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瀉散

基本信息

【來源】《鏡花緣》
【組成】生熟大黃各30克,蒼朮(米泔水泡)90克,杏仁、羌活各30克,川烏(去皮臍,濕面包裹,火上煨透)、甘草各45克。
【主治】痢疾、腸炎
【用法】研細末,為散劑。
【用量】赤白痢,成人每次服3~4克;腸炎、泄瀉,成人每次服2克;均1日2~3次服。赤痢用燈心湯下,白痢用生薑湯下,泄瀉、腸炎用米湯調服。小兒用量減半,4歲以下服成人量的四分之一,1~2歲服成人量的八分之一即可。
【方論】《朱良春用藥經驗集》:方中以大黃為主藥。大黃“蕩滌腸胃,推陳致新”(《本經》),“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本草綱目》)。蓋痢疾莫不由外感疫毒之邪,內傷飲食生冷不潔之物,運化受阻,傳導失常,氣血凝滯,濕熱鬱蒸而致。腸炎腹瀉,儘管見證各異,但初起腸間多有積滯。大黃既有清熱解毒之長,又有蕩滌導滯之功,妙在生熟同用,生者力峻,專於下行;熟者力緩,既能導濕熱從小便而出、,又能導大腸積滯而行中有止。杏仁通利三焦、消積止痛(凡含油脂之藥物皆有鎮痛之功,如桃仁、杏仁、當歸、川芎、羌活之類皆是,此章次公先生獨得之秘)。羌活為風藥,風能勝濕,能宣通表衛,又能鼓舞清氣上行;蒼朮燥濕強脾;甘草和中解毒;制川烏則取其散寒濕、破積滯、止痛之意,且辛熱之川烏與苦寒之大黃相伍,溫髒清腸,相反相成。考昔人治痢方中,《聖濟總錄》有烏術丸,即以蒼朮、川烏、橘皮、蜀椒為丸,治腹中雷鳴,臍下癘撮疼痛;《本事方》有木香丸,即以木香、川烏同用,治冷氣下泄;《聖惠方》有烏豆丸,即以川烏、黑豆為丸,黃連湯下,治赤白痢及瀉水。惜乎宋代以後,治瀉痢鮮用川烏,李汝珍蒐集之方,很可能受宋人上述諸方影響而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