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腎功能衰竭

肝性腎功能衰竭

肝性腎功能衰竭是指各種嚴重肝病所引起的功能性腎功能衰竭,而腎臟本身常無病理學改變。本病可發生在各種急、慢性肝病基礎上,如暴發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等,多為嚴重肝病的終末期表現。

發病機制

(1)腎臟血流動力學障礙:肝病致全身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從而腎有效灌注量減少,腎血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降低,腎血管收縮,誘發腎功能衰竭。
(2)內毒素血症:內毒素可引起腎小動脈痙攣,腎皮質血流減少,腎小球濾過率降低,導致肝性腎功能衰竭發生。

臨床表現

(1)肝功能不全表現

患者均有慢性肝病或急性肝病病史,常有納差、乏力、消化不良、出血傾向肝脾腫大以及門靜脈高壓表現。
(2)腎功能不全表現
按其臨床進程可分為四期:
1)氮質血症前期 本期有肝功能損害存在。病人有腹水、少尿、尿鈉減少、低血鈉表現。
2)氮質血症期 肝功能不全進一步惡化,多有難治性頑固性腹水,血鈉降低,血壓可能偏低。尿鈉減少,血肌酐、尿素氮開始升高,腎小球濾過率中度降低。
3)氮質血症晚期 病人症狀逐漸加重,可出現噁心嘔吐、口渴、表情淡漠或昏睡,少尿甚至無尿,尿鈉、血鈉明顯減少,血肌酐、尿素氮明顯升高,腎小球濾過率顯著降低。
4)終末期 病人表現為明顯的肝、腎功能衰竭,出現深昏迷、低血壓、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嚴重感染及高鉀血症,多死於以上併發症。

診斷

晚期肝病如暴發性肝炎或晚期肝硬化,在肝功能失代償狀況下,隨著肝功能衰竭的發展,出現少尿、氮質血症、低尿鈉等表現,且無原發性腎臟疾病及其他可致腎功能衰竭的因素,可診斷為本病。

治療

1)積極治療原發性肝病,防止肝功能進一步惡化。
2)改善腎臟血流量:採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漿及其代用品進行擴容治療;套用血管活性物質如多巴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前列腺素等改善腎血流量。
3)抗內毒素治療:套用乳果糖、消膽胺等。
4)替代治療:如血液透析、肝移植。
濾過率降低,腎血管收縮,誘發腎功能衰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