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羅腔

羅羅腔

羅羅腔是中華傳統戲曲之瑰寶,流行於晉北靈丘縣及其周邊渾源、應縣、繁峙等縣和河北省阜平縣部分地區。它由弋陽腔演變而來,興盛於清代乾隆年間,清末至民國時期漸呈衰頹之勢。羅羅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眾人在後台幫腔,和之以“羅羅喲喲”之聲,“羅羅腔”之名即由此而來。其表演形式活潑、唱腔鏇律優美、節奏明快、生活氣息濃厚,一直為流傳地區民眾所喜愛。2005年底,經大同市文化局、靈丘縣政府和羅羅腔劇團共同申報,羅羅腔進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名單。2006年6月,羅羅腔正式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與傳承

羅羅腔是一個古老的劇種,清代初期,正值我國戲曲聲腔複雜多變,各種地方戲風起雲湧的時期。據清朝康熙年間

羅羅腔羅羅腔
戲劇家劉艇璣著《在園雜誌》中記載,羅羅腔是由弋陽腔演變而來的,形成年代大約在康熙年以前,甚至在明代末年就有了羅羅腔調的雛形。古代弋陽腔最大的特點是一個人在前台歌唱,後場眾人和聲以幫腔。而據羅羅腔老藝人講,羅羅腔原是一人前台演唱,眾人後台幫合,和以“羅羅呦呦”之聲音,故名“羅羅腔”,與古代弋陽腔的唱法一致。

清中期,特別是乾隆和嘉靖年間,羅羅腔有了明顯發展。清末,羅羅腔漸呈衰落之勢。其主要原因是,同治、光緒年間,京劇、河北梆子興起,劇目豐富、名伶輩出,各個班社實力很強,羅羅腔與眾多的新興劇種在藝術競爭中,自己沒有強硬的班社,也未曾湧現出大紅大紫的演員,其唱腔部分被京劇、梆子戲等諸多地方劇種吸收,而羅羅腔卻沒能從其他戲曲藝術中吸取精華,在求新求變中趨於保守。藝人們為了餬口生計不得不到偏遠山區謀生存。民國年間,羅羅腔流布範圍越發萎縮,藝人們只得與其它劇種的班社合流。抗戰時期,戰火紛飛,羅羅腔絕跡舞台近20年。

新中國成立後,靈丘縣委和縣政府都十分重視對羅羅腔的保護和搶救,1959年,招收了第一批羅羅腔學員40名。1960年,正式成立了羅羅腔演出劇團——靈丘縣羅羅腔劇團,並抽調戲曲工作者多人,對羅羅腔的傳統唱腔和劇目進行了挖掘、整理,精排了許多優秀傳統劇目。為了充分發揮羅羅腔唱腔音樂明快活潑,說唱性強,適合表現生活小戲和現代戲的特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又創作和移植了《奪印》《小二黑結婚》《塞上新圖》等多部現代戲,並數次參加了全省戲劇調演,湧現出張巧雲(小毛毛旦)、王彥雲(黑巧旦)、王字謙(千醜醜)等優秀演員,較好地保留和傳承了這個古老的地方小劇種。

藝術特色

羅羅腔歷史悠久,形態古老,唱腔中保留有早期的傳統曲牌,如《娃子》、《彩腔》、《山坡羊》等。在長期的發

羅羅腔羅羅腔
展過程中,其唱腔結構又在不斷變化。羅羅腔傳統的音樂唱腔主要有甩板、數詞、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娃子、哭腔、起膛等十多種,其中說唱性較強的數詞是代表性的唱腔。在其唱腔中存在曲牌唱腔與板式唱腔有機結合的特殊結構,如以甩板、數詞與流水組合為一套曲子,等等。羅羅腔演唱中在每句的句尾常用假嗓“耍腔”,其伴奏方式較為特別,“唱時不伴”,樂器過門在每句的尾音處進入。

羅羅腔有南北之分,靈丘羅羅腔屬北曲弦索系統,在藝術上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劇目生活氣息濃厚,台詞生動活潑、通俗易懂,說唱性強,有曲藝說唱的味道。樂隊不拖腔伴奏,只在每個樂句尾音部分加入伴奏,過門之後即停。給演員的唱演留下很大發揮餘地,能說能唱,節奏可快可慢,音量可大可小,吐字格外清晰。很有特色的是男角在尾句部分用高八度的假嗓耍腔,俗稱:“背宮音”,反映出其中古老唱腔的痕跡。“走花梆子”、“踩畦子”等台步、身段動作載歌載舞,生活氣息濃郁,是羅羅腔旦角特有的表演程式。伴奏樂器通常有:小板胡笛子嗩吶三弦等。打擊樂有板鼓戰鼓堂鼓手板小鑔小鑼中虎鑼等,現在又加進了琵琶揚琴二胡小提琴等樂器,音樂表現力增強了。

靈丘羅羅腔的傳統音樂唱腔傳說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哈哈”,現存唱腔主要有:(數詞)、(娃子)、(甩板)、(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哭腔)、(山坡羊)、(圪腦兒)等十多種,其中(數詞)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唱腔,它說唱性強,很有曲藝說唱的味道。傳統代表劇目有:《小二姐做夢》、《錦緞記》、《讀絨花》、《龍寶寺》、《描金櫃》等四十多個劇目。

羅羅腔的傳承譜系

傳承譜系(旦行)
王彥雲 女,1934年生,靈丘縣城關鎮魅見村人,主工旦行,藝名“黑巧旦”。14歲從藝,1949年登

羅羅腔羅羅腔
台,唱旦角,1983年退休。代表劇目《小二姐做夢》,1980年,中國戲曲研究院將這一劇目錄像存檔。

楊淑珍 女,1954年生,靈丘人。工小旦。曾先後飾演傳統劇目《小二姐做夢》中的小二姐,《英台抗婚》中的祝英台,《秦香蓮後傳》中的皇姑,現代戲《朝陽溝》中的銀環等角色。

龍繼蓮 女,1960年生於靈丘縣狐子溝村。工小旦、刀馬旦、小生。1994年任靈丘縣歌舞團副團長、導演兼節目主持和演員。1996年歌舞團與羅羅腔劇團合併後,仍擔任副團長、導演工作。曾在傳統劇目《春草闖堂》中飾春

羅羅腔羅羅腔餘音繞樑

草,《小二姐做夢》中飾小二姐、《桃李梅》中飾三妹,《打金枝》中飾郭愛。執導過現代戲《阿鳳的婚事》、《父子爭權》等。

張翠娥 女,1966年生於靈丘縣新莊村。工小旦。曾先後主演過《打金枝》、《小二姐做夢》、《啞女告狀》、《桃李梅》等。

傳承譜系(醜行)
王自謙 男,靈丘縣沙嘴村人。主工醜行,藝名“千千醜”,演唱特點是風趣自然,行腔流暢,吐字清晰,假聲運用圓潤、婉轉,深受當地民眾喜愛。曾在《草人媒》、《串竹記》、《淚中花》等劇目中扮演不同形象的丑角人物。

支瑞星 男,1941年生,靈丘縣城內村人。主工文武三花臉。曾主演了《三岔口》、《盜馬》、《審土地》、《杜鵑山》等傳統及現代劇目。

傳承譜系(生行)
安富國 男,1940年生,靈丘縣東河南鎮人,主工鬚生、花臉,已退休。他的唱腔寬厚,高亢,富有穿透力。曾飾演過《訪白袍》中的尉遲恭、《明公斷》中的包公、《打金枝》中的郭子儀、《紅燈記》中的李玉和等。

張國有 男,1946年生,靈丘縣柳科村人。1958年從藝,工鬚生。他的演唱音色飽滿,高亢激越。曾主演《描金櫃》、《審土地》、《十五貫》、《逼上梁山》、《破洪州》、《沙家濱》等。

現狀

羅羅腔為了解戲曲傳統、認識戲曲發展變化的規律提供了活生生的材料。古老的羅羅腔在現代社會陷入了生存的困境,由於資金缺乏,演出市場萎縮,演員紛紛流失,1960年成立的靈丘縣羅羅腔劇團是僅存的一個專業演出團體。現在已經到了搶救、保護這一珍貴劇種的緊要關頭。

組織

大同靈丘縣羅羅腔劇團是目前全國僅存的羅羅腔專業劇團,堪稱“天下第一團”。這個團至今還保留了30多個劇

羅羅腔羅羅腔
目,常演的劇目有《審土地》《卷席筒》《桃李梅》《拾玉鐲》《喜榮歸》等。每年下鄉演出200多場,最多達到300多場,演出場次不少,但戲價偏低,每場在400至600元之間,僅限於維持現狀。

羅羅腔的搶救和保護引起社會的關注。今年,大同市和靈丘縣有關部門制定了羅羅腔最新措施,即羅羅腔“五年保護計畫”:改造並新修200平方米的排練廳,更新舞台設施,定向培養一批羅羅腔新學員,為羅羅腔的繼承發展注入新活力;明年,對羅羅腔優秀傳統劇目和傳統優秀音樂唱腔進行挖掘整理,對羅羅腔老藝人進行專訪和錄音錄像,建立較為完備的資料庫;後年,恢復和創新排練兩個優秀傳統劇目和精品劇目。同時,聘請全國著名戲曲專家對羅羅腔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為促進羅羅腔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靈丘縣政府撥專款10萬元,解決了羅羅腔劇團急需的演出服裝和舞台設備。縣政府拿出10萬元,與大同市藝校聯手,招收30名學員,開設了“羅羅腔戲曲班”。

中國戲曲2

中國戲劇的產生已有800年了,它現在已經發展到300多個劇種,劇目更是難以數計。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劇、希臘悲喜劇並稱為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中國地方戲曲形式多樣,品類繁多,為中國戲曲的發展貢獻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