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伊希特萬格

德國作家。1884年7月7日生於慕尼黑一個猶太工廠主家庭。青年時期曾在慕尼黑大學和柏林大學攻讀語文學、哲學和人類學。

人物簡介

Fuyixitewange

福伊希特萬格,L.
Lion Feuchtwanger (1884~1958)
德國作家。

人物經歷

1884年7月7日生於慕尼黑一個猶太工廠主家庭。青年時期曾在慕尼黑大學和柏林大學攻讀語文學、哲學和人類學。
1908年創辦文學月刊《明鏡》,後在《舞台周報》擔任劇評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在當時法國占領下的突尼西亞被作為敵國的公民遭到拘押,不久逃回德國,從事戲劇翻譯,並創作反戰題材的作品。
1933年希特勒執政時,他在美國講學,卻被褫奪公民權。
1933至1940年流亡法國,曾和布雷德爾、布萊希特等共同創辦流亡者雜誌《發言》,在莫斯科出版。1937年訪問蘇聯。
1940年希特勒軍隊入侵法國,又被法國當局當作敵國公民拘押,後經美國友人營救,經西班牙、葡萄牙流亡美國,1941年起定居加利福尼亞。1958年12月21日在洛杉磯逝世。

小說代表

福伊希特萬格以寫作歷史小說見長。
第一部長篇小說《醜陋的女公爵馬格雷特·毛爾塔施》(1923),寫14世紀一個才智出眾而容貌醜陋的女公爵的悲劇。
長篇歷史小說《猶太人徐斯》(1925)曾引起廣泛注意。在希特勒統治時期,他的創作都以反法西斯為主題,所寫的歷史小說也都借古喻今。
1936年寫的長篇歷史小說《偽皇尼祿》,影射希特勒一夥,預言他們將遭到可恥的下場。這時期寫的歷史小說《約瑟夫斯》三部曲,包括《猶太人的戰爭》(1932)、《兒子們》(1935)和《這一天即將到來》(1942),寫猶太血統的羅馬史學家約瑟夫斯·弗拉維烏斯的故事,激勵人民反抗希特勒的統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歷史小說多以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家和文化名人的鬥爭生活為題材,如歌頌北美獨立戰爭的《葡萄園裡的狐狸》(1953,原名《支援美國的武器》);寫西班牙畫家戈雅充當5年的宮廷畫家以後離開宮廷,以藝術為被壓迫人民服務的《戈雅》(1951,又名 《認識的艱難道路》); 歌頌盧梭的《愚人的智慧》(1952,又名《讓—雅克·盧梭之死及其思想的發揚光大》)。他在逝世前兩年還發表了長篇小說《托萊多的猶太女人》(1955)和《耶弗他和他的女兒》(1957)。前者探討戰爭與和平同人類發展的關係問題;後者採用《聖經·舊約》中的題材,描寫公元前13至10世紀約旦河流域以色列人的歷史,藉以闡述人民在為和平和自由鬥爭中的統一問題。
福伊希特萬格描寫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候車室》三部曲,包括《成功》(1930)、《奧倍曼兄妹》(1933)和《流亡》(1942)。它的寫作幾乎與《約瑟夫斯》同時,同樣表現反法西斯的主題思想,但《候車室》從納粹的形成和發展寫到它的統治,具有更深刻的教育意義。作者用“候車室”象徵“這個等待和過渡的惡劣時期”。三部曲中最傑出的是《成功》,它通過德國20年代初期發生的一件冤案和不同的人物對這一案件的態度,展現了法西斯取得政權前德國社會錯綜複雜的階級關係和政治形勢,及時指出了法西斯勢力崛起的危險。小說出版後引起廣泛注意,被認為是第一部具有重要意義的反法西斯主義的作品它是作者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德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奧倍曼兄妹》寫納粹當政前後柏林一個猶太作家全家所遭到的迫害。《流亡》描寫一個流亡巴黎的德國音樂家,從親身經歷中認識到藝術應該為人類的進步事業服務。《候車室》三部曲帶有明顯的自傳色彩。此外還有長篇小說《勞騰薩克兄弟》(1944)和《西蒙》(1945),後者寫一個法國少女與德國侵略軍英勇鬥爭的事跡,歌頌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譴責法國一些民族敗類為虎作倀的罪行。
福伊希特萬格早期曾根據《聖經》故事創作短劇,編為《短劇集》(1905~1906)。劇本《托馬斯·文特》(1919)描寫一個擔負領導工作的作家在對付反動派時不負所望,反映出參加十一月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某些特徵。其他劇作有《瘋狂,又名波士頓的惡魔》(1948)和《寡婦卡佩》(1956),都是歷史劇。
福伊希特萬格的作品情節富有戲劇性,善於通過藝術形象體現思想,較少議論;語言簡練,筆調幽默,富有感情色彩,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