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語作文

網語作文

網語作文是指學生將網路化語言寫入作文的一種現象,對此,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感覺到迷惑,一方面又感到擔心,迷惑的是該不該容許將網路語言引入作文教學;擔心的是學生將網路語言帶入生活的各個方面會對傳統文化的衝擊。有學者表示這只是一種階段現象,隨著學生進入成人群,這些現象也會退出作文網路圈。

簡介

一位在重慶九龍坡區某國小作文段落:“昨晚,偶GG帶著他滴GF到偶家來7飯,那個MM在吃飯時一直向偶媽媽PMP,那樣子真是好BT,實在是讓偶粉寒,偶粉8稀飯她的話……”

如今,寫這種“網語作文”的中小學生為數不少,偶(我)、東東(東西)、醬紫(這樣子)、PMP(拍馬屁)、RPWT(人品問題的縮寫)、0487(你是白痴)等隨處可見,並以之為榮。對此,有人憂心如焚地說,“新人類”製造與傳播的“新人類文字”混亂得已經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把中國文字的內涵和美感都降低了不說,還會影響漢語的純潔和發展,造成“中國人聽不懂中國話”的荒唐現象。洶湧而至的網路語言出現在作文中,讓不少老師和家長犯了愁。

產生原因

讓家長和老師一頭霧水的網路語,在許多學生看來卻非常有吸引力。黃浦區第一中心國小學生小嚴說,和同學網上聊天、書信往來,都會用類似語言,交流起來也非常輕鬆,“形式很新穎,為啥就不能用在作文中呢?”

網語作文的語言來自於網路交流 網語作文的語言來自於網路交流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于海認為,網際網路時代,“網路語自然成為一種溝通方式,不懂網路語反而會被同齡人認為落後、‘不酷’。”

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者協會副會長毛世楨教授說,網路論壇、網上一對一聊天、書信交流等不同語境,就好像不同的“通訊信道”,可以有各自不同的“通訊語言”。日常交流或者寫作文使用網路語,就好比各個“信道”間“串了信號”,因此會被老師認為進入一種非正常軌道。

網路化語言

徐匯區一民辦國小語文老師吳老師說,在一些作文中,甚至有的常用語都被“網路化”了。比如提意見叫“拍磚”,喜歡叫“稀飯”,看不懂叫“我暈”等。她說:“批改作文就像在猜謎,有的辭彙根本看不懂。”

學生作文中引用的網路語,可分為幾大類:有數字或字母簡稱,比如“7456”代表“氣死我了”,“+U”意為“加油”;有比喻,如“腹黑”代表表里不一的人;還有一些流行新語,如“打醬油”,意思是“不關我事,不予評論”。

在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某省賽區,150萬篇參賽作品中,有至少三分之一在作文中使用了諸如“+U”、“努力ing”等網路語,結果全被“刷下”。評審說,並非排斥網路語言,有些還挺有意思,但用網路語言寫作文實在不忍卒讀。

社會觀點

教育工作者的擔心

有專家認為,網路語寫進作文,是對傳統教學的顛覆,甚至有老師直呼“拯救作文”。盧灣區第一中心國小校長吳蓉瑾說,“作文講究的是文學味,摻進了網路語言的文章則會失其雅致,而過於簡單的數位化表達,則將中國文字豐富的涵義偏廢了。”

語文專家同時指出,作文與其他作業相比,更具規範性和標準性。學生應該有“規則觀”,掌握規範的語言文字,最好不要隨意使用網路語言,尤其是太出格的網路語。

學者認為影響有限

于海則認為,網路語顧名思義“網上流行”,起源於網路,傳播於網路,但它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小眾語言”,使用頻率不會太廣泛。網路語的形成一般是創造一個新詞,或改變一種說法,它不會超越日常語言控制力,也不會改變日常生活話語系統。因此,不用擔心網路語會撼動傳統作文的地位。“網路語寫進作文,只是特定時期的特定表現。隨著學生成長到成人群體,他們自然而然會脫離‘作文網路圈’”。

贊成觀點

有人認為,多元化的社會應該對語言有多元化的認識與寬容,對於網路語言,應讓時間來大浪淘沙;對於孩子們的“網語作文”,教育者也應該靜心容忍,不能上綱上線地大批特批。看不懂“網語作文”的老師們,目前最應做的是,趕快填補“網路代溝”。

如今,沒有人能否認這是網路時代,網路改變了很多東西,也由此產生了網路文化、網路語言。網路語言的產生,與其說是為了迎合新一代的需要,倒不如說是語言發展史的必然。不能否認,很多網路語言幽默時尚、生動有趣,還便於交流,能達到正統詞所不能達到的表達效果,是對現代漢語的發展和豐富。

因此,人們對網路語言的寬容比扼殺更重要,對孩子們的“網語作文”的寬容,也比扼殺更重要。作文是個性化思想、文字的表達,在網路語言已經成為大眾文化的組成部分之時,孩子們作文為什麼就不能捨棄文縐縐的正規辭彙,而選擇一個個鮮活、傳神、經典的網語語言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