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盆繪舞蹈紋

彩陶盆繪舞蹈紋

彩陶盆繪舞蹈紋於1973年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圖像設計於盆內壁,舞者腳下飾以水紋,盛滿水則仿佛水中起舞,妙趣橫生,反映出我國先民匠心獨具的藝術才能。

簡介

1973年秋季,在青海省一座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繪有舞蹈圖案的彩陶盆。這是首次發現的直接描繪原始先民生活場景的圖畫,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於是彩陶盆便作為舉世無雙的國寶而被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

詳細資訊

該陶盆由泥質紅陶製成,口徑29厘米,高14厘米,大口微斂,卷唇鼓腹,小平底,在其口沿及內外壁均繪褐彩紋飾。除了幾道平行的弦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盆腹內壁上部的彩繪紋樣,它由3組舞蹈圖案組成。舞蹈圖案每組均5人,舞者手拉著手,頭面向右前方,右腿向左前方跨出,似乎正在踏著節拍翩翩起舞;每人頭上還有一髮辮狀飾物,臀部亦斜向伸出一飾物。從畫面看,5個人動作協調,舞姿輕鬆自然,透露出一種歡快熱烈的情緒。3組舞蹈圖案幾乎完全相同,且以葉紋和豎線相間隔,似為同一畫面的多次重複。

據專家研究,該圖展示的情景與後世幾個人“相與連臂,踏地為節”的踏歌娛神活動很相似,因此有可能表現的是遠古時代的樂神踏歌場面。舞蹈紋的構圖準確,線條流暢,綽約的舞姿富有強烈的動態和節奏感,堪稱是4000多年前原始先民創作的一幅現實主義佳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