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USS Carl Vinson CVN-70),是1980年以美國國會議員卡爾·文森號命名,編號CVN70,屬於核動力航母,是美國海軍尼米茲級航母的第3艘,全長330多米,滿載排水量為9萬多噸,航速為30節,1982年3月13日服役。從1983年3月至1998年,卡爾·文森號航母先後8次前往西太平洋參加軍事活動。1999年7月,卡爾·文森號航母返回軍港進行為期11個月的大修。美國海軍花費2.3億美元對該航母進行裝備的更新換代。

基本信息

簡介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1980年正式下水的卡爾文森號是美國海軍第一艘新船下水時,其命名由來的主人公還在世的航空母艦。 卡爾·文森是來自 喬治亞州的知名 眾議員,長年擔任眾議院 軍事委員會(Hous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以及其前身之一的海軍委員會之主席,達25年之久。他也是最早洞悉核動力航空母艦對未來海權擴張的重要性,因此積極推動此類船艦建造的重要推手。為了感念文森眾議員對於美國海軍的貢獻,軍方特地將新建造的航空母艦以他為名,也使得他成為第一位非歷屆美國總統或軍事將領身份但卻能獲得如此殊榮的人。

文森眾議員在1980年航艦完工下水時,親自參加了新船的命名受洗儀式,但卻很可惜地於隔年與世長辭,享年97歲。傳統上,美國海軍以仍健在的人物來命名艦隻的情況並不多見,但是在20世紀後期起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除了卡爾文森號外,其後續打造的同級姊妹艦史坦尼斯號(前美國參議員約翰·史坦尼斯)、雷根號(前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布希號(前美國總統喬治·H·W·布希)都是依循此例命名。而除了上述幾艘航空母艦外,許多美國海軍其他類型的軍艦或非戰鬥支援艦,包括瑞克奧威號攻擊潛艇(USS Hyman G.Rickover SSN-709,名稱承襲自前美國海軍上將海曼·瑞克奧威)、柏克號飛彈驅逐艦(USS Arleigh Burke DDG-51,名稱承襲自前美國海軍上將阿雷‧伯克)、霍普號車輛運輸艦(USNS Bob Hope T-AKR-300,名稱承襲自美國喜劇演員鮑勃·霍普)、尼茲號飛彈驅逐艦(USS Nitze DDG-94,名稱承襲自前美國海軍部長保羅·尼茲)與卡特號攻擊潛艇(USS Jimmy Carter SSN-23,名稱承襲自前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等,都是較晚期下水、使用在世者作為船隻命名的例子。

配置結構

武器裝備

3座8聯裝“海麻雀”艦對空飛彈發射裝置,4座“密集陣”近戰火炮武器系統,SPS-49對空搜尋雷達
艦載飛機:F-14“雄貓”戰鬥機,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E-2C“鷹眼”預警機,S-3“海盜”反潛飛機,飛機彈射器2台。

動力裝置

2座核反應堆,4台蒸汽輪機20.9萬千瓦。

技術數據

該艦在紐波紐斯船廠建造,1975年10月11日開工,1980年3月15日下水,1982年3月13日服役。1990年開始在Bremetron進行了為期2-3年的改裝,計畫2005-2007在紐波紐斯船廠進行大修和補給燃料。

開始建造日期​1975年10月11日​
​下水日期​1980年3月15日
​開始服役日期​1982年3月13日
​載員​艦員3105名,航空人員2885名,海軍陸戰隊72名
​排水量​標準78,434長噸,滿載101,300長噸
​船體​長332.2米,寬40.8米
​飛行甲板​長335.6米,寬77.1米
​吃水深度​11.3米
​最大航速​30節
​造價(1980年)​約39億美元

歷史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1980年代

1982年3月13日卡爾文森號正式服役並出海進行試航,並於1983年3月1日抵達位於加州阿拉米達海軍基地(Alameda Naval Base)。在其服役的生涯中,它得到了許多的綽號,例如“Chucky Vee”、“Battlestar”或“Gold Eagle”.

在1984年10月14日首次前往西太平洋執行任務前,卡爾文森號參加了1984年環太平洋聯合軍事演習(RIMPAC 84),並在之後的1985年1月至4月間連續在印度洋海域連續執行勤務達107日。同年,卡爾文森號上的F-14/A型雄貓式戰機還參與了影片《壯志凌雲》的拍攝。

在1986年5月和6月,卡爾文森號參與了包括RIMPAC 86在內的多次軍事演習。同年8月12日它出海執行第二次海外任務,成為第一艘在白令海執行任務的美國航空母艦。

1987年1月,在印度洋和北阿拉伯海執行了多次任務後,卡爾文森號接到返回母港阿拉米達的命令,在返航途中它又再一次穿越了白令海。

1988年卡爾文森號第四次執行海外任務,目的地是波斯灣地區,在當地海域為懸掛美國旗幟的油輪護航,並在同年12月16日安全返回母港。

1989年9月18日卡爾文森號出海參加1989年太平洋演習(PacEx 89),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承平時期里,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演習。在整個演習期間,卡爾文森號游弋在白令海和阿留申群島之間,指揮一個由三艘航空母艦所組成的航空母艦戰鬥群,以模擬應付發生在日本海和太平洋上的戰鬥任務。

1990年代

1990年2月日卡爾文森號出海第五次執行任務,並於同年7月31日安全返回母港

1994年2月17日,卡爾文森號駛往波斯灣以支援稱為“南方守望”的軍事行動。同年8月5日在卡爾文森號上舉行了太平洋艦隊司令官交接儀式,並於8月17日返回母港。

從1995年8月26日至9月3日,卡爾文森號參加了“Ke Koa”軍事演習。同時在艦上舉行了二戰太平洋戰場結束的紀念儀式,在儀式期間,美國總統克林頓在夏威夷檢閱了該艦。作為紀念儀式的一部分,12架二戰時期的舊型軍機實際在卡爾文森號進行了起飛示範。

1996年5月14日卡爾文森號出海進行第七次的海外任務,目的地是波斯灣以支援“南方守望”行動和“沙漠進攻”(Operation Desert Strike)行動,並在11月14日返回母港之前參加了“粗糙鸚鵡螺”(Rugged Nautilus)軍事演習。

由於阿拉米達海軍航空站(Naval Air Station Alameda)預計要在1997年時關閉,1996年末至1997年初期間,卡爾文森號的母港轉移至位於華盛頓州佈雷默頓(Bremerton)軍港。在離港前往波斯灣前,卡爾文森號參加了RIMPAC 98軍事演習。在抵達波斯灣後,它於1998年12月19日發動空襲以支援“沙漠之狐行動”和“南方守望行動”,空襲一直持續到1999年3月。1999年7月,卡爾文森號在普吉灣海軍船塢(Puget Sound Naval Shipyard)進行為期11個月的乾塢維修。趁著這次大修之際美國海軍投入了2億3千萬美元升級艦上的設備,而改裝後的暖車試航則一直持續到2000年時才告一段落。

2000年代

2001年1月到6月,卡爾文森號為準備執行第12次的海外部署,接受了嚴格的訓練,2001年7月23日它駛離佈雷默頓軍港前往波斯灣以支援“南方守望”行動,但9月11日的恐怖攻擊卻突然改變了卡爾文森號的任務。為了對美國本土遭襲作出快速反應,原本是在印度洋上巡弋的該艦,接到命令改變航向駛往北阿拉伯海。2001年10月7日,它在“持久自由行動”中率先發動空襲,而在此後長達72天的反恐戰爭中,卡爾文森號上搭載的第十一艦載機聯隊(CVW-11)出擊超過4000架次。同年12月中旬,卡爾文森號在返航的途中順訪了長崎軍港,並在抵達本土之前在新加坡度過了聖誕節。來年的4月改建進行了維修,並在9月份出海進行修整後的試航。
2003年1月卡爾文森號本來應該接受為期一個月的飛行甲板考核,但卻為了要參與“伊拉克自由行動”而延長值勤的時間。該艦在出海執行了長達九個月的任務後,終於返回母港。從2003年1月到9月,卡爾文森號曾造訪泊靠過包括夏威夷關島韓國日本澳大利亞香港新加坡在內,位於亞太地區的港口或國家。
因為該艦參與的軍事行動,卡爾文森號在2004年獲得了瑪喬麗‧斯特雷特戰艦基金獎(Marjorie Sterett Battleship Fund Award),以表彰美國太平洋艦隊中最具戰鬥精神的軍艦。

2005年1月,卡爾文森號最後一次駛離佈雷默頓軍港。在2005年1月到8月間它進行了環繞世界(World Cruise)活動,其中包含數個月位於波斯灣地區支援伊拉克自由行動的行程。此次航行的重點包括停靠造訪新加坡、關島巴林阿聯酋希臘羅德葡萄牙里斯本等港口。2005年環繞世界之旅的另一個重點是移防至該艦的新母港,維吉尼亞州諾福克。在進港後卡爾文森號開始接受補給與綜合檢修工程(Refueling and Complex Overhaul,RCOH),工作項目中包括替船上的兩具核子反應爐更換補充燃料棒。卡爾文森號預計要到2009年時才會重返大洋執行勤務。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2010年代

2010年11月30日,卡爾文森號航母載著第十七艦載機大隊,率領著驅逐艦一中隊,離開聖地亞哥北島軍港。它們先在加州外海進行了為期三個星期的合成訓練演習(COMPTUEX)。美國海軍艦載部隊司令於演習後期登上卡爾文森號視察。12月31日,卡爾文森號船隊抵達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所屬轄區,即西太平洋地區進入部署。此時,喬治華盛頓號航母正在日本橫須賀母港進行例行的保養和整修。

2011年1月11至14日,卡爾文森號抵達韓國軍港釜山。在釜山訪問的前後,卡爾文森號艦隊分別和日本海上自衛隊和韓國海軍在東海進行了聯合演習。1月19至20日,航空母艦艦隊和新加坡海軍在南中國海域舉行了聯合演習。1月22日,卡爾文森號到達馬來西亞吉隆坡,官兵上岸休假,並進行了一些社區服務活動。1月26日,卡爾文森號離開吉隆坡港,隨即和馬來西亞皇家海軍在馬六甲海峽舉行了演習。1月28日,卡爾文森號抵達孟加拉灣。1月29日,抵達印度洋,1月31日,抵達阿拉伯海。它將代替林肯號繼續在海灣地區執行任務(林肯號於2010年9月11日由聖地亞哥出發部署)。2月2日,隨行的飛彈巡洋艦艦邦克山號和屬林肯號艦隊的Momsen號飛彈驅逐艦制止了一起發生在阿曼灣的海盜事件,摧毀了海盜船而無傷及其人員。2月4日,一個士兵不慎落海,隨後由艦上直升機救出。2月16日,剛剛獲得美式足球超級盃的綠灣包裝者隊訪問了卡爾文森號。3月11日,本次部署的日程過半,官兵在甲板上開了一個盛大的party,以示慶祝。3月20日,卡爾文森航母司令官布魯斯林希訪問了也正在阿拉伯海部署的美國海軍企業號航空母艦。4月1日,美國第五艦隊司令馬克法克斯海軍中將訪問了卡爾文森號。5月2日,被美國海軍海豹特種部隊擊斃的伊斯蘭極端主義恐怖組織的領導人拉登的屍體被運到正在北阿拉伯海的卡爾文森號航母上,在進行了符合伊斯蘭教教義的海葬儀式後,拉登屍體裹著白布被投入阿拉伯海中。5月7日,卡爾文森號結束在中東的部署開始回航,由里根號航母繼續執行在中東的任務。5月14日,在卡爾文森號即將在菲律賓馬尼拉靠岸的前一天,菲律賓總統阿奇諾在美國駐菲律賓大使和其他菲律賓政府高官的陪同下,訪問了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5月15日,卡爾文森號抵達馬尼拉訪問。5月22日,卡爾文森號抵達香港補給及訪問。5月28日,為了避開颱風,卡爾文森號繞道位於菲律賓群島中部的蘇里高海峽回到太平洋,蘇里高海峽是美日海軍在二戰時發生激烈海戰的地方。5月31日,卡爾文森號進行了觀眾未知的空中武力展示。6月4日,卡爾文森號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回到東太平洋,6月7日,抵達夏威夷珍珠港,本次例行部署接近尾聲。此時,即將加入美國太平洋艦隊所屬航母例行輪流部署行列的新一艘航空母艦斯坦尼斯號正在南加州外海做最後的演習準備。6月10日,卡爾文森號離開夏威夷,隨行的還有約900名參加老虎遊輪旅行的卡爾文森家屬。6月15日上午,卡爾文森號返抵加州聖地亞哥北島軍港。

2011年11月11日退伍軍人節,卡爾文森號甲板上舉辦了一場美國大學籃球賽,有北卡羅來納大學對密西根州立大學隊,美國總統歐巴馬和夫人觀看了球賽。

2011年11月30日,卡爾文森號再次啟程赴西太平洋和中東執行例行部署。12月27日抵達中國香港訪問,後赴印度洋。2011年1月9日,正值美國和伊朗關係緊張之際,卡爾文森號抵達中東地區,預計將接替斯坦尼斯號。卡爾文森號是否不顧伊朗的警告穿越荷姆茲海峽進入波斯灣,將備受關注。

首次大修

美海軍與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簽訂了價值19.4億美元契約,用於對”尼米茲“級卡爾·文森號航母的大修以及重裝燃料。該次檢修工作預計用三年時間完成。 

該項工作包括對核反應堆重裝燃料,以供在以後50年之用;對作戰系統、飛行甲板、飛機彈射器的升級以及對航母內部空間和系統的改進。這是卡爾·文森號航母自服役以來首次更換燃料和接受系統全面的現代化改裝。在此次改裝結束後,它還將繼續服役20餘年。據悉,卡爾·文森號已是第三艘接受現代化改裝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

航空母艦大全

航空母艦(常簡稱為航母、航艦)是一種以搭載艦載機為主要武器的軍艦。航空母艦是目前最大的武器系統平台,發展至今已是現代藍水海軍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戰最重要的作戰列艦艇之一。

  • 美國
  • 中國
  • 義大利
  • 俄羅斯
  • 西班牙
  • 法國
  • 英國
  • 泰國
  • 巴西
  • 印度
  • 尼米茲級
  • 福特級
  • 小鷹級
  • 企業級
  • 福萊斯特級
  • 美國級
  • 塞班級
  • 中途島級
  • 獨立級
  • 約克城級
  • 列剋星敦級
  • 庫茲涅佐夫級
  • 加富爾級
  • 加里波第級
  • 庫茲涅佐夫級
  • 基輔級
  • 阿斯圖里亞斯級
  • 戴高樂級
  • 克里蒙梭級
  • 無敵級
  • 伊莉莎白女王級
  • 光榮級
  • 卓越級
  • 巨人級
  • 威嚴級
  • 無懼級
  • 半人馬級
  • 阿斯圖里亞斯級
  • 克里蒙梭級
  • 半人馬級
  • 基輔級

航空母艦盤點

 航空母艦(Aircraft Carrier),簡稱“航母”、“空母”,前蘇聯稱之為“載機巡洋艦”,是一種可以提供軍用飛機起飛和降落的軍艦。中文“航空母艦”一詞來自日文漢字。航空母艦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現代航空母艦及艦載機已成為高技術密集的軍事系統工程。航空母艦一般總是一支航空母艦艦隊中的核心艦船,有時還作為航母艦隊的旗艦。艦隊中的其它船隻為它提供保護和供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