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是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館。位於美國紐約5號大道上的82號大街,與著名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遙遙相對。占地面積為13萬平方米,它是與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俄羅斯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的列寧格勒美術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也稱冬宮音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齊名的世界四大美術館之一,共收藏有300萬件展品。現在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博物館。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MuseumofArt,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世界著名博物館。
位於美國紐約5號大道上的82號大街,與著名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遙遙相對。占地13萬平方米,它是與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法國巴黎羅浮宮、俄羅斯聖彼得堡(SaintPetersburg)的列寧格勒美術館(TheStateHermitageMuseum)(也稱冬宮音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齊名的世界四大美術館之一,共收藏有300萬件展品。
1866年J.傑伊建議成立國家博物館和美術館,並組織了委員會進行籌建。1870年1月31日博物館在紐約第五大道681號原多德沃思舞蹈學校舊址正式建立。1880年遷至現址。
藏有埃及巴比倫、亞述、遠東和近東、希臘羅馬、歐洲、非洲、美洲前哥倫布時期和紐幾內亞等各地藝術珍品330餘萬件。
交通概況:捷運4、5、6線,在第86大街站下車。公車M1、2、3、4路,在第82大街附近下車。
據最新資料顯示,經過$100,000,000美元的重新修整,博物館2013年後將重新開放30,000平方英尺的美國之翼展廳,專門展出收藏的美國藝術作品。
美國之翼展廳中所收藏的美國藝術作品,是世界上最好的、最全面的之一,博物館已於2012年1月16日舉行開幕式,展出展廳中的繪畫、雕塑、裝飾藝術品等。
新開放的美國之翼展廳將給參觀者們帶來豐富的、富有魅力的美國藝術歷史體檢,從18世紀到20世紀俱全。

歷史沿革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外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外景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MuseumofArt)是美國最大的博物館,建於1880年,早在1866年J.傑伊就建議成立國家博物館和美術館,並組織了委員會進行籌建。整個博物館是一幢大廈,占地8公頃,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積很大,不下24公頃,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兩倍。僅畫廊就有200多個,藏有36.5萬件各類文物和藝術品。位於紐約中心公園第五大道82街。

歷任主管

迄今(2009年),博物館共有9位主管。第一位是義大利籍美國陸軍將軍-塞斯諾拉。現任主管是2009年1月才上任的托馬斯·坎貝爾。他取代了1977年被委任的前主管-菲力普·德·蒙特貝羅。這位前主管原籍法國,曾是休斯敦美術博物館主管。
塞斯諾拉

塞斯諾拉塞斯諾拉

塞斯諾拉(1832-1904)在1879年至1904年出任首屆主管。出身在軍事世家的他曾參與奧地利軍的克里米亞戰爭。1860年,移居到美國。他在紐約創立軍官學校。在美國內戰期間,擔任陸軍騎兵隊上校,並且獲得英勇勳章。他的軍人生涯到1865年結束。當時他被委任為駐賽普勒斯的領事。他熱愛考古學,促使他在當地展開挖掘工作,期間發掘大約30000件文物。這些文物被博物館收購了。1879年,他開始出任首屆主管。這次委任惹起爭論,因為很多歷史學家認為他的挖掘工作等於掠奪行為。
克拉克

克拉克克拉克

英國卡斯帕·克拉克爵士(1846年-1911年)由1904年至1910年擔任第二任主管。1867年,他首先在倫敦的南肯辛頓博物館工作。1896年,開始擔任領導角色。1910年因健康理由辭職,返回倫敦。
羅賓遜
自1910年至1931年,主管一職由愛德華·羅賓遜擔任。他是考古學專家,擅長於古希臘文物。1885年成為波士頓美術館的文物保護員,1902年晉升為該館主管。不久便加入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擔任處理主管。1910年晉升為主管。
文洛克
赫伯特·文洛克是大名鼎鼎的埃及學家,他在1932年到1939年出任主管,他負責埃及藝術的考古工作,特別考察底比斯地區的藝術。
泰勒
自從1940年到1955年,弗朗西斯·亨利·泰勒出任主管。在此之前,他曾先後擔任費城藝術博物館主管,麻省伍斯特藝術博物館主管。他慢慢建立自己的構思,認為博物館不是單純藝術品的累積,而且是學術機構或者一個公共服務。他經過多翻努力,把博物館入場人數增加一倍,達到每年230萬人次。
羅瑞墨
羅瑞墨自從1955年開始擔任主管,直到1966年去世為止。他貢獻了自己的一生。1927年,他完成自己的研究後,便加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裝飾藝術館部,成為一名助理。1934年,晉升為中世紀藝術館部館長。1943年,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短暫離開博物館,但協助美軍保存和研究曾被納粹黨偷去的藝術品。1949年,返回博物館,出任修道院的理事直到1955年。
霍文
湯瑪斯·霍文生於1931年,1959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完成博士課程後,加入中世紀藝術館部,1965年成為該館部館長。1966年加入紐約市長約翰·林得瑟的團隊。可是當收到羅瑞墨的死訊,便返回博物館擔任主管。
蒙特貝羅
菲力普·德·蒙特貝羅在1977年至2008年間,擔任博物館主管。這位出生於巴黎的法國人是蒙特貝羅公爵的後人。1951年跟從家人抵達美國,1955年入籍美國。他在紐約就讀法國人學校攻讀學士學位。1958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後來在紐約大學的藝術學院取得博士學位。1963年,加入博物館,成為館部助理,然後晉升為歐洲油畫館部的準館長。1969年至1974年,被委任為休士頓藝術博物館的主管。1974年,返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擔任副主管,統籌主管及教育事務。在他的領導下,博物館擴展了一倍,19世紀歐洲油畫的藏量更豐。

建築風格

建築風格建築風格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背依紐約中央公園,鬧中取靜,環境幽雅。然而,在建築上沒有體現出美國人的創造性,高台階、大廊柱,與任何一座標準博物館一樣刻板、單調。但展出內容卻豐富多彩,體現了資金足、氣派大的美國風格。整座的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移置在館內專建的大廳中巨型玻璃罩里,令人嘆為觀止,可謂鎮館之寶。服飾館也堪稱世界之最,收集了4個世紀以來五大洲的各民族服裝1.5萬件。隨著藏品的不斷增加,該館經歷了多次擴建,整幢大樓凝聚著各個時期不同的建築風格,占地總面積達13萬平方米。

建築組群

展廳

展廳展廳

該館的展覽大廳共有3層,分服裝、希臘羅馬藝術、原始藝術、武器盔甲、歐洲雕塑及裝飾藝術、美國藝術、R.萊曼收藏品、古代近東藝術、中世紀藝術、遠東藝術、伊斯蘭藝術、19世紀歐洲繪畫和雕塑、版畫、素描和照片、20世紀藝術、歐洲繪畫、樂器和臨時展覽18個陳列室和展室。服裝陳列室是從原來的服裝藝術博物館發展而來的,1946年併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單獨成為一個部門,藏有17~20世紀世界各地服裝1萬多件,並設有圖書資料室和供專業服裝設計研究人員使用的設計房。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紐約第五大道80到84街的一棟龐大建築,內有5大展廳,為歐洲繪畫、美國繪畫、原始藝術、中世紀繪畫和埃及古董展廳。館內的陳列室共有248個,常年展出的幾萬件展品,僅是博物館總庫存的冰山一角——大都會博物館的所有展品數量已達300萬件。

阿斯特庭院

1981年春,中美合建的以中國蘇州網師園殿春簃及其後院為模式的阿斯特庭院在該館的東翼竣工落成,庭院的殿堂──"明軒"陳列了中國明代家具。

典德爾神殿

埃及政府贈送美國的典德爾神殿陳列在該館的薩克勒大廳內,這是在埃及以外世界上僅有的一座埃及古神殿,1978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

沃森圖書館

該館的T.J.沃森圖書館於1964年建立。藏書18.5萬餘冊,是世界上收藏藝術、考古書籍最完善的圖書館之一,供研究生、專業研究人員、訪問學者使用。照片、幻燈圖書館藏幻燈片29萬張,黑白照片25萬張,彩色照片6000張,介紹世界藝術發展史。紡織品研究室有各種紡織品1.5萬件,是時裝設計人員理想的研究之地。博物館還設有版畫素描研究室、青少年博物館、書店、觀眾中心、餐廳等。該館定期出版《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刊》等。

隱修院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分館──隱修院於1938年創建,位於紐約市的福特·特賴恩公園,展出中世紀的藝術和建築,包括雕塑、壁畫、彩色玻璃、泥金寫本、雙角獸圖案掛毯、聖物箱、聖餐杯、象牙製品、金屬器。隱修院內還有修道院、教堂、花園。每天有中世紀音樂會演出,每周舉辦音樂會。每年觀眾達700萬人次。

館藏文物

文物文物

藏有埃及、巴比倫、亞述、遠東和近東、希臘和羅馬、歐洲、非洲、美洲前哥倫布時期和紐幾內亞等各地藝術珍品330餘萬件。包括古今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築、雕塑、繪畫、素描、版畫、照片、玻璃器皿、陶瓷器、紡織品、金屬製品、家具、古代房屋、武器、盔甲和樂器。有19個專業部門負責各類藏品的徵集、保管和展覽。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按照導遊圖,可以去到任何一個喜歡的展廳。古巴比倫、埃及、希臘、羅馬、歐洲各國、非洲、拉丁美洲等幾乎地球儀上每個有標識的地方的代表藝術品,以及原始社會、奴隸社會、歐洲中世紀各個分期、亞洲各大王朝時期、近現代等不同歷史階段的代表藝術品,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都有專設的展廳。
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人看到的是展品本身蘊含的歷史,有人看到的是展品更易國度的歷史,有人從展品中看到它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有人從展品中看到它所屬時代的藝術特徵,有人為了心中的理想前去朝聖,有人為了赫赫的聲名一探究竟,有人遺恨無法將浩瀚展品看全,有人感激能夠把珍貴藏品親賞。博物館還將繼續屹立,等待那些能由此獲益的人們。
博物館展出自古代文明至當代的藝術作品,其中有成千上百件世界文明的傑作。博物館不僅展出繪畫和雕刻,還展出花毯、樂器、服裝以及裝飾品。五大展廳分別是:歐洲繪畫、美國繪畫、原始藝術、中世紀繪畫和埃及古董。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每年迎接超過500萬人次的遊客,是紐約市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呈現給每個參觀者特別的藏品和展品——從古代埃及的花瓶和羅馬的雕像,到蒂凡尼彩色玻璃和倫勃朗的油畫,這裡幾乎有每個人的興趣之所在。如果你對博物館如此龐大的規模和範圍的藏品無所適從,就參加精華游吧。
即使是十分刻意的去避免,有些博物館仍舊難以擺脫被指責使用非正規手段來得取一些罕見的文物,比如歐弗洛尼奧斯陶瓶。這個有2500年歷史,圖案精美華麗,用來盛放水與美酒的陶瓶,被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MetropolitanMuseum)在1972年通過非正規手段以100美元的價格得到。博物館因得到這個陶瓶而異常的興奮,因為古代陶藝畫家歐弗洛尼奧斯(Euphronios)的作品並不多見,但他們竟以如此低的價格從羅伯特.赫克特(RobertHecht)手中買到,他也因此正被義大利政府以秘密倒賣掠奪文物罪被通緝。所以正當大都會博物館館長為陶瓶究竟來自哪裡而感到疑惑時,博物館接到了來自義大利的電話,原來陶瓶是最先在羅馬城外發現的,並且義大利方面要求將陶瓶退還。

展覽介紹

中國水墨展

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在許多外國人眼中是一個魅力無窮而又難以破譯的“謎”。這個“謎”的謎面和謎底,其實都和水墨的書寫有關。9月初在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舉辦的“水墨:中國的書寫藝術”展覽所展出的70件中國古今書畫藝術家的作品,為解開這個深奧的“謎”提供了新的契機和可能,引起了眾多美國藝術家和參觀者濃厚的興趣。
美國大都會美術館平時很少舉行中國書畫作品展覽,偶有展覽,也主要展示古代書畫家的作品。這次,展覽組織者特地挑選了6位當代中國書畫藝術家的作品,其目的是為了從中國書畫藝術發展的軌跡中尋找傳承的“密碼”,體現一種古老文化的延續性,以及古老的水墨書寫藝術在當下的演變狀態。這6位當代中國書畫藝術家是:王冬齡(杭州)、王天德(上海)、展望(北京)、谷文達(紐約)、徐冰(紐約)、秦風(波士頓)。
這6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和黃庭堅、米芾、李公麟、趙孟頫、董其昌、傅山、米萬鍾、倪瓚等古代藝術家的作品一起,組成了一條中國水墨書寫藝術的河流,令人流連忘返。當地媒體稱:“大都會美術館已許久沒有過如此熱鬧的場面了。”
值得一提的是,6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所用的表現手法,並不是純粹傳統的,而是融入了許多現代元素。比如王冬齡的作品是抽象書法,王天德的作品運用了古老的烙燙技法和現代數位技術,徐冰展出的是他獨創的“英文漢字書法”,展望的作品是一件太湖石雕塑,谷文達則是頗有水墨山水意味的篆書作品,秦風是現代書法。
也許,舉辦者看重的並非形式,而是一種傳統,一種精神,是一位藝術家通過特有的載體所表現的對中國水墨書寫性的理解。這就不難理解,他們為何將太湖石雕塑也歸到“水墨書寫”的範疇,而且在當地媒體作出這樣的評價:“這件裝置作品追溯了書法1600年的歷史,(書法)經過幾個持續的發展高潮,直到現在從普遍的學術標誌轉變為抽象藝術。”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如何使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與現代藝術相互融合,相互理解,或許也是組織者舉辦這次展覽的目的之一。
據悉,這次展出的70件作品,都是從美國有關收藏機構和收藏家手中挑選出來的永久性藏品。展覽將一直持續到2007年1月中旬結束。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以收藏世界各地藝術品為主的博物館,建於19世紀末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博物館。

攝影展

6月3日至9月1日,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MuseumofArt)舉辦的“世紀取景:攝影大師,1840~1940”攝影展,獨具創意,令觀者獲得了奇妙的感受。展覽不僅重溫了歷史本身,而且展現了攝影藝術的發展歷程。13位傑出攝影家的作品自有其獨到之處,以其各自不同的視角和目的探究攝影,他們用照相機發現自己、發現攝影、發現世界13位攝影大師的驚世之作正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世紀取景:攝影大師,1840~1940”攝影展上展出,這些作品不僅重溫了歷史本身,而且展現了攝影藝術的發展歷程。
從銀板照相到手機快照,攝影的歷史展現給世人一連串的奇蹟,每一次的變革都深刻改寫了我們對於時空統一體的理解。隨著其發展,攝影還從另一個角度展現奇蹟,即幫助我們與從未目睹的過去建立聯繫。
展覽採用了新老畫家舉辦畫展的模式,由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攝影部的馬爾科姆·丹尼爾(MalcolmDaniel)策展。“世紀取景”通過13位攝影大師的作品及其重要歷史影響,展現了攝影的百年歷史。
攝影展覽列出了13位攝影大師,每位大師的展示照片從10到16幅不等,均是他們的驚世之作。從發明了卡羅照相法取代銀板照相的英國紳士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WilliamHenryFoxTalbot),到鍾愛古典質樸風格的美國攝影家沃克·伊文思(WalkerEvans)和曼·雷(ManRay),然後到街頭攝影天才亨利·卡帝爾-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和夜間攝影大師法國攝影家布拉塞(Brassai)。其中還有羅傑·芬頓(RogerFenton)、古斯塔夫·勒·格雷(GustaveLeGray)和卡爾頓·E·沃特金斯(CarletonEWatkins)的風景照;法國攝影家納達爾(Nadar)和著名的女攝影家卡梅隆(JuliaMargaretCameron)的肖像照;法國攝影家夏爾·馬維爾(CharlesMarville)等拍攝的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的巴黎和法國的照片。
所有的作品基本上以時間順序排列,展覽如同攝影本身的發展,從靜態到動態,從風景和廢墟到城市風貌,從攝影室里的人到活動中的人。照相機最初的偉大作品是大自然和建築物,它們無處不在、趣味盎然、相對靜止,對於早期笨重的照相機來說恰是最好的素材

名家照片

福克斯·塔爾博特
展覽中最古舊的一張照片是福克斯·塔爾博特的物影照片的複製品,約拍攝於1835年,灰色的感光紙為背景,上面勉強可見一蕨類植物的枝葉。之所以展覽複製品,是因為原作一旦曝光就會完全毀壞。福克斯·塔爾博特的另外15件作品包羅萬象,有風景照和人物照,還有他那張著名的作品《打開的門》(OpenDoor)。僅僅數年間,他使得照相機從原始階段進入了複雜的攝影。展覽中他的最後一幅作品是一張蒲公英的凹版相片,連絨毛都清晰可辨。
丹尼爾
丹尼爾對於作品的選擇標準為竭力展現每位攝影家的創作類型。例如,羅傑·芬頓從維多利亞風格轉向現代攝影。他的一張作品是以約克郡著名的中世紀沃勒修道院廢墟為背景,照片中心是一位祈禱的婦女,意味深長。而他其餘的照片例如在克里米亞的一個港口巴拉克拉瓦(Balaklava)拍攝的鐵路則顯示了他也許是世界上第一位攝影記者。另一張索爾茲伯里大教堂(SalisburyCathedral)內部拍攝的照片則充分地結合了他的兩種不同風格。
格雷
格雷的作品大多是法國北部小鎮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的森林和海天一色的美景,而沃特金斯則專注於美國西部崎嶇坎坷、荒涼廣闊的自然風貌,在他的作品中地理和心靈深處的感性結合起來。芬頓的一張照片裡是一位躺臥的女人,身著獨具異國風情的中東長袍,包裹得嚴嚴實實。而旁邊掛著勒·格雷的一張裸體女人肖像,一絲不掛。難道這是英法風格的大對決?也許是。不過,兩張照片中的女人好像都竭力迴避看向鏡頭,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印象派大師馬奈的畫作《奧林匹亞》如此驚世駭俗了,那張畫中的裸女毫不迴避世人的目光。
在展覽巴德斯(Baldus)、阿戈特(Atget)和馬維爾作品的展廳中,皆是巴黎——新舊巴黎、過渡時期的巴黎。馬維爾不僅拍攝躺在栗樹下男人的寧靜,也記錄下了法國著名城市規劃師奧斯曼(BaronHaussmann)重新規劃前後的巴黎。
其他一些作品展示了現代攝影藝術的發展:手持照相機,可以隨時憑感覺拍照,也證明了攝影是一門實驗藝術,始於機械,發展於攝影室,最終在技術的推動下不斷達到藝術上的進步和完善。

旅遊指南

展廳二展廳二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交通概況:捷運4、5、6線,在第86大街站下車。公車M1、2、3、4路,在第82大街附近下車。
景點名稱: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景區門票:必須購買門票。以前不收固定門票費,採取建議捐助的辦法。若是買了門票,當天還可以參觀隱修院。
開放時間:每周開放7天。星期日至星期四:上午10:00至下午5:30;星期五至星期六:上午10:00至晚上9:00
節日:感恩節、12月25日、1月1日以及5月的第一個星期一不開放。請注意,展覽室會在閉館前15分鐘進行清場。
門票:成人25美元,學生12美元。博物館精華游:提供全天,這些義工的一小時導覽很好地介紹了該館的收藏品(免費含在門票內)
畫廊講座:這些一小時的講座,重點詳解某一個畫廊的內容。(免費含在門票內)
音頻導覽:根據自己的步速和喜歡的展品,獲得詳盡的信息(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包括在內),包括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和專題展覽(7美元,會員6美元,12歲以下的兒童5美元)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品,代表了不同的時期,不同介質和不同的地源。埃及藝術收藏品覆蓋公元前300,000年到四世紀。其他的永久收藏物品,包括樂器,現代藝術,以及修道院藝術,為了更好地了解這裡超過2萬件的藝術作品的種類和廣度的——只是藝術瑰寶的一部分,諮詢他們的網站了解藏品信息,不僅有各展館的精選藏品的網上畫廊還有一個可檢索信息的資料庫。
大都會博物館的藏品,吸引了比紐約任何一個景點都多的遊客,每年約有五百萬人左右。不可能在一天甚至是在數天內看到全部的藏品,所以建議選擇感興趣的一到兩個領域,或參加全天都有的博物館精華游。
博物館裡還有很多花園庭院,有玻璃院頂從中高高聳起,在裡面休息片刻會令人很愜意。當然,還可以在博物館商店裡買些有意義的紀念品。

重建項目

展廳三展廳三

2013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決定重新翻修其前面的廣場,使其布局更加人性化,美國慈善家、紐約第二富商大衛-科赫(DavidH.Koch)斥資6000萬美元用於大都會博物館廣場的重建項目
翻修的主要設計公司是之前曾承接布萊恩公園翻新工作的城市設計公司OLIN。2013年1月31日,大都會博物館也向附近2000多名居民公布了這項改造項目,工程會在2013年秋季開工,按照計畫將於2014年完成,其間,大都會博物館照常開放。此次改造得到了紐約多家政府機構的支持,包括地標保護委員會、環境保護部門、文化事務部門等。噴泉撩撥巨賈善心
大都會博物館館長艾米麗-瑞弗特幾年前就已經有了重修廣場的想法,苦於財力不足,一直沒有付諸實施。沒想到紐約富商大衛-科赫與自己不謀而合,主動出資6000萬美元用於廣場重建。
大衛-科赫曾經還為以他名字命名的林肯中心紐約州劇院的改造項目斥資1億美元,正是林肯中心廣場的噴泉激起了他資助大都會博物館的善心。大衛-科赫在接受一次電話採訪中說道:“2009年,林肯中心噴泉重新開放時,我看見水流噴涌而出,在空中優雅地飛舞,美麗撩人,我當時就想如果大都會博物館前的噴泉也能如此迷人該多好,便萌生了資助廣場重修的念頭。”
身為化學工程師的大衛-科赫,對噴泉情有獨鍾,在“設計方案大PK”之後勝出的OLIN公司的設計,也深得其所愛。
廣場的上次重新設計是在1968年,當時設計的重點是有足夠的車輛停放空間。由於博物館參觀者是之前的兩倍多,因此此次改造的首要目標是使得整個廣場空間更加人性化。
大都會博物館執行長托馬斯表示:要給博物館一個體面的入口,讓它對人們敞開胸懷,而不是把人們拒之門外。
根據翻新方案,前梯兩側的長條噴泉換成兩個小的方形花崗岩噴泉,並且離樓梯更近,這樣博物館的兩個入口會顯得更加寬鬆。夏天,噴泉會在電腦的控制下噴灑出不同花樣的水柱,到了冬天,水循環系統不停加熱使其不至於結冰。每個噴泉的側面有長椅供人們休息。除此以外,在廣場南北面,將設配以伸縮太陽傘的永久性座椅,樹下都會擺上可移動的桌椅。
廣場兩端的44棵風燭殘年的樹將會全部下崗,近百棵新的樹木會被重新栽上。南北兩端會有由菩提樹形成的林蔭小道,形如巴黎皇家宮殿花園,而不再像托馬斯抱怨的那樣,“夏天像個煎鍋,冬天像個鼓風機。”
設計中,廣場還會設定兩個青銅色的小攤棚。一個在81街的入口附近,為參觀者提供諮詢、售票服務,另一個在83街上,會銷售一些小茶點。
現代LED燈光將會使廣場的夜晚煥然一新。以前使用的地面泛光燈,一方面耗費大量電力,另一方面被建築師認為十分刺眼。節能燈將被安裝在博物館建築的表面,加上路面的斜射燈輔助,在自動調光器的配合下會極大地點綴整個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