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花鼓

翼城花鼓

翼城花鼓是山西省翼城市的地方傳統舞蹈藝術,山西省翼城縣的打花鼓又叫逗花鼓和鬧花鼓,表演形式豐富多彩,節奏非常活潑明快,氣勢很恢宏。翼城縣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南部,自古為西通陝甘、東達豫趙的咽喉要地。歷經1000多年的傳衍,翼城花鼓不僅演變成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而且傳播到陝西、內蒙、天津、河南等多邊省份。晉南各地,都有打花鼓這種形式。唯翼城花鼓別具一格,不同凡響。經歷代相傳,不斷發展和提高,表演者身背幾個花鼓,上下左右,前敲後擊,每令觀眾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而且還能躍上兩人抬著的雙槓之上,登高表演,如履平地,故深受民眾歡迎。經過千餘年的流傳,翼城花鼓已經遍布全縣的大小村莊,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七八歲的孩子基本上人人都會打翼城花鼓,翼城花鼓在翼城已經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2006年5月20日,翼城花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簡介

翼城花鼓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縣的打花鼓又叫逗花鼓和鬧花鼓,表演形式豐富多彩,節奏非常活潑明快,氣勢很恢宏。翼城縣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南部,自古為西通陝甘、東達豫趙的咽喉要地。歷經1000多年的傳衍,翼城花鼓不僅演變成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而且傳播到陝西內蒙天津河南等多邊省份。

晉南各地,都有打花鼓這種形式。唯翼城花鼓別具一格,不同凡響。經歷代相傳,不斷發展和提高,表演者身背幾個花鼓,上下左右,前敲後擊,每令觀眾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而且還能躍上兩人抬著的雙槓之上,登高表演,如履平地,故深受民眾歡迎。經過千餘年的流傳,翼城花鼓已經遍布全縣的大小村莊,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七八歲的孩子基本上人人都會打翼城花鼓,翼城花鼓在翼城已經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2007“BMW中國文化之旅”車隊抵達太原,向山西省文化廳捐贈20萬元人民幣,用於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車隊6月12日從北京首都博物館出發,途經山西、陝西、甘肅,最後抵達敦煌。該活動將收集當地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普及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圖為演員在2007“BMW中國文化之旅”山西站捐贈儀式上表演翼城花鼓。

山西翼城縣位於臨汾市南部,與運城市、晉城市接壤,自古為西通陝甘,東達豫趙之咽喉要地。

翼城花鼓淵源流長,翼城楊家祠堂牌匾有:“唐太宗坐定長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個元宵節呀,國邦定、民心順、國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熱哄哄。”落款為大唐貞觀三年正月。《翼城縣誌》國戚卷載“明萬曆年間李太后回翼城省親賞花鼓銀子三千兩。”清代至今天,翼城花鼓表演已成為百姓慶豐收、祭祖先的慣例,所謂“繞城西北東南走,到處皆聞花鼓聲”可謂真實寫照。

翼城花鼓動作粗獷,節奏歡快,情緒熱烈,風格純樸。表演形式以行進表演和廣場表演為主,另外還有舞台表演。樂器比較簡單,有花鼓、大蘇鑼(也叫“背花鑼”或“大鑼”)、呆鑼(也叫“斗鑼”或“引鑼”)、小戰鼓(俗稱“救鼓子”)。曲牌有“五流水”、“花流水”、“五槌”等,唱腔多為當地民歌,一般由花鼓手和女苗子領唱,眾人齊和。

翼城花鼓源遠流長,世代流傳,經久不衰,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翼城花鼓的世代相承為了解古代翼城的社會變遷、歷史演革提供了一份珍貴的史料。掘挖、整理和保護翼城花鼓對進一步豐富、完善民間舞蹈將起到積極作用,也是音樂學、民俗學、美學等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

看到了花鼓表演,聽村裡的老藝人說,翼城的花鼓有很長的歷史,史料中記載唐朝貞觀年間就有了“翼城花鼓”,歷經千年歷史長河的傳衍,翼城花鼓已經遍及全縣各個村莊,當地流傳著“繞城東西南北走,到處皆聞花鼓聲”的民謠。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孩童,幾乎人人都會打花鼓,翼城被譽為“花鼓之鄉”。

翼城花鼓既可以作為行進表演,又可以作為廣場表演,還可以舞台表演,在當地佳節、慶典是不可或缺的。在漫長的花鼓藝術發展過程中,翼城花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其“氣勢逼人似猛虎、神態逗人像頑猴,靈巧多變姿態美,鏗鏘有力快節奏”的表演特色深受廣大人民民眾喜愛,也得到了藝術家們的高度評價。

翼城縣北關國小花鼓表演隊繼承、發展翼城花鼓藝術,多次參加國家級運動會、藝術表演,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國慶50周年大型慶典活動中大展風采。

近年來,翼成花鼓得到了進一步的振興和繁榮。2005年被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6月5日下午,翼城縣北關國小花鼓訓練室內。
一百多個孩子身挎花鼓,邊舞邊敲,從轉身鼓到抱鼓,從邊鼓到單雙腳掏打,從饅頭錘到高低鼓,從跨步跳躍到多鼓對打,從拖地鏇轉到疊羅漢等,時而急敲猛打,時而緩點慢打,晶晶汗粒掛在孩子們的臉上,煞是好看。68歲的李星明老師站在邊上,難掩滿臉喜悅,“李凱,能不能跳得再高點?”“吳哲,好樣的。你這‘女鼓王’打得比男同學都好”。北關國小政教處主任李正寶說,別看李老師訓練時那么嚴厲,平常可隨和了。北關國小少兒花鼓隊成立於1987年。十多年來,這支少兒花鼓隊,由一鼓到多鼓,演員由13人到200人,表演場地從廣場到舞台,表演技巧由簡到繁,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有了很大的突破。花鼓隊的孩子們曾出征過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寧夏拉薩等地,參加了上百次比賽、表演,在全國榮獲了4次金獎,受到國內外一致好評。翼城人都說,指導老師李星明是翼城花鼓發揚光大的大功臣。

受民間藝術的薰陶,李星明自幼喜好花鼓,22歲從教於北關國小,閒暇時給花鼓藝人張增發當配角,打幫鼓,也別有樂趣。

“1987年,臨汾地區中國小要搞一次文藝匯演,根據翼城縣半山區的狀況,樂器舞蹈等一定比不過霍州等地,我就考慮,只有把最具本地特色的東西拿出來,才有勝數。”自此,北關國小少兒花鼓隊便應運而生,當時只有13名隊員,卻意外的在比賽中一炮打響。這以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學生走了一批又一批,北關國小花鼓隊也逐漸名揚國內外。

早些年,李星明跑遍全縣各地,挖掘民間花鼓的氣神真韻。少兒花鼓大有起色後,他又把精力全部放在訓練中,反覆揣摩身形動作。他認為,先前的花鼓表演比較傳統、單一,缺少靈活性、觀賞性,在宋慶雲老師的精心指導下,花鼓添加了一些現代舞蹈動作,單鼓也創新為多鼓。

老藝人張增發曾經和李星明聊過萬榮的花鼓。“萬榮打得也不錯”。萬榮用的是軟鞭子,打得遠,翼城用的是鼓槌,打起來費勁。但現在,萬榮花鼓走得很艱難,翼城花鼓卻打出去了。

李星明提到,張增發曾經研究過花鼓動作的含義。頭鼓是農民盼五穀豐登,望風調雨順,看眼前盛景,喜出望外的心情;邊鼓反映了摘棉花、摘豆角“左右采之”時,互相問答、合作的農家情懷;肩鼓代表肩扛糧食;腳鼓寓意春風得意、腳下生風。

“張增發真是個‘好把式’,7個鼓打得滴水不漏,學校經常請他過來指導。打花鼓時上身靈活,下身沉穩,也就蹲個馬步,像靈猴一樣,帶的鼓多了,叫‘滿天星斗’,也就是‘多鼓手’。我們的孩子現在已經可以打9個鼓了。孩子們私下裡稱‘多鼓手’為‘多鼓王’”,提起小鼓手們,李星明興致高漲,“四(5)班那個吳哲,9個鼓打得比男孩子還狂,是個好苗子。”

北關國小少兒花鼓隊成名後,經常受邀參加各種比賽、表演,這也是老師們最為操心的日子。孩子們小,到了外地特別好奇,老師晚上都不敢睡覺。前些年,學校經費緊張,兩個孩子睡一個鋪,有的孩子連被子一塊兒掉下床,被老師抱上床都不知道。從業10年的李海山老師說,有一次,幾個孩子趴在14層公寓的窗戶上,看街上的路燈。李星明發現後,特別嚴厲地批評了監護老師。每次孩子們出去比賽、表演,都有主管校長帶隊。去比較遠的城市時,縣教育局也派專人負責。

政教處主任李正寶說,一到外地演出多則20餘天,少則也有一星期左右,為了不影響孩子們的學業,學校也費了不少工夫,比賽時帶著代課老師,回來又集中補課,老師學生都很辛苦。

為了不影響學習,孩子們只能在早上和下午5點以後訓練。剛開始鼓時,都會出現頭暈、眼花,肩膀被勒得紅腫等情況,但他們都很刻苦,都把能打多鼓當作驕傲的事。李星明回憶道,第一批孩子中,有一個孩子在比賽時,不慎鼓環斷了,他就用牙齒咬著鼓環,硬挺著打完剩下的7分鐘,頓時,全場轟動。1999年,在拉薩比賽時,儘管提前7天就到了,早早進行體能訓練,但打完後孩子們都趴在氧氣罐上了。在拉薩那次安全檢查特別嚴格,光體檢就進行了兩個多小時,比賽下來,一個孩子病倒了,副校長李紅明毫不猶豫地背起孩子,一直走到所住的軍區招待所。

翼城縣文體局局長侯霆說,縣裡把“花鼓”作為著力提升文化魅力、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舉。今年9月1日,翼城萬人花鼓隊將申報金氏世界紀錄,總指揮就是李星明。現在50個鄉鎮教練已經訓練出來了,雖然面臨很多困難,但都要克服,要盡力將“翼城花鼓”這個品牌打出國門去。

正聊著,李星明的手機響了。打完電話後,他樂呵呵地說,“早些年,家長們怕耽誤孩子的學習,不支持打花鼓,現在不一樣了,一個勁兒地‘托關係’、‘走後門’,想讓孩子出去見見世面呢。這不,又來了一個。7月1日,也就是二十多天后,我們就要到北京參加2008年奧運會的選拔賽了,只需要26個隊員。現在,還不敢把這訊息說出去,要不,這門檻就要被踏破了!”

歷史溯源

翼城花鼓翼城花鼓
翼城縣的花鼓主要是從明朝的時候就開始盛行。根據當地傳說,明朝萬曆年間,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娘娘,她就生長在西關村,她回家的時候,翼城為歡迎她,就組織了好多的這個社火活動,其中李娘娘對花鼓非常感興趣,看了以後當場就獎了三千兩銀子,從此翼城花鼓就出名了,一直延續到現在,越搞越熱火,越搞越好。

其實翼城花鼓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在唐朝的貞觀年間就有了翼城花鼓,翼城楊家祠堂牌匾上寫道:"唐太宗坐定長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個元宵節呀,國邦定,民心順,國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熱哄哄。"落款為大唐貞觀三年正月。《翼城縣誌》"國戚卷"載:"明萬曆年間李太后回翼城省親賞花鼓銀子三千兩。"可見冀城花鼓在明萬曆以前就已存在。由清代至今,翼城花鼓已成為百姓慶豐收、祭祖先的例行表演形式,所謂"繞城西北東南走,到處皆聞花鼓聲"即是這種狀況的真實寫照。

藝術特色

翼城花鼓翼城花鼓
翼城花鼓動作粗獷,節奏歡快,情緒熱烈,風格淳樸。打花鼓是翼城縣各種節日慶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新春佳節是花鼓表演的高潮時節,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正月初一到十五,翼城東西南北走,百歲老翁五歲童,花鼓打的震天響"。

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進行表演,每逢有重大的節慶活動,在大街上邊走邊打,進行遊行表演,動作簡單,節奏舒緩,往往適合扭秧歌、抬花轎等民間社火節目配合在一起表演;一種是場地表演,場地表演也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在進行中走到圍觀人群密集的地方就停下來表演一番,這種情況下的表演一般都要露兩手絕活,所以又叫斗花鼓,場地表演另外一種形式是廣場表演。其樂器比較簡單,有花鼓、大蘇鑼(也叫"背花鑼"或"大鑼")、呆鑼(也叫"斗鑼"或"引鑼")、小戰鼓(俗稱"救鼓子")等。曲牌則有"五流水"、"花流水"、"五槌"等,唱腔多為當地民歌,一般由花鼓手和女苗子領唱,眾人齊和。

當地民間藝人介紹,通常花鼓稱之腰鼓,在翼城縣叫花鼓原因有二,一是當地鼓的樣式多,另外打鼓的花樣也多。一個鼓手最多能背八個,擊打的手法有轉身鼓、渾身鼓、饅頭鼓,還有邊鼓等。
凡逢有重大的節慶活動,翼城人的花鼓總要乘機亮相,盡情表演一番。此時,鼓手們精神抖擻,在街頭邊走邊打,動作大方,鼓點整齊,節奏舒緩,往往與秧歌、抬花轎等民間社火節目配合在一起表演。

翼城花鼓還喜愛在圍觀人群密集的地方停下來表演一陣,藝人此時表演都要露兩手絕活,所以又叫斗花鼓。廣場表演發展到現時已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這種表演節奏明快、氣氛熱烈、高潮迭起,表演形式有二十多種,鼓點曲牌有四十多個。

打法

根據表演者挎鼓位置的不同,翼城花鼓有高鼓、中鼓、低鼓之別,將鼓右高左低繫於緊貼下巴處的稱高鼓,將鼓稍斜挎於胸前的稱中鼓,低鼓的位置在部。

翼城花鼓開始只是一人一鼓表演,將鼓系在胸前右高左低,成斜坡狀,雙手用鼓槌在鼓的兩面輪流擊打,每拍兩下,右手打強拍,左手打弱拍,打一個鼓,雙手使用的是木製硬槌,同時有大、呆鑼、小鑔伴奏。後發展到一人多鼓表演,是由一個技藝高超的鼓手,在頭、肩、胸、腰、後背、腿、腳等部位系鼓進行表演。一般的最少掛三面鼓,三鼓是一個頭鼓、一個肩鼓、一個胸鼓;五鼓是一個頭鼓、一個肩鼓、一個胸鼓、兩個腰鼓;七鼓是一個頭鼓、一個胸鼓、一個肩鼓、兩個腰鼓和兩個腿鼓,名為“滿天星斗”;九鼓是再加上兩個小腳鼓。打多鼓右手使用的是用牛筋或麻繩製成的軟繩。多鼓表演時是背花鑼者先出場,再引出多鼓手,二人一退一進,到了場子中心後,背花鑼者閃到一旁為鼓手擊鑼助威,讓多鼓手開始表演自己嫻熟精湛的擊鼓技巧。因為鼓手身上系掛的鼓多,不便於大幅度的移動位置,所以多在原地表演。觀眾可以看見藝人雙手在身體的上、下、左、右、前、後快速地飛舞纏繞,無論是蹲下打、跑起來打、左鏇右轉、擰腰甩膀、踢腿跺腳,鼓點始終清脆響亮,接連不斷。花鼓的另一種打法就是將鼓斜挎於腰側,鼓槌的持法打法類似腰鼓,手腕手臂動作神速。

表演形式

翼城花鼓翼城花鼓

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以廣場表演為主,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鼓手配有女苗子(旦角)的和小丑的表演。先由鼓手帶著女苗子和小丑跑各種隊形,然後由鼓手獨打一段花鼓,停打後,女苗子和小丑唱一段小曲,唱完後鑼又開始重新表演,這種形式應變性強牞可長可短,一般在“鬧紅火”時表演。解放前的女苗子都是男演員扮演,不僅頭部化妝頗費一番工夫,而且服飾的打扮也不得有半點馬虎,以防露出大腳。一般都是頭戴花冠,上身穿繡花彩衣,下身穿繡花長裙。解放後,女苗子由年輕的姑娘來扮演,只需簡單化妝即可。小丑的服飾比較雜亂,甚至有些不倫不類,一般都是三花臉的打扮,多穿紅花襖、肥筒褲或類似戲劇中孫悟空的服飾,頭戴涼帽或各種形狀的草帽圈。女苗子和小丑相互配合,來回串跳牞互逗互引,時而“雙龍咬尾”、“二龍嬉水”,時而走“剪子股”、“風攪雪”等。

一種是不帶女苗子和小丑,光是一群男鼓手上場表演。此種形式乾脆利落,動作快,鼓點急,這種打法一開始鼓點就非常急,邊打邊快速變換隊形,整個表演從出場到退場一環扣一環,動作與曲牌層次清晰,表演粗獷勇猛,一般在5分鐘之內完成全部動作。

第三種是踩高蹺和槓上表演。鼓手踩著高蹺打著鼓走圓場,技藝高的鼓手踩高蹺劈叉,起來後繼續表演。在上桿表演時有幾個隊員抬著一根槓子上場,像猴子一樣爬上桿表演造型。如“空中取酒”、“仙人過橋”、“蠍子倒掛”、“老虎大張口”等。此種形式也有不踩高蹺表演的。除此還有對鼓表演牞對鼓表演俗稱“二龍戲珠”,具體打法是:兩個鼓手分別咬住鼓上的兩條綢帶向後拉,使鼓懸在空中,互相交替對打,同時運用轉身打、跪著打、掏腿打等技巧。

特別需要提及的是翼城花鼓在背法和打法上與其他鼓樂藝術有所不同,表演風格上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它舞中有唱,唱中帶舞,唱舞中又夾雜著特技,是一種集歌、舞、技為一體的綜合表演藝術。它的鼓樂曲牌、民歌曲調、基本動作、基本打法都有一整套較完整的規定和約定俗成的規矩。它以優美清晰的曲牌,靈活多姿的動態,熱烈奔放的氣勢,體現了一種蒸蒸向上的奮發精神。

動作特點

翼城花鼓的動作特點很鮮明,其中,鼓的動律為上身靈、下身沉,上身動作變化多樣,下身則多用“大八字步半蹲”、“弓箭步”。移動時常用蹲、蹦、跳、碾、轉,動作幅度大、速度快,在同一節奏里姿態變化萬千,顯得熱烈奔放、剛健有力、活潑歡快。尤其是群鼓飛舞,更是氣勢宏偉壯觀,表現出濃郁的鄉土色彩。另一個明顯的特點是花鼓手的動作、神態酷似猴相,如晃頭、聳肩、顫跳、瞪眼以及上槓的集體造型,都形似活猴,詼諧風趣、機敏靈活。相比之下,手持花扇及手絹的女苗子顯得格外輕鬆愉快,踮腳跟碎步慢行,穿梭於花鼓手之間,為花鼓舞增添了色彩。

背花鑼者雖不是舞中的主要角色,但他起著指揮的作用,一般都是由村里打花鼓的長者或是有名望的藝人來扮演,鑼聲掌握著舞蹈的節奏及場圖的變化。小丑扮相怪誕,表演滑稽,他不受限制地自由穿插於花鼓手、女苗子之間,不但不破壞整體的表演,反而為舞蹈增加了歡樂的氣氛。

翼城花鼓的藝術風格可概括為:氣勢逼人似猛虎,神態逗人像頑猴,靈巧多變節奏快。

音樂

翼城花鼓翼城花鼓

翼城花鼓的唱腔多為當地民歌,由花鼓手或女苗子領唱,眾人齊和,不用樂隊伴奏,.定調由領唱者掌握,且唱時不舞、舞時不唱,演唱內容與舞蹈可以沒有密切聯繫。“花鼓”是翼城花鼓的主奏樂器,同時也是舞蹈的道具。領奏樂器是大鑼,亦稱“花鑼”,它在舞蹈中起指揮作用,雖也加入表演行列,但主要還是擔任伴奏。呆鑼又名手鑼,為輔助樂器,敲擊花點烘托鑼鼓氣氛。基本鑼鼓點有八個,銜接靈活,但有一定規律。《五流水》多用於開場,《動四棰》多用於結尾,其餘鑼鼓點在變換隊形和動作時用。《花流水》系《五流水》的變奏和發展,在8拍基本點的基礎上,節奏可任意變化,它是換點的過渡。

翼城花鼓以其特有的動作語言、風格特點、表演形式以及歌舞、器樂的密切配合等成為山西民間舞蹈的一大特色。其誇張的形象、強烈的藝術效果,使之成為山西民間舞如此讓人喜愛和廣泛流傳的原因,它最真實、最直接地反映著晉南民眾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達著民眾質樸、強烈的心聲。

傳承意義

翼城花鼓世代流傳,經久不衰,與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為後人了解古代翼城的社會變遷、歷史沿革提供了一份珍貴的史料,同時它也是音樂學民俗學等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共和國50周年大慶的時候,天安門廣場上進行表演的就是翼城花鼓。挖掘、整理和保護翼城花鼓,對進一步豐富民間舞蹈將起到積極作用。

主要傳承人

翼城花鼓翼城花鼓
康業才,南梁鎮西賀水村人,9歲開始學打花鼓,16歲在符冊村廟會中表演“槓上花鼓”和“多鼓”一舉成功。他從藝50多年牞以打花鼓為主要謀生之技。被人稱為“黃河兩岸的花鼓王”。

孟廣河,13歲開始正式拜康業才為師學打花鼓,15歲時在綿山廟會比賽中奪魁出了名。他跟隨師傅四處賣藝,精湛的表演技藝令人傾倒。解放後,他到處傳授技藝,僅在本縣長期任教的村莊就有13個。他教的徒弟最多,對翼城花鼓的貢獻很大。他表演起來粗獷豪放牞輕快敏捷牞鼓點緊湊連貫,如同疾風驟雨。他的“騎馬蹲襠勢”蹲得開,動得低牞顯得非常威武穩健。地面上的各種翻、滾、碾、轉、掏打擊鼓的精彩動作尤其令人讚嘆。他的表演神態多似猴相,搖頭聳肩,笑著臉瞪著眼,威武中露出一副詼諧滑稽的樣子。

李來貴,唐興鎮封比村人牞是西賀水村孟廣河的徒弟,13歲時拜師學打花鼓,從藝50多年,他繼承了孟廣河的表演風格,表演時身架正、姿勢好,雙手動作灑脫有力,鼓點清脆響亮,密而不漏,表演情緒熱烈飽滿,表演神態活潑自然,總是面帶微笑,因此,人們送他藝名為“笑兒”。

張增發,12歲拜李來貴為師。他聰明伶俐、勤奮好學,進步很快,13歲時擔任領舞,頭扎朝天小辮牞站在一人高的雙槓上表演打花鼓,形象生動有趣牞動作熟練瀟灑牞深受人們喜愛,被人們稱為“花鼓十三紅”。張增發用心總結學習各流派花鼓手的長處,練就了一身高超過硬的本領,從一鼓到多鼓,從地上到槓上,無不精通嫻熟。他的表演姿態優美牞動作舒展挺拔牞剛中有柔,柔中帶剛,氣魄大,而且很注重面部表情,樸實真摯地向觀眾表達自己的感情,所以他的表演最能使人激動、振奮。特別需要提及的是翼城花鼓在背法和打法上與其他鼓樂藝術有所不同,表演風格上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它舞中有唱,唱中帶舞,唱舞中又夾雜著特技,是一種集歌、舞、技為一體的綜合表演藝術。它的鼓樂曲牌、民歌曲調、基本動作、基本打法都有一整套較完整的規定和約定俗成的規矩。它以優美清晰的曲牌,靈活多姿的動態,熱烈奔放的氣勢,體現了一種蒸蒸向上的奮發精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