籺

籺是米麥的碎屑,泛指稻、麥等的籽粒,多用指粗食。也指在廣東省湛江,吳川,廉江,茂名,合浦,浦北等地傳統的漢族小吃,美味可口。相傳從前茂名本是一片荒蕪之地,五穀不生,後來來了一群躲避戰亂的人,見此處丘陵連綿,了無烽煙,便紮根開荒種作,繁衍生息。籺有糯米籺,田艾籺、粉皮籺、壽桃籺、簸箕籺、煮湯籺、菜包籺、水籺、糖心糍、糖板籺、槌撻籺、灰水粽、糯米糍、發籺等等各種製法。

基本信息

籺hé

1.麥的粗屑。亦泛指粗糙的食物。亂世誅求急,黎民糠~窄。

2.泛指稻、麥等的籽粒

冬至籺香

我們茂名有句俗語:“冬至大過年。”因此,茂名各地的人都十分注重冬至的過法。每年冬至,很多在外地或在城裡工作的人,都回到鄉下老家過節,那怕時間再緊,也要匆匆忙趕回去“做冬”,家家戶戶殺殺鴨,下塘捉,做一次節日盛宴,吃一頓冬至大餐,再品嘗吃幾隻父老鄉親做的冬至籺,臨走時還要帶上幾袋冬至籺到城裡分給同事朋友嘗嘗。做籺吃籺是茂名人過冬至最古老、最傳統,也是必不可少的習俗。“冬至籺”各地的做法不同,有壽桃籺煮湯籺、鼓粽籺(估中籺)、灰水籺、薯包籺、菜包籺、煎籺、糖心糍等,多數地方以壽桃籺為主。壽桃籺以糯米粉、艾蓉等做皮,用綠豆、黃豆、花生、椰子絲、木瓜絲、蝦米、瓜糖等做餡,包好後放進一隻雕刻有壽桃輪廓及精緻花紋的籺模,用手一按,再往簸箕一倒扣,一隻形似桃子表面儘是精緻花紋的壽桃籺就做成了。然後一隻只墊上葉或鳳梨葉,放進炊籠一圈圈排好,幾個炊籠疊在一起放進大鍋蒸煮,蒸熟後打開炊籠蓋,籺香撲鼻,一隻只鼓著肚子油光滑亮、白花花的壽桃籺呈現在眼前,令人垂涎。出籠後再在面上點上紅印,以示喜慶。

籺的樣式

茂名及吳川地區糯米籺式樣很多,有壽桃籺、簸箕籺、煮湯籺、菜包籺、水籺、糖心糍、糖板籺、槌撻籺、灰水粽、艾籺、糯米糍、發籺等等。

籺的餡料

鹹味:糯米、綠豆、花生、芝麻、蝦仁、椰絲、鹹肉等
甜味:糯米、芝麻、花生、毛艾、椰絲、瓜糖、蓮藕
調味料:陳皮、生薑、花生油、醬油等
以上的配料,每家每戶根據自身的口味,而進行不同的配搭。

籺的做法

各種()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形狀、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味道。
常見籺(壽桃籺)的做法:
1、準備相關工作:糯米粉、餡料、調味料、鳳梨葉(樹鳳梨)洗乾淨、綠豆泡好去殼淘乾淨沙、泡好米打成粉(做出來的籺口感韌不韌,粉起決定作用的,而粉精不精又是由泡米時間決定的);
2、煎油,並放入蝦仁;炒熟綠豆,將所有餡混合均勻;
3、然後在鍋里放一定比例的燒開,再倒入適量的粉,攪勻,翻煮,煮熟了鏟起來放在早盛好一層粉的簸箕上,再加入未煮的生粉,與熟糯米粉撮合,達到不粘手;
4、將撮合糯米粉,捏成小圓,並捏成小圓餅形後放置餡料,粘合成圓;
5、將粘合小圓放入餅印內,印出桃形,或餅型;
6、將印出形狀的擺上鳳梨葉,並拿至蒸籠,蒸至10幾分鐘可成型,以不粘手指為熟。
註:的好不好吃,關鍵是餡料是否香,炒的熟糯米粉是否多。

籺的由來

相傳,從前茂名地區本是一片荒蕪之地,五穀不生,後來來了一群躲避戰亂的人,見此處丘陵連綿,了無烽煙,便紮根開荒種作,繁衍生息。
人們初時只能種些薯類等雜糧,聊以充飢。為充分利用糧食,人們便將雜糧用木槌搗成粉,加水攪成糊狀蒸煮,令其體積增加幾倍,成為木薯糊、玉米糊之類的食物。
再後來,人們已成功地在這塊土地上種上了稻穀,並連連獲得好收成。為慶祝豐收,也為調換口味,人們便按先前之方法,將米搗成粉,並配以蔬菜之類簡單的餡料,做成了有一定形狀和一定味道的食物,這就是“(籺)”了。初時,人們還只是用梗米(俗稱“粘米”)粉做,後來發現糯米粉黏性更強、造型更易,口感更佳,便專門用糯米粉做(籺),年復一年,漸成風俗。

籺的介紹

壽桃籺

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顧名思義,壽桃籺是做成壽桃形狀的,有一個固定的籺模,裡面雕刻出壽桃的輪廓及精緻的花紋,做時把包好的籺往籺模里按,再倒出來時就成了背面平滑,正面飽滿,就像一個大桃子從中間切為兩半的樣子。
壽桃籺壽桃籺壽桃籺
傳統的壽桃籺還會用紅紙在面上點上紅印,以示喜慶。做壽、結婚、進宅等都有做籺分發給親朋好友吃的風俗。壽桃籺做好後,會用一片籺葉墊在背面,這籺葉在農村主要是(樹)鳳梨葉,城市沒有就用大竹葉剪成籺的形狀然後貼在上。

艾籺

艾籺的籺皮則是用艾葉搗成艾蓉,後用艾蓉和大糯米粉混合而搓成的,因此籺皮呈黑色並帶灰白點點狀。籺餡一般是椰絲和花生。這些壽桃籺基本上任何時候都可以食,菜市場能買到。在一些村子裡,“正窮晚”(正月的最後一日)是要吃艾籺的。

芥菜包

我們喜歡叫做芥菜包,其實是用生菜葉包成的。餡料和壽桃籺是相同的,不過包成球形的包子狀,然後用乾淨燙熟的大片生菜葉包住,再放進籺籃蒸熟,無須用湯煮。蒸熟後有韌性的籺身包在柔軟的菜葉里,入口另有一番風味。

古粽籺

粵西人喜歡吃籺,已成為一種很有特色的飲食文化。古中籺(裹粽籺)原來還有個傳說的:“裹粽籺”是農曆五月初五(端陽節)的民間流傳最廣泛的食品,歷史上有關粽子的傳說一般都是圍繞紀念愛國大詩人屈原的。但茂名地區曾經流傳的一個有關“裹粽籺”的故事則帶著濃厚的地方色彩。
古粽籺古粽籺

據說,遠在晉朝年間,從遠方來了兩位仙人,正好踏落高州地界,因已精疲力竭,想找個好地方休息片刻再趕路。他們都聽說過高州有兩個風景迷人之地,一說東山“山神廟”,二說南山的“石牛崗”,兩處地方他們都想前去,但人生路不熟,不知還有多遠。
其中有一仙者正是“鐵拐李”,見他用手在額前搭了個涼棚,左右燎目望,只見後山石頭遍布,他猜想“石牛崗”一定就近在眼前。
另外那仙者乃是“曹國舅”,他硬要往東山,於是兩人一個東,一個南,爭得面紅耳赤,大家都沒法統一意見。就在這時,隱約看見一個牧童騎著一頭牛,嘴裡不停唱著山歌:“五月趕牛山過山,睇見兩人往山行,只聽喳喳山人語,一個往東一個往南。”兩位仙人聽了頓覺驚奇,又一陣高興起來,於是他們一口氣趕到牧童面前打聽地方。
牧童此時會意笑著說:“那好,一個要找‘山神廟’,一個要找‘石牛崗’,你們各說的皆有道理,我有一個辦法給你們指點指點,只要你能將帶來的任何食物,往這牛頭用力擲去,便可知曉。”只見兩位仙人各從衣袋裡掏出一團布包的熟米糰,“沙!沙!”兩下皆擊中牛頭,這隻牛左一個右一個將兩隻米糰掛在牛角上。
這時牧童嘴裡又唱起了歌謠:“飯糰掛牛頭,要找繞牛走,近在天邊不算遠,眼前就是大石牛。”歌聲剛落,牧童從牛角上取下兩個飯糰,遁去無形無蹤,只有這頭牛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瞬間現回了“石牛”的原形。
兩仙一下恍然大悟,原來這裡就是“石牛崗”。再說那牧童一溜煙跑回家裡,立即將兩個米糰擰爛,伴上家裡僅剩的幾把米,一起放鑊煮熟,當他一揭鍋時,鍋里重重疊疊多了許多米糰,他高興極了,這香噴噴的東西自己也捨不得吃一口,立即拿去救濟村裡的饑民。
不久當人們知道這件事後,就將“石牛崗”號作“仙人古中地”(白話是“猜中”之意),將這米糰叫做“古中籺”,這種“籺”就世代流傳至今。
為什麼“古中籺”後來叫“裹粽籺”呢?其實“古”與“裹”字諧音,又因為籺是裹起來做的,所以“裹粽籺”便是它的正名了。

簸箕籺

簸箕炊又名蓋籺,是茂名地區特有的小食之一,很多地方的人連簸箕炊是什麼都不知道。
簸箕炊的做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選用精細的上好大米,然後磨成很細的米粉(古代是用石磨來磨,現在多是用機器磨,不過石磨出來的米粉口感更好,所以很多鄉鎮仍然採用石磨的方法),然後邊磨邊加水,使之成為米水一樣細細流出來。
然後就是炊了,方法有點像炊腸粉那樣,但是過程又不太一樣。首先是用大鍋炊,上面放著一個圓形的小簸箕(也叫“蓋”),淋上一層米水,蓋上再炊,一會再打開,再淋上一層,蓋著再炊,反覆幾次,直到簸箕里盛滿。一個簸箕炊就做好了,因為是一層一層的淋米水,所以簸箕炊也是一層一層的結構,一口咬下去,口感極好。
做好的簸箕炊就像一個大白餅一樣(茂名人稱這種像餅一樣的糕點叫“籺”發音@),因為是用簸箕炊出來的,所以也叫簸箕籺或者蓋籺。
簸箕炊做好後,吃法是這樣的,用一把彎彎的像割禾的鐮刀一樣的小刀片,把簸箕炊切成幾十個小方塊,然後灑上芝麻,淋上香油,再加一點蒜茸,攪拌好就可以吃了!
簸箕炊還有個特點,就是,你一邊吃,可以一邊叫老闆不斷的給你淋上香油,老闆也絕對不會吝嗇,豪爽的給你淋上,包括芝麻和蒜茸都是。每一整個簸箕炊的售價大約是4元左右。可以買一整隻,也可以買一半,更可以只買四分之一。隨著網路發展,現在也可以網購了。
簸箕炊的這個吃法就跟白切雞的吃法類似,但是還有另外一種吃法,當簸箕炊沒有吃完,但是香油涼了就不好吃,可以把簸箕炊倒進鍋里炒熱,又是另外的一番滋味。
湛江、廉江和茂名都有簸箕炊,但是筆者認為茂名簸箕炊的米水不太好,口感粗糙而且香油不正宗,且太少。高州簸箕炊在味道上也算不錯,但是口感比不上化州的簸箕炊。化州簸箕炊以中垌圩的最為美味,口感也是最好。每當圩日,在中垌文化廣場(冼娘廟前)這裡,聚集了很多人來吃簸箕炊的,而且有時候還會排起長龍!在中垌圩賣簸箕炊的,據筆者統計,不少於二十多家!

灰水籺

類似於梘水粽,大小比古中籺短小,肉色金黃透明,脆口不膩,吃時蘸以白糖或蜜糖,別有風味。
基本製作方法如下:用梘沙(或黃豆莢灰水)過濾後的水與糯米浸泡12小時。將泡好的糯米置於粽葉上,包紮好,用水煮透。用法:切小塊與糖漿一起拌勻食用。我們當地有端午節吃灰水籺的習慣。

煮湯籺

在當地一般叫煮籺,即是用湯煮熟食用的一種籺。籺粉用料和壽桃籺的相同,籺坯的製作過程也一樣。不過餡料有所不同,一般是用韭菜炒豬肉,加花生和蝦米等。煮籺比較大個,包好後呈半月狀,中間很飽滿,有點像放大型的餃子。通常會用鴨湯來煮煮籺。
七月十四鬼節劏鴨吃煮籺是茂名地區的高州人傳統節目。冬至也會吃煮籺,正所謂“冬至大過年”,過冬(至)時一家人會一起熱熱鬧鬧地做一頓煮籺吃。煮籺的製作過程稍為煩瑣,且不能存放,所以一般是過年過節才會做或買來吃,在孩子的心中就成了一種經典的食物,洋溢著節日的快樂,它韌軟的口感、香濃的湯汁與韭菜結合的味道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薯包籺

這種籺是一種特色的街頭小吃。製作方法:用煮沸的開水與蕃薯粉攪拌(和做壽桃籺一樣)搓成粉坯,後做成一個個形狀與古中籺差不多的籺,再放進蒸壓煲(一種專蒸薯包籺的器具)煮熟。
籺餡一般有豬肉粒和花生,也可加蝦米。吃的時候用碗裝著熱騰騰的籺,加入事先熬好的豬骨湯(根據自己的愛好,可加點醋,做成醋湯,有的人還加進辣椒醬)一起食用。蕃薯粉特有的爽脆滑口,加上熱湯的浸泡,入口但覺濃而不膩,十分誘人。
薯包籺既有固定的幾個小檔,也有沿街叫賣的流動攤檔。有個比較出名的薯包籺檔還上了南方電視台的城市特搜節目,成為高州一道比較著名的小吃。

糖板籺

糖板籺則是年糕,當地的食用方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把年糕切成小方塊煮糖水吃,另一種就是切成薄薄的片狀,煎熟、然後蘸糖吃。個人比較喜歡後者,入口有韌性,煎籺的香味伴著白糖,味道十分獨特。不過老人就會偏愛糖水的做法,相對軟一些,容易吞吃。

糖心糍

分為糯米糖心糍和小米糖心糍。糯米糖心糍,把糯米粉搓成粉坯,再把冰片糖粉和花生放進去,包成籺。小米糖心糍,先把小米蒸熟,錘成粉坯後和糖心糍的做法一樣。糖心糍最大的特色是糖很多,餡料飽滿,喜歡吃甜食的人尤其嗜好。住在茂名地區是一年到頭都食籺的,離開家鄉的高州人最惦念的往往也是各種美味的籺。籺已成為茂名地區一種很有特色的民間食物,凝結著濃濃的鄉土之情。
糖心糍為客家小吃。
具體做法

1、先用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和,比例是糯米少點,粘米多點(大概是3:7)的比例,挫揉後,做成圓長條,叫狗拽(吊)籺,再放到水裡煮,燃後,撈起來,再混合,就可以做了。
2、餡料可以是甜的(放花生、糖等)鹹的(放豆腐、冬粉、豬肉、韭菜等),是熟料。
3、把搓好的熟粉做成象碗一樣大小的形狀,放入餡料,象包包子一樣把它包好,即可食用。

拼音是he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