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樟鄉

三樟鄉

三樟鄉位於衡東縣北端,地處湘潭、株洲、衡山、衡東四縣交匯處,距縣城48公里三樟鄉1982年前為三樟人民公社,1982年撤銷人民公社分設三樟鄉和油麻鄉,1989年,二鄉重新合併為三樟鄉。相傳境內有一株古樟樹被列為全國三株古樟之一,三樟由此而得名。

基本信息

三樟鄉三樟鄉
三樟鄉位於衡東縣北端,地處湘潭、株洲、衡山、衡東四縣交匯處,距縣城48公里三樟鄉1982年前為三樟人民公社,1982年撤銷人民公社分設三樟鄉和油麻鄉,1989年,二鄉重新合併為三樟鄉。相傳境內有一株古樟樹被列為全國三株古樟之一,三樟由此而得名。

簡介

三樟鄉三樟鄉園林
三樟是革命老區,1926年3月全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即中共栗子港支部誕生於此,同年7月湖南省農運特派員賀爾康在三障鄉成立了全縣第一個農民協會即衡山縣柴山洲特別區農民協會;1927年成立柴山洲特別區第一農民銀行,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早的一家金融機構。該機構的舊址夏拜公柯坐落在該鄉的柴山洲,已修復,並已正式對外開放。該鄉農產品以稻穀為主,農副產品有棉花、花生、西瓜、辣椒湘蓮牲豬鮮魚、家禽等。三樟鄉水陸交通方便。湘江自南而北流經全鄉20餘里,設有客輪停靠點。京廣複線、京珠高速穿境而過,公路運輸四通八達。三樟鄉市場繁榮,每逢趕墟之日,市場上物資豐富,人來人往,一派熱鬧景象。衡東縣畜牧水產局獲悉:全縣生豬出欄 48.7萬頭,存欄49.2萬頭,同比增長12.1%和34%;羊出欄1.95萬隻,存欄4.84萬隻,同比增長8.3%和3.2%;家禽出籠231.2萬羽,存籠363.8羽,同比增長4.9%和12%;蛋品產量5523噸,類總產量35708噸,水產品總產量8225噸,分別同比增長3%、6.8%和1.3%。畜牧業的全面、強勢復甦,成為今年衡東農業生產的一大亮點。

衡東縣三樟鄉抓住國家出台扶持發展生豬生產穩定市場供應的一系列政策機遇,克服元月份特大冰災給畜牧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畜牧業發展全局,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措施的扶持、引導,全縣畜牧業實現較快發展。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策扶持。為促進畜牧業發展,衡東三樟鄉成立了產業化建設領導小組,各鄉鎮也相應成立了領導機構。為落實工作責任,全縣還將生豬、家禽產業化工作列入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要考核指標,實行了縣級領導、縣直有關部門聯繫重點產業的責任制度,先後制訂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各有關部門也出台了相應的扶持措施,如銀信部門出台了對畜牧產業化建設資金扶持政策,畜牧水產部門優先對規模養豬、養鴨戶提供種苗、飼養技術和疫病防治,國土林業等部門對畜牧產業化建設用地、用材優先辦理手續,減免有關費用等。

經濟概況

三樟鄉三樟鄉集市
三樟鄉東臨松江鄉,南涉湘江與常寧市隔江相望,西連近尾洲鎮,北毗硫市鎮。鎮內自然條件優越,山清水秀,交通便利,三樟鄉公路、車栗公路成“丫”型貫通南北,湘江南繞,栗水中穿。便利的交通條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三樟鄉成為衡南經濟快速發展的南大門。三樟鄉素有“魚米之鄉”、“油茶之鄉”的美譽,全鎮年產糧食3.8萬噸,湘江、栗水沿岸村民有江河網箱養魚習慣。長沖、藕塘沖等四處小一型水庫總水面800餘畝,常年蓄水1000萬立方,是大水面開發、規模養殖的場所,全鎮有油茶近1萬畝,是全縣重點油茶鄉鎮。水藕、荸薺、豆油、板栗、香菇為三樟鄉五大名優特產。三樟鄉礦產資源豐富,石灰石均有一定規模儲量。縣松柏煤礦、金雞嶺銅礦坐落境內。三樟鄉山川秀美,名勝古蹟甚多。享譽“楚南第一家”的明代古建築群“王家祠堂”始建於北宋嘉祐六年,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整座建築設計精美,48根石柱支撐,雕樑畫棟,工藝精湛,碑牌匾額均為名人手跡,對於研究古代建築、雕刻繪畫書法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已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基、楊梅兩峰均為南嶽七十二峰之一,海拔高200餘米,蜿蜒20餘公里,猶如一對孿生兄弟。愛平集團從美國引進大白、長白、杜洛克原種豬178頭,建成原種豬擴繁場。湘泰飼料公司準備投資6500萬元新建湘泰生態種豬場。大浦禽業有限公司和衡東同脫實業公司對湘黃雞實行保種擴繁。目前,外血三元雜交瘦肉型豬飼養量占全縣85%以上。湘黃雞已成為雞養殖的主要品種,占全縣雞飼養總量的93%。進行科學規劃,形成區域發展。為加快農業支柱產業建設,衡東縣以優勢養殖區域(生豬、家禽、草食動物產業經濟圈和洣水名特優水產養殖帶)為基礎,結合新農村建設,全縣規劃建設了一批生豬、蛋鴨、湘黃雞、黑山羊、珍珠等專業化的規模養殖小區。全縣有21個生豬生產基地、48個蛋鴨養殖基地、52個湘黃雞養殖基地、8個黑山羊養殖基地、9個珍珠養殖基地。生豬養殖小區219個(村),湧現了白蓮鎮的對江、小初、大浦鎮的堰橋、三樟鄉的金山等一批年出欄生豬萬頭以上的養殖專業村,霞流鎮的李花、新硯、甘溪的洄水等蛋鴨飼養專業村,石灘鄉的大豐、大浦鎮的大嶺、淺塘等湘黃雞飼養專業村,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個特色”的生產格局,提高了養殖業生產的集約化水平。創新經營模式,促進組織經營。三樟鄉人傑地靈,孕育著眾多英才,分別就職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天涯海角,有黨務要職、有政府官員、有學者名流、有優秀企業家和各界實業巨富及有識之士。

畜牧業

三樟鄉三樟鄉養殖產
在推進畜牧業產業化建設過程中,衡東縣三樟鄉堅持從強化養殖業的良種意識入手,大力推廣良種良法,發展優質高效畜牧業,從注重畜牧業量的增長轉變為量質並舉。加大科技培訓力度,重點培訓養殖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2008年1-6月,全縣共舉辦畜禽養殖技術電視講座和培訓班24次,培訓人員3000餘人,發放養殖科技資料1.5萬份;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縣畜牧水產局選派7名科技骨幹分別進駐到霞流、石灘、楊橋、蓬源、甘溪、高湖等7個鄉鎮開展科技服務工作,大力推廣“瘦肉型豬規模化飼養配套技術”、“高產圈養蛋鴨配套技術”、“湘黃雞山地圍養技術”、“畜禽疾病防治技術”等;抓好畜禽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建設,成功實施生豬品種改良項目,建成生豬人工授精站23個,年可進行生豬人工授精配種8萬胎次以上。衡東縣組織成立了縣畜牧水產養殖協會和11家生豬養殖分會。正積極指導籌建養雞協會、蛋鴨養殖協會和黑山羊養殖協會等專業合作組織。全縣湧現了愛平養殖集團、湘泰飼料、衡金優農公司、亞峰食品公司達冠皮蛋廠大浦禽業公司、益品皮蛋、大源渡名優水產品開發公司等13家外連國內外市場,內連基地農戶的骨幹龍頭企業,訂單養殖正逐步發展壯大,全縣養殖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明顯增強。全縣共有生豬規模養殖戶234戶,其中新增規模戶58戶,改擴建規模戶101戶。愛平集團晉升為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並納入國家生豬活體儲備庫,享受國家有關補貼。飼養萬羽禽以上規模戶39戶,飼養黑山羊50頭以上規模戶110戶,飼養肉牛20頭以上規模戶4戶。建設養殖小區4個(愛平集團、大浦萱塘、蓬源潭江、城關苗圃),種魚場5個,其中大型種魚場1個(大浦種漁場),種羊場1個(東泰羊業發展有限公司)。畜牧業已成為全縣農業的支柱產業,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渠道。

特色產業

三樟鄉三樟鄉辣椒
土菜
衡東土菜源遠流長。清朝時期,該縣的三樟黃椒就因清脆可口、色味俱全,被賜為“貢椒”。此外,楊橋的麩子、新塘的地皮子、草市的豆腐、霞流的鹹蛋、石灣的脆肚等土菜也早已名聞遐邇。不少精明的衡東人就地取材,開始大規模經營衡東土菜餐飲。“衡東土菜”聲名鵲起,該縣在縣內外經營的衡東土菜館已達1000多家,年銷售衡東土菜1.2億元。僅新塘鎮就有土菜餐館120多家,年營業額3000多萬元。衡東土菜的興起,拉動了全縣生豬、蛋鴨、辣椒等產業的發展,如三樟鄉貢椒的種植面積,便由原來的3000畝猛增到今年的1萬畝。
辣椒
在衡陽市最大的辣椒生產基地--衡南縣三樟鄉,一個個辣椒廠棚像孕育希望和夢想的孵化器靜靜地矗立在田間地頭。昔日的窮鄉僻壤,成了農業產業化的樣板。許多農民靠種辣椒發了家。三樟鄉的氣候水土資源都非常適合種辣椒。 三樟鄉的辣椒產業從無到有,不斷壯大。辣椒成了栗江農民致富的一把金鑰匙。辣椒生產對氣候依賴性很強,風險很大。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