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五年計畫

第一個五年計畫

第一個五年計畫,指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畫,1953年5月14日,第一個五年計畫開始實施。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也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基本信息

簡介

第一個五年計畫第一個五年計畫

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畫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畫。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也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歷史背景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這一時期,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惡性通貨膨脹,穩定了市場物價,恢復了被戰爭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對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確立了國營經濟對資本主義經濟和個體經濟的領導地位,為有計畫地進行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編制通過

第一個五年計畫從1951年開始編制,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前後共修改五次。

基本任務

(圖)第一個五年計畫第一個五年計畫工業的發展

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原蘇聯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由限額以上的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並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多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並以此為中心,進行財政、信貸、市場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

中國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畫(1953--1957),任務是:

1、進行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化基本建設,為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初步基礎。

2、發展農業、手工業生產合作化,以建立國家對農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

3、把資本主義工商業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目標效果

(圖)第一個五年計畫第一個五年計畫宣傳標語

計畫規定工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4.7%,農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3%,基本建設投資總額427.4億元,1957年農村入社戶數達到總戶數的1/3左右,鋼產量412萬噸,糧食產量1.9億噸等。這些指標既符合實際,積極可靠,又留有餘地。制訂計畫的方法是重視各部門各主要產品比例關係的協調,以及人力、物力、財力的綜合平衡。

第一個五年計畫成就

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國的強烈願望。第一個五年計畫制訂後,中國的工業化建議和社會主義改造蓬勃發展。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畫超額完成。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1957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達到637元,比1952年增長42.8%,農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費水平,1957年達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衛生、科學、藝術事業也有很大發展。第一個五年計畫的超額完成,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並初步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

經濟影響

社會主義改造

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占了絕對的優勢。在國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國營經濟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經濟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營經濟由0.7%提高到8%,個體經濟則由7296降低到3%,資本主義經濟由7%降低到l%以下。

(圖)第一個五年計畫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鄧小平視察工作

基本建設

五年內全國完成投資總額為550億元,其中國家對經濟和文教部門的基本投資總額為493億元,超過原來計畫427.4億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資產460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固定資產原值的1.9倍。五年內施工的工礦建設項目達一萬多個,其中大中型項目有921個,比計畫規定的項目增加227個,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產的有428個,部分投入生產的有109個。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156個建設項目,到1957年底,有135個已施工建設,有68個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產。中國過去沒有的一些工業,包括飛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機器、新式工具機、精密儀表、電解鋁、無縫鋼管、合金鋼、塑膠、無線電等,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從而改變了我國工業殘缺不全的狀況,增加了基礎工業實力。

工業發展方面取得的成績

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1957年的國民收入比1952年增長53%。1957年工業總產值超過原計畫21%,比1952年增長128.5%。原定五年計畫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7%,實際達到18%。1957年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83%,平均每年增長12.8%。1957年的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9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工具機產量達2.8萬台,比1949年增長17.7倍;棉布為50.6億尺,比1952年增長3296,糖86萬噸,比1952年增長92%。

農業生產方面的成就

(圖)第一個五年計畫第一個五年計畫取得的主要成就

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的發展。1957年農業總產值完成原計畫101%,比1952年增長25%,平均每年增長4.5%。糧食產量1957年達到3900億斤,比1952年增長19%;棉花產量為3280萬擔,比1952年增長25.8%。糧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7%和4.7%。五年內全國擴大耕地面積5867萬畝。1957年全國耕地面積達到16.745萬畝,完成原定計畫101%。五年內全國新增灌溉面積21.810萬畝,相當於1952年全部灌溉面積的69%。

交通運輸業

到1957年底,全國鐵路通車裡程達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內,新建鐵路33條,恢復鐵路3條,新建、修復鐵路幹線、複線、支線共約一萬公里。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武漢長江大橋,都先後建成。到1957年底,全國公路通車裡程達到25萬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

出現問題

一是農業生產跟不上工業生產的步伐,以工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70%和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占60%作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重要標誌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農業的發展。二是1956年出現全局性的冒進,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47.35億元,比上年增長70%,高於1953、1954兩年的投資額,基本建設貸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國家財政緊張。三是社會主義改造過急過快,為以後相當長時間留下後遺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