緡

緡,讀mín,繩子的一種,用於將物品串聯起來。本義為:古代穿銅錢用的繩子或者釣魚繩。同時,緡也是中國姓氏之一。 夏有“有緡國”,為夏桀所滅;商周有緡邑,屬宋,曾為魯楚所侵。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音韻參考

廣韻:文部明母

平水韻:上平十一真·下平一先

粵語:fan1 man4

部首筆畫

部外筆畫: 9 總筆畫: 12

五筆86: xnaj 五筆98: xnaj

倉頡: vmrpa

四角號碼: 27164 鄭碼: zyhk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7F17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 糹日 漢字部件分解: 糹民日

筆順讀寫: 折折橫折橫折橫折豎折橫橫

基本字義

1. 古代穿銅錢用的繩子。

2.釣魚繩。

3. 古代計量單位:錢十~(即十串銅錢,一般每串一千文)。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緡 mín

〈名〉

(1) (形聲。又作“緍”。從糸( mì),昏聲。本義:釣魚繩)

(2) 同本義 [fishing line]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詩·召南·何彼穠矣》

遲暮堪帷幄,飄零且釣緡。——杜甫《謁先主廟》

(3) 又如:振緡(揮動釣絲);緡綸(釣魚用的絲線)

(4) 古代穿銅錢的繩子 [string of threading a copper]

賈人緡線。——《史記》

(5) 又如:緡錢(用絲線串起來的錢);緡繦(穿錢的繩子。引申為錢)

(6) 古國名 [Min state]。夏時之緡國,春秋時屬宋,漢置東湣縣,故址在今山東省金鄉縣東北

在夏商時代,立有“有緡國”。有緡國在夏代為東方的重要諸侯國,時常受到夏王朝的關注。據《左傳》記載,夏桀在仍國(今濟寧)召開各路諸侯大會,宣布增加各國的納貢數量,有緡國國君首先反對, 夏桀一怒之下橫掃緡地,滅掉有緡國。《左傳・昭公十一年》稱“桀克有緡,以喪其國”,周代長時期屬於宋國,魯楚曾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4)“伐宋圍緡”。

(7) 姓。夏王相的妻子,“少康中興”少康的母親後緡氏

緡 mín

〈量〉

(1) 用於成串的銅錢,每串一千文 [string]

錢千萬緡。——清·邵長蘅《青門剩稿》

(2) 又如:錢十萬緡

緡 mín

〈動〉

(1) 釣取魚類 [angle;go fishing]。如:緡魚(釣魚)

(2) 安裝[弦線] [fix]

言緡之絲。——《詩·大雅·抑》

(3) 又如:緡絲(安裝弦線)

(4) 以衣物相覆 [cover with cloth]。如:緡系(脫衣相覆)

漢語大字典

①[mín]

《廣韻》武巾切,平真,明。

《集韻》眉貧切,平真,明。

亦作“緍1”。“緡1”的繁體字。

(1)釣絲。

(2)引申為繩子。

(3)謂釣取魚類。

(4)謂安裝弦線。

(5)以衣物相覆。參見“緡緜”。

(6)穿錢的繩索。借指成串的銅錢,亦泛指錢。

(7)指用繩串錢。

(8)量詞。古代通常以一千文為一緡。

(9)泯合,芒昧不分。

(10)昏昧。

緡

(11)古國名。夏時之緡國,春秋時屬宋,漢置東湣縣,故址在今山東省金鄉縣東北。

(12)姓。見《史記·吳太伯世家》。

②[mián]

《集韻》彌延切,平,明。

“緡2”的繁體字。

用同“綿”。參見“緡蠻”。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武巾切《集韻》眉貧切,音珉。《正韻》彌鄰切,音民。《說文》釣魚也。《詩·召南》其釣維何,維絲伊緡。《爾雅·釋詁》緡,綸也。《注》繩也。江東謂之緡。
又《說文》吳人解衣相被謂之緡。《詩·大雅》言緡之絲。《注》緡,被也。
又錢貫也。《前漢·武帝紀》初筭緡錢。《注》緡,絲也,以貫錢也。
又邑名。《左傳·僖二十三年》齊侯伐宋圍緡。《注》緡,宋邑。高平昌邑縣東南有東緡城。
又《集韻》呼昆切,音昏。義同。
又《集韻》彌延切,音棉。通作緜。
又《集韻》弭盡切,音泯。《莊子·則陽篇》雖使丘陵草木之緡。《音義》緡,盛也。
又《莊子·在宥篇》當我緡乎。《音義》緡,泯合也。
又《集韻》美隕切。愍或作緡。痛也。

相關詩集

《詩·召南·何彼穠矣》

何彼襛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雝?王姬之車。

何彼襛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

其釣維何?維絲伊 。齊侯之子,平王之孫。

注釋

題解:描寫貴族嫁娶的場面,刺王姬出嫁,車服奢侈。

襛(音濃):花木繁盛貌。

唐棣(音地):木名,似白楊,又作棠棣、常棣。一說指車帷。

曷(音何):何。

肅:莊嚴肅靜。

雝(音擁):雍容安詳。

王姬:周王的女兒,姬姓,故稱王姬;一說為美女的代稱。

平王、齊侯:指誰無定說,或謂非實指,乃夸美之詞。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是婚姻戀愛的隱語,或指男女雙方門當戶對、婚姻美滿;或指用適當的方法求婚。

維、伊:語助詞。

緡(音民):合股絲繩,喻男女合婚;一說釣繩。

譯文

怎么那樣穠麗絢爛?如同唐棣花般美妍。

為何喧鬧不堪欠莊重?王姬出嫁車駕真壯觀。

怎么那樣地穠麗絢爛?如同桃花李花般嬌艷。

平王之孫容貌夠姣好,齊侯之子風度也翩翩。

什麼東西釣魚最方便?撮合絲繩麻繩成釣線。

齊侯之子風度也翩翩,平王之孫容貌夠嬌艷。

賞析

《何彼襛矣》一詩的主旨,《毛詩序》以為是“美王姬”之作,云:“雖則王姬,亦下嫁於諸侯,車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猶執婦道以成肅雍之德也。”古代學者多從其說, 朱熹《詩集傳》也說:“王姬下嫁於諸侯,車服之盛如此,而不敢挾貴以驕其夫家,故見其車者,知其能敬且和以執婦道,於是作詩美之。”近現代學者大都認為是譏刺王姬出嫁車服奢侈的詩。高亨《詩經今注》卻認為是“周平王的孫女出嫁於齊襄公或齊桓公,求召南域內諸侯之女做陪嫁的媵妾,而其父不肯,召南人因作此詩”。袁梅《詩經譯註》又持新說,以為是男女求愛的情歌,詩中的“王姬”、“平王之孫”、“齊侯之子”不過是代稱或夸美之詞。我以為此詩是為平王之孫與齊侯之子新婚而作,在讚嘆稱美之餘微露諷刺之意。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極力鋪寫王姬出嫁時車服的豪華奢侈和結婚場面的氣派、排場。首章以唐棣花兒起興,鋪陳出嫁車輛的驕奢,“曷不肅雝”二句儼然是路人旁觀、交相讚嘆稱美的生動寫照。次章以桃李為比,點出新郎、新娘,刻畫他們的光彩照人。“平王之孫,齊侯之子”二句雖然所指難以確定,但無非是渲染兩位新人身份的高貴。末章以釣具為興,表現男女雙方門當戶對、婚姻美滿。

“通篇俱在詩人觀望中著想”(陳繼揆《讀詩臆補》),全詩在詩人的視野中逐漸推移變化,時而正面描繪,時而側面襯托,相得益彰。從結構上說,全詩各章首二句都是一設問、一作答,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前後上下,分配成類,是詩家合錦體”(陳繼揆《讀詩臆補》)。今人陳子展《詩經直解》說:“(此)詩每章首二句,一若以設謎為問,一若以破謎為答,諧讔之類也。此於《采蘩》、《采苹》之外,又創一格。此等問答體,蓋為此時此地歌謠慣用之一種形式。”

拼音是hun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