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里鎮

瑤里鎮

瑤里鎮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地處皖、贛兩省、四縣(安徽祁門、休寧、江西婺源、浮梁)交界處,地處兩湖(鄱陽湖、千島湖),六山(黃山、九華山、廬山、三清山、龍虎山、武夷山)連線交點位置,距景德鎮市區 50公里。瑤里境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的美稱。瑤里,古名“窯里”, 遠在唐代中葉,這裡就有生產陶瓷的手工業作坊,因瓷窯出名而得名。直到本世紀初,瓷窯外遷,“窯里”才改名為瑤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曾用過瑤里公社、瑤里鄉的名稱,1994年8月24日撤鄉置鎮,即今日的瑤里鎮。瑤里境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的美稱。2001年4月2日被列為江西省省級自然保護區。同年10月9日,被批准為江西省省級風景名勝區。2003年8月9日,瑤里鎮、高嶺村分別被評為江西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2005年,瑤里鎮一舉並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高嶺國家礦山公園、中國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六塊國家級品牌。

基本信息


簡介

瑤里鎮瑤里鎮

瑤里,古名“窯里”,瑤瑤里始建於西漢末年,因陶瓷發祥地而得名,現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因是景德鎮陶瓷發祥地而得名,遠在唐代中葉,這裡就有生產陶瓷的手工作坊。瑤里位於舉世聞名的瓷都東北端,地處三大世界文化遺產(黃山、廬山、西遞和宏村)的中心,瑤里還以茶葉聞名,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之美譽。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的美稱。

目前規劃面積195平方公里。景區四季氣候宜人,森林茂密,覆蓋率達94%以上。區內有南方紅豆杉銀杏樹香榧樹金錢豹娃娃魚等國家珍稀動植物180多種。境內最高峰五華山海拔1618.4米,是景德鎮昌江的東河源頭。

瑤里物華天寶,人才輩出,是西漢長沙王吳芮、南宋開國侯李椿年、清朝工部員外侍郎吳從至等歷史名人的故里和鄰里。開國元帥陳毅曾在此工作和生活過,並領導了新四軍改編。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既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又是人們享受大自然的綠色仙境。她集自然與人文為一體,融歷史與民俗為一身,是旅遊休閒、訪古修學、尋幽探奇的絕佳之地。

古鎮歷史

明代以前,瑤里一直是景德鎮地區的制瓷中心,之後(特別是到了清代),由於長期的大規模開採,境內的高嶺土儲量大量減少,制瓷的主要原料應接不濟,導致瓷器作坊和瓷工南遷至景德鎮。至今瑤里仍留存有古礦坑、窯址和作坊;水運碼頭、古驛道商業碼頭、集鎮、村落等遺蹟。
1937年,陳毅在此將所屬游擊隊整編,史稱瑤里改編,整編的主要項目包括統一番號、思想整頓、加強軍事訓練和擴編等。整編後的游擊隊被編入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第三營,陳毅任第一支隊司令員。浮梁縣政府於1988年在當年事發地建有“瑤里改編紀念碑”,之後又對陳毅居住過的民宅進行了修繕,並闢為“陳毅舊居”紀念館

地理

自然環境

瑤里鎮瑤里鎮

瑤里鎮中心區域的自然風景(2009-08-06)瑤里地處皖贛交界地帶的山區,鎮中興處於山谷地帶,海拔200米左右,北部及東北地勢較高,海拔多在400米以上,與安徽省交接處的五股尖海拔高達1600米以上。境內生態環境良好,植被茂密,種類豐富,其中不乏原始森林,森林覆蓋率高達94%以上。瑤河在崇山峻岭的谷地從鎮中心穿過,河水清澈見底。瑤里山河一體,自然風光優美。

生態環境

瑤里古村落大多臨水而建,自古以來,青山常綠。瑤里境內雖然礦藏豐富,但從未進行過開採,因而瑤河未受到污染,一直是清澈見底。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然而瑤河觀魚卻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氣候環境

瑤里地處山區,多在海拔600~900米之間,森林覆蓋率高達94%,空氣清新,雨量充沛,氣候適宜,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茶葉就是一枝獨秀。瑤里制茶歷史悠久,是浮梁重要的茶葉產區,歷來作為“貢茶”進奉朝廷。其葉色清香持久,滋味甘醇綿長,形態纖細勻稱,條索緊細,白毫披露,銀光隱翠,屬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

氣候

瑤里處於山區,其氣候特徵與景德鎮市區差異較大。冬季極端最低氣溫可在攝氏零下8度以下,非常寒冷;由於植被茂密,夏季白天縱然是高溫,晚上也十分涼爽。

主要景點

徽派古建築

瑤里鎮瑤里鎮樓前村高際山禪寺

高際禪林寺座落於江西省浮梁縣瑤里鎮境內,海拔1681.4米的五股尖半山腰,其建築面積最盛時期達9000多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1200多平方米,是始建於宋代時期的贛東北著名寺廟。高際禪林寺始建於宋代唐和元年(公元1118年),距今將近900年的歷史。相傳宋朝時期,縣人余茂亨余茂學兄弟倆經一位高僧指點,來到這塊藏龍臥虎富有靈氣的高際山處,潛心勤學苦練6載,後兄弟倆赴京報考,雙雙高中文武狀元。衣錦還鄉之後,余家兄弟在這塊風光秀美、景色怡人的高際山處,大興土木修建了高際禪林寺。另外在周圍廣購山林良田,種植松樹、茶林。隨後,香火逐漸旺盛起來,到明朝崇禎年間,香火最為旺盛。明代著名禪師靜虛曾詩云:“白雲深入有僧廬,漏盡晨鐘倚枕初。閱歷林泉聲隱隱,行回岩壑韻徐徐。驅除忘幻清平旦,領略春容見靜虛。又聽曉天雞喔喔,共催人讀五更書。”便印證了當時的情景。

高際禪林寺太平天國時期遭到毀滅性破壞,寺廟建築十去八九。高際山曾建有關公廟八仙廟送子觀音廟龍王廟等7座寺廟。現在,只留下這些寺廟的遺址以及大量的摩崖石刻彌陀柱法老墓佛塔等佛教遺址。

梅嶺風景區

瑤里鎮瑤里鎮

瑤里最為秀麗的景色當數汪湖生態遊覽區和梅嶺休閒度假區,那裡山峭林密,景色雄奇,95科648種木本植物在這裡茁壯生長,數百種野生動物在林內繁衍生息。那裡既有流泉飛瀑、奇石洞天;又有千年樟群、原始森林;集山、水、岩、林為一體,聚險、奇、峻、秀於一身,匯四季景色變幻為一時,是一處尋幽探奇的旅遊佳境。
汪湖原始森林

汪湖生態遊覽區的另一處景點——原始森林天河谷,氣候濕潤,植被完整,從闊葉林針葉林,從藤蔓喬木花草灌木,色彩斑斕,層次分明,儼然一座天然植物園
瑤里風景名勝區集山嶽、林海、瀑布、峽谷等自然風光和古鎮古窯址等人文景觀為一體,山水、人文俱美,原始、古樸、清靜,一年四季氣候適宜,是享受大自然洗禮的綠色家園,是訪古探幽、感悟天人合一的佳境。
瑤里瓷茶古鎮是江西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從西漢建鎮開始,迄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這裡薈萃了明清古建築群和革命舊址等眾多人文景觀。
古鎮南踞象山,北臥獅山,一條逶迤清亮的瑤河貫穿東西,沿河錯落有致地分布著數百幢明清古建築,飛檐翹角,粉牆黛瓦,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信步在古鎮青石鋪就的街巷中,會使您仿佛走進了明清社會的歷史畫卷。
南山瀑布

位於汪湖生態遊覽區的南山瀑布群,由南山瀑、石花瀑、飛龍瀑、飄錦瀑等四段瀑布組成。瀑布群全長400多米,落差達220米,主瀑寬70米。一水四瀑,首尾相接,從大到小,先急後緩,若斷若續,時隱時現。四瀑景致,瀑瀑不同。
徽州古道

始建於西漢末年的瑤里古鎮,群峰環抱,如畫如屏,南踞象山,北臥獅山,瑤河穿鎮而過。數百幢明清古建築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瑤河兩岸,一律的徽派建築風格,飛檐翹角,粉牆黛瓦,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
這裡有展示徽派“三雕”藝術的獅岡勝覽、程氏宗祠;有展現封建家族禮儀思想的進士第;有再現革命鬥爭歷史的陳毅舊居、抗日動員大會會場、紅軍游擊隊駐址;有印證往日繁華景象的明清商業街、徽州古道;有反映瑤里風土人情的燈彩、地戲,等等。

明清商業街是古徽州大道上最為繁華的商業街之一,全長一千多米,分為上街頭、中街頭、下街頭三段。昔日有上百幢店鋪鱗次櫛比地分布在街道兩旁,至今仍保存較好,其中以景德鎮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商店最具特色。
東埠古街是浮梁四大古街之一,由古街古橋、古碼頭等組成,是明清之際裝運高嶺土之地,因運輸繁忙而成街。街道兩旁林立的店鋪和青石板上獨輪車輾出的凹痕,是古代東埠碼頭裝運高嶺土繁忙景象的真實記錄。

語言

瑤里的語言屬徽州方言,而景德鎮大部分地區屬贛方言,故其語言與景德鎮話迥異。

瑤里傳說

高嶺傳說

梁瑤里鎮,有座東西走向的青山,名叫高嶺。山下有個村莊,叫高嶺村

瑤里鎮瑤里鎮樓前村風光
相傳很久以前,高嶺村住著一戶姓高的人家,夫婦二人租種當地財主幾分簿田,再墾山種些玉米、紅薯等雜糧。一年忙到頭,辛辛苦苦收下一點糧食,除了交田租外,所剩無幾,主要靠瓜、薯、菜充飢,日子過得非常艱苦。
高家夫婦雖然很窮,卻很善良,樂意幫助別人。平日,只要聽說誰家揭不開鍋,他倆寧可自己忍飢挨餓,也要省下口糧給人送去。因此,鄉里鄉親都誇讚他倆是好人。
有一年隆冬臘月,北風怒號,大雪紛飛。這天,高老漢清早起來,打開大門,遠望滿山遍野一片潔白,近看屋檐下躺著一個衣服破舊,幾乎凍僵的白髮老人。他嘆了一口氣,走上前,彎下腰,用手探探其鼻孔,尚存一絲氣息,急忙叫老伴一起將老人抬到自己的床上,為他蓋好被條,並將自己身上穿著的破棉襖脫下來蓋了上去,自己卻披件簔衣守候在旁。一會兒,他老伴端來熱騰騰的薑湯,高老漢扶起白髮老人躺在自己懷裡,高太娘細心地一匙一匙地將薑湯餵進白髮老人嘴裡,老人終於甦醒了。睜開眼睛望望他倆,尚不能說話,用手指指嘴巴,意思是他想吃點東西。高家夫婦心想,老人初愈,不能吃玉米、紅薯之類的瓜果菜,最好是用大米煮粥。哪裡去弄大米呢?想想只好到當地財主家去借一升還兩升的高利大米。借到米以後,高大娘煮好稀稠合適的粥,端到老人面前,一勺一勺地餵他吃。老人吃了一碗粥,精神好多了。下得床來,突然一下子站起來,激動地說:“你夫婦倆確實是好人,果然名不虛傳,好人一定會有好報!”說完,就從衣服口袋中掏出一顆潔白晶瑩的小石子,遞給了高老漢說:“我無以回報,這裡有顆小石子,你將它種到山裡去,過七七四十九天,再去那裡挖,一定有取不盡的白玉土,它是制瓷器的上等原料,運到昌南鎮(景德鎮的原名)去賣,會賣好價錢。日後,你們就吃穿不愁了。”說完化作一陣清風,不見人影。高氏夫婦被眼前一幕驚得目瞪口呆,心想:“是不是遇到了神仙?”
夫婦倆遵照老人的囑咐,冒著嚴寒到山中挖了一個深坑,將小石子種了下去。過了七七四十九日,他倆來到原址,揮動鋤頭一挖,果然出現了奇蹟,只見原本是黃色的泥土,居然變成了白白嫩嫩的玉色土。心中非常高興,雙雙跪在地上叩謝神靈。他倆想,一家有不算有,只要大家都有,才能過好日子。於是,跑回村中,走家串戶,將事情的經過,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大家,並且動員鄉親們一同上山去挖玉土。大家齊動手將玉土挖出來用船運到昌南鎮,賣到了好價錢。從此,這一帶村民改行挖玉土賣,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昌南鎮自從用這種玉土作坯燒瓷,燒出來的瓷器更加精美,被稱作“假玉器”。於是做瓷器的人都把這種玉土叫做“高嶺土”。
清康熙年間,有位名叫昂特雷柯萊的外國人到景德鎮,系統地研究了制瓷原料,又到高嶺土的產地考察,並寫了一篇文章,向全世界介紹制瓷原料高嶺土。自此,高嶺土舉世聞名。

老爺看牛

瑤里鎮瑤里鎮樓前村春耕圖

田下了水,牛要歇三四個月。繞南人就將牛大大小小趕進白石塔內外牛棚,放野牛。請白石塔最內處的老爺廟中的老爺照看。繞南村民到老爺廟中點香燒紙,將竹甩(竹枝、看牛的工具)供在老爺面前。

老爺非常靈,牛清早各自上山吃草,傍晚全都集中到老爺廟前的大坦睡覺,牛仔在中間,成年牛便頭對屁股一一圍繞在牛仔周圍。

在豺狼豹出沒的深山老林中,繞南的牛從沒丟過一條,不能不說是老爺的照看。

神龜偷酒

人們都說汪胡的茶葉聞名遐邇,殊不知,在很早很早以前,汪胡的米酒更為人們所稱讚,遠近聞名。因為汪胡的泉水純淨甘甜,富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醞造上等米酒的優質之水。尤其是利用老虎崗的老虎尿醞造的“浮紅”米酒,更是香甜可口,醇勞撲鼻,成為當時天下名酒之一。

汪胡的“浮紅”米酒吸引了天下眾多文人墨客,同樣也引來了天上眾仙,群仙紛紛特香光臨汪胡,品飲“浮紅”米酒。

瑤里鎮瑤里鎮

眾仙中有一隻玉帝坐騎神龜,因“浮紅”米酒醇香可口,貪杯多飲,延誤了回朝期限,害怕玉帝怪罪,見汪胡風景秀美,索性停留在汪胡河谷中,天天遊玩賞景,飲酒縱樂,好生逍遙。

隨著日子的推移,神龜膽子不僅越來越大,而且酒量日增,嗜酒成癮,便天天深夜潛入各家酒坊偷喝米酒。起先汪胡百姓未曾察覺,隨著各家酒坊米酒不斷地被盜,人們才發現是天河谷中的神龜所為。但汪胡百姓想盡各種辦法,都無能力,驅趕走神龜,百姓們迫於神龜的魔法,紛紛地逃離家園,從此,汪胡制酒業一蹶不振,由此而衰敗下去。

一年,八仙慕名汪胡“浮紅”米酒,結伴前來汪胡游玩。來到汪胡才知,汪胡已讓神龜弄得雞犬不寧,早已聞不到“浮紅”醇香了。八仙們聞聽此事,個個震怒,決心捉住神龜,為汪胡百姓討回公道。

神龜深居在天河谷中龍井深潭裡,平時並不輕意出潭活動。八仙們為了從龍井中引出神龜,讓鐵拐李將寶葫蘆中的美酒滴於龍井中,並放置寶葫蘆中於龍井邊,眾仙們紛紛埋伏於龍井周圍。神龜已久不聞酒香,聞到酒香味,急不可待地潛出龍井,爬至葫蘆偷喝美酒。說時遲,那時快,呂洞賓抽出寶劍,一劍刺向神龜,神龜頭來不及縮回龜殼,早被呂洞賓的寶劍砍去半邊嘴巴。神龜痛得哇哇怪叫,當神龜看周圍八仙時,趕忙跪地求饒,八仙們念神龜與已同為天仙,不忍心處死神龜,便懲罰神龜鎮守天河谷,將功贖罪,永不回天庭。

至今,汪胡天河谷中,便留下一隻少了半邊嘴巴的石龜,天天伏在河邊,向汪胡百姓謝罪之狀。

民風民俗

瑤里鎮瑤里鎮

新屋下獅燈

據介紹,新屋下王姓、胡姓祖籍在安徽潛山縣牌樓鄉。聽長輩們講,在明末清初,由於兵荒馬亂,老百姓生活由於戰亂,民不聊生,為了自下而上王姓、胡姓遷徙到浮梁縣瑤里鄉的直塢崗,幫財主種茶籽山。由於在這邊不服水土,人丁不旺,就到安徽潛山牌樓鄉挑著香走,引獅神到瑤里的直午崗。下半年就按在安徽老家的獅樣把獅燈紮起來,獅毛是用伸筋草(一種中藥)扎的。
正月初二開始舞燈,舞燈以後,百事平安,人丁興旺,後漸漸形成習慣,每年正月都扎燈、迎燈。後來由於忙,就三年兩頭迎。
舞燈前要剪雞敬神,燒黃裱紙,擺“福禮”(即魚、肉、雞、豆腐用托盤裝好,插香火燒錫箔、敬拜山神土地,而後起燈。
當年如有結婚的人家,徵得新郎家同意,則在他家迎頭燈,迎頭燈人家,包紅包要100元以上。如沒有人接頭燈,則迎大隊(村委會)起,而後從下村往上村迎,叫上水燈,這種迎法,據說對村里吉利。
舞燈一般是正月初二起燈,元霄燒燈,燒燈時也要敬山神土地。起燈時到直午崗山腳引獅神,燒燈要到村口苦株樹佬下燒燈,全部燒完。以後要扎燈,全部重新另做。迎燈時,還有四個牌燈,有兩紅兩綠,紅的放在上風處,紅牌寫有“國泰民安”、“五穀豐登”。綠的則在下風處,綠牌燈上寫有“獅笑迎新春”、 “燈接豐收年”。舞燈時四個牌燈放在四個角上的地上,(也叫指示燈)。
舞燈動作有:“開四門”,開四門分雙四門和單四門,另外有“獅子打滾”、“獅子跳台”、“獅子望月”、“獅子搔癢”等動作。

鄭家山禾桿香龍燈

瑤里鎮瑤里鎮

每逢中秋佳節,新屋下村鄭家山組都要扎制禾桿(稻草)香龍燈,僅在村中走家串戶,很是奇特。還有奇特的地方,鄭家山正月不迎燈,也不接外村龍燈。

禾桿香龍燈分龍頭、龍身、龍尾,共九節,全用稻草紮成龍的模樣,中間用稻草繩連線。龍珠用嫩南瓜製成。龍珠、龍身起燈時插滿香。

農曆八月十五晚,在祠堂中紮好龍燈後,燒黃表紙、點香,敬神。將龍珠、龍身插滿點燃的竹香,即為起燈。然後由半大小伙子扛趕龍燈,鑼鼓開道,小提(喇叭)伴奏,走家串戶,就為迎燈。

每到一家,主人在門外插香,燒黃表紙,打爆竹接。燈在家中走一圈後,主人用爆竹送。遇有做新屋、娶新婦人家迎兩次,主人弄點心招待迎燈人員。

走完全村,香龍燈在祠堂前大坦翻肚皮等戲法,最後到村口關帝廟迎。迎完,將龍珠送給娶新婦人家,龍身則拋於水口坑下,是為銷燈。

正月舞獅燈

舞獅燈從正月初二起燈,元霄燒燈,燒燈時也要敬山神土地。起燈時到直午崗山腳引獅神,燒燈要到村口苦株樹佬下燒燈,全部燒完。以後要扎燈,全部重新另做。迎燈時,還有四個牌燈,有兩紅兩綠,紅的放在上風處,紅牌寫有“國泰民安”、“五穀豐登”。綠的則在下風處,綠牌燈上寫有“獅笑迎新春”、“燈接豐收年”。舞獅燈時四個牌燈放在四個角上的地上,(也叫指示燈)。
舞獅燈前要剪雞敬神,燒黃裱紙,擺“福禮”(即、肉、豆腐用托盤裝好,插香火、燒錫箔、敬拜山神土地),而後起燈。

舞燈動作有“開四門”,開四門分雙四門和單四門,另外有“獅子打滾”、“獅子跳台”、“獅子望月”、“獅子搔癢”等動作。

過年風俗

瑤里鎮瑤里鎮

臘月二十四接祖宗回家過小年,插三根香,燒草紙錫箔,掛容像,擺一桌飯為菜(擺茶、飯、酒、筷子、豆腐等),而後從大門外一個個喊世太的名字,不知名字的則喊稱呼。回來,從大門外背進來。

而後每天插一柱香,擺一碗飯,有茶几的擺在茶几上;沒有茶几的,以前是放在香火櫥內,把亡人的名字都寫上去,形狀和半個人身像一樣,用木頭雕。

繞南求雨習俗

瑤里地區經常秋旱,各村有各村的求雨習俗。繞南求雨習俗很有特色——曬石壁老爺。

瑤里鎮瑤里鎮

繞南村後山有一罩石岩,其下有塊稍長石頭,繞南村民恭稱其為石佛老爺。立秋後,天大旱祈雨,村民先到石佛老爺前焚香問叫兒,如老爺示下願意動身請上天落雨,又問叫兒,定下請石佛老爺日期。到日子,準備好竹轎(現在為竹椅),先叫壯漢從罩石岩下背出石佛老爺。到山腳,再請石佛老爺坐轎,鼓樂侍候,送到村西北排家潭一向陽石壁上曬日頭。曬至石佛老爺冒出汗珠(石頭上出水),老天一定下雨,無不靈驗。下雨後再鼓樂相送,請石佛老爺到原位歇息。99年秋旱,村民如法炮製,天即下瓢潑大雨。非常奇特的是,上落至東源山口,下不過石家碑大橋。

傳說,該石頭是玉皇大帝一個外甥。這個外甥整天遊手好閒,在玉清宮外敲門胡亂言語,玉帝一次怒火難遏,一腳將其踢下仙界。後來玉帝念及親情,罰其化身為現在罩岩下的一塊石頭,替繞南村民上通旱情,協調關係,為繞南村民造福,也享受人間供奉。

特色

特色美食

瑤里人在飲食上非常講究,食料多取自天然,形成當地獨有的食文化特色,花樣多,門類齊全,僅早點就有36種之多,如珍珠米果、油糍、鹼水粑等就有36樣之多。特色菜餚有清燉石雞、神龜偷菇、臘肉泥鰍湯等74種,其中野菜有鴨腳板、苦櫧豆腐、長命草、馬齒莧苦蕺等28種。尤其在茶餘飯後瑤里人還有必不可少的茶點,如南瓜豆、紅薯棗、豆渣餅、豆豉果、茄子乾、葛根等。走在瑤里街市上,各種土特產琳琅滿目,如野生香菇、木耳、茶油、火筍、筍衣、乾蕨、苦楮豆腐、香榧、板栗、錐栗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瑤里菜是依靠本地的土特名產加工製作的獨具地方風味的民間菜系,在江西省內頗有知名度,曾獲江西省烹飪大賽金獎。名菜和小吃包括“乾醃菜窖肉”、“濕淹菜魚頭”、“黃齏煮豆腐”、“濕醃菜炒灰湯餅”、“冬筍炒黃齏”、“苦櫧豆腐”、“康糍”、“珍珠米果”、“清明包”、“油糍”、“鹼水粑”等。

陶瓷文化

瑤里鎮瑤里鎮

瑤里境內山高林密,盛產制瓷原料—高嶺土,雖經數百年採掘,至今仍蘊藏豐富。其境內高嶺村是古代景德鎮制瓷原料的產地。十八世紀初,“高嶺”之名傳播國外,成為國際黏土礦物學通用術語——“高嶺土”的命名地。宋元之際,由於高嶺土使用價值的發現,導致了景德鎮瓷業“二元配方”制胎法的產生,使景德鎮瓷器由低火度的軟質瓷轉變為高火度的硬質瓷,極大地提高了景德鎮瓷器的質量,開創了景德鎮瓷業的新紀元,從而確立了景德鎮瓷都的地位,鑄就了瓷業的輝煌。高嶺孕育了瓷都,瓷都把高嶺推向了世界。高嶺引起了世界陶瓷界的關注,許多專家學者接踵而至,他們追蹤溯源,尋幽探秘,著書立說,讓世人對高嶺多了一份了解,多了一份執著。
高嶺土礦遺址園區不僅是陶瓷考古工作者們研究古陶瓷原料的聖地,而且是人們假日休閒的理想去處。在這裡,您可以沿著綿延數十里麻石鋪砌的古山道,探尋散布山間的古礦坑,攀登險象環生的金雞石,也可以憑立在那依山臨水的聚秀亭,觀賞那狀若游龍的龍口瀑布和形如華蓋的古樟林。高嶺深厚的文化底蘊,壯麗的自然風貌,淳樸的鄉間民俗,定會讓您流連忘返!
瑤里制瓷業歷史悠久,可上溯至唐朝中葉。瑤河(瑤里的母親河)貫穿全境,水運便利,加之徽州古道穿境而過,水陸運輸齊備。此外,境內黃山松、金錢松遍布,是上等的窯柴。因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頗具規模的瓷業生產,宋、元、明時期達到頂峰,是景德鎮古代三大窯區之一,形成千餘年的制瓷歷史。瑤里境內先後設定過眾多窯場,至今留有大量的窯業遺存物,其中繞南栗樹灘堆積物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具代表性的斷面特徵的遺址,燒制年代約在唐代中期至明代中晚期之間。瑤里瓷業當時以生產陶瓷原料為主,加工民用日用瓷為輔,其中得爾壩瓷石及其加工而成的釉果是景德鎮主要的陶瓷原料,民間流傳有“高嶺土、瑤里釉”的諺語。此外,這裡還專為明太祖朱元璋建造皇宮燒制過琉璃瓦,開創了景德鎮瓷業生產建築用瓷的先河。
繞南陶瓷主題園區按照以舊修舊的原則復建了釉果手工作坊、陶瓷手工作坊龍窯遺址、水碓小世界等陶瓷文化遺址,讓人們可覓遠古瓷韻,感悟這裡厚重的歷史文化沉澱和古代勞動人民質樸的生活。

土特產

純天然綠色食品

1990年以來,瑤里大力推進名牌戰略,於1991年開發研製出“崖玉仙芝”茶,目前已形成兩大品牌10個系列。瑤里茶葉在國內多次獲得殊榮,1991年在中國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榮獲“文化名茶”稱號,1994年在北京國際飲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1997年和2002年又先後在中國國際博覽會兩獲金獎,1998年和2002年先後被農業部評定為AA級綠色食品。以瑤里茶為加工原料製作的“得雨活茶”,不僅被冠名為全國唯一的“人民大會堂特供茶”,還遠銷歐美,行銷海外。

茶葉:瑤里鎮茶葉產於高山,多為雲霧茶,不施用化肥,屬純天然綠色食品,具有“味美、香甜、清澈、保健”諸多功效。採用手工製作,品種有“崖玉、毛尖、玉枝、毛峰、綠茶”六個品種,瑤里崖玉曾榮獲三次國際大獎,並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AA級綠色食品。

瑤里鎮南山雀眉

南山雀眉

采自瑤里南山.白石塔.鄭家山等海拔800--1200米的高山。用清明前的嫩芽加工而成,貳萬多個嫩芽才能加工壹斤乾茶,茶葉色清香持久,滋味甘醇綿長,形態纖細勻稱,條索緊細,白毫披露,銀光隱翠。

茶油

是從茶樹上採下的茶籽進行加工而成食用油,具清香、味美、保健等功效。我鎮每年產量達三萬餘斤。

瑤里柿子餅

瑤里鎮瑤里柿子餅

性味,味甘,性寒,澀,無毒

補虛勞不足,消腹中瘀血,澀中厚腸,健脾胃氣,能化痰止咳,

治吐血,潤心肺,療慢性肺疾引起的心熱咳嗽,潤聲喉,殺蟲,溫補。

經常吃可去面斑。治反胃咯血,肛門閉急並便血,痔漏出血。

摘自《本草綱目》

香榧果

瑤里鎮香榧果

香榧為常綠喬木,屬紫杉科榧屬,是世界稀有乾果之一。香榧在我國為原產,江西是原產地之一,瑤里山高嶺峻,雲霧繚繞,溫濕涼爽, 適宜香榧樹生長,是江西香榧的主產區,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歷史。榧樹雌雄異株,有性繁殖全周期需29個月,一代果實從花芽原基形成到果 實形態成熟,需經歷三個年頭,每的5至9月,同時有兩代果實在樹上生長發育,還有新一代果實的花芽原基在分化發育,人們稱之為“三代同樹”。香榧樹壽命長達四、五百年,有“壽星樹”之稱。香榧又稱細榧、真榧,是榧屬植物中品質最優的一種果實。“瑤里香榧”,品質上乘,殼皮特薄,仁肉清香濃郁,譽滿中外。香榧營養豐富,含脂肪49.3-55.7%,蛋白質7.7-11.5,糖份1.0-2.4%及多種維生素。香榧經炒制食用,清香濃開果殼,只要用拇指和食指安著“眼睛”一捺,硬殼便開裂。香榧也可加工成多種食品,還可炸油。香榧又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有清肺、潤腸、化痰、止咳、消痔等功能,香榧果衣還可驅蛔蟲,故食用時不必細加去衣。據《本草綱目》記載,香榧具有“治五痔,去三蟲蠱毒,鬼痔惡毒”,“療寸白蟲,消古,助筋骨,行營衛,明目輕身,令人能食”,“治咳嗽白濁,助陽道”等功能。

獲得榮譽

2005年該鎮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礦山公園、4A級旅遊景區、中國首批生態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