庫尼貝迪上校設計並監造,排水量17 900噸,航速40公里/小時,裝備有安裝在家座炮塔內的10門305毫米主炮,24門76毫米副炮,水下魚雷發射器材座,這比當時其它最大的裝甲艦的火力還要強1倍以上,兩舷,炮塔和指揮塔的裝甲厚達280毫米。此後,各海軍強國紛紛仿效“無畏”號建造造自己的戰列艦。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無畏”艦就是戰列艦的同義詞,戰列艦的多少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海軍實力強弱的標準。世界上最後一艘戰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下水的。這期間,戰列艦的排水量,航速,主炮口徑,裝甲厚度及其它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便在先後建造的上百艘戰列艦中,無一不承襲了“無畏”號所奠定的基本形式。

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是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下水的“大和”和“武藏”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為72 800噸,最高航速為50公里/小時,艦上裝有3聯457毫米主炮9門,炮彈重達1460公斤,還有12門3聯裝155毫米副炮和12門雙聯裝128毫米平高兩用炮。“武藏”號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號在1945年月月初日,先後被美軍飛機擊沉,這標誌著戰列艦的沒落,它在海戰中的地位被航空母艦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都不再建造新的戰列艦。估計今後也不會再有哪個國家建造戰列艦了。

80年代,美國對4艘已退役的“依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加裝各種新型雷達,飛彈,防空,電子對抗和指揮控制通信系統,重新編入現役。1989年,美國對密蘇里、威斯康星號等戰列艦已相繼完成改裝工程,重新服役,分別部署於太平洋和大西洋,獨立進行海上作戰,支援登入和攻擊岸上目標等任務。在1991年1月的海灣戰爭中,美軍曾使用其中的“密蘇里”和“威斯康星”號戰列艦對伊拉克目標進行炮擊和發射巡航飛彈。但在此後的1993年,美國的4艘戰列艦又再次退出現役。

戰列艦經歷了風帆戰列艦蒸汽戰列艦兩個階段。19世紀中期出現蒸汽戰列艦。20世紀初,英國建造了無畏號戰列艦;法、俄、德、意、日、美等國也相繼建造戰列艦。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開始將4艘愛荷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其滿載排水量為5.8萬噸左右,最大航速為35節,使用經濟航速(17節)時的續航力為1.5萬海里。

戰列艦又叫戰鬥艦,是186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海軍的主力軍艦艦種之一。二戰以後其戰略地位被航空母艦和彈道飛彈潛艇取代。戰列艦是人類有史以來創造出的最龐大、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具有噸位大、火力強、裝甲厚、航程遠等特點。在其極盛時期——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列艦是唯一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
“戰列艦”一詞的英文原文為battleship,直譯為“戰鬥艦”。這個名字起源於帆船時代的“戰列線戰鬥艦”(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當時海戰方式為交戰雙方的艦隊在海戰中各自排成單列縱隊的戰列線,進行同向異舷或異向同舷的舷側方向火炮對射。凡是其規模足夠大,可以參加此種戰鬥的艦船均被稱作戰列艦(Ships of the Line)。
袖珍戰列艦出現在二戰期間,受到鋼材緊缺的限制,在犧牲了火力或裝甲後,製造出了一批戰列艦,噸位一般比較低,但是高於巡洋艦,所以叫袖珍戰列艦。和其他艦種比起來,區別主要還是在噸位和火力上。
1.戰列艦的發展

戰列艦是一種大型水面戰鬥艦艇,其主要攻擊武器是大口徑艦炮,其動力形式早期為風帆推進,19世紀中期後改為蒸汽動力。戰列艦的主要特點是:噸位大,是個龐然大物,在海上航行時儼然一座鋼鐵城堡,戰列艦噸位最大的是日本的“大和”號和“武藏”號,標準排水量64000噸,滿載排水量72500噸;航速快,一般航速可達30~33節,續航力為10000~15000海里;火力猛,戰列艦一般裝有8~10門主炮,口徑356~460毫米,射程20~25海里,此外,還裝有12~20門中口徑副炮(口徑120~152毫米)和100門左右小口徑副炮(口徑75毫米以下);防護力強,戰列艦是一種重裝甲戰艦,在水線以上的艦舷、甲板、炮塔、指揮塔等部位都裝有裝甲防護,一般為150~400毫米厚,個別部位達400~500毫米。

戰列艦是海軍艦隊的主力戰艦和核心兵力,其主要任務是使用艦炮在海上殲滅敵大型戰鬥艦艇,也可用來壓制和摧毀敵岸基目標。在二次大戰以前,戰列艦曾作為海軍之魂稱雄於世長達200多年,主宰著世界海洋。當時,誰的軍艦噸位大、艦炮多、口徑大、火力猛、裝甲厚,誰就能取得海上戰鬥的決定性勝利,因而作為海上堡壘的戰列艦曾名噪一時,各海軍大國推崇備至,多次掀起軍備競賽高潮。於是,戰列艦越造越大、火炮越裝越多、裝甲越來越厚,“大艦巨炮”制勝論統治著海軍的軍備發展。

戰列艦是裝備多門大口徑艦炮,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曾作為艦隊主力在遠洋作戰的一種大型軍艦。在海戰中,通常列成單縱隊戰列線進行炮戰,所以稱為戰列艦。在戰列艦中,還有一種速度更快,但火炮威力較小,防護較弱的軍艦,稱為戰列巡洋艦。此外,早期的戰列艦也曾稱作鐵甲艦、裝甲艦等。

戰列艦的發展按技術進步劃分,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風帆戰列艦階段和蒸汽戰列艦階段。17世紀至19世紀中期,為風帆戰列艦階段。當時,戰船都是木質船體,最大為三桅帆船,通常設2~3層甲板,兩舷側各開有若干小門,帶有輪子的火炮置於甲板之上,通過舷側門進行射擊。17世紀,戰列艦最大為1750噸,裝有80~100門火炮,艦員600~700人。18世紀,排水量增至2000噸以上,設三層甲板,裝120~140門火炮。19世紀中期,排水量已達4000~5000噸,裝有120~130門火炮,成為帆船艦隊中最大的戰艦。當時戰列艦上的火炮多為固定炮塔的滑膛炮,需從炮口裝填實心炮彈,19世紀初以後才改裝從炮尾裝填爆炸彈的火炮。由於炮塔不能鏇轉,所以作戰時必須將戰列艦一字排開,用舷側數門艦炮進行射擊。

蒸汽戰列艦是19世紀中期以後發展起來的。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產業革命,80年代發明了蒸汽機,以後又逐步發明了船用螺鏇槳、鏇轉炮塔線膛炮和鋼鐵裝甲等,從而取代了裝有固定炮塔、採用木質船體和風帆推進的戰列艦。1849年,法國建成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戰列艦“拿破崙”號;1859年,法國又造成世界上第一艘木殼裝甲艦“光榮”號;1860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鐵殼裝甲艦“勇士”號;1873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完全去除風帆、採用蒸汽動力的“蹂躪”號鐵殼裝甲艦;1892年,英國又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鋼質裝甲艦。至此,戰列艦的發展趨於成熟,世界各國開始向大噸位、猛火力、重裝甲、高航速方向發展。

1853~1856年克里木戰爭以後,戰列艦開始採用鋼質船體,滿載排水量從10000噸增至12000噸,主炮改用線膛炮,口徑從200毫米增大到300~350毫米,裝甲230~450毫米,航速達16~17節,艦炮威力、裝甲防護力、航速和排水量被視為戰列艦的四大要素。

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之後,大口徑艦炮成為主要要素。1906年,英國造成當時最好的戰列艦“無畏”號,它第一次不裝副炮,而全部裝10門大口徑300毫米主炮,排水量達17900噸,航速第一次突破21節。“無畏”號很快成為各國發展的母型,並掀起了海軍軍備競賽的高潮。當時,主炮口徑已達380毫米,航速已達23~26.5節,排水量則達22500噸以上,從而導致

“大艦巨炮”主義的出現。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德艦隊展開了世界上第一次蒸汽戰列艦大海戰,雙方投入主力艦達68艘。這次戰鬥使戰列艦開始重視加強自身的集中防護問題,普遍加厚艦舷側及甲板的裝甲,同時提高航速。

1921年11月華盛頓海軍裁軍會議簽訂的《美英法意日五國關於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規定主力艦的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3.5萬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406毫米,美英日法意五國所限定發展的主力艦艘數和總噸位分別為:18艘,525850噸;20艘,558950噸;10艘,301320億噸;10艘,221170噸;10艘,157500噸。在條約的限制下,戰列艦的發展冷落了十幾年,英國建造的“納爾遜”號也只有3.5萬噸,配3座三聯裝400毫米前主炮。

華盛頓條約從1922年1月起生效,至1931年底到期,之後,五國又在倫敦舉行會議,續約5年,故推至1936年年底。在該條約終止前,各海軍大國提前幾年進行了大型戰列艦的秘密研製,從而為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一個伏筆。條約失效後,義大利首先開工建造了3艘41000噸級的“威內托”級,裝3座三聯裝381毫米主炮,航速30節。隨即英美分別建造了38000噸級的“英王喬治五世”級和37000噸的“南達科他”級,分別裝 2座四聯裝 356毫米主炮和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航速27節和28節。法國建造了兩艘 39000噸級和43000噸級“里舍利厄”號和“讓·巴爾”號。德國也建造了兩艘42000噸級的“俾斯麥”號和“梯比茲”號。日本的野心最大,它秘密建造了世界上噸位最大的兩艘巨艦“大和”號和“武藏”號,排水量高達72500噸,裝3座三聯裝460毫米主炮,航速27節。1943~1941年間,二次大戰即將結束之時,美國建成4艘45000噸級“依阿華”級戰列艦,因而成為世界上最後一級戰列艦,自此之後,戰列艦艦種宣告消亡。

二次大戰以後,德日意戰敗,戰列艦喪失殆盡;英法國經濟危機不再發展;美國大力發展航母,戰列艦也停止建造。1949年3月,除“密蘇里”號戰列艦暫留服役外,其餘戰列艦均封存起來,韓戰中,由於要進行對岸轟擊,又將“依阿華”級全部啟封服役,但戰後又覺沒用,故於1954年又相繼退役封存。1968年侵越戰爭中,“新澤兩”號啟封參戰,但很快又被封存。1979年,里根炮製“600艘海軍艇艦艇計畫”時,感到除15艘航母外,還缺少核心戰艦,遂又將4艘戰列艦全部啟封服役,並進行了大規模現代化改裝,裝了8座四聯裝“戰斧”巡航飛彈發射裝置,4座四聯裝“魚叉”飛彈發射裝置,4座近防武器系統,保留了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和6座雙聯裝127毫米副炮,4艘艦僅改裝費就花了17億美元。“依阿華”級艦是世界上裝甲最厚的軍艦,其舷部裝甲307毫米,主甲板153毫米,炮塔184~440毫米,指揮塔近500毫米,而一般現代大中型艦艇裝甲只有14~20毫米,護衛艦以下只有10毫米。目前,“依阿華”級戰列艦已開始退役,預計到90年代中後期將全部退役。

2.戰列艦在一、二次大戰中的作用

戰列艦是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的大型水面戰艦,它是隨17世紀火炮在風帆戰艦上的廣泛套用而誕生的。當時,戰列艦參加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是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角海戰,英國艦隊和法—西聯合艦隊共投入戰列艦60艘。使用蒸汽戰列艦第一次進行大規模海戰還是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丹麥日德蘭半島西北海域展開的目德蘭海戰。當時,英國參戰艦艇148艘,計84萬噸,德國參戰艦艇99艘,計48萬噸。戰爭中,英國有3艘戰列艦被擊沉,1旗艦遭重創;德國5艘戰列艦受傷,2艘沉沒。這次戰爭進一步確立了“大艦巨炮”主義理論,使各國海軍更加重視發展以戰列艦為核心、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突擊兵器的海上艦隊。

1941年5月24日,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在北大西洋擊沉英國戰列巡洋艦“胡德”號,重創了另一艘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於是,招致英國40餘艘艦艇和艦載機的海空大圍殲。“俾斯麥”號終於在5月26日被英國“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上的攻擊機投放的魚雷命中舵機,次日又遭兩艘戰列艦圍殲,接著又被英巡洋艦分射的3枚魚雷所擊中,沉入海底。“俾斯麥”號的沉沒是證明戰列艦時代正面臨航空母艦挑戰的第一個強有力的信號。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出動6艘航母上的354架艦載機偷襲珍珠港,炸毀美40餘艘艦艇,幾乎全殲太平洋艦隊主力——8艘戰列艦(5艘沉沒,3艘重創)。這次戰鬥,充分說明“大艦巨炮”主義已經過時,航空母艦和艦載機已成為戰列艦的強勁對手。於是,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大造航母,三年零八個月中就有120艘航母服役。1944年10月24日,日本“武藏”號出航還不到3天,1945年4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的旗艦、世界上最大的64000噸級龐大巨艦“大和”號出航還不到1天,就被美軍艦載機炸沉,至此,戰列艦已徹底喪失了它的霸主地位,失去了昔日的雄風。

1945年太平洋戰爭末期,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在硫磺島登入、沖繩登入和襲擊日本本土作戰中,擔負過對岸轟擊和火力支援任務,並於 1945年9月2日在艦上奉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受降儀式。當時,美方參加受降儀式的有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兼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上將和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陸軍上將,日方參加儀式的有外相重光葵等11人,美、中、英、蘇等同盟國代表和其他國家的代表參加了受降儀式。

戰後以來,“依阿華”級戰列艦在侵朝戰爭侵越戰爭、海灣衝突及海灣戰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海灣戰爭中,以2艘戰列艦為核心的水面戰鬥群部署于波斯灣內,對伊科前沿陣地和岸基設施進行了猛烈轟擊,同時,還發射“戰斧“巡航飛彈對1300公里處的內陸目標進行了縱深攻擊。最早的戰列巡洋艦——英國“常勝”號戰列巡注艦
最早的裝甲艦——英國“勇士”號裝甲艦
最大的戰列艦——日本“大和”號和“武藏”號戰列艦
最小的戰列艦——德國“德意志”級戰列艦
最大的戰列巡洋艦——英國“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最早採用蒸汽輪機的戰列艦——英國“無畏”號戰列艦
最榮耀的戰列艦——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
最後退役的戰列艦——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

 巡洋艦

巡洋艦是一種火力強、用途多,主要在遠洋活動的大型艦艇。它是伴隨著戰列艦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戰列艦

船艦船艦
的消亡而衰退的一個古老艦種。巡洋艦裝備有較強的攻防武器系統,具有較高的航速、較大的續航力和適航性,能在惡劣的氣象條件下長時間進行遠洋作戰。其主要任務是:為航空母艦和戰列艦護航,以巡洋艦為核心組成強大的海上編隊,保衛海上交通線,攻擊敵水面艦艇、潛艇和岸上目標,進行防空和反導作戰,登入作戰時進行火力支援等。

巡洋艦是海軍中較老的一個艦種,差不多與戰列艦同時誕生和發展,並經歷了與戰列艦相同的興衰階段,所不同的是戰列艦已被淘汰,而巡洋艦仍作為一個艦種存在,不過,正在被驅逐艦同化,大有被取而代之的趨勢。

早在 17~18世紀的帆船時代,巡洋艦是指那些裝備火炮較少、口徑較小、一般不直接參與戰列線戰鬥,而主要執行巡邏及護航任務的快速炮船。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軍用13艘稱為巡洋艦的武裝船破壞北軍的海上交通運輸線,並襲擊其商船隊。當時最好的巡洋艦是英國造的“阿拉巴馬”號,它是一艘多桅帆船,並裝有蒸汽機,用螺鏇槳進行輔助推進,排水量1040噸。

19世紀末,隨著戰列艦的崛起,作為執行護衛任務的巡洋艦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各海軍大國不可缺少的一大艦種。當時發展的巡洋艦主要是裝甲巡洋艦和水平裝甲巡洋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巡洋艦發展速度加快,質量有明顯提高,出現了滿載排水量3000~4000噸級的巡洋艦,動力裝置以蒸汽輪機為主,以燃油代替燃煤,航速由25節增至30節,續航力增大,艦炮多為127~152毫米口徑,個別達190毫米,已具備壓制敵驅逐艦,引導和支援己方海上兵力進行作戰的能力。此外,戰爭中還用快速商船改裝了一批輔助巡洋艦,裝備一定數量的艦炮、魚雷和水雷等,以彌補巡洋艦數量的不足。甚至在戰後一段時間內,各國建造的大型商船還預留炮座,以備緊急改裝成巡洋艦。

1922年,英、美、日、美、意五國簽定的為期10年的華盛頓條約,對戰列艦的威力、噸位和數量等都進行了嚴格的限制。這樣一來,各海軍大國很自然地就轉到標準排水量1萬噸以下、火炮口徑203毫米以下的巡洋艦上來。於是,巡洋艦向重、輕兩個方向迅速拓展。1930年,上述五國又在倫敦簽署了將華盛頓條約延期5年的新條約,並對巡洋艦的數量進行了限制。當時,重巡洋艦主炮口徑203毫米以下,輕巡洋艦主炮口徑152毫米以下,為了既不違反條約規定,又能迅速擴充實力,各簽約國都搞了許多小動作。英國建造的所謂條約型巡洋艦安全按190毫米炮設計,均可先裝152毫米炮以使之成為輕巡洋艦,以待條約失效後迅速改裝大口徑炮。日本建造的輕巡洋艦也是這樣,雖按5座雙聯裝203毫米炮設計,但裝5座三聯裝155毫米主炮,以掩人耳目。結果,在二戰前很快就換裝了203毫米炮。當時的巡洋艦普遍裝備水上飛機,一般每艦載2架左右,個別可載4架。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大艦巨炮製勝論的影響,巡洋艦繼續向大噸位、大威力和高航速方向發展。美國建造的“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排水量14000噸,裝有3座三聯裝203毫米主炮:“阿拉斯加”級重巡洋艦排水量則達30000噸,裝有3座三聯裝304毫米大口徑艦炮。

二次大戰以前,巡洋艦和戰列艦一樣,也曾是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作戰兵器的一種大型水面艦艇,當時,曾與戰列艦一起成為海上堡壘,稱雄於世。根據艦炮的數量和口徑,曾把巡洋艦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重巡洋艦,它裝有8~9門主炮,口徑在203毫米以上,分裝在3~4座炮塔中,射程20海里左右,主要用以消滅敵巡洋艦和攻擊岸上目標。此外,還裝有10~16門副炮,口徑在130毫米以下,多為高平兩用,同時,還有數十門自動炮,用於抗擊小型艦艇和飛機的來襲。有的還裝有3~4架水上飛機,用以校正艦炮射擊和進行偵察。重巡洋艦設有裝甲,垂直裝甲厚約76~203毫米,水平裝甲厚約51~127毫米。這種巡洋艦排水量2~4萬噸,航速32~34節,續航力1萬海里以上,能與戰列艦、航空母艦在遠洋協同作戰。

輕巡洋艦排水量1萬噸左右,航速35節,續航力1萬海里,具有與大型艦艇在遠洋協同作戰的能力。輕巡洋艦主炮口徑在152毫米以下,裝有6~12門主炮,其作用是攻擊輕型艦艇和陸上目標。有的裝127~133毫米艦炮,用於對空防禦和攻擊小艇。副炮一般有8~12門,口徑88~127毫米,另配有幾十門小口徑炮。此外,還配有魚、水雷和深水炸彈等,一般裝2座三至五聯裝魚雷發射管,攜水雷量多達80~100枚,還可攜2~4架水上飛機用於偵察。輕巡洋艦的裝甲厚約51~127毫米。

輔助巡洋艦是戰爭期間由快速商船和輔助艦船改裝而成的,排水量幾千至上萬噸,航速20節左右。艦上主要武器是艦炮,口徑在152毫米以下,還有一定數量的自動炮。

戰後以來建造的巡洋艦可分為重、輕型或大、中型兩類,所謂重型巡洋艦,其排水量為1~3萬噸,多為核動力推進,主要武器是巡航飛彈、區域防空飛彈、反潛飛彈、反潛魚雷和直升機等。這類巡洋艦主要用於為航母護航或自行編成,進行遠洋作戰。輕型巡洋艦排水量在1萬噸以下,武器和重型巡洋艦差不多,主要區別是採用常規動力推進,艦型及總布置接近於驅逐艦。其主要使命也是護航,有時也作為編隊指揮艦進行編成。

隨著核動力飛彈武器和電子裝備的大量裝艦使用,使傳統的巡洋艦概念產生了根本的變化,那種以大口徑艦炮為主的高速戰艦已很少存在,人們不再追求過高的航速,而是在武器和電子裝備上進行努力。於是,這個時期巡洋艦的發展出現了三大流派:一是美國派,它仍然堅持巡洋艦以護衛、巡邏、警戒為主的原則,重點發展為航母護航的防空型巡洋艦。為了增大續航力,在戰後建造的8級巡洋艦中,有5級採用了核動力;為了提高編隊的區域防空能力,還專門發展了一型非常著名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為了加強艦隊的對地和對海攻擊能力,還在巡洋艦上普遍裝備了“戰斧”巡航飛彈,在海灣戰爭中,一艘巡洋艦就攜載了100多枚;為了反潛作戰,巡洋艦還普遍裝備了反潛直升機、魚雷和反潛飛彈。

二是前蘇聯派,這發展巡洋艦的目的不是為大艦護航,主要是以其形成海上編隊,進行攻防作戰。前蘇聯建造的“基洛夫”級核動力飛彈巡洋艦是世界上最大的巡洋艦,排水量達28000噸;它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採用飛彈垂直發射裝置的艦艇。該艦裝有250多枚防空、反艦和反潛飛彈,還可攜2架直升機,因而成為世界上火力最猛的一型巡洋艦。

三是以其他西方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為主的流派,它們認為既然巡洋艦、驅逐艦和護衛艦裝備的武器相同,採用的動力相仿,電子裝備和艦體結構也十分雷同,又有什麼必要專門發展一型巡洋艦呢?所以,這些國家不再發展巡洋艦,而主要發展驅、護艦艇。

驅逐艦

  驅逐艦是以飛彈、魚雷、水雷及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艦艇,是海軍的傳統艦種之

船艦船艦
一,也是海軍裝備數量較多、參戰機會最多的一種艦艇。現代驅逐艦的排水量為2000~8500噸,多數在3000噸左右,航速30~38節。武器裝備以飛彈為主,並配載直升機,其使命任務多種多樣,有綜合型,也有單一用途型。綜合型一般能執行防空、反潛和反艦等各種任務,而單一防空型則配以較強的艦空飛彈和艦炮武器,以及較先進的對空警戒及偵察設備,主要擔負艦艇編隊內的區域防空任務,單一反潛型驅逐艦則配有較先進的反潛探測及攻擊設備,並載有1~3架直升機,主要擔負艦艇編隊的反潛作戰任務。單一反艦型驅逐艦還配有較強的反艦飛彈、對地攻擊飛彈和艦炮,主要擔負對水面艦船及岸基目標的攻擊任務。因此,驅逐艦是一種能執行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布雷、支援等多種作戰任務的一種艦艇。

驅逐艦本身的定義及概念近百年來發生了重大變化。19世紀中期以後,人們把裝有魚雷的400~1500噸級艦艇叫做雷擊艦;1893年英國建成“漢科克”號之後,又將其稱為魚雷艇驅逐艦,這便是第一次出現驅逐艦的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建成能率驅逐艦群進行作戰的驅逐領艦,結果到60年代這一名稱又被廢棄,就連美國建造的第一艘核動力驅逐領艦“班布里奇”號也不得不改稱為巡洋艦;戰後以來,由於飛彈武器廣泛裝艦,又出現了飛彈驅逐艦的概念。

驅逐艦是一種歷史悠久、用途廣泛的中型水面艦艇,它的早期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初始發展階段。19世紀60年代以前,人們發明了一種用水雷作為攻擊武器的艦艇,稱作水雷艇。這種艇將水雷或炸藥捆綁在長長的撐竿上或拖曳於艇後,以觸及敵艦使之重創或沉沒。1868年世界上第一枚魚雷問世之後,便很快裝艇使用,因而出現了小輕快猛的魚雷艇,對大型軍艦形成了很大的威脅。到1890年,世界上主要海軍國家已建成800餘艘魚雷艇,這迫使大國海軍必須認真考慮對策。於是,英國於1893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批遠洋魚雷艇。這種艇分別命名為“漢科克”號和“霍納脫克(又分別譯為“哈沃克”號和“大黃蜂”號),排水量240噸,航速27節,艦上裝有3座魚雷發射管和4門艦炮,是當時最快的戰艦。這種魚雷艇的剋星曾稱作魚雷艇驅逐艦,有的還稱作雷擊艦或驅擊艦,但比較一致的稱呼還是叫做驅逐艦。

第二階段是發展階段。最早的驅逐艦是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它體積大,效率低,機動性差,攻擊能力弱,所以到1899年就被蒸汽輪機所取代,使航速提高到30節,排水量增至1000多噸。當時,驅逐艦已具備了隨艦隊遠洋作戰的能力,所以,在1905年的對馬海戰中,日本驅逐艦便用魚雷擊沉俄國4艘軍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驅逐艦已成為艦隊的重要作戰力量,所以當時又將驅逐艦稱為艦隊驅逐艦。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五國海軍於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條約,對航空母艦、戰列艦及重巡洋艦的噸位和數量進行了限制,從而為驅逐艦的發展提供了時機,導致驅逐艦越造越大,航速越來越快。二次大戰前,驅逐艦排水量增至2000噸左右,到大戰結束時,已達3500噸左右。航速也相應增至35~40節,成為最快的戰鬥艦艇。驅逐艦的武器配備也逐漸增強,魚雷發射管由單管發展為雙聯,甚至五聯裝,艦炮由1~2門75毫米炮增至3~6門130毫米炮,作戰威力有很大提高。二次大戰中,各參戰國投入的驅逐艦總數達1800艘之多,主要擔負反潛、防空、護航、偵察、魚雷攻擊和火力支援等任務,成為海上多面手。

戰後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驅逐艦的傳統概念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主要特點是:噸位增大。由二戰末期的3500噸增至8500噸,一般均保持在5000噸左右,這樣一來就和輕巡洋艦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了。動力裝置更新。1962年,美國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驅逐艦“班布里奇”號服役,它的核動力裝置可確保該艦繞地球航行16圈而不用更換燃料。此外,燃汽輪機和各種複合動力裝置也應運而生,使驅逐艦的加速性和續航力有很大改善。武器配備多樣化。驅逐艦一改過去那種以魚雷和火炮為主的狀況,轉入以飛彈為主的配置模式,除裝備艦空飛彈、艦艦飛彈和反潛飛彈外,還裝備對地攻擊的“戰斧”巡航飛彈和高性能反潛自導魚雷。廣泛攜載直升機。現代驅逐艦一般可攜1~2架直升機,個別能攜3架直升機,其主要作用是反潛作戰。

護衛艦

護衛艦是以飛彈、火炮和反潛魚雷等為主要武器的輕型水面戰鬥艦艇,其主要任務是為艦艇編隊擔負反潛、

船艦船艦
護航、近海巡邏、警戒、偵察及登入支援作戰等任務。護衛艦和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一樣,也是一個傳統的海軍艦種,是世界各國建造數量最多、分布最廣、參戰機會最多的一種中型水面艦艇

早在16~17世紀,人們就把三桅武裝帆船稱為護衛艦。18世紀,法國建造了雙層甲板的三桅輕型護衛艦;英國建造了第一艘排水量671噸的“南安普敦”號護衛艦,裝備火炮32門;美國建造了第一艘護衛艦“合眾國”號,裝火炮74門。19世紀中期以後,蒸汽機開始裝艦使用,使護衛艦的排水量有所增大,航速也有很大提高。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潛艇橫行海上,對協約國艦船形成嚴重威脅。為了保護海上交通線的安全,英、法、俄、美等國開始大批量建造護衛艦,為海上運輸船隊護航。當時英國建造的護衛艦已達1000噸以上,航速16節,具有較強的遠洋作戰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潛艇採取“狼群”戰術,又使盟國艦船連連受挫,為了保衛海上交通線暢通無阻,各國海軍又開始大力發展護衛艦,戰爭中共建2000餘艘,其中僅美國就建造了565艘,英、美、法、德、意五國建造的護衛艦就達1800艘。英國護衛艦當時已達 1500餘噸,航速18~20節,具有較強的防空和反潛能力,續航力也有很大提高。

二次大戰以後,護衛艦除主要為大型艦艇護航外,絕大多數國家都用於近海警戒、巡邏或護漁護航。70年代以後,護衛艦開始裝備飛彈和直升機,因此出現了飛彈護衛艦的概念。同時,為了滿足第三世界國家200海里的經濟區內護漁護航及巡邏警戒的需求,還發展了一種小型護衛艦,排水量在1000噸左右,武器以飛彈為主。此外,還有一種噸位更小,通常只有幾十至幾百噸的護衛艇,用於沿海或江河巡邏警戒。

現代飛彈護衛艦是一種能夠在遠洋機動作戰的中型艦艇,滿載排水量一般為2000~4000噸,個別已達4900噸,航速30~35節,續航力4000~7500海里。主要武器是飛彈、魚雷、火炮等,一般均可攜1~2架反潛直升機。根據武器配備情況及所執行任務的不同,護衛艦可分為多種類型,如防空型、反潛型、反艦型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護衛艦是英國的22型“大力”級護衛艦的第3批艦,達4900噸,比一般驅逐艦還要大。“大力”級裝有8枚“魚叉”反艦飛彈、1座115毫米主炮、4座30毫米防空炮和1套“守門員”近防武器系統。此外,還裝有2座六聯裝“海狼”艦空飛彈發射裝置、2座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和2架“海王”反潛直升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