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鋪鄉

福田鋪鄉

福田鋪鄉位於湖南省衡山縣東北部,南接南嶽,北抵湘潭。傳說福田鋪附近的一丘水田中有一風水寶地,故人們稱之為“福田”。因該地處衡山與白果、湘潭、南嶽往來交通要道,過客不斷,逐漸成一小鎮,鎮上店鋪較多,“福田鋪”因此而得名。全鄉現轄17個村,166個村民小組,總面積42.5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人,2005年至2007年人均純收入分別是3220元、3450元、3690元。

基本信息

福田鋪鄉福田鋪鄉
福田鋪鄉位於湖南省衡山縣東北部,南接南嶽,北抵湘潭。傳說福田鋪附近的一丘水田中有一風水寶地,故人們稱之為“福田”。因該地處衡山與白果、湘潭、南嶽往來交通要道,過客不斷,逐漸成一小鎮,鎮上店鋪較多,“福田鋪”因此而得名。全鄉現轄17個村,166個村民小組,總面積42.5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人,2005年至2007年人均純收入分別是3220元、3450元、3690元。  

簡介

福田境內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有金礦高嶺土等礦藏,花崗石蘊藏量達1.7億立方米,其中,尤以黑色花崗石和白色花崗石極為罕見,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內青山綠水,竹木成蔭,林木總蓄積量達20萬立方米,松脂可割取面積達15000畝。全鄉交通便利,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衡(山)婁(底)公路縱貫全境,鄉村公路四通八達。鄉政府駐地的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已建成了商業和工業兩個小區,程控電話已開通,電力、水源充足。

經濟概況

福田鋪鄉福田鋪鄉收割
福田鋪鄉是該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參與新農村示範片建設,推行“一季草一季雜交稻”耕作制度農民得實惠的一個實例。在衡山縣白雲新農村建設示範片,該縣農開辦通過治溪改水、培植產業、打清泉井、建便民橋、修機耕路,給片區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衡山縣白雲新農村示範片是省市的新農村示範點,該片涉及衡山縣福田鋪鄉的白雲、中塘、雲峰、尊勝、雲嶺五個村和今年新增相連的南嶽五個村。為參與白雲新農村建設,該縣農開辦向省農開辦爭取到將土地治理項目從長江新蘇項目區調整到白雲新農村建設。在項目建設內容上,他們在廣泛地徵求村民意見後,認為白雲溪和雲嶺溪的治理是片區五個村最迫切需要治理的工程,並把治理這兩條溪作為了今年的首要工作來抓。他們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入手,科學規劃,嚴格管理,分組分片層層負責,加班加點對兩條溪進行河道疏浚,溪堤護砌,溪中壩閘修建,短短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全部的工程任務。據該縣農開辦主任曹時國介紹,已累計改造中低產田7000畝,完成整治河道護砌3.55公里,新修堰壩8處,安裝雙吊點啟閉機16台,新建跌坎4處,新修機耕路6.1公里,新建機耕橋6座,土地平整500畝,片區農田基本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糧食畝產量提高200餘斤,還在區內舉辦了農民實用技術培訓5期,扶助龍頭企業2個。在此基礎上,衡山縣農開辦還注重改善村民生活條件。他們在中塘4組興建了沁春泉解決了近百人飲水難問題;建設了雙江壩便民橋結束了白雲村部分家庭不通車的歷史;在白雲溪和雲嶺溪兩岸修建的水泥路和機耕路,為白雲片五個村6000多人生產和生活出行提供了便利。在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他們還以培植產業來帶動農民增收。除實施了4000畝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和推行“一季草蓆一季雜交稻”耕作制度外,他們支持養雞產業的發展,並向省農開辦申報了衡山湘旗農牧有限公司年產1200噸的衡山黃雞熟食加工擴建項目,該項目竣工後年收購加工衡山黃雞400萬羽,年新增收入1.132億元,農民可增收2000萬元左右。該公司已在示範片投資560餘萬元建立了衡山黃雞種苗繁育基地,輻射帶動了周邊800餘農戶從事黃雞養殖。

文化藝術

福田鋪鄉福田鋪鄉皮影
皮影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是在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皮影戲原為宮廷戲,唐以後流傳於民間,有“南影”、“北影”之分。衡山皮影屬於“南影”分支,福田鋪鄉皮影為 衡山皮影代表,在全國頗負盛名。2002年被國家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皮影)藝術之鄉”;2006年,福田鋪皮影被列為湖南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到福田視察民眾文化活動,對福田皮影給予高度評價,並接受了唯一民間藝術禮品—影人造型。

皮影表演藝術
“一口道盡千年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福田皮影表演一般是一套鑼鼓一人打、一堂“菩薩”一人耍、前後兩台兩個人、兩人合唱一台戲,俗稱二人班,幾乎集所有傳統表演藝術(如地方戲、相聲、口技等)之大成。其演唱技藝和表演形式為“二十四決”:生、旦、淨、醜四角,喜、怒、哀、懼四情;平、仄、霸、漢四音,腔、板、詞、韻四格;尊、清、呼、喚四款,唱、渡、做、打四功。

影型製作工藝
皮影製作極為複雜,按材料不同可分為紙影和皮影。紙影和皮影的製作工藝及藝術特色各有千秋,幾乎集中了所有的中國造。型藝術(如剪紙、窗花、門畫、工藝藝術、雕刻)。從選材到成型上戲,經過選材、畫稿、過稿、鏤刻、重彩、綴合等二十多道工序,3000餘刀手工雕刻而成。影人的製造小巧玲瓏,以正側面為主,雕刻刀法以鏤空為主,結合傳統的繪畫線描形式:魚鱗、星眼、梅花、松針等;其特色採用傳統的繪畫工筆重彩方法,以鏤線分色,用固有色平塗分填,自然調和、絢麗諧調、簡潔明快、精緻高雅。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和風格。皮影製品不僅用與演戲,而且可用於雙手耍玩娛樂、還可置於窗前或白牆上作為室內藝術裝飾。由於皮影造型古樸典雅、鄉土氣息濃厚,既具有藝術欣賞性又有收藏價值,吸引了無數國內外人士、博物館垂涎,成為眾多收藏愛好者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鄉鎮景點

福田鋪鄉福田鋪鄉
衡山縣福田鋪鄉雲峰村因座落在雲密峰下而命名。從縣城西行約20公里,便到了雲峰村的中心位置——雲峰橋,橋的右側是一個狹長的山谷,左為雲密峰,右為紫蓋峰。沿著狹谷的小道蜿蜒而上,過禹王橋,在雲密峰的峰半,有一塊天然的巨石。巨石的左邊是一條當地人稱作禹溪的小溪,順溪而上是大禹岩,再2公里左右到達隱真坪,隱真坪上有座隱真寺,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據當地人介紹,在巨石的右邊以前也有一條禹溪,大躍進時被填平開闢成水田,巨石的周圍以前都是亂石灘,後被慢慢地開發成曬穀坪和建房地基。1997年,巨石被一農戶砌房時砌進了廚房的牆體。正是這塊巨石,被疑似為失蹤千年的“禹王碑”。

文物

福田鋪鄉福田鋪鄉禹王碑
福田鋪鄉禹王碑從巨石的地形特徵看:南宋張世南《遊宦紀聞》載“過隱真坪,復渡一二小澗,攀蘿捫葛,至碑所”。宋陳田夫《南嶽總勝集》載“雲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之字,碑下有石壇,流水縈之,最為勝絕”。巨石周圍有禹溪、禹王橋、隱真坪、大禹岩等地名,且禹溪環巨石繞行半周(另一條禹溪大躍進時開闢成水田),地形地貌與古籍記載相符。從專家學者的考證看:早在八十年代,南嶽文物處曠文輝先生根據古籍記載,一直在雲密峰和紫蓋峰之間尋找。1984年在雲峰村望隱橋側發現一巨石:重十餘噸,有一不規整的兩虬相交平面向中間微凹,面上有不規整紋飾,明顯可見人工鑿痕。據曠文輝先生回憶,當年發現時,從石頂往下看,隱約可見石右有字5行,每行13字,石左上端有字3行共12字,字型奇特,無人相識。當即判定可能是古禹碑並向衡山文物所反映,可惜當時沒得到有關部門重視。2007年6月20日,省文物局文物處處長江文輝邀集有關專家到實地對巨石進行鑑定。在拆除了巨石上的牆壁後,專家們對這塊巨石的位置、形狀、大小及周邊環境進行了長達4小時的考證。最後專家們一致認定:禹碑遺址在此無疑,但巨石因年代久遠和人為破壞,已破損磨蝕,無明顯可考字跡,是否禹碑母本,有待進一步考證。對這一結論,一同來考證的世界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研究禹碑近30餘年的童文杰先生不以為然,他認為禹碑母本如清晰可辯,肯定是偽造品,原因有三:一是從當時刻碑工具來看,禹碑應是5000年前所刻,屬新石器時代末期,雕刻工具落後,本身刻痕不是很深;二是從禹碑刻面來看,文字刻在巨石斜面,斜面的自然風化腐蝕強度比豎面大;三是從人為破壞來看,隨著人類的發展,禹碑從隱藏在深山密林之中逐漸被開發為人類居住場所,據當地老人回憶,小時候他們在此放牛砍柴,常坐在石碑上乘涼,對上面奇怪的文字刻痕,喜歡用柴刀和石頭打砸。至1997年石碑被砌進牆體並打掉一角,破壞更為嚴重。由於種種原因,禹碑不可能看清明顯字痕。然而看不清楚又不能認定巨石是禹碑,這本身就很矛盾。童老表示:根據巨石上有人工鑿痕,及周邊的地形環境,完全可以認定巨石就是禹碑母本。另據村民王代桃介紹,在八十年代石碑未被鑿毀前曾拓印兩字,可惜未留下來。經現場專家核對其回憶寫出所拓的兩字,疑似嶽麓山禹碑第一行頭一字和第三行頭一字。雖然因年代久遠和人為破壞,現留的禹碑石壁已破損腐蝕,無明顯可考的字跡。但故老相傳,此處石壁上確實曾刻有無人可識的文字,專家也在石壁上找到了曾鑿字的痕跡,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有心人對禹王碑的重視,“衡山禹碑”一定會脫下神秘面紗,還歷史以本來,現真顏於世間。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