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簡稱MOMA)。坐落在紐約市曼哈頓城中,位於曼哈頓第53街(在第五和第六大道之間),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現當代美術博物館之一,與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法國蓬皮杜國家文化和藝術中心等齊名。博物館最初以展示繪畫作品為主,後來展品範圍漸漸擴大,包括雕塑,版畫,攝影,印刷品,商業設計,電影,建築,家具及裝置藝術等項目,直到現在,其藝術品數量已達15萬件之多。主要展示從十九世紀末至今的藝術作品。

基本信息

簡介

(圖)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博物館建於1929年夏天,當時由三位女士 Lillie P. Bliss,Mary Quinn Sullivan,Abby Aldrich Rockefeller共 同創設,並將此館開放給公眾參觀,同年11月8日正式開幕。建設和收藏品管理主要由Rockefeller家族財務支持。1940和50年代的背後贊助者。就是Abby Aldrich Rockefeller的兒子Nelson Rockefeller,他亦曾稱此博物館小名為“媽媽的博物館”。該館成立之時,紐約的其它博物館尚未致力於收藏現代藝術作品,就連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開館作品,也只有收藏家贈送的八件油畫與一件素描,第一位館長Alfred H. Barr, Jr將開館作品安置於曼哈頓海克薛大廈的暫時館址(含辦公室在內只有六個房間),首要之事便是尋找永久而夠大的館址。在1929年到1939年間,現代藝術博物館遷移了三次,直到1939年5月10日才正式在目前館址安居。現代藝術博物館的主體建物,在當時是由建築師菲利浦•葛文和愛德華•斯頓設計的,外觀具有典型國際風格的水平與垂直線條。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主要收藏品分六大部分:油畫雕塑攝影影片傳媒、建築與設計印刷品與指南書、繪畫藝術。它用6種語言為到訪者介紹館內的收藏品,它們是英語西班牙語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日語

歷史淵源

(圖)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19世紀到今天,不少博物館就藏身在老建築裡面。新建,純為博物館功能而建設的新建築,一直到20世紀初年,還是古典建築的模樣。20世紀博物館建築,從19世紀的經驗里繼承了3樣東西:神廟、宮殿、博覽會,利用古典建築語言,為的是體現永恆不朽,這種純形式語言的考慮,跟藏品需要的特定光線和溫濕度這些環境硬體指標,沒有必然聯繫。即使名目不同各各有所藏,骨子裡都想成為大百科全書,集古往今來天下知識和成果於一爐,仿佛只要用功,任何參觀者都可能成為自己所處時代的達文西歌德狄德羅

在20世紀初年落成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就是這種概念所培育的一個實例。作為一個藝術博物館,它幾乎收藏一切與藝術沾邊兒的東西,從古希殘破不全的雕塑到19世紀印象主義油畫到20世紀90年代才拍成的攝影作品,從中世紀武士鎧甲到各時代兵器和樂器到三寸繡花鞋到凱文克萊恩的晚禮服,從埃及神廟到西班牙修道院裡的噴泉水池到網師園的旁院殿春簃的全本複製,極盡繁多之能事,把已經占地一大片的建築塞得滿登登,讓人喘不過氣來。在裡邊轉上一天,辨不出東南西北,雙腳腫脹渾身酸痛,卻只看了九牛一毛。這叫一份全面,對有興趣的人來說那叫一份過癮,對貧窮地方出身的觀眾來說能再次體會什麼叫帝國主義行徑。

管它懂不懂有用沒用,先不挑剔過分,財主的房子和煙槍以及姨太太的精美首飾,當然姨太太本身就算省了些養護開銷保持政治上正確,凡是看得見摸得著瞧著有意思的悉數拿來主義地幹活。如此型制的博物館就是把它拆成十幾甚至幾十個獨立單位,依然是規模可觀。它與故宮博物館不一樣,是人們一件一件湊起來的,不是繼承個囫圇個兒。記得20年前進到大學以後,常聽先生們講梁思成老前輩拓東漢畫像磚臨摹唐六駿圖的勤奮治學加愛國主義的故事。這些東西而今健在,但是別說像掄大錘加揉面一般地軟硬兼施做拓片,不留神靠得太近都不行。半個多世紀以前的博物館,相比於今天全面商業化的局面,那時最熱鬧的場面對今天而言也是門可羅雀,不可同日而語。時代變了,故事的講法也要調整修正這些中國的古董,被帝國主義者掠奪而來,至今保護得比在它們的老家還要好,這也是一大諷刺

相比之下,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藏品種類和數量都要顯得清爽得多,在一般認為的現代階段,它收藏的出自無名氏手下的早期攝影作品,也不過150年歷史。即使這樣,也跟人們過日子一樣,日積月累,到打雪衛生或是搬家的時候,會赫然發現各個角落裡都是東西。現代藝術博物館在70年歷史中,不斷擴建改造,不注意的參觀者也許只發現面積擴大藏品數量增多,不太注意它各階段的建築也各具時代特點,從幾個側面反映了建築在20世紀的一些變化規律。首任館長巴稱對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影響很深,建築學人熟悉的“國際式”一詞,便是他的創造,希區柯克和詹森籌辦的那次著名建築展,旨在歸納評述20世紀頭20年新建築創作的共同特徵,巴爾給展覽確定的名字,在當時具有商業號召力,並成為建築界人士認同的歷史名詞。

發展建設

(圖)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建立之初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在曼哈頓中城第五大道一棟商業建築中租用400多平方米的地方,6間小展室,4.5名工作人員。初始規模不大但是吸引了不少觀眾。3年後,搬到西五十三街一棟5層小樓,房主是小洛克菲勒,博物館或者說他的夫人牽頭向他租賃。創建之初的博物館,完全利用現有設施,都不是專為藝術博物館量身定做的。

1936年,博物館從小洛克菲勒手中買下小樓的產權,又購置了小樓旁邊的3塊基地,委託古德溫和斯東設計全新的館舍,並在1939年5月向公眾開放。這是現代藝術博物館第一代建築,至今它還在扮演正立面的主角,首層是入口大廳。白色大理石金屬玻璃構成的立面,看不出樓層劃分,平滑抽象沒有凸出凹進,不帶表現。這在當時的美國是很先鋒的模樣。這個國家歷史短文化底子無法與歐洲相比,帶有機器味兒的現代建築之風,也剛在新大陸登入不久。4層平台托著1層退後的平展薄檐,掏出一串兒圓洞,仿佛這是在新大陸一代上流人士為自己和同類建造的城市空中別墅,因為地處繁華國際大都會熱鬧地帶,女兒牆後面,檐口陰影深處是什麼人在活動,路上行人不得而知,連驚鴻一瞥都沒有。它是向公眾開放,但它的立面玻璃不透明,這自然是展品陳列的需要。同時也顯得神秘,形式語言完全是現代的,但它追求的架式是精美的,要保持身份的。

作為一種建築類型,建築學者和許多建築師認為,辛克爾在柏林博物館島上的古典博物館,和路易.康在紐哈芬的耶魯不列顛藝術中心,是地道的經典。兩者的落成年代相差一個半世紀,如果對照它們的平面布置,會發現驚人的相似之處。最明顯的不同是前者圓廳居中,儀式性需要勝過解決垂直交通的功能要求,而後者的樓梯圓筒被置於內庭一側,在使用上也只是電梯這個主要交通工具的補充,在形式構圖上的考慮也許是最根本的決定因素。現代藝術博物館從20世紀30年代落成的老館開始,便沒有辛克爾和路易.康作品突出的靜穆古典氣息,更沒有辛克爾作品和眾多古典風格博物館中的入口大台階,而是像城市中的普通商店一樣從便道上推門就進去。在中國要找提供相似感覺的建築物,也許只能舉農貿市場為例,那些著名的博物館建築,像中國美術館、歷史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都會正襟危坐先把大台階伸到人的眼前,要的是宮殿建築的派頭,誕生它們的時代和環境,商業文化顯然尚未被視為正宗。

收藏作品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目前已擁有館藏個人作品超過15萬件、2萬多部電影以及4百萬幅電影劇照。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 括:

(圖)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梵谷《星月夜》

畢卡索《亞威農的少女》

達利《記憶的永恆》

莫奈《睡蓮》

馬諦斯《舞》

蒙德里安《百老匯爵士樂》

塞尚《沐浴者》

卡蘿《斷髮的自畫像》

該館亦有不少美國現代藝術家的經典作品,如傑克森•波洛克喬治亞•歐姬芙辛迪•雪曼愛德華•霍普安迪•沃荷、尚•米榭•巴斯奇亞岑克•克羅斯雷夫•巴格許賈斯培•瓊斯。現代藝術博物館同時也是將攝影藝術納入館藏的重要機構,在第一任攝影部主任愛德華•史泰欽的主持下,收入了不少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的傑作,並由約翰•札考斯基擴大規模,將電影、電影劇照等也納入收藏,使得此館成為美國電影與影片收藏的重鎮。該館也針對設計作品開始典藏,包括有野口勇的設計產品、喬治•納爾遜保羅•拉茲羅埃姆斯夫婦等設計的椅子、燈具。收藏品範圍相當廣,小從第一個能自動調整角度的滾珠軸承,大至一台貝爾47D1型的直升機

現狀

2000年,現代藝術博物館宣布與英國泰德美術館聯盟,共同投資設立以現代藝術為主的大型網站。

2000年之後,現代藝術博物館由於館藏擴充甚多,原館址亦需整修,遂開始了新建物的計畫,該館在2002年5月21日關閉,將部份館藏遷往皇后區長島市的一個舊釘書針工廠繼續展覽,稱做MoMA QNS。2004年11月20日,由日本建築師谷口吉生設計的新館開幕,門票從美金12元調漲到20元,引起了不少爭議。使它成為紐約市中最昂貴的博物館之一。幸而該館經美國Target連鎖店贊助後,保持於每周五下午四點後,開放訪客免費參觀。谷口吉生的作品也在開館時廣受評論,除批評外觀不過是一個中規中矩的現代建築外,亦有不少人對館內動線感到不滿。

在新館的花崗岩與玻璃建物外觀都完成後,目前該館一年的訪客數約為250萬人次,比往年約150萬人數增加了許多,現任館長葛蘭•羅瑞希望保持訪客數在210萬人次。

美國紐約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