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

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

1956年11月,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成為全國僅有的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 1994年國家把臨夏回族自治州列為全國民族自治地方改革開放試驗區。 臨夏回族自治州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

地理位置

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相望,西倚巍峨雄壯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南靠奇峻翠秀的 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省城蘭州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介於東經102′41─103′40,北緯34′57─ 36′12之間,東西長136公里,南北長183.6公里,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總人口190多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32.6人。

建置沿革

臨夏歷史悠久,是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兩千年前秦漢王朝就設縣、置州、建郡,古稱罕,後改稱導河、河州,是溝通中原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衝,唐蕃古道之重鎮, 享有“河湟雄鎮”之美譽,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1956年11月,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成為全國僅有的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1994年國家把臨夏回族自治州列為全國民族自治地方改革開放試驗區。

行政區劃

臨夏回族自治州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共轄五縣一市, 兩個自治縣, 即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康樂縣和政縣廣河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共13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自治州首府設在臨夏市。

民族與人口

臨夏是個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地方,境內有22個民族共196萬人口,回族在臨夏州境內的總人口約61萬。其中信仰伊斯蘭教的有回族東鄉族保全族撒拉族等,占全州人口的56.4%,土族、藏族和部分漢族信仰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天主教。保全族、東鄉族是臨夏州獨有的兩個民族。臨夏為回族的發祥地之一,是伊斯蘭教在中國影響最深的地區。

氣候特點

自治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氣候適宜,空氣新鮮,清爽宜人。年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時數2572.3小時,無霜期137天。

地質地貌

臨夏回族自治州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屬高原淺山丘陵區, 平均海拔2000米。基本特徵是:三分之一面積為河谷川塬地區;三分之一面積是黃土乾旱山區;三分之一面積則高寒陰濕。

礦產資源

臨夏回族自治州地處黃河上游, 著名的礦藏寶庫━━祁連山和西秦嶺山脈的交匯部位,成礦地質條件較好。已發現礦物計七大類35種,占全省已知礦種的40%。主要有:黑色金屬如鐵、錳、鉻、釩、鈦等;有色金屬有銅、鉛、鋅、鎢、鉬、銻; 貴金屬有金、銀、鉑;冶金輔助原料有耐火粘土、白雲岩、石灰岩、矽石、螢石;燃料礦產有煤、泥炭;化工原料有磷、鹽、鉀長石、方解 石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