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隱私權

網路隱私權

網路隱私權是隱私權在網路中的延伸,是指自然人在網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寧、私人信息、私人空間和私人活動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蒐集、複製、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也指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個人相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像以及誹謗的意見等。

網路隱私權是隱私權在網路中的延伸,是指自然人在網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寧、私人信息、私人空間和私人活動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蒐集、複製、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也指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個人相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像以及誹謗的意見等。

涵義

艷照門”事件是2008年香港甚至整個娛樂界的“雪災”。這場“雪災”讓香港藝人的不雅照片在網際網路上肆虐,而且形成波濤洶湧、泛濫成災之勢,但是這個問題分析一下前因後果,實際上在這之前並不是沒有出現過類

網路隱私權網路隱私權
似的情況,但是為什麼這一次出現了不可收拾的局面?這裡面可能網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和催化劑。我們在享受著網路的快捷方便的同時忽略了另一面,我們應該如何在網路時代預防、規範和救濟這種數位化網路時代的隱私侵權問題是我們一個非常新的課題。網路隱私權是隱私權在網路環境中的延伸。

網路隱私權並非一種完全新型的隱私權,這一概念是伴隨著網路的出現而產生的。雖然網路隱私權具有自己的特點,但它與傳統隱私權仍有重疊的部分,因此可以說它是隱私權在網路環境下的體現。有學者認為,它主要是指“公民在網路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蒐集、複製、公開和利用的一種人格權;也指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與個人有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像、以及毀損的意見等。”亦有人認為,網路隱私權是指在網際網路中,任何人對自己的個人數據依法享有不受他人侵犯、非法使用和支配的權利。由於國外立法多將網路隱私權納入到個人資料隱私權的範疇加以保護,所以現代網路隱私權的概念主要屬於個人資料隱私權的範疇,對網路隱私權的保護也主要是對網上個人資料進行保護。

特點

(一)侵權產生的容易性

網路隱私權網路隱私權

網路隱私的載體是具有虛擬性質的網路,其不可觸摸性導致了私人空間、私人信息極其容易受到侵犯。網路的高度開放性、流動性和互動性的特性決定了個人信息一旦在網路上傳播,其速度之快、範圍之廣以及任何人攫取之便捷將無法控制,使得侵權變得十分容易,而救濟變得相當困難。
(二)侵權主體和手段的隱蔽性
關於侵權主體的界定,一般是存在很大困難的。因為網路的虛擬性是侵權者用以保護自身身份的屏障。他們在竊取用戶信息時可以不留任何痕跡,他們也可以套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把整個侵犯過程做得無聲無息,甚至他們可以變換不同的身份,所以用戶根本不知道是誰盜用過自己的信息。即使會留下痕跡,由於網路的更新速度之快,等到用戶發現被侵權時,“證據早已不復存在”。網路用戶在通過網路進行收發email、遠程登錄、網上購物、遠程檔案傳輸等活動時,均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他人非法收集個人信息,並用於非法用途等。整個過程用戶可能渾然不知,甚至在造成侵權結果發生後,用戶仍處於茫然的狀態。
(三)侵權後果的嚴重性
由於網路的易發布性和傳播性,網路信息的發布具有了更快的傳播速度及更廣的傳播範圍,極其可能造成用戶個人私密資料的泄露,造成重大的物質損失。同時有可能給用戶的名譽造成不良影響,給用戶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四)侵權的空間特定性
侵犯網路隱私權,其侵犯的客體必須以網路作為其載體,有別於現實環境中的隱私侵權。現實環境中的隱私侵權的載體之廣泛,可以是任何人、任何物,但侵犯網路隱私權所發生的空間是特定的也是唯一的,即網路。

屬性

目前學界存在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網路隱私權是一種財產權,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將網路隱私權等同於傳

網路隱私權網路隱私權
統隱私權,將會給網路隱私權的保護帶來障礙,網路用戶應享有對於其基本數據信息的所有權,如果否定了網路隱私權是種財產權,將不利於對其的保護。第二種觀點認為網路隱私權兼具無形財產權和人格權的雙重屬性。這部分學者認為傳統隱私權是一種獨立的精神性人格權,不具有物資性或財產屬性,但在網路社會中,個人數據具有經濟價值,網路經營商會收集、利用、買賣,隱私權具有了物質屬性。所以認為這種權利應兼具人格權與財產權的雙重屬性。第三種觀點認為網路隱私權是傳統隱私權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是隱私權在網路環境下的延伸,仍然屬於人格權的範疇。

但大多數學者認為網路隱私權仍然屬於人格權的範疇,它是隱私權在網路空間中的表現形式,伴隨著英特網的普及而產生,也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而呈現出涉及廣、傳播快、保護難的特點。因此學界對網路隱私權的普遍定義是指:公民在網路中(包括區域網路廣域網網際網路)享有的個人信息、網上個人活動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蒐集、複製、公開、傳播和利用的一種人格權。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為侵害網路隱私權行為提供了便利手段同時,用戶個人信息在網路中的財產化刺激了商家的不當收集和利用行為。

侵權的主要表現

追究網路隱私權被侵犯的因素,主要是由網路的特性所決定的,Internet作為全球媒介不分國界,具有開放的屬性,在相應的軟體開發出來以後,就能夠很容易地收集和儲存相關信息,從行為上來看,目前,侵犯網路隱私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網路宣揚、公開或轉讓他人隱私
即未經授權在網路上宣揚、公開或轉讓他人或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隱私。網上個人隱私權受到侵犯最令人震驚的事件是1996年1月法國總統密特朗解僱的私人醫生推出了紀實作品《大秘密》一書,披露密特朗的健康檔案。
(二)未經授權進入他人系統收集資料或打擾他人安寧,截獲或複製、篡改他人正在傳遞的電子信息
1.黑客(hacker)的攻擊。他們通過非授權的登錄(如讓“特洛伊木馬”程式打著後門程式的幌子進入你的電腦)等各種技術手段攻擊他人計算機系統,竊取和篡改網路用戶的私人信息,而被侵權者很少能發現黑客身份,從而引發了個人數據隱私權保護的法律問題。
2.專門的網路窺探業務。大批專門從事網上調查業務的公司進行窺探業務非法獲取、利用他人隱私。
3.垃圾郵件泛濫。網路公司為獲取廣告和經濟效益,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用戶個人信息,後將用戶資料大量泄露給廣告商,而後者則通過跟蹤程式或發放電子郵件廣告的形式來“關注”用戶行蹤。

立法保護

國際上對網路隱私權的保護模式
1.以美國為代表的行業自律模式。1996年底,美國政府發布《全球電子商務政策框架》一文,其中關於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的觀點是:只有當個人隱私和信息流動帶來利益取得平衡時,全球信息基礎設施上的商務活動才可能興旺

網路隱私權網路隱私權
起來。“政府支持私人企業開發有意義、使用方法簡單的隱私權自律機制。對於自律機制不能解決的問題,政府將與產業合作,共同研討解決策略。”該文表明了美國政府對網際網路商業活動中隱私權保護主要採取行業自律、減少法律限制的態度。美國之所以這樣規定,是為了為了鼓勵和促進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避免給網路服務商施加過多壓力。
2.軟體保護模式。這主要是採用技術的手段,,由網際網路消費者自己選擇、自我控制為主的模式。該模式是將保護消費者隱私的希望寄託於消費者自己手中,通過某些隱私保護的軟體,來實現網上用戶個人隱私材料的自我保護。
3.以歐盟為代表的立法規制模式。這種模式由國家通過立法從法律上確立網路隱私保護的各項基本原則與各項具體的法律規定、制度,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司法或者行政救濟措施。如歐盟1995年10月通過的《個人數據保護指令》,要求歐盟各國根據該指令調整制定本國的個人數據保護法。

以上三種保護模式各有利弊,行業自律模式表明以美國為代表的有關國家的隱私權觀念是建立在自由基礎之上的,其有利於促進該行業的發展,但在發生利益衝突時卻容易引發侵犯網路隱私權的行為;而軟體保護模式依賴相關技術的發展,其安全性和可信度有待考察;立法規制使網上用戶的個人隱私更容易得到保護,但另一方面增加了網路服務提供商的法定義務,有可能傷害其進行網路服務的積極性,從而阻礙整個行業的發展。因此,學者認為可以採取三者相結合的保護模式:以立法規制為主導,輔之以行業自律和技術。

我國網路隱私權的立法保護與完善

從目前我國隱私權保護的立法來看,隱私權並未成為我國法律體系中一項獨立的人格權。我國法律對隱私權的保

網路隱私權網路隱私權
護也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依據僅是《憲法》所確立的保護公民人身權的基本原則和《民法通則》中所規定的個別條款。最高人民法院於1988年頒布的《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以及1993年頒布的《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民法通則》未直接規定隱私權的不足,但其所採用間接保護的方式明顯不能全面保護個人隱私。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頒布的《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隱含關於隱私權保護的內容,這不失為一種立法的進步,但仍未從法律上明確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民事權利的地位,這又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關於我國網路隱私權的法律保護,1997年12月8日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審定通過的《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第18條規定:“不得在網路上散發惡意信息,冒用他人名義發出信息,侵犯他人隱私。”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發布施行的《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7條規定:“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規定,利用國際聯網侵犯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2000年10月8日信息產業部第4次部務會議通過的《網際網路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辦法》第12條規定:“電子公告服務提供者應當對上網用戶的個人信息保密,未經上網用戶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可見,在我國現階段還沒有關於網路隱私權比較成形的法律,僅是在一些部門規章中有所涉及。因此,目前我國對網路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基本處於一種無法可依的狀態。

學界對我國網路隱私權的立法完善的建議:
1、採用綜合模式,制定一些行業標準
從網路隱私權的立法趨勢上來看,現今主要有立法模式和行業自律模式兩種。立法模式可以較好地保護公民的網路隱私權,但單純的立法模式又可能束縛網路經濟的發展。我國現在的網路經濟還處於起步階段,尚不成熟同時考慮到我國的法治體制和一貫的法律傳統,應採用綜合模式兼采兩種模式之長處。可以先由行業自律組織制定一些行業標準。

2、制定網路隱私權保護的專門法律
將隱私權作為公民的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利由法律明文確定下來,由於各種原因,我國立法一直忽視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 《憲法》也只是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秘密權受保護。 《民法通則》也沒有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加以保護,司法實踐中侵犯隱私權的案件也是侵犯名譽案件處理,公民不能單獨以自己的隱私權受到侵犯為由進行起訴。應加強針對網路隱私權的專門立法,我國現有的法規都是國務院下屬的部委制定的,法律位階較低,不能有力的保護公民的網路隱私權。另外全國各地方也大都有地方性的保護網路隱私安全的法規或規章制度,但我們知道網路是沒有區域限制的,很多網路侵權案件甚至是跨國界的,這些地方性法規、規章對公民的網路隱私權的保護根本起不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所以在網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網路與人們的生活聯繫越來越緊密,急需一部全國性的針對網路隱私權保護的專門立法,使得網路隱私權的保護有法可依,同時也使得侵犯網路隱私權的行為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使受害者得到應有的補償。

3、完善相關配套法律法規,使網路隱私權的保護切實可行

網路隱私權網路隱私權

首先,在侵權法律責任中增加相關條文,規定侵害公民個人隱私權的民事責任,任意或者不法侵害公民的隱私權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停止侵害,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特別要規定對受害人精神損害的賠償。其次,建議在我國刑法中增設“侵犯隱私權罪”這一罪名,使嚴重侵犯公民隱私的行為受到刑法的制裁以增強其威懾力。最後,行政法律法規應強化工作人員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工作的原因,行政機關很容易收到公民相關的個人信息,所以強化行政人員對公民隱私的保護意識尤為重要,對其侵犯公民隱私的行為應予嚴懲。

4、加強行業自律和政府管理。由於網路信息的虛擬性,以法律法規的剛性去管理必然會影響到網路的順利發展,所以,在世界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中,對於網路隱私權的保護,以政府的管理促成行業自律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共識。一方面,經營者對於隱私權的保護負有絕對的義務,其內容應該包括信息收集者的告知義務,合法收集義務,依法使用義務和防範泄密義務。經營者應切實貫徹實施,即一旦違反,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這樣從制度上保證網路用戶的利益不受到侵犯,建立一種真正的互信關係。另一方面,明確政府角色定位,構架促成市場自治和行業自律的主導型與服務型相結合起來的政府。從政府管理的性質和方式講,社會主義國家對經濟生活是管理而不是干預,是作為一種內部力量,且是作為一種內部領導力量進行管理的,而不是從外部介入干預的,所以,政府重在引導,培育和規範,是站在經濟全球化的高度看待中國的網路行業的,以網路的方式管理網路,從而實現科學的,經濟的,互動的和可操作的管理,實現合法自律。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