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口

胥口

胥口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蘇州西郊15公里的太湖之濱,因春秋時期吳國宰相伍子胥而得名。胥口依山傍水,景色秀美,人傑地靈。她南依萬頃太湖,北靠穹隆香山,東接天平靈岩,全年四季分明,山青水秀,物產豐蘊,是一個最適宜人居的地方。

胥口胥口

胥口與古城蘇州同齡,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悠悠歲月,賦予了胥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寬厚的人文情懷;歲月悠悠,胥口這塊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代代名宿巨匠,留下了一串串名勝古蹟。

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胥口乃吳國的戰略要地。蘇州歷史上的三大名人——闔閭伍子胥孫武都與胥口結下了不解之緣。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避亂於吳國,結識吳公子光,並幫公子光建立王位,史稱“吳王闔閭”。伍子胥以其雄才大略,深得吳王闔閶器重。伍諫吳王“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革”,並“相土嘗水”,選定蘇州古城址。後伍子胥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夫差即位後聽信讒言,於公元前484年賜伍子胥自刎,並將其屍投之於江,其屍沿江漂浮至如今的胥口。胥口人民為永遠紀念這位吳國忠臣,不僅將他們生活的土地更名為胥口,還相繼建起了子胥墓和胥王廟,並將由伍子胥率眾開挖的江南第一運河命名為胥江,把附近的小山命名為胥山,瀕臨的太湖命名為胥湖。現伍子胥的墓園的修復動工在即。

被譽為“兵聖”的孫武子曾隱居胥口一帶,其《孫子兵法》13篇完稿於此,後經伍子胥舉薦,拜為吳國大將。現蔣墩教場山,相傳為當年孫武操練和吳王拜將之地。憑弔蔣墩教場,我們依稀見到當年孫武馳騁疆場的雄風。如今,胥口境內的二妃廟、二妃墓、拜將台、姑蘇台、教場山、胥山、胥湖、胥江、采香涇伍子胥墓、胥王廟、炙魚橋、南宮塘、舟山、鄭旦墓以及遍及群山之巔的烽火墩、藏軍洞等歷史遺蹟,無不向世人娓娓地訴說著當年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故事。

也許是得益於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的滋養,古往今來胥口這塊土地上走出了一大批的丹青好手和藝術巨匠。

唐代“塑聖”楊惠之就誕生在這裡。據《五代名畫補遺》記載,楊惠之最初與吳道子同學繪畫,遠師六朝名家張僧繇筆法,故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說,被譽為“塑聖”,與“畫聖”吳道子齊名。楊惠之將當時的山水畫與人物畫巧妙融合於雕塑之中,豐富了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

明代書畫大師董其昌先後10餘年寄居胥口漁洋山,旖旎的太湖山水滋潤了一代宗師。據《香山水志》記載,書畫名家華再鋒、朱鵬、朱智,蘇鄉藝師朱煥文,微雕家徐鴻,或長於胥口,或居於胥口,他們取法湖光山色,寄情太湖山水。

胥口不只是書畫藝術家的精神寓所,太湖山水的浸潤與滋養還造就了聞名中外的“香山幫”藝人。如今的北京故宮就是由“香山幫”鼻祖、建築藝術大師蒯祥親手締造的。蒯祥出身於工匠世家,父親蒯福於洪武年間曾參與南京明宮城的建設。永樂15年(1417年),蒯祥和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能工巧匠被徵召北京,參加營造皇家宮殿。蒯祥任“營繕所丞”,設計並全權指揮明宮城建設工程,並以其出神人化的精湛技藝深得皇上垂青。“凡殿閣樓榭,以至迴廊曲宇,祥隨手圖之,無不稱上意”(《蘇州府志》)。正統年間,蒯祥又受命建設乾清宮、坤寧宮和參建故宮大殿。此後,還主持營造裕陵、承天門(天安門)等浩大工程。蒯祥在北京前後整整居住了40年,拜為清工部侍郎,俸祿從一品。謝世後,遵其遺願葬於故里太湖之畔漁帆村,墓前豎有御賜“奉天誥命”雙龍戲珠碑。現建有蒯祥墓園,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蒯祥後,吳地香山工匠形成了一個集木作、水作、磚雕、木雕、石雕、彩繪等於一體的建築群體,人稱“香山幫”。近代,“香山幫”的承繼者姚承祖著《營造法原》,闡釋“香山幫”工匠建築原理,其著影響甚廣。姚繼承並發揚“香山幫”工藝,一生設計建築的廳堂館舍、亭台樓閣、寺院廟宇不下百幢,現存有光福鄧尉香雪海梅花亭、靈岩山寺大雄寶殿、木瀆嚴家花園、蘇州怡園藕香榭等,均堪稱“香山幫”的傑作。近現代,“香山幫”工匠不僅把傳統的建築工藝帶到全國各地,還先後走向美國、日本、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在建築藝術史上留下了重彩濃墨。

文化

胥口是當之無愧的吳文化發祥地之一。深厚的吳文化積澱,孕育了胥口獨特的人文環境和獨具個性特色的地域文化。

一、“書畫之鄉”享譽海內外

書畫,是胥口頗具個性的特色藝術。從唐代楊惠之開始,源遠流長的書畫藝術在胥口這塊土地上綿延不絕,代代相傳。享譽“郁牡丹”之稱的上海著名畫家郁文華,就是胥口人。現南藝教授徐建明、書畫鑑賞家徐純源、著名書畫家徐源紹、顧榮源等都是從胥口走向全國。到了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書畫更是在胥口蔚然成風,高雅藝術走進了農民家庭。因為這些畫作大多出自農民子弟之手,又稱“胥口農民畫”。

說起“胥口農民畫”,不能不提畫師徐坤元。1963年,著名畫家張辛稼的弟子蘇州吳門畫院的畫師徐坤元下放回鄉,出於對藝術的愛好,他招收了數名弟子習字繪畫,並協助村里創辦起了書畫工藝廠,漸漸地吸引了周邊村的青年農民一起畫畫,由此培養了一批青年畫工。

在書畫廣為流傳的同時,一批有志於書畫藝術的年輕人,於1988年成立了“香山青年書畫研究會”,他們繼承吳門畫派的藝術傳統,聘請了上海、南京、蘇州等地諸多書畫名家為顧問,兼收並蓄,博採眾長,致力於書畫藝術的研究與創作。經過多年砥礪,“香山派”書畫脫穎而出,碩果纍纍。研究會副會長曹玉林創作的《家鄉的果園》一舉榮獲“全國首屆農民畫大賽”一等獎,會長朱劍忠創作的《水鄉小景》獲二等獎。1994年,理事陳梅員創作的《家園》獲得“首屆中華巧女手工藝術品大賽”優秀獎。1995年,理事柳旭東的國畫《金秋》在“江蘇省首屆農民畫大賽”上入選銀獎,會員李惠中獲銅獎。1997年,會員周柏榮的書法作品在江蘇省教育系統書畫大賽中獲優秀獎。1999年,柳旭東的國畫《炊》獲江蘇第二屆農民畫大賽銅獎,副會長蒯惠中的《空中芭蕾》獲省體育美術作品展人選獎。2002年,蒯惠中獲“同里——保護世界遺產國際中國畫展”大賽優秀獎。2003年,曹玉林創作的《江南》榮獲由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中國畫提名獎。裱畫師卞三男等為海內外收藏家收藏的張大幹、唐雲、趙朴初、程十髮、茅盾、周澤聞陸一飛、張辛稼、費孝通等名人名家的書畫進行裝裱。

為弘揚中國書畫藝術傳統,展示胥口畫家的藝術成果,香山青年書畫研究會還先後赴蘇州、南京、上海等地舉辦畫展。1991年3月,胥口農民繪畫作品展在江蘇省美術館展出時,省主要領導季允石以及畫壇名宿亞明、陳大羽、張文俊等到場祝賀,畫展在南京地區引起了強烈反響。同年6月,胥口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之鄉”。原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費孝通曾二度視察胥口,對胥口的書畫事業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農民日報、新華日報、上海電視台、江蘇電視台以及一些境外的媒體競相報導胥口農民畫。“胥口農民畫”名聲鵲起,成為祖國藝術大花園裡的一枝奇葩。

二、打造書畫為主的文化產業基地

以“香山青年書畫研究會”為中心,胥口形成了一個中青年的畫家群體和裱畫師群體,一批中青年畫家逐漸成長,其中蒯惠中、曹玉林二人已申請加入了江蘇省美術家協會。與此同時,書畫逐漸成為胥口的一個特色文化產業,形成了一個龐大產業鏈。從繪畫、制畫、裝裱到銷售形成了一條龍經營格局。郁舍等村70%的勞力從事書畫生產,全鎮從事創作、裝裱、銷售的達1500餘人,年產書畫10多萬幅,這些畫作通過50多位書畫經紀人銷往全國各大旅遊景點,以及日本、東南亞、香港、台灣、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年銷售收入超過3000萬元。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哪裡有旅遊景點,哪裡就有胥口的書畫。從事書畫的家庭年收入均在五六萬元左右,書畫經紀人的收入自然更高。書畫成了胥口人的致富產業,村裡的農民靠書畫產業建起了別墅,買上了轎車。

在把大量的書畫銷往海內外的同時,胥口自身自然而然地成了華東乃至全國最大的書畫交易集散中心。先後興建的2萬多平方米的“中國書畫市場”和富有特色的“中國書畫名家街”,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內蒙古、浙江、福建等地的眾多書畫家以及當地的農民書畫家在此或設立藝術館,或創辦畫廊和書畫工作室。眾多畫家加盟胥口書畫創作和參與市場建設,豐富了“書畫胥口”的內涵,增添了胥口書畫產業的活力。

為打造“文化胥口”的品牌,全面提升胥口書畫藝術的品位,近日胥口鎮與中國美術家協會達成協定,成立“中國美術家協會蘇州胥口藝術中心”,聯合開發“中國書畫名家街”。中國美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大為、中國書協主席沈鵬、中國美協副主席肖鋒、著名畫家陸一飛、王錫麟等書畫名家的工作室、藝術館即將落成開放。在此基礎上,占地40畝建築面積達1.4萬平方米的高標準的“中國書畫城”即將破土動工,其建築設計與太湖山水融為一體,相映成輝。

從打造“文化胥口”的高度,胥口鎮在致力發掘書畫藝術、發展書畫產業的同時,弘揚吳文化傳統,整合區內的傳統藝術資源,著力建設全國性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圍繞“一把刀”(香山幫匠人),計畫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香山古建築群;以“一把刀”(藤器工藝製品),建設藤器工藝品一條街;等等,全方位、高起點塑造“文化胥口”的嶄新形象。

經濟

胥口不僅是一個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的文明古鎮,同時又是一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新型城鎮。胥口總面積36平方公里、人口稠密。按照工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要求,高起點打造發展平台,形成了胥江工業園、香山工業園和市鎮發展區為主體的“二園一區”發展新框架。位於鎮東的胥江工業園,規劃面積7平方公里,寬達50米的主幹道東欣路貫穿區內,並與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金楓路環通,區內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已全部到位,已落戶外資、內資企業150餘家,其中規模較大的企業有:總投資7500萬美元的威鑫金屬材料(蘇州)有限公司、總投資3000萬美元的日立電線(蘇州)有限公司、愛而泰可新材料(蘇州)有限公司、三洋能源(蘇州)有限公司、威捷新型建材(蘇州)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日資企業和台資企業。

與胥江工業園遙相呼應的香山工業園位於胥口鎮西部,面積3平方公里,背依香山、面朝太湖,先期開發的2平方公里已基本形成,進駐外資、內資企業50多家,其中投資3000萬美元的三洋家用電器(蘇州)有限公司就落戶於此。

胥江、香山兩個工業園均按照現代工業發展要求,實施高標準建設。為滿足不同層次的投資者的投資需求,胥江工業園建起了5.8萬平方米的上供標準廠房、2.2萬平方米的東欣標準廠房和2萬平方米的沿專線公路標準廠房,目前已全部出租。香山工業園建起了3萬平方米的香溪標準廠房,目前已出租3幢。占地197畝的新峰標準廠房和占地100畝的香山標準廠房目前正在規劃實施。

兩區中間便是規劃4.5平方公里的市鎮建設開發區。現1.5平方公里的市鎮中心區已初具規模,形成了商業、文化娛樂、社會事業和別墅區等四大功能小區。區內建有設施一流的學校、醫院、娛樂中心、療養院、金融機構和商業網點,為人們安居樂業提供了種種條件和諸多方便,其中的中國胥口書畫市場已初具規模。

胥口以別墅區建設為主要特徵的房產業,已引起了海內外的關注,搶灘胥口房產已成為不少有識之士的重要選擇。現開發建成的別墅區有太湖櫻花園錦湖花園東郊花園西郊花園、鼓浪嶼別墅和新世紀花園等,總計75000平方米,現基本售完。胥口房產公司還計畫開發包括蓮花園在內的新的更高檔次的別墅區。三橫三豎的交通主幹線把市鎮區連成一體,胥口一舉跨入了蘇州市小城鎮建設先進行列,被評為蘇州市衛生鎮和教育現代化試點鎮。由香港流星實業公司投資的五星級賓館已進入實質性啟動。

由“二園一區“構成的一體兩翼發展框架,有力地推動了胥口鎮的經濟發展。幾年來,落戶胥口的日本、台灣、香港、美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達80多家,其中日資企業35家,台資企業26。日本三洋公司總部相繼在胥口舉辦了“三洋家電”、“三洋機電”、“三洋能源”等三家企業,總投資6500萬美元,同時日立公司、西鐵城公司、威鑫公司、愛泰而可公司等國際知名公司也紛紛到胥口投資置業,胥口已成為日本、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在中國大陸投資的密集區之一。現在,胥口年產吸塵器200萬台,成為中國最大的吸塵器生產基地,年產腳踏車摩電燈300萬台,成為全國最大的腳踏車摩電燈生產基地,年產各式男女服裝450萬件(套),成為中國服裝生產和出口的重要基地。

與此同時,胥口鎮廣泛吸納民間資本,截止2003年10月底,新辦各類民營企業200餘家,總投資6億元人民幣,胥口鎮形成了家用電器、金屬材料、電子資訊、服裝服飾四大支柱產業。2003年預計實現工業產值34億元,銷售28.5億元,新增契約外資2.8億美元,註冊資本1.1億美元,三資企業出口創匯2.2億美元。更為可喜的是,胥口鎮綜合實力的增長率已連續十年達到20%以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