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紋盆

舞蹈紋盆

這隻舞蹈紋盆是馬家窯文化彩陶中罕見的描繪人物形態的作品。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 彩陶紋飾 繪於1973年出土的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的彩陶盆內沿 盆高12.7厘米 口徑28.5厘米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最有代表性的原始文化,距今約有五千多年了。它的彩陶是我國原始社會中彩陶發展的高峰。

在盆口內沿壁上,用流暢的筆法勾出三塊空白,在每一空白處以平塗的剪影似的手法,畫了五個手拉著手的舞蹈人。因為要以單色平塗來表現舞蹈的動態,所以作者選擇了特有的角度。人頭側向一邊,兩腿卻正面稍稍分開。頭飾與尾飾分別擺向不同方向,加上互相牽引的雙手,很容易使人感到他們身軀是扭轉著的,仿佛正在踏著有節奏的舞步跳舞。每個人的形象都與整體有機結合,形成整齊的圖案。整個隊形有強烈的運動感。那周圍輕鬆而流暢的筆法,也似乎透露出韻律歡樂的氣氛來。

原始藝術家們的高明之處不僅在於給我們繪出了這種舞蹈的場面和氣氛,他們還善於用彩陶特有的工藝裝飾程式來表現生活中最實際的題材。一般來講,這類容器更多是在外壁上繪畫,可這件作品卻在外壁上只用幾條簡單而有特色的線條作裝飾,而將這些圖案與形象的巧妙組合安排在盆的內壁上。也許這些作法有其它功用與觀念上的原因,但不可忽視的是,只有畫在內壁的圖案,人們才能同時看到全部圖案。要體現原始舞蹈中那種環繞火堆或獵物的歡騰場面,只有在同時看到這些環形圖樣時才能稍有領略。如果不是經過對題材與手法的仔細琢磨,是不會作出這樣處理的。

這個圖案,還可能與某些巫術禮儀活動有關。但在原始社會中,這些活動是很難從人類整個生產、生活中完全獨立分化開來的,它們終究是原始人類活動的直觀反映。在這個反映過程中的許多觀察方法與描繪手法,例如對動態的捕捉、從整體來考慮對象、追求氣氛而忽略細節等等,正是中華民族造型藝術中特有的審美情趣的雛形。後來的不少藝術理論,也與這些原始的追求一脈相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