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

琵,拼音:pí,筆畫:12,釋義;〔~琶〕弦樂器(“琶”讀輕聲)。【出處】字從珏(jué),從比,比亦聲。【基本字義】〔琵琶〕弦樂器(“琶”讀輕聲)。它從西漢試製,歷東漢、魏晉、至隋唐,基本定型。它在漢末魏初始獲“枇杷”名。

基本信息

簡介

【漢字】琵

【拼音】pí

【出處】字從珏(jué),從比,比亦聲。“珏”為“二玉相併之形”,意為“二玉相碰”,引申為“玉聲”、“玉音”、“悅耳動聽的碰擊聲”。“比”意為“等列”。“珏”與“比”聯合起來表示“四弦等列的彈碰樂器”。

【注音】ㄆㄧˊ

【部首】比

【筆畫】部首4,部外8,總12

【筆順】112111211535

【四角】11712

【五筆】GGXX

【倉頡】MGPP

【統一碼】U+7435

【基本字義】〔琵琶〕弦樂器(“琶”讀輕聲)。

說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十二】【琴部】琵

琵琶,樂器。從珡比聲。房脂琵琶

pípa

[pi-pa,a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 with a fretted fingerboard] 中國的一種四弦樂器,彈奏如吉他,其主要部分大如詩琴,頸部有琴柱12個以上,伸入主體部分的琵琶,是在西漢“裁箏築”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它從西漢試製,歷東漢、魏晉、至隋唐,基本定型。它在漢末魏初始獲“枇杷”名。魏晉時,因“枇杷”二字音,改名“琵琶”

琵琶骨

pípagǔ

[shoulder bone;scapula] 肩胛骨

琵琶行

Pípaxíng

[Pipaxing,name of a poem] 詩篇名

為君翻作《琵琶行》。——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漢英互譯

P í

[ pipa] string instrument("

琶 " read the light tone).

拼音是p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