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

張若虛

張若虛(約647年— 約730年),字、號均不詳,主要活動在公元七世紀中期至公元八世紀前期,揚州(今屬江蘇揚州[江蘇省省轄市])人。初唐詩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與賀知章、張旭[書法家]、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 他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其中《 春江花月夜 》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 寫真 摯動人的離情 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張若虛的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在公元七世紀中期至公元八世紀前期,曾任兗州兵曹。事跡略見於《舊唐書·賀知章傳》。中宗神龍(705~707)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全唐詩》說他與賀知章(越州永興人,今浙江蕭山)、張旭(蘇州人)、包融(潤州延陵,今丹陽人,一說湖州人),號“吳中四士”,文詞俊秀。開元年間尚在世。

詩歌流傳過程

張若虛張若虛

在唐代,似乎沒有詩集傳世。從唐至元,他的《春江》詩幾乎無人所重。據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考證,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唐人雜記小說,宋代《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記事》,元代《唐音》等唐詩選本,均未見他的詩作。不僅唐詩選本無載,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餘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

最早收錄他的《春江》詩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張若虛一首也在其中。

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古今詩刪》收錄張若虛的《春江》詩,萬曆年間的三種選本《唐詩所》、《唐詩解》、《唐詩歸》,崇禎年間的《刪補唐詩脈箋釋會通評林》七言古詩、《石倉歷代詩選》,明末成書的《唐詩鏡》都選錄了此詩。

最早提及張若虛及其詩的詩話,是成書於萬曆年間的胡應麟《詩藪》。及至清代,有關唐詩的重要選本,如成書於康熙年間的季振孫《唐詩》、徐增《而庵說唐詩》、《御製全唐詩》(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書於乾隆年間的沈德潛《重訂唐詩別裁》、管世銘的《讀雪山房唐詩鈔》等等,都收錄了他的《春江》詩,有的還附錄有關此詩的評論。

藝術成就

其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詩風影響,常露人生無常之感。詩作大部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其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聞一多評價《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另一首詩是《代答閨夢還》。

作品賞析

原文

張若虛張若虛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一作:落花)

解析

初唐詩人張若虛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清末學者王闓運謂之“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評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的確,全詩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韻,結構嚴謹,字雕句琢,形式與內容完美結合,對個人生命經驗上升到宇宙意識的哲學思考,使這首詩無愧於“蓋全唐”的美譽。

代表作品

代答閨夢還

《春江花月夜》

古籍記載

張若虛張若虛
張若虛,揚州人,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吳中四士,詩二首。————清《全唐詩》

若虛,兗州兵曹———《舊唐書·藝文志·賀知章傳》

先是神龍中,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揚州張若虛、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吳、越之士,文詞俊秀,名揚於上京。————《舊唐書》

天寶中,劉希夷、王昌齡、祖詠、張若虛、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雖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誕而然也。————鄭處誨《明皇雜錄》

作品評論:

《明皇雜錄》

天寶中,劉希夷、王昌齡、祖詠、張若虛、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雖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誕而然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

《春江花月夜》,其為名篇不待言,細觀風度格調,則劉希夷《搗衣》諸篇類也。此誠盛唐中之初唐。且若虛與賀季真同時齊名,遽分初盛,編者殊草草。吾讀詩至賀秘書,真若雲開山出,境界一新,毋寧置張於初,列賀於盛耳。

《唐詩別裁》

若虛開元初人,與賀知章、張旭齊名。

王闓運《湘綺樓論唐詩》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聞一多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人物軼事

張若虛張若虛
故事始於唐中宗神龍二年,橫跨唐朝由盛及衰的半個世紀,穿越人、鬼、仙三界,講述詩人張若虛上元節明月橋邊邂逅名門閨秀辛夷,一見鍾情,未及傾訴衷腸,卻被鬼卒錯拘而亡。張若虛成為閻羅殿上的“釘子戶”,不肯投胎,堅決要見辛夷一面。得道成仙的曹娥幫他遂了心愿,27歲的張若虛死而復生,與66歲的老婦辛夷在明月橋下相見,吟出千古絕唱《春江花月夜》。

將古老的崑曲藝術與現代人的審美趣味相結合,推動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播,這是張軍從5年前獨創“水磨新調”新崑曲——將正宗崑曲水磨腔與時尚搖滾樂、說唱樂“無縫對接”。因而,在這齣被標籤為“當代崑曲”的新編原創劇目中,電音伴奏、大頭傀儡的民俗節慶感、判官鬼卒的插科打諢與現代幽默......無不迎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張若虛邂逅辛夷的明月橋在舞台上實景呈現,薄紗紅燈籠凸顯上元節的喜慶,漫天花雨、空中垂下的鮮麗布幔令舞台流光溢彩,盡顯“落月搖情滿江樹”的情境。雖棄傳統的一桌二椅式舞台,為崑曲注入現代的表現形式,但《春江花月夜》並未失守崑曲本體美學,而是遵循曲體模式填詞布牌,保留崑腔的原汁原味和古老劇種的神韻。

《春江花月夜》的高口碑熱票房令傳統戲曲藝術如何在“城市劇院”語境下進行傳播成為熱議。脫離傳統一桌二椅式舞台布景所引致的舞台空間審美變化,雖招致不少詬病,但當代戲曲藝術如何傳播、振興和發展,戲曲審美風範如何彰顯和重建,張軍走出了一條可行的路徑:自覺適應包括大劇院在內的各種新興演出場所與傳播平台,創作出與當代社會、當代審美相適應的“當代戲曲”。

“民團展演”可謂“青春版”呈現,除了張若虛仍由張軍扮演,其他角色皆由年輕演員挑大樑。雖然辛夷和曹娥扮演者不如魏春榮、史依弘造詣深厚,但兩位女演員與人物原型年齡接近,表演中透著青春靈動,倒也讓人眼前一亮。

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讓更多的年輕觀眾走進了劇場,其對崑曲融入現代語境的探索值得肯定。戲曲如何揚棄傳承,轉化創新,張軍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張軍”能夠站在舞台上,推動傳統戲曲的當代傳播,而不是好似青鸞舞鏡,沒有同類。

唐代著名詩人(三)

唐代被視為中國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唐代湧現出一大批詩人,他們繼承了魏晉以來的詩歌精華,而且由於唐代開放的風氣,使唐代詩歌有了長足的發展。比如李白,杜甫都游遍了大半箇中國,使得詩人眼界開闊,詩歌題材廣泛,聯想豐富。唐代詩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集大成者,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國詩歌史上的最高峰。

吳中四士

吳中四士,是指盛唐前期詩壇上四個“文詞俊秀,名揚上京”的詩人,他們都是古時吳中人。
姓名生卒簡介代表作
賀知章公元659年公元744年字季真,號四明狂客,會稽永興人。詩文以絕句見長。《回鄉偶書》
包融生卒年不詳潤州延陵人。現存詩僅八首。
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吳縣人。書法家、詩人,史稱“草聖”長於七絕,存六首。
張若虛公元660年—約公元720年揚州人。工詩,尤擅七言,其詩僅存2首。《春江花月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