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窗風雨夕

秋窗風雨夕

《紅樓夢》中林黛玉所作的一首詩。初秋雨夜,薛寶釵來看望林黛玉,林黛玉深感往日自己多心,疏遠了寶釵和寶玉,哀傷與寶玉的前途迷茫,兼聞窗外風雨淒涼,有感而作。出自《紅樓夢》第四十五回。出處:《秋窗風雨夕》是著名古典名著《紅樓夢》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風雨夕悶制風雨詞》中林黛玉所作的一首古風體詩。林黛玉病臥瀟湘館,秋夜聽雨聲淅瀝,燈下翻看《樂府雜稿》,見有《秋閨怨》、《別離怨》等詞,“不覺心有所感,亦不禁發於章句,遂成《代別離》一首,擬《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詞曰《秋窗風雨夕》。

基本信息

詩詞出處

《秋窗風雨夕》是我國著名古典名著紅樓夢》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 風雨夕悶制風雨詞”中女主人公林黛玉所作的一首古風體詩。

創作背景

林黛玉病臥瀟湘館,秋夜聽雨聲淅瀝,燈下翻看《樂府雜稿》,見有《秋閨怨》、《別離怨》等詞,“不覺心有所感,亦不禁發於章句,遂成《代別離》一首,擬《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詞曰《秋窗風雨夕》。”
林黛玉
《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詩人張若虛所作,是一首寫離愁別恨的歌行。本詩在格調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別離·秋窗風雨夕”,“代別離”是樂府題。代,猶“擬”,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樂府題,南朝詩人鮑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況下,樂府詩不另外再加題目,這裡因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擬一個字面上與唐詩完全對稱的、更具體的詩題。

詩詞原文

秋花慘澹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淚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
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

詩詞注釋

耿耿——微明的樣子。另一義是形容心中不寧。這裡字面上是前一義,要表達的意思上兼有後一義。
助淒涼——庚辰本另筆塗去“淒”字,添改作“秋”,當是為復疊“秋”字而改,有損文義,不從。
秋夢綠——秋夜夢中所見草木蔥籠的春夏景象。程高本作“秋夢續”,“續”與“驚破”相反,又與下句“不忍眠”矛盾。
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傷情懷。
“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隱嫦娥》詩中“雲母屏風燭影深”句意,寫寂寞。淚燭,熔化的蠟脂如淚,故名。也是以物寫人。“移”,程高本作“挑”,燈草才用“挑”,燭芯只用“剪”。
搖搖——指燭焰晃動。
(ruò),點燃。
(qíng),燈架,蠟燭台。
“誰家”二句——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小說中所謂擬其格,這類句法最明顯。
羅衾——絲綢面子的被褥。
不奈——不耐,不能抵擋。
殘漏——夜裡將盡的更漏聲。
連宵——整夜。
脈脈——通“霢霢”,細雨連綿。
颼颼——狀聲詞,形容風聲。
寒煙——秋天的細雨或霧氣。
滴瀝——水珠下滴。

詩詞譯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燈光使秋夜顯得更加漫長。
已經覺得窗外是無盡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風雨使秋天更加淒涼。
秋天的風雨來的何其迅速,驚破了夢中的綠色。
懷著秋日的感傷無法入眠,向著屏風移動流淚的蠟燭。
晃動的燭焰點燃了短柄的燈台,牽動了愁怨和離別的情緒。
誰家的庭院沒有秋風侵入,那裡秋日的窗外沒有雨聲?
絲綢的被子無法抵擋秋風的力量,秋夜將盡的更漏聲催來更急的雨聲。
整夜連綿的秋雨,就像陪伴著即將離別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霧籠罩下更加蕭條,窗前稀疏的竹葉上時有水珠滴落。
不知風雨何時才能停止,淚已經打濕了窗紗。

詩詞鑑賞

《秋窗風雨夕》的作意,如果不加深求,可以說與《葬花吟》一樣,都不妨看作是林黛玉傷悼身世之作,所不同的是它已沒有《葬花吟》中那種抑塞之氣和傲世態度,而顯得更加苦悶、頹傷。這可以從以下的情況得到解釋:黛玉當時被病魔所纏,寶釵對她表示關心,使她感激之余深自悔恨,覺得往日種種煩惱皆由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誤到今。黛玉本來脆弱,現在,在病勢加深的情況下,又加上了這樣的精神負擔,自然會更加消沉。
但是,如果我們認為作者寫此詩並非只為了一般地表現黛玉的多愁善感,必欲細究其深意,那么也就自然地會發現一些問題。首先,無論是《秋閨怨》、《別離怨》或者《代別離》這類題目,在樂府中從來都有特定的內容,即只寫男女別離的愁怨,而並不用來寫背鄉離親、寄人籬下的內容。何況,此時黛玉雙親都已過世,家中又別無親人,詩中“別離”、“離情”、“離人”等等用語更是用不上的。再從其借前人“秋屏淚燭”詩意及所擬《春江花月夜》原詩來看,也都寫男女別離之思。可見,要說“黛玉不覺心有所感”感的是她以往的身世遭遇是很難說得通的。我以為這只能是寫一種對未來命運的隱約預感,而這一預感倒恰恰被後半部佚稿中寶玉獲罪被拘走因而與黛玉生離死別的情節所證實(參見《紅樓夢曲·枉凝眉》、《葬花吟》等詩鑑賞),曹雪芹的文字正有這種草蛇灰線的特點。《紅樓夢曲》中寫黛玉的悲劇結局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脂硯齋所讀到的瀟湘館後來的景象是:“落葉蕭蕭,寒煙漠漠。”這些也都在這首詩中預先作了寫照。
小說中黛玉剛寫完詩擱下筆,寶玉就進來了,下面所描寫的主要細節是:黛玉先說寶玉象漁翁,接著說漏了嘴,又把自己比作“畫兒上畫的和戲上扮的漁婆”,因而羞紅了臉。對此,用心極細的脂批揭示作者這樣寫的用意說:“妙極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說出夫妻來,卻又雲‘畫的’,‘扮的’,本是閒談,卻是暗隱不吉之兆,所謂‘畫中愛寵’是也。誰曰不然?”這一批語,對我們理解作者寫這首詩的用意,不是也同樣有啟發的嗎?
淒風苦雨的秋夜,一個重病少女酸苦的哀思,悲涼的情緒如濃重的暗夜壓在她的心頭。這個猶如嬌花嫩草的少女,孤單寂寞地住在瀟湘館裡,聽著暗夜中淅淅瀝瀝的雨點敲打著窗欞,想著自己淒涼的身世和未來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斷肝腸。“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突然到來的秋風秋雨,驚破了她綠色的幻夢,預感到她短暫的青春年華就要逝去了,這是多么值得人同情。對黛玉將來因悲愁淚盡而死,《秋窗風雨夕》是一次重要的鋪墊。

作者簡介

曹雪芹像
曹雪芹(1715-1763或1724-1764),生卒年難以確定,大約生活在康熙末至乾隆中葉,滿族正白旗人。清代小說家,名沾(zhān),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漢人,祖籍是河北豐潤縣,後移居遼寧鐵嶺,大約在明末被編入滿洲籍,身份是“包衣”(家奴)。一般認為是中國長篇小說《紅樓夢》的作者。
曹雪芹出身於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後因家庭的衰敗使曹雪芹飽嘗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後幾十年里,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十年創作了《紅樓夢》並專心致志地做著修訂工作,死後遺留下《紅樓夢》前八十回的稿子。 《紅樓夢》內容豐富、情節曲折、思想認識深刻、藝術手法精湛,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作品簡介

《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之一,屬章回體長篇小說,成書於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夢覺主人序本正式題為《紅樓夢》,它的原名《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鑑》、《金陵十二釵》等。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經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最初的《紅樓夢》是以手抄本形式流傳,只有前八十回(學者研究實為79回,今存第80回本是79回後半,後人割裂以足八十整數;另有學者認為今79、80二回本均為續作混入)。 此後,《紅樓夢》續作紛紛出籠,據統計,《紅樓夢》續書種類高達百餘種。最為紅學界關注的版本是《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現通行的續作是由高鶚續全的一百二十回《紅樓夢》。書中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賈寶玉、林黛玉愛情悲劇為主線,著重描寫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全過程。全面地描寫了封建社會末世的人性世態及種種無法調和的矛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