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管薊馬

稻管薊馬

稻管薊馬,管薊馬科昆蟲的1種。又稱禾穀薊馬。亞洲各稻區均有分布,在中國大部分稻區,特別是淮河流域以南地區,為水稻的重要害蟲之一。廣泛寄生於禾穀類作物及多種禾本科雜草。

基本信息

簡介

稻管薊馬,管薊馬科昆蟲的1種 又稱禾穀薊馬。亞洲各稻區均有分布,在中國大部分稻區,特別是淮河流域以南地區,為水稻的重要害蟲之一。廣泛寄生於禾穀類作物及多種禾本科雜草。

形態特徵

稻管薊馬稻管薊馬

雌蟲體長1.5毫米左右,黑色略有光澤。頭長於前胸。觸角8節,第3~4節黃色,但端半部較暗;第3節外端側有簡單感覺錐1個,第4節有2對。長的複眼後鬃、前胸鬃(后角長鬃2對)及翅基3根鬃通常尖銳。足暗棕,前足脛節略黃,各跗節黃。前翅無色,但基部稍暗棕;中部收縮,端圓,後緣有間插纓5~8根。第10節管狀,長為頭的3/5;末端輪鬃由長如管的6根鬃及長鬃間的彎曲短鬃構成;第9節有一縱走生殖孔。雄與雌同色,但較小,前足股節略膨大,前足跗節有小齒。

生態習性

稻管薊馬稻管薊馬

年發生8代左右,以成蟲越冬。卵期4~6天,1~2齡若蟲7~12天,3~5齡若蟲(即預蛹、前蛹和蛹)3~6天,雌成蟲存活期34~71天。每雌蟲產卵15~20粒。取食植物的繁殖器官對若蟲發育有利。成蟲強烈趨花,一旦植物開花,成蟲立即飛集於穗花上活動,當花謝後又迅速遷往其他開花植株或另一種開花植物。雌、雄交配頻繁。成蟲在複穗狀花序植物(如小麥)的產卵量似多於圓錐花序植物(如水稻)。

防治方法

冬春季清除雜草,特別是秧田附近的游草及其他禾本科雜草等越冬寄主,降低蟲源基數;同一品種、同一類型田應集中種植,改變插花種植現象;受害水稻生長勢弱,適當地增施肥料可使水稻迅速恢復生長,減少損失。

藥劑防治:一般在秧田卷葉率達10%~15%或百株蟲量達100~200頭,本田卷葉率達20%~30%或百株蟲量達200~300頭,即進行化學防治。重點防治秧田期,播種前用藥劑浸種。重發地區,一般在秧苗移栽前用藥1次,防止將秧苗薊馬帶入大田。藥劑可選用:5%丁硫·殺蟲單顆粒劑1.8~2.5kg/畝;
45%馬拉硫磷乳油85~l10ml/畝;
40%水胺硫磷乳油75~150ml/畝;
90%晶體敵百蟲l500倍液;
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
5%丁烯氟蟲腈懸浮劑l500倍液;
35%硫丹乳油2000倍液均勻噴霧。
薊馬為害高峰初期噴灑:
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
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
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畝用50~60kg藥液均勻噴霧。

節肢動物門(纓翅目、等翅目)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