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鎮

石排鎮

石排鎮位於東莞市東北部,東江中下游南岸。西距東莞市區20公里、廣州50公里,南往深圳70公里,北與惠州市博羅縣隔江相望。鎮政府中心位置位於東經113°94′,北緯23°09′,是東莞市下轄的32個鄉鎮之一。石排鎮總面積48.7平方公里,轄18個村和1個社區,2012年常住人口17萬餘人。2014年,石排鎮地區生產總值達67.28億元。石排鎮境內有龍眼崗貝丘文化遺址、紅石山燕嶺古採石場、塘尾明清古村落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紅山含翠,綠水長倚,風景秀麗,古韻深蘊;有莞深高速公路、廣深高速公路、廣惠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過境。便捷的交通條件、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石排鎮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民生活富裕安康。

基本信息

石排概況

石排鎮石排鎮

石排鎮位於東莞市東北部,東江中下游南岸,獨享東江岸線15公里,西距東莞市區20公里、廣州50公里,南往深圳70公里,北與惠州市博羅縣隔江相望。全鎮面積56平方公里,下轄18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常住人口4萬人,是一個景色秀麗、歷史悠久、日益繁榮的現代城鎮。

石排鎮紅山含翠,綠水長倚,風景秀麗,古韻深蘊。龍眼崗貝丘文化遺址印證了石排5000多年的人類文明史,燕嶺古採石場塘尾明清古村落和寶潭康王廟見證了石排歷史的輝煌,享譽四方的石排知名文化品牌——石排明德醒獅,更是石排人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的精神象徵。改革開放以來,石排鎮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石排鎮石排鎮

目前,全鎮擁有公路180公里和跨江公路橋2座,興建了由石排大道、石崇大道、石橫-石洲大道、龍崗大道等60-80米寬主幹道組成的主路網,並且通過公路聯網和橋樑連線與東莞市東部快速路、(東)莞深(圳)高速公路、廣(州)深(圳)高速公路、廣(州)惠(州)高速公路相貫通,加上便利的東江水運,使石排納入了陸路、水路均可到達廣州、深圳香港等地的交通一體化網路,區位優勢更加突出;石排供電、供水設施完備,已建成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2座,鎮自來水公司日供水能力超10萬噸,充分滿足生產、生活用電、用水需求。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更是蓬勃發展,碩果纍纍。全鎮現有初級中學1所,公辦國小9所,民辦國小7所,幼稚園10所,其中省一級學校1所,市一級學校3所;擁有醫院1家,下設16家門診部;文廣中心、文化站、影劇院等文化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便捷的交通條件、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石排鎮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民生活富裕安康。2005年,全鎮生產總值2

石排鎮石排鎮

2.77億元,工農業總產值41.99億元,鎮本級可支配財政收入1.84億元,各項稅收總額2.25億元。2006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28.43億元,鎮本級可支配財政收入2.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3.73億元,各項稅收總額3.04億元,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同時,在發展中,石排鎮還非常注重三大產業協調快速發展。堅持做特第一產業。充分發揮石排鎮濱臨東江、水肥土沃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三高”農業,初步形成了淡水養殖、觀賞魚、蔬菜、禽畜、花卉五大支柱產業,福隆羅屋“金魚村”被市列為“三高農業示範基地”,安業水族有限公司被評為市首批“農業龍頭企業”,金魚養殖業已成為石排的特色產業之一。堅持做強第二產業,積極發展現代製造業。目前,全鎮工業企業有1127家,其中外資企業436家,私營及個體工業企業648家,2005年全鎮工業總產值41.11億元,比2004年增長16.23%,2006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51.28億元。堅持做旺第三產業。利豐城市廣場、華潤萬家、天天商場、合時電器商場萬家福購物廣場等上規模商貿業不斷增資擴業,鎮中心區聚集人流物流的功能不斷增強,200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9億元,比2004年增長10.06%。昨天的石排人,披荊斬棘,一路凱歌;今天的石排人,激情飛揚,奮勇前進。隨著市委、市政府加快東部發展的戰略的實施和石排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的日益凸顯,石排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鎮委、鎮政府抓住機遇,順勢而為,緊密圍繞市委“經濟社會雙轉型”的戰略決策,提出了“基礎年、發展年、成效年”的“三步走”跨越發展戰略。去年,我們圍繞“抓規劃、造環境、打基礎”的發展思路,啟動十大規劃的編制,最佳化發展環境,夯實發展基礎;今年的“3.15”鎮委工作會議,我們又提出了“強產業、造新城、促和諧”的工作思路,全鎮上下全面放開、全力激活、全速發展。

自然地理

氣候氣溫

石排鎮屬南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多雨。年平均氣溫22.1℃,最高月溫為七月,七月平均氣溫28.2℃,極端最高溫度37.9℃(1957年記錄),最低月溫為一月,平均氣溫13.7℃,極端最低溫度-0.5℃,無霜期314天。

雨量

多年平均雨量1724毫米(1911至1982年記錄),最大年降雨量3320毫米(1959年記錄),最小年降雨量972毫米(1963年記錄)。每年4月至9月為雨季,占全年總雨量80%以上,且每年都有兩個雨峰:一個在5至6月,月雨量達250至350毫米,一個在8至9月,月雨量達250至300毫米。前一個雨峰民眾叫“龍舟水”,後一個叫“白露水”。

日照

石排鎮石排鎮

石排氣候溫暖多雨,正常年份,日照時間不低於1900個小時,平均日照率達45%。最多年份是1963年,日照時間達2320.8小時,最少一年是1961年1570小時。一年中日照以7月最盛,平均232.1小時,2月和3月最少,平均分別為91.3小時和91小時。

無霜期石排霜凍天氣少,正常年份為4至8天,平均每年為5天,最多年份一年有15天(1973—1974年,1975—1976年)。霜凍的最多月份是1月,平均1.9天。霜凍天氣一般發生在11月至次年3月。初霜平均日期為12月30日,終止日期平均為1月24日。石排地區無霜期平均為338天,最長一年為365天。

災害性天氣

石排距熱帶海洋較近,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季風氣候顯著。夏季盛吹南風或東南風,冬季盛吹北風或西北風。春秋兩季,因受北方冷空氣或南方海洋颱風交替影響,風向不定,或吹東南風,或吹西北風。

每年夏秋間,常有颱風、洪澇或乾旱的災害,對農業有很大影響。建國後,隨著氣象工作和水利事業的發展,出現災年保收或少減產,豐年大增產的可喜景象。

地貌

石排屬窪地地區,耕地大部分是比較平坦的埔田,小部分是河岸洲地。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西面與茶山鎮交界處,隆起一條紅砂岩嶺脈——雲崗嶺脈,這條嶺脈是石龍嶺脈的延伸。它由西向東延伸,至燕嶺附近分為二脈,偏北一脈,東延至石貝村附近,長度約4.8公里,偏南一脈,沿東綿延,伸至村頭村附近,長度約9.2公里。東江從東向西繞過全鎮,幹流在石排境內長達14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275億立方米,為全鎮工農業生產提供豐富水源

河流

東江

東江東江

東江是嶺南四大河流之一,是石排農田灌溉、水路運輸的主要河道。它的上游,東面從企石流入石排的沙角洲,一直向西流經赤坎、田寮、磚窯頭、橫山、水吉、石貝、鯉魚洲、燕窩等村,河段全長14公里。

石排小河:石排小河,歷代縣誌命名為“石排水”,本地俗稱“海仔”(本地習慣把河叫“海”)。這條小河水源來自東江。東從飯蓋嶺流入石排,向西流經福隆、石排、潭仔渦、埔心、隔海,至橫山涵口復入東江。它是石排農田灌溉的重要水源。建國前未修公路,也是石排貨物運輸流通水上的主要通道。

水在石排的南部。歷代縣誌命名為“石崗水”。水域位於南畲漬水區。它是寒溪水流域的漬水區之一。水上游是寒溪水(寒溪水古稱“青鶴灣”)。經月塘埔流入本區,自東而西流經村頭、石井、孔屋、樹下、塘尾、中坑、燕窩,在南畲涵閘流出東江。水水域較低,過去一直成為石排夏秋澇患的漬水地帶,每年夏秋間積滯大量澇水淹沒大片農田,或耽誤插秧農時,或淹沒青苗造成饑饉。建國後,黨和政府下最大決心根治澇患。1962年開始,大規模修整南畲排渠,先後興建大小電力排灌站多座。這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完成,使內的田漬水實現有澇即排,保證區內農田兩造穩產,使全區的農業實現電氣化和水利化管理。

礦產資源

紅砂岩

產地位於燕窩、石貝二村附近的紅石嶺脈(即雲崗石脈的西部)。這條砂岩連綿五、六公里,蘊藏大量紅砂岩(俗叫紅石)。明清朝代已有官辦石場,大批石工長駐該地大量開採,並就地加工成各種建築材料,供附近各州、府、縣城鎮宮建衙署、坊碑、橋樑、道路等需用。至清末及民國時期,這裡的石場才停止生產。建國後,各處興修水利,石排公社在燕窩嶺脈段復辦石場,爆破開採塊石,作建築涵閘及堤基需用。近年來,農村大量建房,燕窩鄉府繼續辦場,承包開採,年產紅石塊約4500立方。近年來,由於礦石開採破壞資源生態,目前政府已下達不準開採的檔案,保護生態資源環境。

黑白泥

石排鎮地下蘊藏較多白泥(學名高嶺土)和少量黑泥,是陶瓷的優質原料。1953年,始由下沙鄉試探開採,產品銷往佛山石灣陶瓷廠,經鑑定質量上乘,於是大量收購。埔心、上汴、塘尾、孔屋、石井、中坑、福隆等鄉,相繼探測開採。除給石灣陶瓷廠出售泥坯外,埔心、下沙等鄉開辦白泥粉廠,磨製泥粉售給有關單位作化工原料(耐火材料、化妝品原料、建築器材等原料)。以上各村年總產量:白泥(坯、粉)約9000噸、黑泥約7000噸。1990年10月由於原材料價格提高,產品售價低,已停止開採。

河沙

石排鎮位於東江河畔的村━━田寮、赤坎、燕窩等村河邊的沙灘上,積聚著大量適合建築用的粗粒砂。這些村在河邊設立沙場,租賃吸原開河沙,售給附近鄉鎮作建築材料,年產量約3.5萬立方。

生物資源

石排鎮石排鎮
石排鎮地處珠江三角洲魚米水果盛產區,是我省糧食主產地之一。主要農產品有稻穀、橙、柑,其他熱帶、亞熱帶水果如:西瓜荔枝香蕉龍眼、芒果、烏元黃皮木瓜等也較豐富。改革開放後,本地傳統的生物資源已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有的品種已經無人種植,有的品種也呈稀零狀態。

姜芋是石排的傳統特產。自明清以來,芋田立體綜合種植,是石排鎮石崗一帶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農藝。在一塊地里作深坑高畦,畦頂開穴插倬竹子,織成棚架,棚上長滿苦瓜豆角及各種夏秋瓜類。這種立體綜合作業,既合理使用土地和空間,又科學地充分利用陽光、空氣、肥、水等作物生長條件,提高土地經濟收益。因而,這種種植方法數百年來興替不衰。其中產品“石崗姜”具有肉厚、味濃、色白的特點,馳譽省、港、澳,是產婦驅風調補的珍品。芋田的其他產品如香芋粉葛、豆角、苦瓜等蔬菜,商業部門每年設點大量收購,出口港澳。不過,近年來此種種植方式已基本不存在了。

2003年,全鎮魚塘2309畝,四大家魚年總產量約1462擔。近年試養的泰國鯪魚非洲鯽魚埃及塘虱等良種淡水魚,已逐年推廣,成為本鎮人民食桌上的常菜。田邊消碰塘是有名的大口魚塘,面積260畝,年產塘魚1560多擔。產品個體肥大,肉質密實而嫩滑,特別鮮美肥腴,是膾炙人口的、暢銷地區內外的魚貨,各地的水產公司歷年來按契約大量收購出口。不過,近年來,消碰塘養魚的興盛景色已不復存在。

土地資源

石排鎮石排鎮
據統計,1985年全鎮耕地總面積33255畝,2000年減少到29442畝,2002年後農業傳統的作物,如:水稻、花生、甘蔗已鮮有人種植,而多種植蔬菜類的作物。

石排鎮土地全屬酸性土,土質分“潮沙泥”和“輕粘土”兩類。其分布特點是以福隆為界。在福隆以內和靠近邊耕地,屬潮沙泥類型。它含腐殖質較多,結構鬆軟適度。其形成原因,是由於福隆築成後,內土地受堤保護,地表土層保持良好,積聚了大量腐殖質。另一方面,福隆在歷史上經過多次缺堤,東江河底大量淤泥隨洪水從缺口衝進,流遍內耕地,形成這種優良土質。

在福隆以外和靠近內土地,屬輕粘土類型。這種土壤含沙量大,有機物含量少,結構鬆散。其形成原因,是由於東江大堤未修之前,福隆外是東江邊岸,耕地長期受河水、雨水沖刷,地表腐殖質大量流失,土層疏散貧脊。

區域優勢

石排鎮石排鎮
位置
石排鎮位於東莞市東北部,東江中下游南岸,西距市區20公里,南往深圳70公里。鎮中心區位於北緯23.25度,東經113.38度。東面與企石鎮相連,南面與橫瀝鎮接壤,西面和西南面毗鄰茶山鎮,北面瀕臨東江,與博羅縣園洲鎮隔河相望。

境域

全鎮總面積56.04平方公里,周長61.5公里,境內東西寬、南北窄,東西最廣14公里,南北相距差異很大,最窄處燕窩東江堤至塘角(屬茶山鎮)一段,相距只有0.5公里。全境形似一隻振翅欲飛的鴿子。東江從東向西流經本鎮北面,幹流在境內長達14.04公里,東引運河流經本鎮東南部,為全鎮工農業生產提供豐富水源。
現今四至:最北是位於東江中心的田邊村鯉魚洲自然村,與博羅縣隔江相望;最南是下沙村,與橫瀝鎮接壤;最東是沙角村,與企石鎮相連;最西是燕窩村,與茶山鎮交界。

經濟發展

石排鎮石排鎮
改革開放20多年,石排鎮成功走出一條農村工業化、逐步實現城市化的發展道路,從一個落後的農業鎮發展成為一個初步文明富裕的工業城鎮。目前已形成了以龍江工業園、石崇工業園、滙豐科技工業園三大工業園為龍頭,12000畝水產養殖基地、10000畝蔬菜生產基地和1000畝觀賞魚養殖基地三大農業生產基地為依託,石排綜合市場、福地市場和聚富名店街三大商貿市場為主體的三大產業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

改革開放之初,石排緊緊抓住機遇,充分發揮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大力發展工業和外向型經濟,因此,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石排的經濟曾一度走在全市的前列。之後,由於大力發展鎮辦集體企業,而忽視了外資企業的引進,從此,石排的經濟發展開始放緩。1996年,鎮委、鎮政府以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為指導,認真總結、及時調整經濟發展思路,確定了“發展石排經濟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發展外向型經濟以招商引資為主,集中連片開發工業園區”的發展思路,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改善鎮容鎮貌,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石排的經濟從此慢慢開始復甦,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經過幾年的發展,至2003年,已吸引了來自美國日本俄羅斯汶萊、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外商前來投資,外資企業已達500多家,生產行業涉及電子塑膠五金、製衣等。民營企業已達400多家,有些民營企業甚至成了石排的納稅大戶。2003年,全鎮實際利用外資288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9.21%,外貿出品總額23137.1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0.17%。

改革開放前,石排人民一直以耕作為生,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石排逐漸推行走商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的產業化路子,隨著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不斷發展,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紛紛洗腳上田,逐漸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逐年減少,1982年,全鎮農業勞動力10703人,至2003年,只有4374人,。同時石排的耕地逐漸減少,1995年全鎮有耕地29832畝,2000年有耕地29442畝,2002年後已基本無人耕地。石排在充分發揮石排農業資源優勢的基礎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三大農業基地”為龍頭,農業逐漸向集約化方向發展,已形成12000畝水產養殖基地、10000畝蔬菜生產基地和1000畝觀賞魚養殖基地三大農業生產基地為依託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格局,並積極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積極建設現代化農業示範基地。堅持以農穩鎮,發展“一菜一魚”特色農業,福隆羅屋“金魚村”被市列為“三高農業示範基地”。

建國後,黨和政府對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私營商店轉為公私合營,個體攤販參加合作商店,私營商業宣告結束。石排

石排鎮石排鎮
同全國一樣,從那時起,只有全民所有的地方國營商業和集體所有的供銷合作社以及小商販組成的合作商店,由於經營方式單一,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中,石排的商業發展模式依舊延續。直至1978年國家實行“開放”和“搞活”經濟改革,政策允許和支持個人經營商業,個體商業戶又恢復了生機。石排圩、上市、以及各鄉村個體商店陸續開業。1979年,石排圩恢復一、四、七的傳統圩期,大量農民往農貿市場出售農副產品。接著,商業部門也先後實行責任承包制度。在改革開放及鄧小平同志的兩次南巡講話指引的大好形勢下,人們的商業意識不斷增加,妥善處理商農關係、洗腳上田的辦企業的人越來越多。個體私營經濟日趨繁榮,經營方式也從分散經營向集中經營轉化,20世紀90年代,先後出現了大型的綜合性商場,如吉祥購物商場、天天購物商場、萬家福購物廣場、合時、日威、恒生電器商場。吉祥購物商場和萬家福購物廣場還配置了免費接送車,方便前來購物的顧客。並逐漸形成了石排綜合市場、福地市場和聚富名店街規模較大的三大商貿市場,呈現一片百業興旺的景象。2003年,全鎮有工商個體戶2037個,私營企業573家,新增私營企業17戶,新增個體戶83戶,零售總額達57686萬元,比上年增長13.97%,從業人員40548人,比上年增長5.25%。共完成總產值5.91億元,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20.89%。

石排鎮委鎮政府根據形勢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堅持三大產業協調發展。2003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58億元,比上年增長19.46%,,工農業總產值29.489億元,比上年增長22.39%;鎮本級可支配財政收入13290萬元,比上年增長23.07%;各項稅收收入11730萬元,比上年增長25.86%;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1.33億元,比上年增長26.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3億元,比上年增長13.675%;農村人均收入8130元,比上年增長1.02%。

石排鎮採取各種措施不斷加強對鎮財政的管理。1997年6月30日,石排財政分局實行“一個視窗”收費,1999年3月30日,又實行“政府採購”制度,2000年3月,對鎮區行政事業財政實施“收支兩條線”管理,同年同月,財政分局實行“會計委派制”,成立鎮會計管理中心,由財政分局統一管理。以上措施的實行有利於有效集中財力、合理使用財力,確保了鎮政府正常經費開支和各方面建設工作的正常運轉,為石排的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保
石排鎮石排鎮
障。

十五”期間,我鎮經濟成長的速度和效益明顯提高。2006年全鎮生產總值達28.43億元,年均增長21.28%;各項稅收總額3.04億元,年均增長34.39%;鎮本級可支配財政收入2.80億元,年均增長26.44%;全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4億元,年均增長40.76%。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三次產業比例由2002年的5.3:57.7:37.0調整為2006年的2.5:58.0:39.5。預計2006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51.28億元,工業增加值16.28億元,分別是2002年2.24倍和2.21倍。出口總值3.20億美元,是2002年的1.74倍。全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0億元,是2002年的1.53倍。房地產銷售額1.83億元,是2002年的12.22倍。2005年我鎮華城輪胎廠的“奇耐”商標被認證為廣東省著名商標,實現了我鎮創建名牌“零”的突破;今年又有4個申報省級名標名牌企業通過市驗收。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2年,石排鎮現有初級中學1所,公辦國小4所,公民辦幼稚園15所,其中省一級學校1所,市一級學校4所。分別為:石排中學、石排鎮中心國小、石排鎮福隆國小、石排鎮石崗國小、石排鎮獨洲國小。
石排中學:創辦於1969年1月,原為農業中學,只辦三年制國中。
石排鎮福隆國小:是一所全日制公辦學校,位於東莞市石排鎮福隆教育路19號。

文體事業

截至2012年,石排鎮有石排公園、石排影劇院等一批文化體育基礎設施。2014年石排鎮投入建設新圖書館,圖書館總投資約880萬元,總用地面積約237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025平方米,地上建築2層,內設圖書閱覽、書店、咖啡廳等功能服務區。2014年廣東省青少年摔跤錦標賽,石排摔跤隊選手,喜獲1金2銀2銅,團體總分全省排名第五名。

醫療衛生

石排鎮歷來重視愛國衛生工作,把改善全鎮人民的生活、工作環境,保障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作為鎮委鎮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來

石排鎮石排鎮
抓。

2004年成功創建成為"東莞市衛生鎮"後,我們繼續加強領導、加大投入,積極開展創建"廣東省衛生鎮"工作,特別是2006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的思路和要求,鎮委、鎮政府審勢度勢,提出抓規劃、造環境、打基礎,建設具有嶺南特色的"中國鎮"為奮鬥目標,把創建"廣東省衛生鎮"作為造環境的有效載體。鎮委、鎮政府向全鎮黨員幹部發出了年內完成創建"廣東省衛生鎮"的衝刺攻堅令。

在鎮委、鎮政府的領導下,在上級愛衛部門的關心指導下,通過全鎮黨員幹部的共同努力和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創建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於2007年高分值順利通過了省評審組的檢查,成功創建省衛生鎮。

截至2012年,石排鎮擁有全科醫院1家以及覆蓋石排鎮範圍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石排醫院現有員工577人,其中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83人(正高職稱12人、副高職稱47人、中級職稱109人)。有床位編制360張,平均日門診達2300人次、平均日住院330餘人次。

交通

截至2012年,石排鎮公路里程210公里,跨江公路橋2座,興建了由石排大道、石崇大道、石橫大道、石洲大道、東園大道等60-66米寬主幹道組成的“一環一橫兩豎”主路網。通過公路聯網和橋樑連線與東莞市東部快速路、莞深高速公路、廣深高速公路、廣惠高速公路、從莞高速公路相貫通。

鐵路

石排鎮石排鎮

1路線(燕窩康達——赤坎市場)

途經:

康達站、加德士站、燕窩學校站、燕窩市場站、燕窩村委站、燕窩路口站、鴻運輪胎廠站、金昌五金站、中坑市場站、老康達站、盤嶺站、太和市場站、石崗學校站、谷嚇站、利豐門診站、利豐廣場站、萬家福、石排醫院、曾屋、福地市場、客運站、石洲換乘站、黃家壆路口、宇宙路、鴻運路、向西加油站、向西電影院、向西(中泰)、赤坎二路、赤坎三路、赤坎五路、赤坎市場

2路線(沙角京木廠——塘尾市場、同軒漁村)

途經:

京木廠、廣電廠、恆達廠、沙角市場、沙角衛生站、劉屋、楊屋、福隆二工業區、古塔公園、福隆村委、福地市場、客運站、下沙、廟王邊市場、龍騰閣、曾屋、石排醫院、石興市場、石排治安隊、郵政局、萬家福、利豐廣場、中心幼稚園、石排公園、電信局、橫山、翡翠沐足、塘尾。

3路線(大基工業區——下沙工業區)

途經:

水桔站、明和商場、鍾屋、李橫大道路口換乘站、謝屋市場、越惠百貨、電信局、石排公園、中心幼稚園、利豐廣場、萬家福、石排醫院、沙逕、手巾王村、廟邊王、利屋、下沙、傑富廠、客運站、中翔百貨、新富昌、楊屋、下沙宏力廠。

5路線(向西中泰——田邊加油站)

途經:

中泰、向西市場、向西治安隊、聚興酒樓、黃家壆治安隊、黃家壆路口、福地市場、客運站、交警大隊、曾屋、石排醫院、石興市場、石排治安隊、郵政局、萬家福、利豐廣場、中心幼稚園、石排公園、埔心又一村、偉業廣場、樓下新村、雲崗學校、太和市場、盤嶺、老康達、中坑市場、田邊外來人口居住站、田邊加油站。

6路線(田寮——孔屋)

途經:

田寮村委、石崇工業區、水貝換乘站、水貝村委會、同利五金廠、李屋、廖屋、水貝國小舊址、中心國小、農業銀行、郵政局、萬家福、龍騰路、新海濤、孔屋。

石排鎮石排鎮地圖

7路線(燕窩康達——沙角村委會)

途經:

康達老原始站、加德士、燕窩水圍、中坑市場、老康達、盤嶺、太和市場、石崗學校、谷嚇、轉左埔心金田酒家、崇威酒店、石排公園、中心幼稚園、利豐廣場、萬家福、石排醫院、曾屋、福地市場、客運站、福隆加油站、黃家壆路口、向西日盛上島、石崇公園、中泰、赤坎二路、赤坎三路、赤坎五路、赤坎市場、獨洲國小、廣明廠、沙角路口、沙角市場、恆達廠。

8路線(黃家壆——燕窩康達)

途經:

黃家壆村委會、黃家壆工業區、黃家壆市場、黃家壆路口、福地市場、客運站、曾屋加油、石排治安隊、郵政局、萬家福、利豐廣場、中心幼稚園、石排公園、電信局、橫山、李橫大道換乘站、鍾屋、田邊、石貝、燕窩。

9路線(上沙——塘尾同軒漁村)

途經:

楊屋、上沙劉屋、客運站、傑富廠、下沙、廟邊王市場、龍騰閣、沙逕、珍港酒店、利豐綜合市場、龍騰路、萬家福、利豐廣場、中心幼稚園、石排公園、碧水雲天、偉業廣場、晨光印刷廠、李家坊工業區、李橫大道、塘尾路口、塘尾市場、同軒漁村。

10路線(塘尾村——福隆莊)

途經:

古落村、塘尾村委、谷嚇、利豐廣場、萬家福、石排醫院、客運站、福地市場、福隆公園、福隆五路、羅屋村。

民俗風情

石排醒獅

石排醒獅石排醒獅
石排醒獅位於石排鎮的中坑村,於1995年5月成立了明德醒獅隊,融合南北獅的優點,吸取各藝術形式的精華,讓醒獅煥發出新的活力。明德醒獅隊的特色節目有“醒獅飛高樁”、“蠍子守靈芝”、“群獅起舞”、“醒獅飛躍龍門青”等,在表演時能模仿真獅的站、走、跑、跳、滾、看、睡、抖毛、“睜眼”、“洗須”、“舔身”等動作,形態逼真,通過地面上或樁陣上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表現獅子剛勁和威猛,表演細膩傳神、栩栩如生。

康王寶誕

“康王寶誕”的儀式仍保持原汁原味,表現出隆重的紀念、祝壽、祈禱和酬神活動,最主要的活動程式包括:初一解穢、出位、沐浴、更衣、壯行、巡遊;初二至初七供奉拜祭;初七贊壽、出巡、答地頭、安座等一系列活動。

福隆麒麟舞

福隆麒麟舞,麒麟是民間傳說中的神獸,早在周代就與龍、鳳、龜並稱“四靈”,且列“四靈”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徵。麒麟舞融音樂、舞蹈、工藝美術、雜技於一體,既具有美學的欣賞價值,又有文藝的、宗教的、民俗的、歷史的研究價值。

田寮龍舟景

田寮龍舟景,端午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歷史上,珠三角水鄉由崇拜龍王而產生的祭祀、娛神、娛已的民俗活動源遠流長。因為龍主司水,居住在水鄉一帶的人民更加重視對龍的祭祀與崇拜。為避免水上蛟龍的侵害,喜歡將船製作成“龍”的樣式,讓龍舟在江河上祭祀水神,祈求上天的保佑,逐漸形成了端午划龍舟這一風俗。划龍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友誼賽,稱為“趁景”,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龍舟在江面上相遇,會自發地進行比賽,這種比賽沒有固定的時間、路線,聚散自由。另一種比賽形式是“放標”,即“賽龍奪景”,民眾稱為“斗標”、“斗大景”、“斗景尾”等。

沙角龍舞

沙角龍舞沙角龍舞
沙角龍舞,龍舞在沙角村有著100多年的歷史。龍舞既是祈求神龍保佑東江兩岸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又可娛樂民眾、凝聚民心,沙角村每年農曆8月初一至十五,由沙角村民舞龍自娛自樂,逢有重大喜慶節日就舞龍慶祝,並應邀外出表演。

“洪聖宮誕”

石排鎮的“洪聖宮誕”民俗活動,有著百年的歷史,主要分布於石排鎮燕窩村、中坑村、埔心村等地,活動時間為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紀念洪聖大王的生日誕辰,並抬著洪聖大王在村中巡遊,以求得風調雨順。其中以燕窩村的洪聖宮誕活動規模最大,有洪聖大王出位、吃貢、洪聖大王出巡,粵劇表演等。

“文武二帝出巡”

石排鎮田邊村小組的“文武二帝出巡”從清朝末年開始,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是該村一項傳統的民俗活動。時間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二至十六日,為期五天,活動主要為了紀念文武二帝並祈求保佑平安吉祥、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子孫文武雙全。
谷嚇“孔子誕”
石排鎮谷嚇村孔屋村民小組的“孔子誕”活動,從該村明朝末年開村以來就開始舉辦,至今已經有約400年的歷史,是一項傳統的民俗活動。孔子誕是指紀念孔子誕辰的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八月二十七日,活動主要為了紀念該村始祖、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

風景名勝

瀟湴湖

瀟湴湖瀟湴湖
瀟湴湖位於石排鎮田邊村,總面積約300畝,由原來4個魚塘連通改湖、圍湖造景而成。沿湖建有一條全長2.2公里的環湖濱水景觀帶,設有環湖綠道、人行道以及景觀綠化,並保留原有籃球場,新增康樂健身設施、廣場、棧道、觀賞亭等,形成入口廣場、荷塘月色、曲橋漫步、臨湖水道、休閒廣場、花海融春、臨湖水榭、小徑觀湖、賞魚品湖、湖邊花語等十個景點。
燕嶺古採石場遺址
燕嶺古採石場遺址在延綿1.475公里的範圍內均有人工開採痕跡,以“十八房間”、“補天石”為主要景觀遺存,面積達25000平方米。燕窩村西邊村小組西南的古採石場石壁上有清光緒十六年(1890)孫奭題書的摩崖石刻。燕嶺古採石場遺址明、清時期大量開採,民國年間和新中國成立後仍繼續採石。1989年5月31日,燕嶺摩崖石刻被公布為東莞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石排鎮人民政府發文禁止開採燕嶺紅石。2002年7月17日,燕嶺古採石場遺址被公布為廣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龍眼崗貝丘遺址
龍眼崗貝丘遺址位於石排鎮廟邊王村沙徑村小組的北部,是1995年4月考古時發現。據其出土的石器、骨器等物品考證,該遺址是4千多年前人類在此居住過。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和東莞市博物館於1998年3月進行考古發掘。遺址是一處高出周圍田地4米,面積一萬多平方米的小山崗,北距東江4公里,位於東江的下游。發現互相疊壓的3個層次的文化堆積。出土大量陶器碎片其陶質以夾細砂的夾砂陶為主,粗砂陶、泥質陶占一定比例。陶色以灰陶占大宗,紅陶、灰白陶較少。器類有罐、缽、釜、盤、器座等,其中帶圈足、泥條矮圈足的罐類極有特色。紋飾有方格紋、複線格線紋、格線突點紋、曲折紋、梯格紋、葉脈紋、圓圈紋、繩紋等幾何印紋及少量素麵,個別器物上以現刻劃符號。
塘尾村古建築群
塘尾村古建築群位於石排鎮塘尾村舊圍內,圍前一大兩小三口池塘,分別代表蟹殼與兩隻蟹鉗,圍面黃泥井和南門頭井代表兩隻蟹眼,仿生喻意一隻巨蟹守護後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畝良田。古村占地面積39565平方米,以古圍牆為界,村口水塘為中心空間,依自然山勢緩坡而建,內部建築物和交通依靠巷道組織。現保存明清時期祠堂21座,古民居268座,古井15眼,書室19座,圍門4座,譙樓17座,水塘6口。塘尾古村保留了完整的村落格局,塘尾是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規模較大、原生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在塘尾村現存的21座祠堂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氏宗祠、景通公祠、梅菴公祠、守善堂、蘭苑公祠、七房廳與墩睦堂等。
福隆里巷
福隆里巷位於福隆大圍內,有五條平行的上百年歷史的紅石、麻石古巷,各古巷有巷門,巷門橫匾上分別題為居仁里、由義里、崇禮里、民智里、敦信里,其含義即取其仁、義、禮、智、信的意思。里巷內建築坐北向南,總長約為108米,寬約1.2米。民國廿年(1931年),香港鄧渭波捐資重修本村的里巷的牌樓,並請鄧驥如老師為牌樓題字。民智里為正巷,其餘為附巷。民智里巷門為石米批盪民國建築,其它巷門為拱門。巷內還有許多明、清、以至民國時期的建築,比較有特色的有昆石公家塾、匡亭家塾、蕃衍堂、洋樓等。另外還有民國時期的福隆衛生所及解放戰爭期間用家祠改建的榨糖廠。2004年,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04]12號文,將此處文物點以“福隆里巷”名稱予以登記公布。

名優特產

石排鎮有煮大魚、老鵝公湯、家鄉豆豉碌鵝、水丸、福隆楊1燒鵝、白切豬肚、發財圓蹄、特色臘腸、飄香手撕雞、嶺南特色蔥頭雞、蚝皇扒素鮑、金汁夜明珠、沙鍋姜鴨、燉水魚湯、金蒜燜水魚、金湯浸東星、銅盆蒸土雞、飄香桂花魚、松子魚、特色乳鴿、炭燒豬頸肉、拼青龍魚等特產。

城鎮榮譽

國家衛生鎮
廣東省教育強鎮
廣東省通信部件專業鎮
東莞市維護穩定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鎮街。

東莞市行政區劃

4個街道莞城街道 (莞城區)、南城街道 (南城區,原篁村區)、萬江街道(萬江區)、東城街道 (東城區,原附城區)。市人民政府駐南城街道。
28個鎮石碣鎮石龍鎮茶山鎮石排鎮企石鎮橫瀝鎮橋頭鎮謝崗鎮東坑鎮常平鎮寮步鎮大朗鎮黃江鎮清溪鎮塘廈鎮鳳崗鎮長安鎮虎門鎮厚街鎮沙田鎮道窖鎮洪梅鎮麻涌鎮中堂鎮高埗鎮樟木頭鎮大嶺山鎮望牛墩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