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興鎮

肇興鎮

肇興鎮集5村於一街,這5村是:群力村、建興村、踴躍村、永興村、龍江村。此外尚有8個村分布於鄉之東西兩翼。各村土地平坦、連片,有利於機械耕種,現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土質肥沃,排水性能良好,宜於作物生長。肇興農民,積有豐富的種植經驗,故作物單產量高,總產量穩,是縣內糧食的主要產區。1985年糧豆產量超過1000萬公斤,占縣屬總產量的27、5%,居各鄉鎮首位。人均收入達750元。江里水產豐富,尤以鰉、鮭、鱘、鯽、钁等魚最為珍貴。漁業生產在全縣占有重要地位,魚子加工出口,每年可換回大量外匯。沿江有水產局、集體、個體打魚點12處。

基本信息

城鎮概況

肇興鎮位於蘿北縣最東部,哈蘿公路最末端,距蘿北縣城45公里,北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東南與江濱農場,西與名山農場相鄰。全鎮轄區142平方公里,地貌屬沿江階地,境內無山,有一條西起上街基村,東止大江通島的旱河。黑龍江流經境內25公里,江內屬於中國島嶼9個:蓮花島頭道通島二道通島三道通島東興島史魔症島孤島小亮子島大江通島,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

具體位置東經130°07′—130°34′,北緯47°12′—48°21′。根據我縣氣象站歷年實測資料的分析結果,最低氣溫零下39℃,最大降雨量大部分集中在六、七、八三個月,占全年的61.6%,結冰期為十一月至下年四月,最大凍深2.34米—2.72米,無霜期120天。

1995年10月肇興撤鄉並鎮,肇興鎮於2001年9月合併村屯,現轄10個行政村(裕豐、先鋒、三馬架、建興、群力、龍江、永興、東興、勝利、前豐),13個自然村(裕豐、先鋒、三馬架、上街基、建興、群力、勇躍、龍江、永興、東興、勝利、良種場、前豐),人口10050人,農業人口9000人,全鎮人口戶數2998戶,農業戶數2715戶。16個黨支部,其中:農村支部13個,全鎮現有黨員268名,其中農村黨員186名。現有耕地面積8589公頃,其中旱田8434公頃,水田150公頃,人均占有耕地0.8公頃。2006年全鎮總產值達到67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445元。近年來,全鎮立足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龍頭為依託,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農、林、牧、副,工、商、建、運、服務業都得到較快發展。

城鎮旅遊

肇興鎮三道通島
1938年1月26日,抗聯第三軍軍長趙尚志奉命赴蘇,在肇興三道通西側過江入蘇,2月4日,抗聯第六軍軍長戴鴻濱,第三軍一師師長蔡近葵率約500名騎兵,因攻打上街基失利,從三道通東側過江,如今,在三道通抗聯過江地點,三馬架村即將修建一座集休閒、娛樂於一身的北國漁村。

肇興鎮肇興鎮旅遊
同義祥貨店
始建於康德二年(1935年)的同義祥貨店,經歷了70多年的風雨至令保存完整,貨店兩側印有“本號採辦、呢絨綢緞、化妝物品、五金雜貨、物美價廉”字樣,當時的建築材料青磚清晰可見,是我縣保存較好的歷史文物。對研究晚清、民國及日本侵華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肇興鎮大江通島
該島位於肇興鎮小亮子東端黑龍江主航道側。其地理坐標東經131º31',北緯47º13'。島長5020米,寬2200米,距我岸240米,面積7.16平方公里。該島曾以“圈河通”“大亮子江通”名之,1914年前島的西北頭住過20餘戶朝鮮人,故又名“高麗夾信子”;1935年前周德貴曾在島的西南側圈河口檔過亮子,故又名“周德貴亮子”,又因出魚多而在於稱“小錢櫃”。該島形成初較大,江岔類似小河流,後因江水不斷沖刷,水面增寬,島嶼變小,其北端和南端兩側位於迎水面,每年兩端泥土坍塌1—2米,而南端東側背水面逐年淤沙,面積漸增。島上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附近水域盛產各種魚類,是鎮漁業生產基地,打魚隊在島上作業。1934年——1938年間我抗日聯軍常托該島打游擊戰、打土匪;1963年蘇軍事人員來島驅趕我漁民而引起的“大江通事件”也發生在該島,所以它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

歷史沿革

肇興鎮肇興鎮
在興東兵備道建立之前,肇興已建屯,因為與俄國三馬勒白拉戈斯洛維)相望,南距富錦較近,中外商貿常互市於其地,故買賣興隆。清末民初,放荒招墾,人口漸增。又因其地處邊境,故於民國3年(1914年),在該地建立第二卡倫,後成為第三區區治所在地。東北淪陷後,肇興成為偽縣公署所在地,當時城周炮樓林立,城內軍警密布,還以偽憲公署至城外東北沿江的劉家屯為半徑,由東向南轉西劃一半圓,包括楊家、孫家下街基今東興村等屯在內,沿半圓掘有既寬且深的戰壕,儼如一座大集中營。新中國成立前後,蘿北縣人民政府先後兩度設於肇興。1953年設建興村(鄉級),1956年為肇興鄉,1958年為第十作業區,1963年為肇興人民公社,1984年為肇興鄉。

解放前,黑龍江水不時泛濫成災。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為了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和防止水土流失,從1958年起,在沿江修築堤防,現已全部完成,江堤堅固,樹木蒼鬱,不僅發揮了防洪效益,而且每到夏季,引來大批縣內外的遊客。民眾文化生活亦頗豐富,中蘇會晤地址遷往名山之後改會晤廳為文化站,開展多種文娛活動;電影院每天正常放映,此為鄉鎮中特有的文化活動。交通比較方便,汽車客運站每天發往縣城、鶴崗市班車3趟;船站不時接待通往佳木斯黑河的旅客。

農業建設

肇興鎮根據各自的工作職責,經常深入村屯,服務到田間地頭,認真做好對農民的技術諮詢服務,及時地解決農業生產中出現的各種難題,耐心地解答農戶的各種提問,尤其是今年的大豆病蟲害發生多於往年,肇興鎮及時地組織工作人員對大豆根腐病和玉米大病斑病等病蟲害進行監測預報,準確地掌握蟲情、病情的發生、發展情況,制定了科學的防治方案,使出現的蟲害得到了有效的防治。

在對農民的科技培訓中,肇興鎮採取“一抓二帶三推進”的工作機制。一抓,即抓培訓,肇興鎮邀請了省、縣的專家與鎮科技人員共同辦班。由於培訓班規格高,內容實用,很受農民歡迎,二帶,即用正反兩面帶動,用現身說法的形式,來教育廣大農民學科技、用科技。三推進,就是採取多種方式推進科普面和科普效果,通過發放科普資料,進行現場諮詢,舉辦科技大集等多種方式保證活動穩步開展。

全鎮共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40期,培訓農民2800人次;普及推廣農業實用技術20項;舉辦科普大集1次,參加人數500人次;舉辦科普展覽1次,參加人數300人次;放映科教片5場,觀看人數400人次;發放科普宣傳資料1萬餘份。

肇興鎮農業種植業中心配合縣質量監督部門對我鎮的農資市場進行了執法檢查,採取打假防劣與扶優扶強相結合方式加強農資市場管理,嚴防假劣種子、農資進入農業生產。嚴格購種程式,按要求填寫良種採購單,售種公司出具銷售證明,讓農民購種有據可查。

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肇興鎮大膽創新,打造精品。在園區內示範推廣了10項科技新項目,尤其是大豆窄行密植這一先進栽培模式的推廣示範,使農民看到了科技所帶來的效益,確實起到了典型示範的作用。

轄區介紹

肇興鎮肇興鎮
三馬架村
肇興鎮三馬架村位於蘿北縣東部,距鶴崗100公里,距縣城40公里,鄰哈肇路。全村現有農戶177戶,565口人,耕地5937畝,林地117畝,人均耕地10.5畝,2006年人均純收入4420元。是一個以種植、養殖為主的村屯。三馬架村經濟發展較快,特別是2006年,村里抓住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的大好機遇,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經濟發展加快。
一、大力發展畜牧業。2006年奶牛黃牛生豬飼養量分別達到220頭、50頭、226頭,養殖收入實現90萬元,人均1592元。抓住縣域內乳品企業實力強,乳產品暢銷、奶牛養殖效益好的機遇,依託本村近幾年奶牛飼養成熟經驗和沿江牧草資源豐富的優勢,擴大養殖規模。實現了戶均1頭牛。村畜牧防疫站已投入使用,做到了繁育改良,防疫滅病,飼料供應,秸桿揉碎不出村,2007年,全村奶牛力爭達到300頭。
二、種植業以大豆玉米為主,2006年分別種植3600畝,1800畝,全村異地承包耕種土地500公頃,
三、通村公路、村內主要街道在2006年已經全部實現路面硬化。路肩整修全面完成。自來水入戶工作已經全面啟動,60米深水井已經打完,預計今年春天完成水管鋪設。
四、村集體資產14萬元,有債權8萬元;有村辦公室1處,面積84平方米;有大小型農機具301台套,機電井1眼;農民住房磚瓦化率87%,電話入戶率86%,有線電視入戶率98%;有綜合文化活動室1處,建築面積192平方米。
現有黨員8人,村“兩委”班子健全、穩定,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號召力。2004年獲得“農村經濟發展先進集體”光榮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