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紋彩陶盆

舞蹈紋彩陶盆

舞蹈紋彩陶盆是在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高14.1厘米,口徑29厘米,系馬家窯文化(新石器時代)的珍寶,是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代表,現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最有代表性的原始文化,距今約有五千多年了。內沿壁上,陶器製作者用流暢的筆法勾出三塊空白,在每一空白處以平塗的剪影似的手法,畫了五個手拉手的舞蹈人。以單色平塗來表現舞蹈的動態,作者選擇了特有的角度,人頭側向一邊,兩腿卻正面稍稍分開。頭飾與尾飾分別擺向不同方向,加上互相索引的雙手,很容易使人感到他們身軀是扭轉著的,仿佛正在踏著有節奏的舞步跳舞。每個人的形象都與整體有機地結合,形成整齊的圖案。舞蹈在原始社會已經產生,先民們用舞蹈來慶祝豐收歡慶勝利祈求上蒼或祭祀祖先,這件彩陶盆就表達了歡樂的主題,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舞蹈紋彩陶盆舞蹈紋彩陶盆
文化類型:新石器馬家窯文化(距今5100~4700年)
用途:盛水器
出土時間:1973年
出土地點: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
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文物描述:高14厘米,口徑29厘米,陶器內壁繪有5人連臂舞蹈紋。大口,侈唇,小平底。施黑彩。內壁飾二組人物手拉手的舞蹈紋圖案。構圖生動,線條洗鍊,具有較高的藝術鑑賞價值。

出土過程

舞蹈紋彩陶盆出土於青海省大通縣一個名叫上孫家寨的小村莊。這個村子位於橋頭鎮以南,海拔2300米。1973年的一天,為修建儲物倉庫,在開挖地基時無意中發現了很多彩陶殘片,施工人員馬上報告了青海省文物考古部門,考古工作者們進行了搶救性發掘,並把陶器碎片清理妥當送往北京,經過北京專家的復原鑑定,才知道當中有一件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珍寶!這是首次發現的直接描繪原始先民生活場景的圖畫,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於是彩陶盆便作為舉世無雙的國寶而被國家博物館珍藏。

基本特徵

舞蹈紋彩陶盆舞蹈紋彩陶盆
高14.1厘米,口徑29厘米,底面直徑10厘米,盆用細泥紅陶製成。大口微斂,卷唇鼓腹,下腹內收成小平底,施黑彩。口沿及外壁上部採用了一些簡單的線條裝飾,作為主要裝飾的舞蹈紋在內壁上部。陶器內壁內壁飾二組人物手拉手的舞蹈紋圖案。構圖生動,線條洗鍊,具有較高的藝術鑑賞價值。

舞蹈紋共分三組,每組有舞蹈者五人,手拉著手,踏歌而舞,面向一致。他們頭上有髮辮狀飾物,身下也有飄動的飾物,似是裙擺。人物頭飾與下部飾物分別向左右兩邊飄起,增添了舞蹈的動感。更奇妙的是,每組外側兩人的外側手臂均畫出兩根線條,好像是為了表現空著的兩臂舞蹈動作較大和擺動頻繁。西方現代繪畫中把在靜止畫面上表現事物的連續運動視為一種藝術創新,而在中國的原始藝術中就已出現了類似的表現手法,這種大膽的創造不能不使人擊節讚嘆。

文化價值

舞蹈紋彩陶盆舞蹈紋彩陶盆
舞蹈是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現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藝術形式,一般用音樂伴奏。舞蹈在原始社會已經產生,先民們用舞蹈來慶祝豐收歡慶勝利祈求上蒼或祭祀祖先,這件彩陶盆就表達了歡樂的主題,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彩陶盆的設計製作,還體現了當時制陶工藝的熟練和審美思想的進步。舞蹈者的形象以單色平塗的手法繪成,造型簡練明快,三列舞人繞盆沿形成圓圈,下有四道平行道紋,代表地面。盆中盛水時,舞人可與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小小水盆成了平靜的池塘,池邊歡樂的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韻味讓人心醉。

舞蹈的內容不僅真實生動地再現了先民們群舞的熱烈場面,更形象地傳達出他們生機勃勃的活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