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滲性昏迷

糖尿病高滲性昏迷

高滲性昏迷是一種常發生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急性併發症,在1型糖尿病病友身上比較少見,臨床表現與酮症酸中毒相似,只是尿中沒有酮體,少有酸中毒。由於血糖和血滲透壓很高,患者很容易發生昏迷,一旦發病,死亡率也遠比酮症酸中毒昏迷為高。處理和搶救的原則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相近。

基本信息

概述

糖尿病高滲性昏迷又稱糖尿病高滲性非酮症性昏迷,大多見於60歲以上老年(Ⅱ型)輕症糖尿病及少數幼年(Ⅰ型)病者。男女發病率相似。此組病人糖尿病大多較輕,除少數病例外一般無酮症史,不需胰島素治療,可治以飲食或口服藥等,或出現於從未確診糖尿病者。高滲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簡稱高滲性昏迷,是一種較少見的、嚴重的急性糖尿病併發症,其主要臨床特徵為嚴重的高血糖、脫水、血漿滲透壓升高而無明顯的酮症酸中毒。患者常有意識障礙或昏迷。本病病死率高,應予以足夠的警惕、及時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

常見誘因

糖尿病高滲性昏迷 糖尿病高滲性昏迷

1.有糖尿病而毫無察覺,沒有採取正規的治療,甚至因其他疾病而誤用高糖輸液,致使血糖顯著升高。

2.應激:有感染心絞痛心肌梗塞、腦血管意外、外科手術等急性情況。

3.老年人渴感減退,飲水中樞不敏感,而造成進水太少血液濃縮等等。

4.失水過多。如嚴重的嘔吐或腹瀉、大面積的燒傷、血液或腹膜透析患者等。

5.高營養、高糖攝入。如靜脈內高營養,不明血糖情況下大量滴注葡萄糖。大量服用高糖飲料,進行含糖溶液的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

6.藥物影響。如大量使用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苯妥英鈉,口服大量利尿藥物等。

臨床表現

糖尿病高滲性昏迷 糖尿病高滲性昏迷

起病較慢,常被誘發本症的疾病或伴隨症所掩蔽,以致易被漏診或誤診。據近代估計在重度高血糖症(血葡萄糖>600mg/dl)中約有10%~20%患者可並發此症,其中少數可伴有酮症酸中毒。早期呈糖尿病原有症狀漸漸加重,病人表情遲鈍,進行性嗜睡,數日後漸入昏迷狀態。中樞神經抑制程度往往與高血糖和血清高滲透壓成正比。由於血液濃縮,粘稠度增高,易並發動靜脈血栓形成,尤以腦部血栓為嚴重,常導致較高病死率,必須及早搶救。不少患者由於原發誘因,有嘔吐、腹瀉、輕度腹痛、厭食噁心等胃腸症狀,但較酮症酸中毒者輕而少見。晚期少尿,甚而尿閉,失水極嚴重,體重常明顯下降,皮膚黏膜極度乾燥,少彈性,血壓多下降,眼球鬆軟。有時體溫可上升達40℃以上,可能為中樞性高熱,伴以心悸、心動過速、呼吸亦加速。神經系症群與酮症酸中毒伴昏迷者不同,除感覺神經受抑制而神志淡漠遲鈍甚而木僵外,運動神經受累較多。常見者有卒中,不同程度的偏癱,全身或灶性運動神經性發作包括失語症、偏癱、眼球震顫、斜視,以及灶性或全身性癲癇樣發作等;反射常消失,前庭功能障礙,有時有幻覺。目前對此症群的發病機理何以不同於酮症者尚未完全闡明,二者均有高血糖、失水、酸中毒,缺氧及糖利用減少等異常,但有程度上的不同,且高滲透壓在本症中較重,腦部易患血栓、灶性溢血、腦水腫等而供血不足,以致引起不同表現。因此本症易於並發腦血管意外和冠心病伴心肌梗塞、心律紊亂等併發症,導致病死率高達40%~70%。

在本症中,高滲性程度遠較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明顯,前者可抑制脂肪分解,而胰島素拮抗激素的增高卻不如酮症酸中毒突出,加以本症患者當有一定量的內源性胰島素,故在血糖極高的情況下,一般不發生酮症酸中毒。 具體症狀是下面幾點:

一、早期呈糖尿病原有症狀漸漸加重,病人表情遲鈍,進行性嗜睡,數日後漸入昏迷狀態。中樞神經抑制程度往往與高血糖和血清高滲透壓成正比。由於血液濃縮,粘稠度增高,易並發動靜脈血栓形成,尤以腦部血栓為嚴重,常導致較高病死率,必須及早搶救。不少患者由於原發誘因,有嘔吐、腹瀉、輕度腹痛、厭食、噁心等胃腸症狀,但較酮症酸中毒者輕而少見。

二、晚期少尿,甚而尿閉,失水極嚴重,體重常明顯下降,皮膚黏膜極度乾燥,少彈性,血壓多下降,眼球鬆軟。有時體溫可上升達40℃以上,可能為中樞性高熱,伴以心悸、心動過速、呼吸亦加速。

三、神經系症群與酮症酸中毒伴昏迷者不同,除感覺神經受抑制而神志淡漠遲鈍甚而木僵外,運動神經受累較多。常見者有卒中,不同程度的偏癱,全身或灶性運動神經性發作包括失語症、偏癱、眼球震顫、斜視,以及灶性或全身性癲癇樣發作等;反射常消失,前庭功能障礙,有時有幻覺。

化驗檢查

1.血糖 常>600mg/dl,文獻報告達4800mg/dl。

2.血鈉 常>145mmol/L,有時可達180mmol/L,但可正常,甚或偏低。

3.血清滲透壓 >350mOsm/L,有時可達450mOsm/L以上。

4.血鉀 >5mmol/L,但可正常或偏低。

5.血氯 稍增高。

6.血pH 大多正常或稍偏低於7.35,也可高於正常,達7.35;約半數以下可伴輕度酸中毒。

7.血清HCO-3 稍低或正常。

8.血清酮 可稍增高,有時伴發酮症酸中毒者更高。

9.尿糖 呈強陽性,早期尿量明顯增多,晚期尿少或尿閉。

10.血尿素氮 常中度升高,可達80~90mg/dl;肌酐亦高,可達5~6mg/dl;大都屬腎前性(失水、循環衰竭)或伴有急性腎功能衰竭所致。

11.血白細胞 明顯升高,血紅細胞壓積亦增高,如正常者大多有貧血並存。

12.血游離脂肪酸 一般不增高。

13.腦脊水滲透壓 較持久地增高。

14.腦脊水pH 可降低(Arieff組為7.28)。

診斷和診別

診斷要點

(1)臨床症狀、體徵

嚴重脫水:皮膚乾燥、彈性差,舌乾唇裂,眼球凹陷,血壓降低,心率增快。

進行性意識障礙:神志恍惚,定向障礙,幻覺,反應遲鈍,甚者嗜睡、昏迷。

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常有痙攣及抽動、不同程度的偏癱及癲病樣發作。

(2)實驗室診斷指標

血糖:>33.3毫摩爾/升(600毫克/分升);可達55.5~138.8毫摩爾/升(1000~2500毫克/分升)。

血鈉:>145毫摩爾/升;亦可正常;甚而偏低。

血酮;正常或偏高。

血漿滲透壓>350毫滲透充分子量/升。

尿糖:呈強陽性。

為避免漏診、誤診,爭取早期診斷,凡具備上述主要症狀、體徵、關鍵性實驗室檢測指標者,無論有否糖尿病病史,尤其老年者,均應高度考慮本病的可能。

鑑別診斷

鑑別診斷:①酮症酸中毒;②多種原因引起的昏迷,此外有高熱者有時與腦炎相混淆,尤其在夏季流行季節,必要時應檢查腦脊水,以助診斷。有抽搐者還須除外癲癇,腦血管意外等。

治療

補液

糖尿病高滲性昏迷 糖尿病高滲性昏迷

以往曾有爭論應補低滲液抑或等滲液,目前一般認為無休克而滲透壓明顯增高者應給0.6%低滲NaCl液:但如有休克者給0.9%等滲液,以便較快擴張微循環而補充血容量,使血壓及微循環迅速糾正。補液量須視失水程度超過原來體重1/10以上者,應分批於2~3日內逐漸補足,不宜太快太多,以免腦水腫、肺水腫發生。靜脈滴速須視全身心血管及腦血管及腦血管情況、血壓、心脈率、尿量、血清滲透壓、電解質、血糖濃度及年齡等因素而定。一般第一日可補估計失水總量的一半左右,不宜過多。補液時最好用心電圖監護,並分期測定血鉀,以免發生意外。鉀鹽靜滴速度約每小時10~15mmol(相當於KCl1g)為度,不宜太快過多。如滲透壓>380mOsm/L時可考慮加用小劑量肝素治療,以防血栓併發症。當血糖下降至250mg/dl時才可開始靜滴5%葡萄糖水。據一般臨床經驗,初治第1~2小時中可補液約1~2L快速靜滴,繼以每2~4小時1L,但必須根據病情酌情處理。  

(1)補液性質。目前多數主張開始輸等滲液,優點是大量等滲液不會引起溶血,有利於恢復血容量和防止因血滲透壓下降過快導致腦水腫。具體按以下情況掌握:①對血壓較低、血鈉小於150mmol/L者,首先用等滲液以恢復血容量和血壓,若血容量恢復血壓上升而滲透壓仍不下降時再改用低滲液。②血壓正常,血鈉大於150mmol/L時,可一開始就用低滲溶液。③若有休克或收縮壓持續低於10.6kPa(80mmHg)時,除開始補等滲液外,應間斷輸血漿或全血。

(2)補液劑量。一般按病人的失水量相當其體重的10%~12%估計。精確估計病人的失液量比較困難,實際上也不必要。

(3)補液速度。按先快後慢的原則,一般頭2小時輸1000~2000mL,頭4小時輸液量占總失水量的1/3,以後漸減慢,一般第一日可補給估計失水總量的1/2左右。尤其是老年病人以及有冠心病者可根據中心靜脈壓補液,不宜過快過多。經輸液後血糖降至小於或等於13.9mmol/L時,液體可改為5%葡萄糖液,若此時血鈉仍低於正常時,可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

另外,糖尿病高滲性昏迷時,胰島素使用及補鉀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只是糖尿病高滲性昏迷病人所需胰島素量比酮症酸中毒病人小。

藥物治療

絕大部分胰島素依靠型的糖尿病患者都須要靠注射胰島素操控病情,用藥份量因人而異,由於用藥物治療可能引致低血糖、胰島素過敏等併發症,所以病人必需參考醫生的指示調劑藥物的份量。

運動治療

糖尿病人可以和一般人一樣進行運動,而且適量的運動能有效地操控病情。一般建議患者每星期進行三至四次運動,每次均為三十分鐘。適量的運動對糖尿病人有以下的好處:a、維持正常的體重,減低病情惡化的機會。b、促進心肺功能,減少因糖尿病引發的冠動脈疾病及高血壓的並發機會。

食品治療

糖尿病患者,特別是非胰島素依靠型的病人必需調劑飲食,操控糖分吸取。糖尿病患者必需注重均衡飲食,而且應該戒掉暴飲暴食的習慣。飲用時應定時、定量。

自我保健

老年糖尿病患者要加強自我保健的意識,有效治療糖尿病及糖耐量減低(IGT)、嚴格控制血糖。如果有口渴、多飲、多尿加重,或出現消化道症狀如噁心、嘔吐等症狀,須立即就診、正規治療。

要注意飲水,防止脫水。注意限制進食含糖飲料。

防止各種感染、應激等情況。

老年糖尿病患者不用或慎用脫水和升高血糖的藥物,如呋塞米(速尿)、氫氯噻嗪(雙氫克尿噻)、苯妥英鈉、糖皮質激素(強的松等)、普萘洛爾(心得安)。在套用脫水治療,包括腎臟透析治療時應嚴密監測血糖、血滲透壓和尿量。深海胰島素實為一種改善改善胰島功能,輔助調節體內碳水化合物代謝的提純物質。

診治經驗

高滲性昏迷是糖尿病急性併發症之一,病情嚴重,誤診率、病死率較高,是嚴重危及病人生命的併發症。因此,加強對高滲性昏迷的重視顯得尤為重要。

在醫院共收住糖尿病高滲性昏迷患者8例,其中5例患者經搶救無效死亡,3例治癒出院。病例多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並且“三多一少”症狀不明顯,有的病例在體檢時空腹血糖正常,沒有監測餐後血糖,因此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直至出現急慢性併發症引起嚴重後果時才知曉。所以中老年人在做健康體檢時,應該測餐後血糖。在對老年患者輸入葡萄糖前,應監測隨機血糖,如果隨機血糖超過11.1mmoI/L,則不應輸入葡萄糖溶液。對在病程中出現昏迷、低血壓、尿量增多的患者,應考慮到高滲性昏迷的可能。中樞神經抑制程度往往與高血糖滲透壓成正比,由於血液濃縮、粘稠度增高,易並發動靜脈血栓形成,尤以腦部血栓為突出表現,導致病死率較高,因此,及早做出正確的診斷和處理,才有可能改變預後。總之,無論患者還是臨床醫生都應該儘量多地掌握糖尿病相關知識,提高對糖尿病的認識,警惕各種誘發因素,避免高滲性昏迷的發生。

預後

糖尿病高滲性昏迷死亡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早期診斷與合併症的治療,約28%的病人在住院後48小時內主要死於高滲。因此高滲狀態持續時間越長死亡率越高,而各種合併症特別是感染,是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對各種合併症從一開始就必須十分重視,特別是感染一開始就應給予大劑量有效的抗菌素治療。

本病的預後不佳,死亡率高達40%~70%,以下因素影響預後:

年齡越大死亡率越高。統計發現,死亡者多為60歲以上者。

發病前有糖尿病慢性併發症者死亡率高,包括糖尿病腎病、冠心病、腦梗塞、高血壓、肝膽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

昏迷時間越長,死亡率越高。

由嚴重感染、心梗、腦血管意外等誘發的高滲性昏迷死亡率更高。

未及時就醫者,發病超過4~6小時就醫者死亡率高。

預防

和任何一種糖尿病急症一樣,高滲性昏迷的預防極為重要,因為一旦發生,即對病人的生命構成極大的威脅。

* 及時發現、正確治療糖尿病

* 平時注意都喝水,一定不要限制飲水

* 規律生活、合理起居,注意鍛鍊

* 老年患者得了小病要及時治療防微杜漸

* 任何不適時均應加強血糖監測

自我保健

老年糖尿病患者要加強自我保健的意識,有效治療糖尿病及糖耐量減低(IGT)、嚴格控制血糖。如果有口渴、多飲、多尿加重,或出現消化道症狀如噁心、嘔吐等症狀,須立即就診、正規治療。

要注意飲水,防止脫水。注意限制進食含糖飲料。

防止各種感染、應激等情況。

老年糖尿病患者不用或慎用脫水和升高血糖的藥物,如呋塞米(速尿)、氫氯噻嗪(雙氫克尿噻)、苯妥英鈉、糖皮質激素(強的松等)、普萘洛爾(心得安)。在套用脫水治療,包括腎臟透析治療時應嚴密監測血糖、血滲透壓和尿量。深海胰島素實為一種改善改善胰島功能,輔助調節體內碳水化合物代謝的提純物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