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

胡服

胡服是古代諸夏漢人對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的服裝的總稱,即塞外民族西戎和東胡的服裝,與當時中原地區寬大博帶式的漢族漢服,有較大差異。後亦泛稱漢服以外的外族服裝。胡服一般多穿貼身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緊窄,活動便利。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族婦女漸漸對漢族女裝發生了興趣,甚至連漢族婦女的“三寸金蓮”,也深得滿族婦女的青睞,並極力加以模仿,儘管被朝廷多次禁止,但仍有不少婦女樂此不疲。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胡服胡服

胡服進入華夏始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史記·趙世家)。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胡服令,為了對抗遊牧民族的騎馬軍推行胡服騎射。胡服與當時中原地區寬衣博帶的服裝有較大差異,特徵是衣長齊膝,褲子緊窄,腰束郭洛帶,用帶鉤,穿靴,便於騎射活動。因為胡服輕便實用,所以很快從軍隊傳至民間,被廣泛採用。後來又有漢靈帝喜著胡服。《後漢書·五行志一》:“ 靈帝 好胡服、胡帳、胡牀、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族皆競為之。” 著胡服卡弗坦的吐火羅人而在北魏孝文帝在位,有禁止鮮卑胡服。《資治通鑑·梁敬帝太平元年》:“﹝ 齊顯祖 ﹞或身自歌舞,盡日通宵,或散發胡服,雜衣錦彩。”《宣和遺事》後集:“自屏後呼其妻出拜二帝曰:‘此女汝家人也。’婦人出拜已,衣胡服,二帝不能識之。”陳去病《論戲劇之有益》:“我伯叔,我昆弟,我親戚故舊,固猶是冠胡冠服胡服,以苟安其奴隸也。”

歷史起源

“胡服之制,冠則惠文,帶則貝帶,履則靴,褲則上褶下褲。自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褲褶傳人中國,歷代皆以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帶,或三者全用,晉代民間,始偶用之。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為常服,南朝系漢族,仍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為田獵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間則為時服流風最盛。溯其由傳人以至興盛,由軍用以至民服,歷史悠長,變化複雜,王(國維)氏《胡服考》言之最詳,不贅。唯唐代胡服,何以特盛,向來無人研究,王氏所考,亦未提及。依愚所見,不外以下三因:(1>唐代胡人,雜居內地,為數眾多;(2)貴族階級,廢古之席坐,而為胡人倚坐;(3)朝臣侍從,棄車而尚騎馬。

史料記載

胡服胡服

胡服之中,有所謂半臂者。古稱半臂,今言馬褂。《說文》無褂字,《玉篇》亦無之,恐即卦字,褂卦皆從圭得聲,俗作褂,但不能作“掛”或“掛”。無袖或半臂之衣,皆為胡服,《罪唯錄·冠服志》雲:“歷朝挎褶,戎服也,袖短,或無袖而衣中斷,下有橫折,又下有豎折。若袖長,則為曳撒,或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之,謂之程子衣,無線道,謂之道袍。”

似此褲褶,又變為胡服總名。凡無袖、短袖、長袖之衣,與腰中間有線道橫截或無線道橫截之袍,皆可稱為褲褶,因而今所論之半臂,其為胡服,決無問題。至其形制,宋曾三異《同話錄》“貉袖”條述之最詳:

“近歲衣制,有一種如鏇襖,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以最厚之帛為之,仍用夾裹,或其中用綿者,以紫皂緣之,名日貉袖,聞之起於御馬苑圉人,短前後襟者,坐鞍上不妨脫,著短袖者以其便於控馭耳。”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緣邊用紫皂布,有袷衣,亦有綿衣,顯然為半臂制度。以其短前後襟,坐鞍上不妨脫,故亦可稱為馬褂,馬褂即對襟衣。明清之制猶然。《日知錄》卷二十八《對襟衣》所謂:“太祖實錄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唯騎馬許服,以便於乘馬故也。”是也。”(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騎射

胡服胡服

胡服入漢始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武靈王在進行這次服制改革前,也有一些顧慮,他知道要改變周公、孔子傳下來的衣冠禮儀之制勢必會受到譴累,於是便和先王貴臣肥義商議:"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奈何?"肥義是一個深明大義的人,他支持武靈王說:"王既定負遺俗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矣。

"由此堅定了武靈王的信心:"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隨即,他又說服了叔父公子成,對一些堅決反對這一做法的大臣,武靈王怒而斥之:"先王不向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他認為每一個適應時代潮流的人,都應懂得"法度制令各順其 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而不應拘泥古禮,墨守成規。

作出表率

為了給全軍作出表率,他自己帶頭穿起胡服,並要求身邊的將軍、大夫,嫡子、代吏全部穿著,從而結束了這場爭論。趙武靈王所採用的"胡服",主要有窄袖短衣和合襠長褲:窄袖短衣便於射箭,合襠長褲便於騎馬。和這些服裝相配套,當時流行於西域的冠帽、腰帶以及鞋履等也一併被採用。 由於北地寒冷,當地人的冠帽上常常有貂尾,冠的造型則如簸箕,趙國接受了這種冠式,並進行了一些改制,如將原來用於禦寒的貂尾改為冠上的一種飾物,插在冠的兩側,並加以金璫附蟬。幾年後趙武靈王傳位給兒子趙惠文王,就以兒子之名命名此冠,時稱"趙惠文冠"。這種冠飾的形象,在洛陽金村戰國墓出土的銅鏡上有所反映。

漢族習慣

漢族人民在穿深衣或衣裳時,所用的腰帶大多以紡織物為之,這種腰帶繫結起來不很方便,與此相比,胡服的腰帶就比較先進,通常用皮革製成,皮帶上打有小孔,帶頭部分裝一金屬環扣, 並綴有扣針,使用時將皮帶穿過環扣,收緊之後以扣針固定,不僅方便,而且牢固。

引進

當時西域將這種裝有帶扣的胡帶稱之為"師比",譯成漢語,也作"犀比"或"胥毗"。趙武靈王引進胡服時,考慮到它的便利,也引進了這種腰帶。 同時引進的還有胡履。過去,漢族人民所穿之履往往以絲帛為面,麻縷為底,朝會之舄則用木底,這種履舄多為短幫,平時穿著沒有問題,用於行軍則不太適宜,尤其不適合跋涉於水 草之地。而胡人之履則以皮為之,做成高統,這種革履用於軍旅顯然要優於漢族的履舄。因此也被趙武靈王採用。最初稱為"絡鞮",後來則稱其為"靴"。

文獻記載

《說文·革部》鞮,革履也,胡人履連脛,謂之絡鞮。《釋名·釋衣服》:"胡有舄履而無靴,靴字不見於《經》,至趙武靈王始服。"說的都是這種鞋履。趙國採用了這些服飾,極大地方便了作戰,軍事力量也逐漸增強,並於公元前296年,相繼滅了中山、林胡、樓煩以及雁門,向北擴展了上千里疆土,使趙國一躍而成為強盛之國。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也採用了部分趙國服飾,如《後漢書·輿服志》引胡廣所言:"趙武靈王效胡服,以金璫飾首,前插貂尾,為貴職。秦滅趙,以其君冠賜近臣。"另外,秦代所用的高山冠、術士冠以及武士所穿的黑色之褲,都直接受到胡服影響。直到漢代,這種影響依然存在。漢代武將所戴的大冠,就從"趙惠文冠"演變而來武士所用的短衣大袍,也是採用胡服遺制。不過這些服飾大多只用於軍旅,不通文儒。帝王百官朝祭之服和燕居之服,仍用周制。

戰國胡服

戰國時代趙國的胡服,實際上是北狄東胡的服裝。首先採用這種服裝的趙武靈王,是中國服飾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齊膝是東胡胡服的一大特徵,這種服裝最初用於軍中,後來傳入民間,成為一種普遍的裝束。

漢魏時期

胡服胡服

最早進入中國胡服進入中國是在東漢靈帝時,漢靈帝劉宏是個崇"胡"迷,他出於個人的喜好,置傳統禮制於不顧,一味追求效仿胡俗,不僅穿著胡服,而且全盤採用胡人的一切生活方式。上之所好,下必甚焉,他的這一舉動,也為其他貴族所效仿,以至引起整個京都胡俗盛行。《後漢書·五行志》中即記有這方面的情況:"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竟為之。"由於靈帝沉溺於胡俗,不親朝政,國家大權旁落於宦官之手,致使黨錮之禍復起,階級矛盾激化,最後引起黃巾起義的爆發。魏晉南北朝3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曲折的一段時期,由於長期不斷的戰爭,加上饑荒、天災和瘟疫,迫使大批北方人民向南方遷移,通過這次大遷徙,許多遊牧民族入侵中原帶來胡服。 在南北朝時,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基本上按照本族習俗制定服制,後來受漢文化影響,逐漸羨慕起漢族傳統的典章制度,廢除了胡俗代以漢服為禮服。

代表人物

北魏孝文帝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這位皇帝五歲時登上帝位,國家政事長期由他的祖母太皇太后馮氏執掌,馮氏出身漢族,她的生活習俗對小皇帝帶來很大影響。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馮氏死後,孝文帝開始親理朝政,首先將首都從北方平城遷至中原洛陽,隨即開始了以漢化政策為中心的改革。他獎勵鮮卑族與漢族通婚,共同改革鮮卑舊俗,禁止30歲以下的官員說鮮卑話,將鮮卑複音姓氏改為音近的單音漢姓,孝文帝本人也改姓為元,對服飾的改革更不遺餘力,明文規定鮮卑人穿著漢族服裝。一次在街上看到還 有婦女穿著鮮卑族的小襖,回到朝廷便對負責督察的官員大加訓斥,可見其認真。歷史上將這次大規模的改革,稱之為"孝文改制"。 有趣的是在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的同時,中原人民的服飾則從北方民族服飾中吸取了不少精華,如將衣服裁製得更加緊身,更加適體。到北齊時,胡服則成為社會上的普遍裝束,絕大多數漢人都喜歡穿著胡服,不僅用於家居閒處,而且還用於禮見朝會,連謁見皇帝也不例外。

《舊唐書·輿服志》

正如《舊唐書·輿服志》所記:"北朝則雜以戒夷之制,?止北齊有長帽短靴,合胯襖子,朱紫玄黃,各任所好,雖謁見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會,一切通用。"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也說:"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長靿靴,有碟?帶,胡服也。窄袖利於馳射,短衣長靿皆便於涉草。所垂碟?,蓋欲佩帶弓劍,帉帨、算囊、刀礪之類。 明代中褲短衣長褲是這個時期北方民族的主要服式,衣式一般多用窄袖,長至胯部,很少有過膝的,下擺部分通常做得比較緊窄,也不開衩,故名""合胯襖子"。漢代的胡褲源自波斯沙瓦的影響。沙瓦波斯文為شلوار ,轉為羅馬字為shalvar,在波斯語裡就是指的褲子,印度寫為Salwar,土耳其寫為Chalvar。不僅用於男子,也用於婦女。 蹀帶是北方遊牧民族特有的腰帶,以皮革製成,它與一般皮帶的不同之處是在皮帶上裝有幾個金屬製成的飾牌,每個飾牌下連著一個小型鉸鏈,鉸鏈下套一個金屬小環。這種小環是專為系佩雜物而預備的。因為遊牧民族居無常所,平時生活所需物品,都要隨身攜帶,帳具、炊具等大型器物多拴在馬上,而一些小型器物如刀、劍、針筒、手巾、磨刀石等,則只能佩在各人身邊,這種綴以小環,掛於雜物的皮帶,就被稱之為蹀帶。 胡褲的原型波斯沙瓦從史書記載來看,這個時期漢族人民從北方民族那裡接受的服飾還有突騎帽、郭絡帶和吉莫靴等。百官常服用-靴,也取北朝遺制。唐代因襲此制,唯將靴子的長統改為短統,文武百官均可穿著,不僅可著之雜處,而且可著之上朝。民間男女穿著胡服也十分普遍,尤其在唐玄宗時代,更是廣為流行。

唐宋時期

胡服原型:伊朗薩珊王朝的卡弗坦胡服原型:伊朗薩珊王朝的卡弗坦

《新唐書·五行志》中即記有"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的史實。 唐代所謂的"胡服",不單指少數民族的服裝,還包括大量異國之服。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巔峰時期,當時的首都長安,不僅是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中心。據史書記載,和唐朝政府有來往的國家,先後有300多個,在當時的長安城內不僅居住著漢族人、回紇人、龜茲人、南詔人,還有大量的外國人,如日本人、新羅(朝鮮)人、波斯(伊朗)人、阿拉伯人、越南人及印度人等。這些兄弟民族和外國使者雲集長安,從中國文化中取吸了大量精華,直到今日,在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地,仍保留著中國傳統的服制。中國人民也從異族文化中獲取了不少有益的東西,胡服在中原地區的流行,就是一個具體的反映。 和以往相比,唐代崇尚胡服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婦女著胡服者甚多。這種現象與當時的文化生活有密切關係,尤其是胡舞的流行,對婦女服裝的變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喜愛跳舞

唐人喜歡舞蹈,尤其喜歡跳胡舞。據說唐玄宗、楊貴妃都是"善胡舞"的能手,由於統治者的提倡,胡舞在民間也非常盛行,用白居易的話來說,一時間"臣妾人人學團轉",簡直到了入魔的程度。因為對胡舞的崇尚,發展到對胡服的模仿,進而出現了"胡妝"盛行的情況。正如元稹《法曲》一詩所稱:"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 竟紛泊。" 從文獻記載來看,胡舞的動作姿態,與舞蹈者的衣帽裝飾有密切關係。譬如從西域康國傳入的"胡鏇舞",表演者的服飾就很有特點,據當時杜佑所編的《通典》一書記載,舞蹈者通常 為兩人,都穿"緋襖,錦繡綠緩渾襠褲,赤皮靴,白袴、雙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鏇'"。又如石國傳入的"胡騰舞",舞人都要戴一種虛頂的"織成蕃帽",身穿窄袖的細氈胡衫。

《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

穿胡服卡弗坦的唐人穿胡服卡弗坦的唐人

唐人劉言史《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詩中就有:"石國胡兒人少見,蹲舞樽前急如鳥。織成蕃帽虛頂尖,細氈胡衫雙袖小"的描寫。另外,在舞者的腰帶上還往往裝有金屬小鈴,隨著舞蹈者的運動節奏而發出和諧的聲響。這種服裝既是舞服,也是西域居民的日常便服,唐代婦女在模仿這種舞蹈時,也採用了這些服飾。 從大量傳世和出土的唐人畫塑來看,唐代婦女所穿的"胡服",通常由錦繡帽、窄袖袍、條紋褲、軟錦靴等組成。衣式為對襟,翻領,窄袖;領子、袖口和衣襟等部位多緣以一道寬闊的錦邊。陝西乾縣章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出土壁畫及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張禮臣墓出土的絹畫中,都繪有穿這種服裝的婦女形象。在這些婦女的腰間,還系有一條革帶,革帶上還附綴以若干條小帶,這種革帶就是南北朝蹀帶的遺形。

胡服卡弗坦

最常見的是波斯胡服卡弗坦(خفتان),胡服卡弗坦是一種棉或者絲製的,長至腳踝的長袖風衣,腰間用帶系攏的正裝。對不同等級的胡人,也有顏色、花紋、扣子的區別。它對中亞和西域影響很大,不僅僅向北影響了維京人的民族服,西域的吐火羅人也穿,通過絲綢之路也影響了唐朝時尚,可能對滿人的馬褂也產生過影響。

唐代回鶻胡服唐代回鶻胡服

除這種胡服以外,其他少數民族的服裝對漢族婦女也帶來一定的影響,最為典型的就是回鶻裝的流行。回鶻為維吾爾族的前身,在唐朝開元年間,回鶻一度是北方最強盛的民族之一。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回鶻族在蒙古高原建回紇汗國,接受唐朝冊封,從此與漢族關係密切。這個民族的服裝,曾經令許多漢族婦女著迷,尤其在宮廷婦女中廣為流行。花蕊夫人在她的《宮詞》中就曾寫道:"明朝臘日官家出,隨駕先須點內人。

回鶻衣裝回鶻馬,就中偏稱小腰身。"這種"回鶻衣裝"在甘肅安西榆林窟壁畫上還可看到:其制和長袍相似,也用翻領,袖子做得非常窄小,袍身則比較寬大,下長曳地;領、袖等處也鑲有寬闊的錦邊。腳上則窄著軟底翹頭錦鞋。宋代理學盛行,對於外來文化,不像唐代那樣採取兼收並蓄的態度。另一方面,在這個時期,北方的契丹、女真力量逐步強大,對宋朝政權造成很大威脅,宋朝的統治者非常懼怕"胡風"的滲透和漫延,同時也擔心漢人穿著胡服之後,出入市井難以分辨,所以千方百計地加以阻攔。據《宋史·輿服志》等書記載,在兩宋時期,朝廷曾多次下令禁止民間效仿胡俗,穿著胡衣。如仁宗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詔"禁士庶效契丹服 及乘騎鞍轡。婦人衣銅綠免褐之類。"徽宗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詔"京城內近日有衣裝雜以外裔形制之人,以戴氈笠子、著戰袍、系番束帶之類,開封府宜嚴行禁止。"儘管多次申飭,但並沒有完全奏效,民間男女仍然有穿胡服者。以至於南宋學者朱熹也在《朱子語類》中以忿忿不平的口吻明確記述道:“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屬。先王冠服,掃地盡矣。中國衣冠之亂,自晉五胡,後來遂相承襲,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

所以,宋徽宗不得不在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再次規定:"敢為契丹者若氈笠、釣墩之類者,以違御筆論。" 和宋代相比,明代就顯得開明一些。明朝從蒙古族手中奪得政權,對整頓和恢復傳統的漢族禮儀當然十分重視,在剛建立政權時,也曾下令禁止胡服,同時還不許使用胡語、胡姓。後來政局相對穩定,有關詔令逐漸減少。在制定服制時,還吸收了一些頗有特色的元朝服飾。如元代蒙古族有一種長襖,以氈革、彩錦或薴絲製成,交領窄袖,下長過膝;它的主要特點是用彩絲捻成細線,橫綴於腰數道,既可藉此束腰,又可用為裝飾,因形得名,被稱為"腰線襖子",省稱"腰線"。

明清時期

胡服胡服

滿清胡服馬褂彭大雅《黑韃事略》中對這種服裝的形制有比較具體的描述:"其服,右衽而方領,舊以氈毳革,新以薴絲金線,色用紅紫紺綠,紋以日月龍鳳,無貴賤等差。"徐霆在這段記載下加了一段注釋:"腰間密密打作細折,不計其數,若深衣止十二幅,韃人折多耳。又用紅紫帛拈成線,橫在腰,謂之'腰線"蓋馬上腰圍緊束突出,采艷好看。"葉之奇《草木子》也記:"北人華靡之服,帽則金其頂,襖則線其腰。"這是元代服制中頗具特點的一種服裝,不僅用於男子,也用於婦女。郝經《懷來醉歌》中就有"胡姬蟠頭臉如玉,一撒青金腰線綠"之句,可見其流行程度。然而就是這種服裝, 在明代服制中依然存在,《明史·輿服志》中就有"刻期,冠方頂巾,衣胸背鷹鷂花腰線襖子"的記載。 清朝靠武力奪得天下,又靠武力推行了剃髮易服制度,用屠刀強令漢族依照滿族習俗穿著滿服:"若有不遵本朝制度,殺無赦。"這種做法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不過也有被排除在-以外者,如當時規定,婦女、兒童、釋道等十種人的服飾,就可不受-所限,是為"十從十不從"。因此,清代的漢族婦女仍可穿著明代服裝。

發展

胡服旗袍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族婦女漸漸對漢族女裝發生了興趣,甚至連漢族婦女的"三寸金蓮",也深得滿族婦女的青睞,並極力加以模仿,儘管被朝廷多次禁止,但仍有不少婦女樂此不疲。與此相反的另一種現象是漢族婦女對於滿族婦女的服裝也大為賞識,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旗裝在漢族婦女中的流行。

旗裝

旗裝本指旗人所穿的長袍,包括官吏的蟒袍、行袍、常服袍等,都在其例。按清代禮俗,皇帝百官參加祭祀和慶典,都穿長袍。后妃命婦在這種場合,也以長袍為禮服。平常家居,漢族命婦可穿裙裙,而八旗命婦仍穿長袍。時間一長,就將八旗婦女所穿的長袍稱為"旗裝",而男子的 朝袍、蟒袍則不屬其類。

清初婦女的旗裝實物

清初婦女的旗裝實物,在內蒙古白音爾燈榮憲公主墓曾有出土,墓主為康熙皇帝之女,這些旗裝都以綢緞製成,上施彩繡,圓領、窄袖,衣襟右掩;兩腋部分明顯收縮,由此而下,逐漸放寬,下擺部分則異常寬大,在領子上還鑲有一道狹窄的黑邊。經過200多年的演變,到了清末,旗裝的樣式漸變得袍身寬敞,外形平直,高領寬袖,領、袖、襟、裙鑲有寬闊的花邊。辛亥革命後, 現代胡服馬褂上海女性受到西方剪裁的影響並對原來的旗裝作了不少改進,如將袍袖收小,袍長縮短,衣邊改窄,腰身收緊,並在腰、臀部位採用了曲線,使之更為適體,變成了我國近代婦女的主要服式。

胡服還是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劉少奇曾使用過的筆名。

夢溪筆談

原文

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蹀

蹀帶,皆胡服也。窄袖利於馳射,短衣長靿,皆便於涉草。胡人樂茂草,常

寢處其間,予使北時皆見之,雖王庭亦在深薦中。予至胡庭日,新雨過,涉

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無所沾。帶衣所垂蹀躞,蓋欲佩帶弓劍、蹀躞、算

囊、刀礪之類。自後雖去蹀躞,而猶存其環,環所以銜蹀躞,如馬之秋根,

即今之帶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環為節,唐武德、正觀時猶爾。開元之後,雖

仍舊俗,而稍褒博矣。然帶鉤尚穿帶本為孔,本朝加順折,茂人文也。

譯文

中原一帶的衣帽服飾,自從北齊以來,就全部採用胡人的服裝。窄衣袖、紅綠相配的短衣、長

筒皮靴、有掛環的皮帶,都是胡人的服飾。窄衣袖有利於騎馬射箭,短衣、長筒靴都便於在草地走路。

胡人喜歡茂盛的草,經常躺臥其中,我出使北方時都見到過這種情形,即使君主居住也在深草之中。

我到胡人朝廷時,剛下過雨,走過草叢衣褲都浸濕了,只有胡人一點都沒有沾濕。皮帶上所垂下的小

掛環,大概是用來佩帶刀劍、手巾、算袋、磨刀石一類的東西。以後雖然去掉了掛環的飾品,但還保

存著那個環,環是用來穿掛附屬物的,像牛馬股上的皮帶,也就是現在皮帶上的裝飾物。天子必定以

13 個環為度,唐代武德、貞觀年間還是這樣。從開元以後,雖然還沿用舊習俗,但規矩漸漸寬鬆了,

然而皮帶上的鉤還是穿過皮帶上的孔。當今朝代又在腰帶上加了順折,是用來顯示主人的紋飾的。

劉少奇同志曾用化名

中國服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