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鼠

琵琶鼠

琵琶鼠主要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1978年引進台灣,作為觀賞用的熱帶魚類。除了觀賞用外,琵琶鼠經濟價值並不高。大家飼養它們當然是為了它們能將水族箱裡的殘餌、污物消滅掉。

基本信息

形態和習性

琵琶鼠琵琶鼠
琵琶鼠體大,頭部扁平,背鰭高聳,部側扁,口唇發達如吸盤。魚體呈半圓筒形,側寬,尾鰭呈淺叉形。口下位。背緒寬大,腹部扁平,左右腹鰭相連形成圓扇形吸盤。從腹面看,很像一個小琵琶,有兩對小鬍子。魚體呈暗褐色,體上布滿黑色斑點。體長可達30厘米,野生可達60厘米。也有變種,為金色,被稱金琵琶鼠魚。此魚幼時較溫和,成年後性情兇猛,它們會襲擊其它魚兒,尤其是七彩。它們會附在七彩的身體上啃咬它們的鱗片,將魚咬死,然後吃掉。

飼養特點

琵琶鼠環境
本種魚的飼養很簡單,幾乎只要是水就能養活它們。但是要養好它們最好還是給予它們弱酸性軟水或者中性水質的水為佳。適宜水溫20℃以上,並有剩魚食當它們的食物。同類之間有時發生爭鬥,可與大型熱帶魚混養。
慣吃
琵琶鼠經常吸附在水族箱壁或水草上,舔食青苔,是水族箱裡最好的“清道夫”。但當有營養而且美味的魚蟲放到它們眼前的時候,它們是絕對不會看上那些殘餌污物的,哪怕只一眼。同時,它們絕對不能說是很好地品種。在江河中,它們會啃咬水草,它會將它們咬得象漁網一樣。

繁殖

卵生,繁殖困難。琵琶鼠的雌雄鑑別不易,人工繁殖同樣很難。水族箱養殖幾乎無法完成繁殖活動。漁場裡據稱是通過大水流模擬自然溪流的水文狀態完成繁殖的。雌雄鑑別困難,性成熟的雌魚腹部比雄魚略膨脹。

威脅

一些缺乏公德心的飼主任意放生,導致琵琶鼠從清理水族箱的好幫手變成危害環境的水底殺手,範圍擴及台灣各地的淡水水域,尤其以西南地區最為嚴重。

琵琶鼠為生活在水底層之雜食性魚類,多以附著性藻類及底層有機物為主食,在台灣的天敵僅有人類,加上其本身所具有的生存優勢,例如體外有堅硬的骨板保護,此構造亦可防止水分快速散失,故可短暫地離開水面。另外琵琶鼠的適應性強,雖然大多棲息於水底流速較慢之區域,但在靜水及水流湍急的地方亦可生存。由於以上諸多因素,造成琵琶鼠大量的增殖,影響河流的食物鏈,威脅到原生魚種的生存,降低了生物多樣性,並與同樣是外來種的吳郭魚並列傷害台灣淡水生態的兩大元兇。
可惜的是,除了觀賞用外,琵琶鼠經濟價值並不高,而牠帶來的危害是不容小覷的,希望政府能正視這個問題,台灣淡水的生態已失去平衡,進而危害到其他的生態系,在更大的災害造成之前能夠有所補救措施。

提醒大家

琵琶鼠琵琶鼠
由於琵琶鼠無天敵,切忌放生該魚於中國水域
其他魚類等外來物種也一樣,不要好心辦了壞事,要想放生,請買當地魚在當地放生。所有外來魚,切忌放生,就是中國不同地方的魚也切忌放生,南方的魚別放生北方,東邊的魚也請不要在西方放生。
因為,放生的魚兒是否能夠適應當地水質,若不適應,放生等於謀殺;若能適應,外來魚種,在當地可能沒有天敵,影響到整個水域的生態平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