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服飾

秦朝服飾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國後,為鞏固統一,相繼建立了各項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廢周代六冕之制,只著“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綬。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

基本簡介

秦朝服飾秦朝服飾

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揉合秦制與三代古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與朝服制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緩等各有嚴格的等級差別,從此漢代服製得到了確立。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色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

秦代國祚甚短,只有十五年,除了秦始皇按陰陽五行思想規定的服色外,一般服色仍是沿襲戰國的習慣。秦國本處西陲,向來不如中原的繁文縟節,服裝樣式較簡單,而且開始將古代做為常服的袍,正式穿著。在軍事上,也效法趙武靈王的胡服,即揚棄周制的上衣下裳之韋弁服,改為上襦下褲便於騎射的形式。

漢取代秦朝(公元前206年)之後,對秦朝的各項制度多所承襲。隨著杜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漢初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地主階級統治地位業已鞏固,追求奢靡生活的欲望日益強烈;加上與鄰國在經濟上和文化上交流的增強(如以絲綢為主的貿易商隊曾兩次出使西域),以及國內各民族間來往的加多,漢代的服飾也更為豐富多彩起來。

服飾特點

秦朝服飾秦朝服飾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始皇贏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秦始皇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等,為中華國家勢力和漢民族的形成及延續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秦代漢服主要承前朝影響,仍以袍為典型服裝樣式,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只以絲帶系扎。因為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秦代的服飾和風俗研究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料。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色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

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由於他減去禮學,對於嬪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服飾發展

秦朝服飾秦朝服飾

由於紡織技術改進的關係,使得戰國以後的服裝,由上衣下裳的形式,演變為連身的長衣,這種衣著在秦代非常的普遍,它的樣式通常是把左邊的衣襟加長,向右繞到背後,再繞回前面來,腰間以帶子系住,並且往往用相間的顏色縫製,增加裝飾和美感的效果。漢代流行的服裝則是以連身的袍為主,樣式以大袖為多,袖身寬大部份為“袂”,袖口緊小部份為“祛”。從肩部直筒下垂到腳踝的長袍,是漢代人典型的穿著。 至於民間的百姓,有的會穿著比較短的袍子,長度大約是遮住小腿,以便於工作。漢代的社會,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經濟繁榮,促使生活富裕,穿衣的風氣也走向華麗。

秦漢時代也有褲子出現,源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騎馬打獵時穿的,式樣跟現代的燈籠褲很相似,漢族人民在種田,捕魚時也穿著這種褲子。說到秦漢男子的頭飾,不能不提到頭巾,因為一般男性戴頭巾,是從秦漢才有的風俗。秦代漢服主要承前朝影響,仍以袍為典型服裝樣式,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只以絲帶系扎。

秦代的袍服是一種有絮棉的夾層內衣,穿著時在袍服的外面要罩一件外衣。這種穿著習慣到了漢代產生了變化,袍服除了作為內衣,很多婦女時興把袍服當外衣穿,令袍服逐步演變為外衣,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服飾。

男性服飾

秦朝服飾秦朝服飾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

秦始皇在冠服制度上,廢除六冕,只採用一種祭祀禮服。《後漢書輿服志》載:“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減去禮學,郊祀之服,皆以袀玄”。因此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的祭服,原因是他相信秦代屬水德之故。始皇廿六年,規定衣色以黑色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穿綠袍,一般庶人穿白袍。官員頭戴冠,身穿寬袍大袖,腰配書刀,手執笏板(上朝用的記事工具),耳簪白筆。當時的男子多以袍服為貴,袍服的樣式以大袖收口為多,一般都有花邊。百姓、勞動者或束髮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領長衫,窄袖。

女性服飾

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由於他減去禮學,對於嬪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秦始皇統一中國,也統一了制度,包括衣冠服制。

秦始皇對於妃嬪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的支配。因此秦代妃嬪夏天穿“淺黃藂羅衫”、披“淺黃銀泥雲披”,而配以芙蓉冠、五色花羅裙、五色羅小扇、泥金鞋,以襯托它。

士兵服飾

秦朝服飾秦朝服飾

輕裝步兵俑,身穿長襦,腰束革帶,下著短褲,腿扎行縢(即裹腿),足登淺履,頭頂右側綰圓形髮髻,手持弓弩、戈、矛等兵器。重裝步兵俑服裝有三種:一種是身穿長襦,外披鎧甲,下穿短褲,腿扎行縢,足穿淺履或短靴,頭頂右側綰圓形髮髻;第二種的服裝與第一種略同,但頭戴赤缽頭,腿縛護腿,足穿淺履;第二種服裝與第三種相同,但在腦後縮板狀扁形髮髻,不戴赤缽頭。

戰車上甲士服裝與重裝步兵俑的第二種服裝相同。騎兵戰士身穿胡服,外披齊腰短甲,下著圍裳長褲,足穿高口平頭履,頭戴弁(圓形小帽),一手提弓弩,一手牽拉馬韁。戰車上御手的服裝有兩種:一種是身穿長襦,外披雙肩無披膊(即臂甲)的鎧甲,腿縛護腿,足登淺履,頭戴長冠。第二種的服裝是甲衣的特別製作,脖子上有方形頸甲,雙臂臂甲長至腕部,與手上的護手甲相聯,對身體防護極嚴。 秦軍服裝甲衣是依兵種作戰時運動的實用性能而配備的,並用冠飾形式和甲衣色彩區分官兵地位。

中國服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